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源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信息源(Information Source)
目錄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6年出版的《文獻術語》一書將信息源定義為:個人為滿足其信息需要而獲得信息的來源,稱信息源。一切產生、生產、存貯、加工、 傳播信息的源泉都可以看作是信息源。
信息源是人們在科研活動、生產經營活動和其他一切活動中所產生的成果和各種原始記錄,以及對這些成果和原始記錄加工整理得到的成品都是藉以獲得信息的源泉。信息源內涵豐富,它不僅包括各種信息載體,也包括各種信息機構;不僅包括傳統印刷型文獻資料,也包括現代電子圖書報刊;不僅包括各種信息儲存和信息傳遞機構,也包括各種信息生產機構。
(1)按信息源產生的時間順序來劃分:先導信息源、即時信息源、滯後信息源。
- 先導信息源是指產生於社會活動之前的信息源。如天氣預報。
- 即時信息源是指在社會活動中產生的,如工作紀錄,實驗報告等。
- 滯後信息源如報刊。
(2)按信息源傳播形式來劃分:口傳信息源、文獻信息源和實物信息源。
(3)按信息的加工和集約程度分
(1)信息數量多、內容龐雜。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各種信息收藏機構收藏的信息資源包括傳統信息資源(包括紙質文獻,各光碟縮微膠片等)及網路信息資源,這些信息資源數量多, 內容紛繁複雜,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特別是網路信息資源包括成千.上萬種電子期刊和報紙以及政府、學校和公司等機構和個人的詳細信息,信息具有跨地區、分佈廣、多語種、高度共用的特點。既有最新的各類信息,也有無價值的大冗餘信息,數巨大,內容龐雜。
(2)信息的半衰期縮短,老化加快。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各文獻資料及網上信息不斷淘汰和更新。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新產品層出不窮,加速了信息的新代謝。我們通常用文獻的”半衰期”來描述文獻老化情況。所謂文獻的半衰期是指某學科領域目前尚在使用的全部文獻中,較新的一半所出版的年限。國外有人統計不同學科文獻的半衰期為:地理學16.1年、地質學11.8年、 數學10.5年、 植物學10年、化學8.1年、 生理學7.2年、 機械工程學5.2年、社會科學5年、化工4.8年、 物理學4.6年、治金學3.9年、生物醫學3年。由於各國科技發展水平不同,相應的文獻壽命也不相同。
(3)信息類型多、範圍寬、用途廣。信息資源建設得以快速發展,信息類型越來越多。包括印刷型出版物、電子期刊、圖書、具書汲大的書目資料庫、聯機資料庫、軟體資源以及個人頓、電子郵件等種種形式。信息呈現出多種表現性,僅文本就有文字、符號、表格等,另外還有聲音、動畫、圖像等。人們通過網路可以方便地進行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的信息交流,如發送電子郵件或召開線上視頻會議等。
(4)電子信息成為-種主要的信息資源形式並表現出鮮明的特點。隨著電腦技術和情報資源相結合產生了-種新型的信息資源電子信息,這種信息資源以數字形式存儲,通過電腦或網路檢索或傳輸,加快了信息流通和信息資源共用,以書目、引文摘、玟資料庫、多媒體信息電子刊物等形式為用戶提供服務。
網路信息資源是一類鍾要的電子信息,它通常以超文本技術鏈接,把各類不同的相關信息都通過節點鏈接起來,使得檢索相關信息非常方便。但是這類信息組織特殊、控制性差(儘管從局部來說某個網站、某個資料庫是有控制的、相對集中的、有序和規範的) , 信息質量良莠不齊。所以其優勢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