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競爭力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 城市競爭力(Urban Competitiveness)
目錄 |
城市競爭力概述[1]
美國斯坦福大學Douglas Webster(2000)認為,城市競爭力是指一個城市能夠生產和銷售比其他城市更好的產品的能力,提高城市競爭力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評價競爭力的4個因素是經濟結構(產業構成、生產力水平、國內外投資等)、區域稟賦(區位、基礎設施、適宜性、生活商務成本等)、人力資源(價值鏈移動的活度和範圍)和制度環境。
英國Paul Cheshire(1998)認為,城市競爭力是一個城市在其邊界內能夠比其他城市創造更多的收入和就業。這意味著一個城市的競爭力是城市之間在區位、所在企業的優勢與劣勢相互比較中體現出的能力。如果市場是完善的,城市間的比較優勢決定它們之間的分工格局,而比較優勢又會通過城市之間的成本差異表現出來。所以,說一個城市有競爭力,意味著在一些關鍵性的經濟指數上而持續存在不均衡,這種不均衡作為一種系統性差異使得一個城市相對其他城市而言具有更強的吸引力。
美國巴克內爾大學Peter KarlKresl(1999)認為,城市競爭力是指城市創造財富、提高收入的能力。他強調,在評估城市競爭力時,指標的選擇至關重要,並且對城市競爭力與國家競爭力加以區別是評價城市競爭力的關鍵,其城市競爭力及評價框架是顯示性框架和解釋性框架的結合。Peter用多變數把抽象的競爭力顯示成具體的可比較的競爭力,是對城市競爭力研究的一個重要貢獻。
中國社會科學院倪鵬飛的博士論文《中國城市競爭力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對城市競爭力的概念界定是這樣的:城市競爭力主要指一個城市在競爭和發展過程中與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吸引、爭奪、擁有、控制和轉化資源,爭奪、占領和控制市場,創造價值,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城市競爭力是一個複雜的混沌系統,其眾多的要素和環境子系統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共同集合構成城市綜合競爭力,創造城市價值。他的《中國城市競爭力發展報告》對我國200個城市的競爭力進行了排名。
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IUD)連玉明認為,城市競爭力是一個國家的城市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與其他城市比較,在要素流動過程中抗衡甚至超越現實的和潛在的競爭對手,以實現城市價值所具有的各種競爭優勢的系統合力。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的陳夢筱認為,城市競爭力是指一個城市在國內外市場上與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積聚和轉化資源、創造財富、提供服務以及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的現實和潛在的能力,是城市經濟、社會、科技、金融、文化、管理等水平和能力的綜合體現,反映城市的生產能力、生活質量、社會全面進步及對外影響。
2002年,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博士在分析了傳統城市定位理論不足的基礎上,引入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理念,提出“城市核心競爭力”的概念,使得城市競爭力的內涵從對城市綜合競爭力的註重,開始兼顧城市核心競爭力和城市綜合競爭力的辯證關係。仇保興認為,城市競爭力是以城市發展的質量、效率和潛力來衡量其獲得外界發展機遇和加快自身發展的能力,強調的是與其他城市的橫向比較,是動態的,是相比較而起伏的,著眼於未來的發展,表達的是城市發展的後勁。
以上關於城市競爭力的種種定義,一方面反映出無論國外還是國內,目前對城市競爭力理論的研究還不成熟;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城市競爭力本身是一個具有明確直觀含義卻又不易精確把握的概念,難以對其進行精確的定義。
綜合以上觀點,研究認為,城市競爭力指城市在經濟、社會、科技、環境等綜合因素作用下相對於其他城市所具有的爭奪利用優勢資源、促進經濟良性增長、持續創造社會財富的比較競爭優勢的能力,並最終表現為比其他城市具有更強、更為持續的發展能力和發展趨勢。城市競爭力從空間的角度看,其實質是集聚和輻射能力。
城市競爭力的強大表現為與其他城市相比,能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和輻射更大的市場空間。
我國城市競爭力的影響要素[1]
城市競爭力深受其影響要素制約,且競爭力的形成不是單個要素作用的結果,而是諸多要素共同作用、綜合影響的產物。
朱傳耿認為,從影響城市區域競爭力的主導因素來看,主要有四種類型:要素推動型、需求拉動型、產業支撐型和企業支撐型。
徐巨洲認為,基礎設施、土地和人口三種要素是最能顯示城市發展的增長和衰退的變數模型。當三者之間的變數形成一個最佳平衡點,達到某種城市活動最優組合時,便產生爆發性的繁榮期。在這裡,三種要素波動組合是城市發展繁榮和衰退的轉折點和關鍵。香港中文大學的段樵教授等人在比較和討論上海和香港的城市競爭力時,將城市競爭力的內涵及其影響因素歸納如右圖所示。
仇保興認為,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影響城市競爭力的主導因素是不一樣的。倪鵬飛則認為,城市競爭力眾多的要素和環境子系統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共同集合構成城市綜合競爭力,創造城市價值。他將其概括表示為:城市競爭力=f(硬分力,軟分力)。其中:硬分力包括勞動力、資本力、科技力、設施力、區位力、環境力、聚集力,而軟分力則包括秩序力、文化力、制度力、管理力、開放力。
還有的學者認為,城市綜合競爭力折射的是城市管理者的素質與能力,無論是現階段經濟指標的提升,還是長遠的經濟發展潛力,都要看管理者的決策規劃和政策的引導。換句話說,城市競爭力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城市領導人的素質”(張庭偉,2000)。
城市競爭力的存在領域[2]
城市競爭力理論模型[2]
- 1.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鑽石”體系
美國波特教授在研究國家競爭優勢時指出:一個國家的競爭優勢主要來源於該國的產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而一個國家的產業能否具備競爭優勢主要取決於四種因素:
與此同時,機會和政府的作用也有相當大的影響,因此形成了著名的“鑽石”體系,即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模型(見右圖)。
波特的理論模型研究的是微觀層面產業的競爭力及巨集觀層面上的國家競爭優勢。雖然城市競爭力不同於產業競爭力,但其中蘊含的內容卻有相似之處。因此,可以借用波特的理論模型來研究建立城市競爭力的理論模型。
- 2.城市競爭力理論模型
我們在波特的“鑽石”體系理論基礎之上創建了城市競爭力理論模型(見右圖)。
- (1)城市定位與城市發展戰略
城市要形成競爭優勢,首先要有正確的定位和發展戰略目標。在對城市進行定位及制定發展目標時,要考慮城市的現有規模、所處區域的地位以及發展潛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只有定位正確,才可能選擇和培育合理的產業體系,充分利用和發揮屬於自己的核心資產和生產要素的潛力,並通過競爭形成城市的競爭力,雖然城市定位及發展目標的制定以現實為基礎,但也可以不完全拘泥於現實,制定跨越式發展目標。可是過於脫離實際是不可行的。城市定位出現偏差,不僅會破壞資源的使用效果和效率,也使得城市難以發揮自身優勢和形成城市競爭力。
城市競爭力理論模型中,各個要素之間具有相互強化或弱化的作用。一項因素的效果必然影響到另一項因素的狀態,各項要素之間形成了一個互動的整體,其核心在於創新。
- (2)生產要素
一個城市所擁有的生產要素至少是其發展的基礎。生產要素根據其重要性不同可分為初級生產要素和高級生產要素。初級生產要素主要包括自然資源、氣候、地理位置、非技術人工等因素等:高級生產要素則以高等教育人力資源培養、現代化通信的基礎設施、大學與研究機構等為代表。在經濟發展早期,初級生產要素對城市的發展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經濟發展,初級生產要素對城市的發展的重要性已逐漸降低,而高級生產要素對於城市的發展越來越重要。相對於初級生產要素來況,高級生產要素通常經過創造才能得來。城市通過大量的投資可以獲得更多的生產要素,從而形成並保持自己的競爭力。對一個城市而言,它在一定時期所擁有的生產要素是有限的,而且面臨著國內和國際城市的競爭。所以單純擁有初級生產要素難以形成一個城市的競爭力,重要的是能創造出生產要素,尤其重要的是形成高級生產要素的產生機制。
- (3)需求條件
除了資源供給和生產要素之外,城市競爭力的形成還依賴於需求態度方面的因素。需求不足會造成城市的衰退與萎縮。從城市內部看,與需求有關的因素包括居民的數量、生活水平、居民文化水平等;從城市外部看,有人口、資本的流動等區域整體經濟情況等因素。需求因素影響城市經濟發展的例子很多。例如,珠海市因城市周邊鄰近區域人口與經濟集聚水平不足,珠海機場從建成以後其利用率一直很低,原因之一就在於其需求不足。
- (4)城市間競爭
城市總是處於特定的區域內,因而會面臨與區域內外其他城市的競爭,包括對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發展戰略的競爭。傳統上有這樣的觀點,即城市間競爭如果太激烈,會造成資源的浪費,難以形成規模經濟。我們認為,城市間的競爭並不遵循“零合博弈規則”,即一個城市競爭力的上升並不必然以別的城市的損失為代價。通過競爭,城市能夠發現自己的優勢所在,進而形成競爭優勢。競爭對於城市競爭力的形成非常重要,這種重要性並非是激勵了靜態的效率,而是它能夠給城市提供創新的動力。
中國城市競爭力現狀[2]
- 1.人才競爭力
人才競爭力指標由人力資源數量指數、人力資源質量指數、人力資源配置指數、人力資源需求指數和人力資源教育指數綜合而成。
排名前10位的是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廣州、重慶、成都、南京、濟南、武漢。排名後10位的是舟山、湖州、海口、珠海、威海、台州、惠州、泉州、嘉興、秦皇島。在這方面,大城市明顯優於中小規模城市。
- 2.金融資本競爭力
金融資本競爭力由資本數量指數、資本質量指數、金融控制力指數和資本獲得便利性指數構成。
排名前10位的是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天津、杭州、南京、蘇州、廈門、大連和青島。排名後10位的是煙臺、珠海、南通、威海、昆明、合肥、徐州、常州、秦皇島、鄭州和長沙。很明顯,外向性程度高的大城市擁有明顯領先於其他城市的金融資本競爭優勢。
- 3.科技競爭力
科技競爭力由科技綜合實力、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轉化能力三類指標組成。排名前10位的是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南京、青島,武漢、濟南、西安、杭州。
排名後10位的是湖州、舟山、徐州、海口、佛山、秦皇島、南通、南昌、台州、常州。從排名看,大城市的科技競爭力明顯高於中小規模城市。
- 4.結構競爭力
結構競爭力的構成分別為產業結構高級化程度指數、經濟結構轉化速度指數、經濟體系健全度指數、經濟體系靈活適應性指數、產業聚集程度指數。
排名前10位的是寧波、紹興、廣州,溫州、東莞、湖州、台州、北京、西安、惠州。排名後10位的是鄭州、珠海、石家莊、徐州、昆明、杭州、秦皇島、南通、威海、泉州。
- 5.基礎設施競爭力
基礎設施競爭力由對外基礎設施指數、信息技術基礎設施指數、基礎設施成本指數構成。
排名前10位的是上海、北京、深圳、大連、南京、廈門、無錫、福州、秦皇島、寧波。排名後10位的是中山、濟南、威海、惠州、長沙、煙臺,鄭州,湖州、佛山、東莞。東部城市的基礎設施狀況總體上好於中西部。
- 6.綜合區位競爭力
綜合區位競爭力指標由自然區位便利度指數、經濟區位優勢度指數、資源區位優勢度指數、政治文化區位優勢度指數組合而成。
排名前10位的是上海、北京、廣州、武漢、沈陽、成都、南京、天津,重慶、杭州。排名後10位的是中山、台州、溫州、舟山、威海、惠州、佛山、煙臺、徐州、湖州。大中城市的區位競爭力總體強於小城市。
- 7.環境競爭力
環境競爭力指標體系包括城市環境質量指數、城市環境舒適度指數、城市自然環境優美度指數和城市人工環境優美度指數四個方面。
排名前10位的是大連、蘇州、廣州、上海、杭州、青島、北京、中山、昆明、廈門。排名後10位的是石家莊,長春、鄭州、東莞、長沙、南昌、惠州、台州、哈爾濱、湖州。
總體來看,南方城市的環境競爭力明顯強於北方城市,沿海城市的環境競爭力較內陸城市稍強,旅游城市的環境競爭力一般比較強。但某些城市,特別是旅游城市環境污染嚴重的狀況需要引起註意。
- 8.文化競爭力
文化競爭力指標體系包括價值取向指數、創業精神指數、創新氛圍指數、交往操守指數。排名前10位的是深圳、上海、無錫、中山、蘇州、廣州、溫州、紹興、寧波、濟南。
排名後10位的是鄭州、天津、石家莊、舟山、長沙、秦皇島、煙臺、長春、威海、合肥。
東南沿海地區、江浙地區在文化競爭力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濃郁的創新氛圍、強烈的創業精神,良好的交往操守使這些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充滿活力,成為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最為迅速的地區。
- 9.制度競爭力
制度競爭力指標體系由產權保護程度指數、個體經濟決策自由度指數、市場發育程度指數、政府審批與管制指數、法制健全程度指數等五個指標組成。
排名前10位的是深圳、溫州、寧波、上海、蘇州、嘉興、紹興、中山、湖州、廈門。排名後l0位的是徐州、鄭州、哈爾濱,長春、秦皇島、長沙、武漢、沈陽、福州、昆明。
總體上,江浙沿海地區城市,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民營經濟迅速發展的中小城市的制度競爭力較強。與之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區雖然城市發展也很迅速,但在制度競爭力方面仍稍弱於江浙地區。
- 10.政府管理競爭力
政府管理競爭力指標體系包括政府規劃能力指數,政府推銷能力指數、政府社會凝聚力指數、政府財政能力指數、政府執法能力指數、政府服務能力指數和政府創新能力指數。
排名前10位的是上海、蘇州、廣州、北京、寧波、無錫、紹興、嘉興、深圳、青島。排名後10位的是長春、泉州、徐州、合肥、秦皇島、海口、常州、長沙、福州、鄭州。
一般來說,沿海地區的政府管理競爭力相對較高,江浙地區的政府管理競爭力最高;其次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珠三角地區的城市政府在某些方面仍然需要提高;同時內陸及北方城市政府的管理競爭力也正在得到提高。
- 11.企業管理競爭力
企業管理競爭力指標體系包括管理應用水平、管理技術和經驗、激勵和約束績效、產品和服務質量、企業管理經濟效益五個方面。
排名前10位的是深圳、溫州、廣州、蘇州、寧波、杭州、上海、青島,北京、無錫。排名後10位的是徐州、秦皇島、鄭州,武漢、天津、合肥、台州,沈陽、東莞、昆明。
沿海地區的城市占有明顯的優勢,尤其是上海及附近的蘇、錫、常地區和以廣州、深圳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以及浙江沿海地區的企業管理競爭力最強;福建沿海城市企業管理競爭力稍次之;山東沿海城市除青島市的企業管理競爭力較強外,其他城市還需要加以提高。
- 12.開放競爭力
開放競爭力指標體系包括經濟國際化程度、經濟區域化程度,人文國際化指數和社會交流指數四個方面。
排名前10位的是深圳、惠州、東莞、中山、上海、廈門、廣州、蘇州、珠海、北京。排名後10位的是徐州、舟山、石家莊、長沙、秦皇島、長春、煙臺、威海、南昌,鄭州。
社會交流指數反映城市對外交流的願望和能力。除沿海地區外,某些崇尚開放、熱衷交流的城市,如南京、成都、武漢也具有很強的社會對外交流能力。
總體來看,沿海地區的開放競爭力明顯高於內陸城市。這不僅因為沿海城市開放早、層次高,而且還由於沿海地區歷史上對外交流頻繁,經濟的總體發展水平也比較高。目前,內陸城市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也日漸加強,開放競爭力正在不斷提高。
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手段要[2]
提高城市競爭力就要實施城市營銷,城市營銷已經成為城市制定發展戰略、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中國在城市營銷方面,有些城市已經開始起步,有些城市這方面的意識不是很強,有些城市還遇到了很多問題。
城市競爭力與城市綜合實力的區別[1]
城市競爭力與城市的綜合實力相關,但它又不等同於城市的綜合實力。
區別之一,城市綜合實力是從規模、總量上衡量城市在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的總體綜合力量,而城市競爭力是從質量、效率上衡量城市的競爭能力。
區別之二,城市綜合實力主要著眼於城市自身,而城市競爭力強調與其他城市相比較,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區別之三,城市綜合實力著重於城市現實狀態,即城市當前所具有的總能力的高低,而城市競爭力不僅著眼於城市現實,更強調城市的發展潛力及城市的增長後勁。
城市競爭力是實力、能力、潛力與效率的綜合。主要依賴競爭優勢的實現,而競爭優勢又是以絕對優勢、比較優勢、創新優勢、合作優勢與創造優勢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