軟實力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軟實力(Soft Power)
目錄 |
軟實力,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院長約瑟夫.奈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首先提出這個概念。原是指在國際關係中,一個國家所具有的除經濟及軍事外的第三方面實力,主要是文化、價值觀、意識形態及民意等方面的影響力。以後有學者把軟實力引申應用於區域、企業、個人等,並分別形成區域軟實力、企業軟實力及個人軟實力等。
具體來說,軟實力就是一個國家依靠自身政治制度、文化價值、國家形象、民族精神等隱性實力來吸引他國的力量。一般而言,生產力發展水平越低,一個國家的硬實力越重要;生產力發展水平越高,軟實力越重要。在經濟全球化、知識經濟化信息數字化的當代,國家的軟實力越來越成為國家整體實力和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1.軟實力是可以感知的潛在的隱性的力量。
軟實力重在一個“軟”字,這種軟的力量具有超強的擴張性和傳導性,可以超越時空,產生巨大的影響力。我們決不可因為它的內在形式而忽視它的存在,也不能把軟實力當作“軟指標”而視為可有可無。
2.軟實力是一種終極競爭力,而且是居於競爭力的核心部分,是核心競爭力。
硬實力雖然是相當重要的,也許在一定時期起到關鍵性的作用,但那隻是階段性的作用,而不能居於核心競爭力的位置。軟實力產生的效力是緩慢的、長久的,而且更具有瀰漫擴散性,更決定長遠的未來。
3.軟實力資源難於控制。
軟實力需要長期的艱苦建設,絕對不會像有些硬實力項目那樣可以一蹴而就。軟實力主要依靠自己獨立建設,不可以模仿或依靠外援,也不可以通過交易的方式取得,而硬實力卻可以依靠外力完成,可以通過交易的方式取得。軟實力建設比硬實力更緩慢,絕對不具有速效特性。因此,軟實力的建設比硬實力的建設更艱難。
“軟實力”最初提出時,就是定位於國家層面。根據約瑟夫.奈的說法,硬實力是一國利用其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強迫或收買其他國家的能力,軟實力則是“一國透過吸引和說服別國服從你的目標從而使你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能力”。約瑟夫?奈教授認為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主要存在於三種資源中:“文化(在能對他國產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價值觀(當這個國家在國內外努力實踐這些價值觀時)及外交政策(當政策需被認為合法且具有道德威信時)”。美國學者尼古拉斯?歐維納則認為:“軍事以外的影響力都是軟實力,包括意識形態和政治價值的吸引力、文化感召力等。”《論語》季氏篇夫子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文德”即是軟實力。
區域軟實力指“在區域競爭中,建立在區域文化,政府公共服務(服務制度和服務行為)、人力素質(居民素質)等非物質要素之上的區域政府公信力、區域社會凝聚力、特色文化的感召力、居民創造力和對區域外吸引力等力量的總和。[1]這種‘軟’的力量能夠吸引區域外的生產與消費要素,協調本區域社會經濟系統的運作,提升本區域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品位,塑造良好的區域形象,提高區域競爭力,為區域經濟社會的和諧、健康、跨越式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區域軟實力”的-基本要素:區域文化、公共服務、人才科技和宜居環境。 “軟實力”本身就是區域政府公信力、區域社會凝聚力、區域文化的感召力、區域科技創造力和對區域外影響力和吸引力等力量的總和。而這些力量都是透過軟實力的基本要素表現出來的,如,區域文化形成了不同程度的社會凝聚力和文化感召力;公共服務在實踐中表現為政府的公信力和社會的和諧力;人才科技是居民創造力和科技創新力的集中表現;宜居環境構成了對外界的吸引力和自身形象的影響力。[2]
企業層面上, 軟實力是指企業以直接訴諸心靈的方式,對外占領利益相關方 的心靈,對內依靠運用員工心智能量以達到企業目標的能力。在企業內部, 企業文化、管理制度、組織模式、領導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其軟實力 資源,而在企業外部,品牌和服務、社會責任和企業知名度三個方面則是其軟實力的資源基礎。企業軟實力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其核心部分是如何形成企業特有的資源整合模式,實現良性規模化持續發展的自身獨特企業文化,並被員工所認同,因此,企業軟實力6力模型即以兩大要素為坐標軸繪製而成,主要表現為源動力、感召力、規劃力、共識力、執行力、管控力六大能力的協調聯動。
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關鍵[3]
從提升軟實力的角度講,我國在某些方面已經做得比較到位,例如以協商、對話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利用世界性活動平臺展示我國文化與政治理念等。在這些方面,我們只需要繼續正確的做法。而在另外一些方面,我國則需要採取大力措施予以推進或改善。例如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文化管理體制的改革、非政府組織的建設等。在本文中,我們將指出各種有利於我國軟實力提升的主要途徑和措施,不論我們在那些方面表現得好還是不好。因為這樣可以為全面審視我國的軟實力建設提供一個相對完整的框架。
一.積極建設社會核心價值體系
文化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國民的精神狀態、意志品格和內在凝聚力,而這一切主要來自於人們對社會核心價值的認同。歷史經驗表明,任何一個國家要把全社會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都必須有一套與經濟基礎、政治制度相適應的核心價值體系。我國是擁有13億人口、56個民族的大國,凝聚人們的力量靠的就是統一的指導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強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規範,也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如果沒有這個最核心的東西,就會失去團結一致、共同奮鬥的思想道德基礎,就會導致人心渙散、社會混亂。
改革開放30年中,我國一直處於變化最快、發展也最快的社會轉型時期,傳統社會價值觀的社會基礎不復存在,而各種外來的文化和觀念紛紛進入人們的生活和頭腦,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影響,以致廣泛出現道德困惑、信仰危機等問題。所有這些問題集中體現為我國社會核心價值觀的缺位。北京大學教授潘維認為,社會核心價值觀缺位是中國現實中最嚴重的問題之一,中國要崛起,就無法迴避重建社會核心價值觀。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中文系副教授曠新年則指出,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價值失落,意義真空,用祝東力先生的話說,處於一種“精神崩潰”的狀態。2007年兩會期間,來自各地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就十分關註中國人核心價值迷失的問題,“加緊構建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的呼聲再度高漲,代表委員們紛紛獻計獻策,希冀儘快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獲得國民普遍認同的價值取向,以凝聚起全社會的力量,促進社會和諧與國家建設。胡錦濤總書記在第十七次黨代會上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實際上也是在委婉地承認中國社會核心價值觀方面的問題。
二.切實貫徹科學發展觀
作為一種執政理念,科學發展觀無疑是一種軟實力資源。科學發展觀是一種明確體現中國領導人的政治價值觀的發展模式。由於充分反映時代的需要,體現以人為本與環境價值觀,科學發展觀能夠獲得人民真誠的支持,能夠起到凝聚社會力量的作用;在國際社會,它也符合主流政治價值觀,從而贏得廣泛的支持。而從其內容上看,軟實力建設是科學發展觀的題中應有之義,科學發展觀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賴於軟實力建設來實現國家發展的思想。因此,對於我國來說,貫徹科學發展觀與軟實力建設,實際上構成一體的兩面。
實際上,如果結合目前威脅中國社會穩定與和諧的主要問題來看,科學發展觀的意義就尤其明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人民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如今已然突破了國際警戒線。這種分配格局,便是威脅我國社會穩定的直接的和主要的原因。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展示出一種彌合社會裂縫的姿態,便能獲得普羅大眾的認可。如果能夠得到真誠、堅決的貫徹,必將為執政黨的政權合法性創造新的基礎。
三.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
胡錦濤同志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充分發揮法制在促進、實現、保障社會和諧方面的重要作用。”法治對於社會和諧這個特定目標的這種積極作用,說明法治是軟實力的一種體現形式,意味著實施依法治國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軟實力的重要一環。實際上,對於突出強調平等與自由價值觀的社會主義理想,法治是其必不可少的一個方面。
法治不僅對於提高社會凝聚力具有重要意義,還是提升我國國際形象和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同度的一個重要方面。因為法治是西方發達國家的政治價值觀之一,甚至被西方世界冠以“普世價值觀”的名義。提高法治水平有助於提高我國在西方的親和力,消除不必要的防範心理和措施。
目前,我國還不是一個成熟的法治國家,這是由我國的傳統和現實所決定的。但是,法治化是一個避免的趨勢。這就決定了我國可以通過法治建設同時提高對內軟實力和對外軟實力。這是西方發達國家所不具備的優勢。
四.根據本國國情,借鑒國際經驗,不斷完善社會制度
制度創新是國家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是事關國家的凝聚力、動員力和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陸與臺灣不同的政治制度構成兩岸統一的障礙;計劃經濟體制壓制大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經濟建設方面缺乏市場經濟體制所具有的強大動員能力。早在1980年,鄧小平同志就深刻指出:“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這意味著,成熟、完善的制度有助於防治腐敗,提高行政效率,增強政府的合法性,並實現社會的穩定。
實際上,無論何時,也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面臨著這樣或那樣的制度問題,沒有哪個國家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制度問題,尤其是像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制度建設的意義尤其重大。儘管我國在制度創新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制度仍然是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制度建設的任務仍然任重而道遠。例如,制度的執行問題長期困擾著我國,以至於符合民意的新制度法規出台時,人們常常不敢以樂觀的態度來預計其效果。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不僅在於傳統文化的影響,還在於制度本身的缺陷。
制度既有普適性也有特殊性,這就要求我國在制度創新的過程中,既立足於本國國情,又參考和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與教訓,在此基礎上形成符合本國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制度體系。
五.提升我國建構國際制度的能力,維護國際制度的合法性權威
建立民主、平等、和平的國際制度,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期望,也是國際機制的吸引力所在——只有這樣一種制度,才能獲得世界各國的尊重,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其中,從而提高國際制度的影響力。另外,維護國際制度的權威與尊嚴也是保證國際制度吸引力的一個重要方面,一個不能履行承諾的國際制度是不可能得到尊重的。
一個國家的人員在國際機構中的地位是該國國際地位的一個重要標誌,也影響到該國應對國際事務的能力和可能獲取的利益。如果能夠在國際機構中獲得權力,那麼,一個國家就可以獲得對國際制度的影響力,就可以通過國際機制來解決問題,而無須採取強制措施,也無須付出過高代價就能獲得自己需要的東西。
為儘早結束目前的國際金融風暴並避免重蹈覆轍,胡錦濤總書記在G20峰會上指出,對國際金融機構的註資應該堅持權利和義務平衡、分攤和自願相結合的原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治理結構應該得到改進,要提高發展中國家代表性和發言權;另外,應該完善國際貨幣體系,促進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合理化。這些呼籲正體現了中國領導人對掌握國際話語權的重要意義的體認,也體現了中國參與建構國際制度的努力。這樣的努力應該繼續堅持下去,以提高中國通過柔性手段維護本國利益和世界和平與繁榮的能力。
所謂“謙卑的強權”,就是指雖然擁有強大的軍事、政治和經濟實力,卻仍然尊重他國的利益與意願,謀求通過協商和對話,爭取他國的同意,進而解決國際爭端的國家。強大的實力只是通過潛身於情境背後,隱蔽地影響世界基本格局來發揮作用,而不會成為解決國際爭端的顯在籌碼。這樣的做法常常能為主體國贏得世界的尊敬,主體國反而更有可能得償所願。正因為如此,歐盟、中國、印度等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推崇協商和對話。而美國攻打伊拉克之所以受到國內外的一致反對,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它選擇了武力,而非協商和對話機制來解決問題。
在以協商、對話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這個方面,我國一直以來都做得比較好。我國一貫主張用協商、對話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包括我國和東盟國家關於南沙島嶼問題的爭端,我國與日本關於釣魚島、東海油氣田問題的爭端。我國於2001年加入WTO,也為我們按照相關法則解決國際貿易爭端提供了機會。總體而言,即便在某些特殊的情境之下,我們可能需要改變對策,但是以協商、對話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是大勢所趨,是一個不可扭轉的時代潮流。因此,我們需要以堅定的態度,提升我國以協商、對話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的能力。
七.積極推動公共外交和民間交往
在民主國家越來越多,而且在世界事務中具有巨大影響力的時代背景下,發展公共外交和民間交往是一個必然選擇。通過公共外交,可以更直接、更廣泛地面對外國公眾和主流社會人士,能更有效地增強本國的政治影響力,改善國際輿論環境,維護國家的利益。而通過民間交往,也能有效增強本國的文化吸引力和政治影響力。例如,那些相信在中國人權得不到保障,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的人士,在與中國民眾的交往過程中,就會見證中國經歷的迅猛發展,體會到中國人民在經濟上的巨大自由,從而一改他們的錯誤觀念。再比如,美國30多個民間組織成立“公民外交聯盟”,向出國的美國公民發放《世界公民指南》,強調“每個公民在每次與人握手時”的權利和責任。由此可見,民間交往在塑造國家形象方面的意義是備受重視的。
公共外交和民間交往在國際交往場合無處不在,具有廣闊的舞臺。這類外交可以體現在一次文化展覽盛會上,也可以體現在一次學術會議上或一次出口產品推介會上,甚至體現在人和人的一次交談中。因此,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民間人士,都應該要有強烈的外交意識,充分利用各種可能的機會,為推動國外人士正面理解本國文化和政策而努力。中美兩國打開外交關係的大門就是從乒乓外交開始的,中日兩國的民間外交對促進兩國關係的發展也起到了很大作用。中國政府在奧運期間放開外國記者來華採訪,對促進外國民眾對中國的瞭解起到了一定作用。
八.大力發展文化教育,提升國民文明素質
全國政協委員陳愛蓮說,文化道德、文學藝術、公民素質、思想理念等都是國家軟實力不可或缺的部分。實際上,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外化的文化,而國民素質是一個民族內化的文化,更具有現實意義。如果說文化是一國三大主要軟實力資源之一,那麼作為內化的文化的國民素質,勢必構成國家軟實力的一項重要資源。
雖然我們始終不懈地推動著國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普遍提升並且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客觀而言,我們仍然任重道遠。例如,單就國民科學素養而言,數據顯示,2003年我國公眾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僅占所調查人群的1.98%,而根據類似調查方案得到的其他國家和實體的公眾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分別為:美國25%(2005年)、歐盟24%(2005年)、加拿大4%(1989年)、日本3%(1991年)。顯而易見,我國公眾基本科學素養明顯偏低。
沒有高素質的公民,無論走到哪裡,這個國家的人都會被人歧視。國家的強大,經濟發達只是一個方面。正如沒有人會看得起粗俗的暴發戶一樣,與他們打交道,看重的可能是口袋裡的錢,而不會從心底裡去尊重他或是崇拜他。國與國打交道也一樣,別人看重我們的市場,捧“熱忱”而來,但他們骨子裡未必會真正敬仰這個國家和民族。如果我們的大學能產生像耶魯牛津這樣的大學,像唐朝吸引眾多“遣唐使”來中國學習一樣,那麼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將大大提高。
九.保護和挖掘傳統文化資源,吸收傳統文化精髓
我國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靈魂,是維繫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是中華兒女攜手發展的共同精神家園。中華文明綿延不絕、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說明中華文化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與競爭力。中華文化曾經對中國和世界文明的發展繁榮作出巨大貢獻,在以合作、說服、滲透為主要特征的軟實力競爭時代,在國際矛盾日趨尖銳化的今天,中華文化註重“和諧”的思想,更容易被別人認同和接受,更能體現協調、平衡和包容,具有巨大的親和力。因此,傳統文化在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進程中必將發揮巨大作用。
中華文化深深扎根於中華沃土,凝結著中華各民族文化的精華,具有獨特的個性和獨立的品格。因此,中華文化又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個性獨具的文化容易吸引他人的目光,是形成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重要源泉。
其實,中華傳統文化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還具有歷史文獻和文明遺產的價值。因此,我們要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豐厚資源,挖掘和保護各民族文化遺產,參與到世界文化交流之中。
在保護和挖掘傳統文化資源的過程中,有兩項工作是具有極端重要性的:
其一,認真總結現代化建設的“中國經驗”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我們需要研究改革開放以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資源,提煉中華民族在思考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群己關係、公私關係、義利關係等問題上的傳統文化,總結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的經驗,在傳統的文化精神中探尋建構當代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的根基與靈感。
其二,傳統文化精髓通過內化為當代國民素質而複活。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傳統文化資源與文化素質、文化軟實力之間並不能簡單地畫上等號。優秀的傳統文化只有轉化為民眾的文化素質,才能成為活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傳統;文化資源只有內化於民眾的心胸,轉變為民眾的文化素質,才能成為真正的文化軟實力。有一筆優秀的文化資源供我們守望誠然可貴,而能夠將優秀的文化資源轉化為我們民眾的文化素質則更可貴。
十.理順文化體制,建立和完善以市場為主導的,富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產業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不斷提高我國文化的國際競爭力,不僅是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任務,也是在文化多樣化背景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點措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雙重要求。
我國要發展文化產業,就必須首先理順文化體制。文化管理體制改革主要是轉軌國家的事情。傳統時代的計劃經濟體制傾向於將文化部門純粹當作意識形態部門來看待,讓文化單純為政治服務;其僵化的管理體制也在相當程度上窒息了人民的文化創造力,壓制著先進文化的傳播。因此,為了完成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的任務、實現提高國家軟實力的目標,文化產業的發展應該充分利用體制改革提供的新的政策空間和經濟動力。具體說來,就是要建立主要由市場——也即社會——來評價文化產品的價值,主要由市場來決定文化生產方向的機制。
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也是文化的靈魂,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提高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我們要形成一個使儘可能多的人競相迸發創新智慧和積極性,使各方面創新人才大量涌現的良好環境,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支持文化建設,激發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也要利用現代高新技術手段實現文化產品內容創新和文化生產的方式創新,培育新的文化業態,提高和擴大文化信息的傳播速度和覆蓋範圍。另外,我們不僅要在以數字化、網路化為主的新的文化業態中實現創新,在傳統文化產業部門也要依靠現代科技推動傳統文化升級,提高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
就文化生產者自身而言,為了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奠定戰略基礎,必須註意以下兩個問題:
一方面,我們應當格外註重不斷增強中國文化形象的現代元素。外國人對中國文化形象的感知更多的是源於並且止於中國傳統文化。使世界各國人民普遍產生“中國是傳統意義上的文明古國,更是現代意義上的文化大國”這樣一種認知,併為當代中國文化贏得應有的尊重和喝彩,這就是中國現代文化軟實力的體現。為此,我們要藉助現代文化藝術形式和現代文化傳播手段,創造出更多富於時代氣息、體現中國特色的文化標誌、文化符號、文化品牌,在不斷的創新和超越中實現中國文化形象的現代性重構。
另一方面,我們應當格外註重不斷增強中國文化形象的核心元素。國家文化形象是一個複雜的體系,但其最為核心的元素應該體現在思想與價值觀的層面上。沒有思想與價值觀支撐的文化,是沒有軟實力意義的文化。美國好萊塢電影之所以被稱為“鐵盒裡的大使”,就因為其巧妙而又鮮明地蘊含和傳播著“美國價值觀”。我們的國家文化形象塑造,同樣應當註重價值觀的鍛造,使得我們的文化形象具有鮮活的靈魂,且這種靈魂具有強大的穿透力、感召力。雖然我們目前面臨核心價值觀缺失的問題,但是核心價值觀的建設正是我國人民的責任,尤其是文化工作者的責任。文化工作者在發現、塑造和對外傳播社會價值觀的過程中占有重要作用。因此,價值缺失不能構成文化工作者放棄價值責任的藉口,反倒意味著他們承擔著更重大的責任。
十一.藉助各種國際平臺充分展示我國的歷史、文化、思想和善意,塑造國家文明形象
文化只有在傳播中才能讓人感知,併發揮其作為一種實力的意義和價值。國際活動為各國傳播其文化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平臺。英國文化協會和英國駐華使館在中國多座城市舉辦“創意英國”宣傳活動;德國政府直接主導“德國-創意之國”大型宣傳活動,努力向世人展示熱情好客、寬懷大度、時髦現代、創意迭出等形象,這些都是利用國際活動塑造與傳播國家文化形象的努力。
近些年來,我們在許多國家進行了“中國文化年”的活動,在世界範圍內開設了致力於文化傳播和漢語推廣的“孔子學院”,都是塑造國家文化形象的重要舉措,並取得了積極成效。2008年北京第29屆奧運會的成功舉行也為中國提升了國際形象,中國向世界展現了社會穩定和諧、經濟繁榮穩定、人民熱情好客,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好評。2010年上海將要舉辦的世博會將成為另一個契機,不光要考慮經濟上的收益,更要考慮在推廣國家軟實力上的收益。。
有鑒於此,我們需要充分運用甚至創造國際平臺,以便在全球範圍內廣泛傳播我國的文化。
包括非政府組織在內的公民社會的發展是國家軟實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官方智庫“東西中心”研究人員建議,美國在處理與亞太國家關係時,應該考慮進一步使用非政府力量,重新審視傳統的“軟實力”外交模式。在西方,公開呼籲抵制北京奧運會的勢力主要是非政府組織。而中國一如既往使用政府力量來對抗西方的非政府力量,不僅成本過高,而且收效甚微。
雖然中國的非政府組織已超過300萬個,但由於規模小、力量弱、缺乏人才和經驗,對國際輿論和國際事務的影響非常有限。截至2005年,世界上享有聯合國經社理事會咨商地位的非政府組織有2719個,發達國家占70%,發展中國家僅占30%;與聯合國新聞部保持著“正式”關係的近2000個非政府組織中,發展中國家僅占16%。在大多數聯合國會議上,至少80%以上的非政府組織與會者來自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聲音很難被國際社會聽到,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無法得到有效的保護。
在當今國際舞臺上,非政府組織已成為影響國際輿論的重要信息源,成為維護國家利益的重要戰略力量。而長期以來由於受傳統“統治”觀念的誤導,中國的執政者對非政府組織的認識過於負面,致使中國的非政府組織發展過於遲緩,已經阻礙了中國的和諧發展與和平發展,影響我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現在,我們需要扭轉這種局面,以一種積極正面的眼光看待非政府組織在內政外交中的作用,併在此基礎上儘力推動非政府組織的發展。
十三.構建面向世界的傳媒體系
中國日益崛起為全球大國,但中國處於話語弱勢的境地,不時成為全球媒體批評的對象,而中國常常無法據理力辯。“3?14”拉薩暴力事件、火炬傳遞被干擾、毒奶粉事件等,中國在2008年頻遇國際公共危機,已經充分說明這一點。
目前,阿拉伯世界、法國和日本的媒體都正在與美國CNN、英國BBC等老牌勁旅全力爭奪全球觀眾。最明顯的舉動在於,阿拉伯版、法國版和日本版“CNN”近年來先後推出——半島電視臺、“法國24小時”和日本NHK國際頻道。與這些後起之秀相比,美國早在1945年就全面啟動國家公關戰略,併成為後起國家學習的典範。所有這些媒體均具有濃厚的國家利益色彩,都想向國際社會宣傳本國立場。
為了扭轉我國在全球新聞領域中的劣勢,抗衡西方話語、西方價值觀,維護我國的文化價值觀和文化自尊,擴展我國在世界範圍內的觀念影響力和塑造良好的國際形象,我國也需要建立和發展本國的傳媒體系。更何況從傳媒自身的角度來講,走向世界是其開闢新的市場空間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傳媒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傳媒集團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初具規模,但是仍然存在規模小、實力弱的問題,整體上仍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和英美等發達國家的傳媒集團相比實力懸殊。
為了促進傳媒產業健康、快速的發展,我們需要按照傳媒業的產業化要求,制定科學合理的產業化發展政策和總體戰略;需要深化市場體制改革,打破壟斷經營和地區封鎖、條塊分割的局面,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健康繁榮的大流通、大市場體系;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傳媒單位“轉制改企”政策,促進傳媒集團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並通過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優勢傳媒集團通過兼併、重組等方式“跨區域擴張”;需要建立健全傳媒業的投融資管理體制;需要加大對傳媒業的政策、財政和稅收等相關方面的扶持力度;需要實施“採編經營整體上市”,在打通傳媒單位直接融資通道的同時,理順媒體的產業鏈條;還需要扶持技術進步,加快技術改造步伐,提升傳媒集團技術能力。
如何提升區域軟實力[4]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較大,不同區域的經濟特點各不相同,在軟實力的提升上也必須結合自己區域軟實力的優勢和不足採取相應的對策。通過分析區域軟實力綜合評價體系的構成要素,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提升區域軟實力:
建立軟實力提升的動力機制。
動力機制主要是指維持、提升和改善軟實力內部機理的各種客觀基礎、經濟關係、法律制度和組織措施等所構成的系統。創新的社會動力機制是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的重要途徑,建立軟實力提升的動力機制對於增強區域競爭力、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動力機制需要制度上創新,制度的不斷完善,能夠形成新的力量源泉,為軟實力的提升提供新的動力和保證。
完善軟實力提升的協調機制。
軟實力提升的協調機制指在軟實力與軟實力各要素之間、軟實力各要素內部之間、軟實力與硬實力之間建立的科學聯繫和健康運行、共同發展的制度。在構建協調機制的過程中,要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認真學習和總結其他地方的成功經驗,積極採用相應措施。通過制定法律、法規,出台相應政策,建立軟實力和硬實力發展的協調機制,使硬實力為軟實力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物資支撐。
優化人力資源結構,打造人才高地。
經濟轉型升級時期區域人才的數量和結構決定了該區域能否完成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基本任務。事實上,現階段優秀拔尖人才匱乏,領軍人才、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高技能人才緊缺的問題在不同地區普遍存在。一些領先省區如廣東、北京、上海等結合本地實際,一手抓人才培養,一手抓高層次人才引進,以引才引智為軟實力提供強有力支撐。各地應結合區域實際,制定切實有效的人才建設戰略。
提高政府服務能力,創造良好發展環境。
政府制度及其創造的發展環境是軟實力的重要因素,其中“效能”和“透明”是衡量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兩個關鍵詞,衡量公眾在工作和生活中所接受的政府公共服務的效果和水平。政府的社會職能包括公用事業、公共交通、市政規劃、經濟服務、基礎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環境保護、文化體育、公共安全等十類。各地要通過建設廉潔高效政府,強化政府公信力,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服務社會水平和信用水平,並以此帶動民風、社會風氣和市場秩序的不斷好轉,形成和諧共利的發展氛圍。
加強區域精神文化建設,形成區域經濟發展的源動力。
不同地域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歷史經驗表明,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要把全社會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都必須有一套與經濟基礎、政治制度相適應的核心價值體系。因此,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應充分挖掘當地文化中的積極因素,註重吸收外來先進價值理念,提煉區域精神,從而塑造區域價值體系,培育內生髮展動力。
如何提升企業軟實力[5]
(一)全面塑造企業形象
企業形象指的是人們對企業的總體主觀印象,是企業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擴展市場規模、贏得客戶信任、獲得政府扶持等都有很強的作用。一個優秀的企業應該能將其品牌內涵、服務理解等內容滲透給客戶、員工等受眾對象,塑造企業形象,贏得更廣泛的發展空間,主要從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積極提升企業的內在形象。主要包括:企業精神、社會信譽、售後服務等方面的形象。第二,塑造企業的外在形象。主要包括:企業辦公環境、營業場所環境和員工著裝等方面的形象。第三,積極宣傳企業的形象。企業的公關部門要藉助新聞媒體、報紙刊物等有影響力的媒介進行宣傳,借以擴大企業的知名度。
(二)塑造品牌形象
品牌是一種形象認知度、感知度、忠誠度,是企業最重要的軟實力。品牌的基本功能是促使消費者對品牌產生好感,使品牌對用戶產生影響力。如何更好的塑造品牌形象,主要在於: 第一,突出自己的差異性。在塑造品牌形象時,要突出與強化自己的差異性,創造品牌優勢,這種品牌優勢是其他的企業無法複製的,成為其核心競爭力。第二,塑造品牌核心價值。品牌核心價值是品牌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關鍵,品牌的一切傳播活動都要圍繞品牌核心價值展開進行。例如,青島海爾的核心價值就是“真誠”,其廣告語為“真誠到永遠”;諾基亞的核心價值是“科技、人性化”,其廣告語為“科技以人為本”。
(三)全面優化員工的綜合素質
人力資源是企業的核心資源,企業必須尊重員工、依靠員工,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為企業服務,促進企業與員工的和諧發展。要把握好以下幾個關鍵環節: 第一,培育他們樹立高尚的價值觀,即培養他們自覺遵從高尚的價值標準,更多地關註社會公共利益,在面對“大我”與“小我”的選擇中,應以大我為重,更多地關心社會集體利益,有集體責任感。第二,加強技術學習教育。企業每年都應針對各個崗位員工制定實用性強的培訓方案和教育學習,以提升員工的職業能力。第三,獎罰分明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對參加各類培訓的優秀員工和在各自工作崗位上表演突出的員工加大獎勵力度,對違反公司規章制度、違反職業道德等的員工進行處罰。只有賞罰分明,才能調動企業員工的積極性。因此,全面優化員工的綜合素質,著力打造“高素質、高質量、高標準”的人才隊伍,可帶動整個企業的快速發展進步。
(四)培育優秀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是支撐企業發展的基礎。培育優秀的企業文化可以彰顯出企業獨具特色的底蘊,塑造核心價值理念。要建設優秀的企業文化,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培育特色文化。積極推進企業文化與當地傳統文化相融的特色文化、社區文化等企業文化建設,著力打造體現行業特點、企業個性的文化品牌,構建企業獨具特色的文化體系。第二,確立核心價值觀。企業的核心價值觀,是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的準則。企業要實現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有先進的核心價值觀。第三,提升企業凝聚力。積極開展各式各樣的公益活動和宣傳活動。在企業中開展健康豐富的文化活動,能夠陶冶員工的情操,提高員工的生活質量,使企業的凝聚力得到提升。
- ↑ 馬慶國.區域軟實力的理論與實施(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04-13
- ↑ 張敏.“區域軟實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與實證分析來源:---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例.2013-09-06
- ↑ 北京大學軟實力課題組.如何提升我國的軟實力?.人民網-理論頻道.2009-09-16
- ↑ 胡玲敏.區域“軟實力”綜合評價與提升.人民論壇 .2010年第20期
- ↑ 魏朝露,林雨.如何提升企業軟實力.企業研究雜誌網站.2014-01號
謝謝小編,作為文科生的我,進一步瞭解了“軟實力”這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