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軟實力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對區域軟實力概念比較權威的界定來自200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的《區域軟實力的理論與實施》一書。在該書中,區域軟實力被定義為“在區域競爭中,建立在區域文化、政府公共服務(服務制度和服務行為)、人力素質(居民素質)等非物質要素之上的區域政府公信力、區域社會凝聚力、特色文化的感召力、居民創造力和對區域外吸引力等力量的總合。這種‘軟’的力量能夠吸引區域外的生產與消費要素,協調本區域社會經濟系統的運作,提升本區域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品位,塑造良好的區域形象,提高區域競爭力,為區域經濟社會的和諧、健康、跨越式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區域軟實力的構成要素[1]
第一,特色文化感召力。區域文化是軟實力的首要資源,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文化。例如“浙江精神” 是與時俱進,“海派文化”推崇海納百川。通過文化繼承、文化挖掘、文化建設,整合區域文化資源,凝練區域特色文化,從而吸引外部人才、資源、資金等的流入,最終轉化為區域的競爭優勢。
第二,區域政府公信力。主要體現為政府進行公共管理的水平。政府的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 政能力,是區域軟實力的關鍵內容。
第三,人才資源創造力。人才資源的創造力是由區域的人口素質決定的,是區域軟實力的具體體現和 根本保障。區域人口素質對於區域所掌握的心智能力有著重大的影響。在其他方面因素不變的情況下,人口素質越高,人的生產和創造能力就越強,表現為創新形成的體制活力和科技創新能力也越強。
第四,社會凝聚力。社會凝聚力以社會組織及其成員在社會活動過程中的協調性和整合性為主要內容, 體現了一種社會向心力。它以公民對物質成就和區域精神的高度認同為載體,表現為團結向上的合力。通過依靠共同的價值觀及對各項發展目標的高度認同,推動經濟的發展。
第五,環境舒適力。環境舒適力體現為人文環鏡和自然環境的綜合,尤其是氣候、自然資源、自然景觀 等硬環境。一個地方的宜居程度取決於地方的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水平、文化環境和人口素質。區域內氣候是否宜人、水資源是否充沛、自然災害是否少發、景觀是否和諧,都或多或少影響區域對公眾的吸引力,而吸引力則是區域軟實力的本質屬性則因此,自然環境和宜居指數成為了區域軟實力的有機組成部分。
第六,區域影響力。區域影響力可以表現為在地區競爭、地區合作中的號召力和話語權,對區域外的影 響力,決定其大小的既有經濟發展水平等硬實力方面,也有吸引力、輻射力、認同度等軟實力方面,但其和區域的經濟實力並不一定成正比。區域影響力可以通過地區協調能力、交通通達能力、信息匯聚能力等進行衡量。
區域軟實力的研究意義[2]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軟實力的作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就如同硬體和軟體組成電腦,軟實力和硬實力共同構成了區域競爭力,二者相互促進、密不可分。硬實力是軟實力的載體和基礎,軟實力是硬實力的靈魂和延伸。區域軟實力對於區域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區域軟實力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21世紀,以高新技術產業為第一產業支柱、以智力資源為首要依托的知識經濟將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知識經濟對人力資源的文化素質依賴性更強,對人力資源的質量要求更高。以科技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為基礎的智力因素,是區域軟實力的一個重要內容。通過科技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人們的科學文化素質、勞動技能得以提高,視野得以開闊,創新潛能得以挖掘和發揮,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
區域軟實力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製度保障。文化是區域軟實力的主要表現形式是社會的基因,是引導社會進步的力量。社會的各種組織皆為文化所創造,也為文化所維繫,這些組織的穩定與和諧有力地推動著社會的進步。社會的進步要求社會持續穩定、經濟有序運轉、人民安居樂業,這些都需要社會制度來維繫,而政治、軍事、法律、教育、婚姻、財政、金融、社會保障等一系列社會制度,都是人類運用文化制定和加以創新的,可以說“文化是制度之母”。同時,文化廣泛運用於公共管理領域,通過文化生成管理理念,進而形成管理價值觀、管理法律、管理機制、管理方式,從而推動社會進步。
區域軟實力為區域經濟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當“區域軟實力”真正由內而外地流溢,成為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生命力的自然揮灑,成為區域文化魅力的自然表達,成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到相當階段擁有的自然輻射力時,“區域軟實力”就擁有了真正的實力。“區域軟實力”所擁有的區域“魅力”能化作“魅力導彈”與“認同航母”,為區域發展贏得時間、空間和持續的動力,為“區域製造”贏得市場,有利於區域經濟“走出去”和“請進來”,有利於發展外向型經濟,為區域經濟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區域軟實力衍生生產力。素養、品牌、信用、制度和政策等文化區域軟實力是一種不占資源或少占資源同樣能實現經濟增長的能力。它們不消耗有形資源,卻會使經濟資源增值,只要勤於挖掘、善於培育、精於管理和運作,這種資源只會越用越豐富,附加值越用越高,所產生的經濟與社會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可以這麼說,區域軟實力本身就是現實的生產力,是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種能力.
加強軟實力建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內涵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人不僅有物質需求,需要富口袋,也有精神需求,需要“富腦袋”。要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需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就必須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既重硬實力建設,也重軟實力建設。
加強軟實力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在和諧社會運行過程中,仍然會存在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等矛盾,而且還存在人自身的情感欲望和理智的矛盾。如果這些矛盾不能妥善解決,自然、社會、人這三者關係就會出現緊張,社會的和諧狀態就會被打破。軟實力中的文化是促進社會和諧的“粘合劑”。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努力提升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水平,有利於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也可以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創造良好條件。
加強軟實力建設是提升區域競爭力的客觀需要。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僅受到資金、土地以及環境容量等各種硬約束,更要受到人才、技術、文化、制度等軟約束。軟實力與硬實力已經形成了一個“合則兩存,分則雙亡”的有機整體。區域經濟要發展,實現爭先進位,就要致力於提升科教、文化、環境等軟實力,堅持硬實力和軟實力雙輪驅動,互相促進。
區域軟實力綜合評價體系[3]
指標體系選取
由於區域軟實力是新近提出的一個概念,從理論文獻及實際操作來看,目前均無區域軟實力評價體系。這裡借鑒區域競爭力、城市競爭力評價的相關理論,並根據區域軟實力概念內涵,在廣泛調研、訪談及專家評價基 礎上,遵 循指 標體 系設計原則,設計了一 套區域軟實力評價指標。 如表一所示 ,作為分析區域軟實力的評價工具。表一中各指標的權重aiaij。主要採用德爾斐評價法,由相關領域專家打分取得。
主因素項Xk(ak) (一級指標) | 子因素項Xij(aij) (二級指標) | 數據來源 | |
---|---|---|---|
區域軟實力 | 區域文化X1(a1) | (人均)文化產業產值X11(a11); | 年鑒數據 |
文化事業機構數X12(a12); | 年鑒數據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X13(a13); | 年鑒數據 | ||
有無世界丈化遺產X14(a14); | 資料查詢 | ||
價值觀取向X15(a15); | 問卷訪談 | ||
文化氛圍X16(a16); | 問卷訪談 | ||
人口素質X2(a2); | 每萬人中人才資源數X21(a21); | 年鑒數據 | |
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X22(a22); | 年鑒數據 | ||
幹部素質X23(a23); | 問卷訪談 | ||
企業家素質X24(a24); | 問卷訪談 | ||
科研機構數X25(a25); | 年鑒數據 | ||
適齡人口毛入學率X26(a26); | 年鑒數據 | ||
公共服務X3(a3); | 政府管理服務水平X31(a31); | 訪談評估 | |
幹部能力水平X22(a22); | 訪談問卷 | ||
社區發展水平X32(a32); | 訪談評佑 | ||
社區服務質童X34(a34); | 訪談評估 | ||
行會發展水平X35(a35); | 訪談評估 | ||
商務環境指標X36(a36); | 問卷訪談 | ||
區域形象X4(a4); | 城市知名度為X41(a41); | 資料查詢&專家評枯 | |
城市會展水平X42(a = 42); | 資料查詢 | ||
知名企業及名牌數X43(a43); | 資料查詢 | ||
國家級風景區數(4A)X44(a44); | 資料查詢 | ||
四星以上賓館數X45(a45); | 資料查詢 | ||
城市自然環境X46(a46); | 專家評枯 |
備註1 區城軟實力主要由區城文化、人口素質、公共服務三個方面構成, 區域形象是上面三個方面的一個聯合反應, 這
里單獨列出來進行評價.
由於區域軟實力是新近提出的一個概念,從理論文獻及實際操作來看,目前均無區域軟實力評價體系。這裡借鑒區域競爭力、城市競爭力評價的相關理論,並根據區域軟實力概念內涵,在廣泛調研、訪談及專家評價基 礎上,遵 循指 標體 系設計原則,設計了一 套區域軟實力評價指標。 如表一所示 ,作為分析區域軟實力的評價工具。表一中各指標的權重{a_i}{a_{ij}}。主要採用德爾斐評價法,由相關領域專家打分取得。
這裡採用模糊數學方法進行綜合評價,主要有以下三步:
(1)建立模糊集,確定評語集,主因素指標集為,相應的權重集為 子因素指標集為X_K=,相應權重為A_K=評語集V={},n=4,{V1,V2,V3,V4}表示{強,較強,一般,較弱}
(2)確定隸屬矩陣,從X_k到評語集V的隸屬矩陣為
表示子因素層指標對第j級評語Vj的隸屬度,若指標有Vt1個評語,個Vn評語,則有:
(3)綜合評價。先對各子因素指標的評價矩陣Rk作模糊矩陣運算,得到主因素指標Xk對於評語集V的隸屬向量
在對R進行模糊矩陣運算,即可得到目標層指標X對於評語集V的隸屬向量B
當,需要做歸一處理,令,得,分別表示目標層指標X對於評語的隸屬度。
根據評語集V中各元素的標準分數,通過矩陣相乘得出上述模糊綜合評價結果V的具體分值,這樣就可以對區域軟實力進行科學評價。
提升區域經濟軟實力的建議[1]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較大,不同區域的經濟特點各不相同,在軟實力的提升上也必須結合自己區域軟實力的優勢和不足採取相應的對策。通過分析區域軟實力綜合評價體系的構成要素,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提升區域軟實力:
建立軟實力提升的動力機制。動力機制主要是指維持、提升和改善軟實力內部機理的各種客觀基礎、經濟關係、法律制度和組織措施等所構成的系統。創新的社會動力機制是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的重要途徑,建立軟實力提升的動力機制對於增強區域競爭力、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動力機制需要制度上創新,制度的不斷完善,能夠形成新的力量源泉,為軟實力的提升提供新的動力和保證。
完善軟實力提升的協調機制。軟實力提升的協調機制指在軟實力與軟實力各要素之間、軟實力各要素內部之間、軟實力與硬實力之間建立的科學聯繫和健康運行、共同發展的制度。在構建協調機制的過程中,要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認真學習和總結其他地方的成功經驗,積極採用相應措施。通過制定法律、法規,出台相應政策,建立軟實力和硬實力發展的協調機制,使硬實力為軟實力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物資支撐。
優化人力資源結構,打造人才高地。經濟轉型升級時期區域人才的數量和結構決定了該區域能否完成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基本任務。事實上,現階段優秀拔尖人才匱乏,領軍人才、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高技能人才緊缺的問題在不同地區普遍存在。一些領先省區如廣東、北京、上海等結合本地實際,一手抓人才培養,一手抓高層次人才引進,以引才引智為軟實力提供強有力支撐。各地應結合區域實際,制定切實有效的人才建設戰略。
提高政府服務能力,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政府制度及其創造的發展環境是軟實力的重要因素,其中“效能”和“透明”是衡量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兩個關鍵詞,衡量公眾在工作和生活中所接受的政府公共服務的效果和水平。政府的社會職能包括公用事業、公共交通、市政規劃、經濟服務、基礎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環境保護、文化體育、公共安全等十類。各地要通過建設廉潔高效政府,強化政府公信力,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服務社會水平和信用水平,並以此帶動民風、社會風氣和市場秩序的不斷好轉,形成和諧共利的發展氛圍。
加強區域精神文化建設,形成區域經濟發展的源動力。不同地域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歷史經驗表明,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要把全社會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都必須有一套與經濟基礎、政治制度相適應的核心價值體系。因此,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應充分挖掘當地文化中的積極因素,註重吸收外來先進價值理念,提煉區域精神,從而塑造區域價值體系,培育內生髮展動力。
2009年全國範圍內城市軟實力排名[4]
由《瞭望東方周刊》聯合復旦大學國際公共關係研究中心、中國市長協會,在全國範圍內首次進行的中國城市軟實力調查,自2008年6月起正式啟動,在中國城市競爭力前50強城市同時進行,採取專業公司入戶調查、材料申報、網路調查等三種方式,其中,入戶調查的對象超過10萬人,參加網路調查的人數則達到120萬人。
在測評項目設置上,課題組分別對文化號召、教育發展、科技創新、政府執政、城市凝聚、社會和諧、商務吸引、形象傳播、區域影響、信息推動等十大指標,進行了全面考量。每一大類指標涉及的若幹子指標,根據客觀材料審核和主觀調查(入戶及網路調查)的不同,按權重計分。在測評分值安排上,對文化號召、教育發展、政府執政、商務吸引、形象傳播、社會和諧這幾類指標賦予較高的分值。
2009年6月26日,調查結果在上海揭曉,其中直轄市軟實力排名為:北京、上海、天津、重慶;除直轄市以外的城市,軟實力前十位依次是:成都、杭州、蘇州、西安、長沙、青島、昆明、大連、武漢、南京。除四座直轄市外,成都等十座城市入選中國最具軟實力城市。
這次調查是一次發現之旅:我們看到,無論東部、中部還是西部,有這樣多的城市,都在努力讓無形的軟實力落地生根,有這樣多的城市決策者,都擁有著超越GDP的深遠情懷。
十大指標調查結果排名
文化號召力
文化號召力,凝聚了一個城市的傳統、風俗、人文、藝術等各種文化成分,這種主題文化能夠被更多人所接受和青睞。體現為一個城市文化底蘊的積澱和豐厚,能夠激蕩起市民的文化自豪感;體現為一個城市包容、吸納多元文化的廣度與深度,能夠促進該城市多元文化的構成;體現為一個城市文化基礎設施的完備與完善,能夠提供文化事業大發展的足夠空間;也體現為一個城市文化產業(產品)的數量與品質,能夠顯現初步完善的文化產業體系。
“文化號召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
北京、上海、杭州、蘇州、成都、西安、南京、長沙、天津、紹興。
城市凝聚力
城市凝聚力,是一個城市的居民把對城市的認同和對自身的認同連接在一起,城市的發展、進步和外界口碑被城市市民內化為自我認同的一分子。體現為一個城市的市民對所在城市的認同程度和熱愛程度,也體現為一個城市對外部民眾的深深吸引和令人神往的程度。城市凝聚力最終要體現為全體市民對該城市強烈的歸屬感。
“城市凝聚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
蘇州、長沙、昆明、北京、成都、西安、海口、上海、泉州、杭州。但各個城市之間差別並不是特別顯著。
形象傳播力
形象傳播力,是一個城市通過媒體、人際溝通、宣傳公關等各種傳播渠道來影響和改變人們對一個城市印象的能力。體現為一個城市對其整體形象體系的構造能力,體現為城市對其形象的傳播和推介的水平和力度。形象傳播力最終體現為一個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能否得到雙重體現。
“形象傳播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
北京、上海、青島、蘇州、大連、杭州、成都、天津、廈門、長沙。北京的優勢比較明顯,某種意義上也體現出其是眾多國家級媒體所在地的特點。
政府執政力
政府執政力,是政府在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文明建設等諸方面體現出的綜合管理、協調、領導能力。體現為一個城市的政府民主執政、科學執政、依法執政的水平和水準,體現為一個政府執政的效率高低與廉潔程度,也體現出一個政府對負面因素和危機事件的處理和預防能力。政府執政力最終要體現為廣大市民對所在城市的政府執政為民、高效廉潔的滿意程度。
“政府執政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
昆明、成都、上海、杭州、北京、大連、青島、廈門、西安、南京。總體上來看,大多數城市之間的差距不是非常明顯。
社會和諧力
社會和諧力,是一個城市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總體和諧,各種社會利益衝突得到協調的程度。體現為城市與人的和諧:城市市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體現為人與人的和諧:市民的寬厚包容和親情愛心;體現為人與自然的和諧:山更青、水更綠、天更藍。
“社會和諧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
青島、成都、北京、大連、杭州、昆明、海口、南京、西安、上海。
教育發展力
教育發展力,是一個城市教育結構的設施、人員素質、人才培養等綜合能力的體現。體現為一個城市已基本構建起多層次的完備教育體系,體現為一個城市能夠培養大量的富有創造力的人才。教育發展力還體現為一個城市極為關註並努力培養市民的現代文明素養。
“教育發展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
北京、上海、西安、南京、長沙、成都、杭州、長春、大連、武漢。
商務吸引力
商務吸引力,是一個城市在投資、消費、貿易等方面的吸納能力,是一個城市經濟活力的體現,也是外界對一個城市經濟發展環境的評價體現。體現為一個城市具有較為成熟的法治環境,體現為一個城市務實誠信的商業體系,體現為一個城市便捷的交通網路,體現為一個城市完善的現代商務服務體系。
“商務吸引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
成都、上海、北京、青島、杭州、西安、武漢、大連、天津、長沙。總體來看,大型城市在此指標上具有一定優勢。
科技創新力
科技創新力,是一個城市在各種科技產品的開發、研發、使用等方面體現出的革新與創造能力。體現為一個城市全面厚實的科技創新基礎,體現為一個城市濃郁的科技創新的氛圍,體現為一個城市不斷涌現的科技創新人才,體現為一個城市不斷產出的一流科技創新成果。
“科技創新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
上海、北京、蘇州、天津、成都、南京、杭州、大連、重慶、青島。總體來看,前十位城市之間的差距不是非常大。
區域影響力
區域影響力,是一個城市對其地理上相近城市和相近地區的影響和輻射能力,它是一個城市在一個城市圈和區域圈中所處地位的體現。體現為一個城市在相關區域中的首位程度,體現為一個城市在相關區域中的協調能力,體現為一個城市對相關區域的影響和輻射能力。
“區域影響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
上海、北京、青島、西安、天津、成都、蘇州、長沙、杭州、武漢。
前十位城市基本上代表了不同的區域,蘇州、杭州、上海都進前十,表明幾個地理相近城市可以形成區域合力。
信息推動力
信息推動力,是一個城市在信息基礎建設和信息產業發展方面的動力。體現為一個城市信息發展現代化的程度,體現為一個城市信息技術的普及程度,體現出一個城市市民和領導對信息技術的重視程度和使用效度。
“信息推動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
上海、北京、蘇州、成都、東莞、重慶、杭州、天津、長沙、昆明。
- 城市軟實力
- ↑ 1.0 1.1 胡玲敏.區域“軟實力”綜合評價與提升.《 人民論壇 》(2010年第20期)
- ↑ 馬宗國 韓靜軒.區域軟實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及測度——以山東省17市為例(D).2012
- ↑ 周曉巨集;王小毅;謝荷鋒;;區域軟實力及其綜合評價體系研究[J];技術經濟;2007年06期
- ↑ 2009中國城市軟實力報告:昆明政府執政力第一.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2009年07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