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集體利益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集體利益(Collective Interest)

目錄

什麼是集體利益

  集體利益是指由許多人組成的某一個整體的利益。

  社會主義集體利益是指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由一定勞動者組成的利益集合體(加工廠、商店、學校、部隊等)在經濟、政治和精神文化諸方面利益的總和。而個人利益則是指個人的一切正當需求的總和。它首先是指個人的經濟利益,同時也包括個人政治權利、精神文化需要等因素。

  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係是辯證統一的關係。集體利益並不是個人利益的簡單相加,而是每個集體成員利益的有機結合。集體利益代表了每個集體成員的長遠的、根本的和全局的利益,是實現個人利益的前提和保障,這就決定了集體利益必然高於個人利益,全局利益高於局部利益,長遠利益高於眼前利益。

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相互關係

  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個人和集體。因為人類是由若幹個集體組成的,每個集體都是由若幹個人組成的。有個人和集體,就有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要弄清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係,首先必須弄清個人與集體的相互關係。個人是生活在社會集體之中的單個的人。個人是相對集體而言的。個人不是離開社會集體而孤立存在的,個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集體之中的。集體是由一定的權利義務關係和一定的組織聯繫起來的人們的群體。集體是由個人組成的,但是,並不是任何一群個人都是集體。集體中的個人之間有一定的權利和義務關係,按照一定的組織系統聯繫起來。集體有大集體和小集體,大集體與小集體的區別是相對而言的。小集體組成大集體,大集體包含小集體。例如,一個省是一個大集體,省內的各地、市就是小集體。省這個大集體中包含著許多地、市這樣的小集體。一個省相對於地市來說,是一個大集體,而相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就是一個小集體。

  個人和集體既有明顯的區別,又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第一,個人依賴於集體。集體是個人生存的條件。個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集體之中的,個人不能離開集體而孤立地存在,不生活在任何集體之中的個人是沒有的。個人的成長與發展也離不開集體,集體是個人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條件。個人智慧和才能的發揮離不開集體,集體是個人智慧和才能發揮的舞臺和條件。那種離開集體的“個人奮鬥”、“自我實現”都是錯誤的。第二,集體依賴於個人。集體是由個人組成的,沒有個人就沒有集體。集體的鞏固和發展依賴於集體中的每個人的努力,集體的強大依賴於集體中的每個人的強大和提高。集體的功能和作用的以來於集體中的每個人的作用的發揮,集體的力量是由每個人的力量組成的。

  個人利益是個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滿足。個人利益一般包括三個方面:生存需要的滿足、發展需要的滿足和享受需要的滿足。生存需要是個人及其家庭維持生命的存在和延續後代的需要。發展需要是個人的思想、智力和體力等方面發展完善的需要。享受需要是人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個人利益受著種種因素的制約。首先,個人利益受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制約。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高低,從整體上決定著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多少。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是個人需要的對象,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多少,也就從總體上制約著個人利益的實現。其次,個人利益受著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制約。一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決定著他獲得個人利益的方式、質量和數量的不同。例如,統治階級在社會中占有統治地位,他們就可以憑藉手中的權力,用榨取勞動者血汗的方式,無償占有大量的物質文化財富。而廣大勞動者在剝削制度下,處於被剝削、被壓迫的地位,他們以出賣勞動力的方式,獲得少量的生活資料

  集體利益是社會集體存在和發展需要的滿足。集體利益是集體成員的共同利益。集體利益不是個人利益的總和。就是說,“集體利益”這個概念,不是對人們的個人利益的概括。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人利益,如果把人們的個人利益加以概括,形成一個概念,這個概念應當叫做“群眾的個人利益”,而不能叫做集體利益。集體利益是獨立於個人利益而存在的。集體利益同社會生產資料所有制有著密切聯繫,不同的所有制決定了集體利益的不同性質。在私有制社會裡,少數剝削者占有大量的社會生產資料,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成了少數剝削者的個人財產。共同剝削和鎮壓本國勞動人民,侵略和掠奪別國人民,是剝削階級的集體利益。廣大的勞動人民沒有共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只有反抗剝削階級的剝削和壓迫,才是勞動人民的集體利益。在社會主義社會的公有制經濟里,生產資料歸勞動人民所有,是勞動人民的集體利益。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除一部分歸個人所有外,都歸人民群眾集體所有,用來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屬於人民群眾的集體利益。所以說,只有在社會主義社會裡,才可能有真正的廣泛的集體利益。

  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不僅有著明顯的區別,而且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它們互為前提,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第一,集體利益是個人利益的源泉和保證。個人利益離不開集體利益。個人是生活在集體之中的,集體是個人生存發展的條件。集體存在併發展了,個人利益才有可能實現。集體利益是集體存在的基礎,沒有集體利益,集體就不能存在。沒有了集體,個人就無處存身,也就沒有任何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從根本上決定和制約著個人利益,所以說,集體利益是個人利益的源泉和保證。

  第二,個人利益是集體利益的最終歸宿。正如個人利益離不開集體利益一樣,集體利益也不能完全離開個人利益。集體利益的存在和發展,是為了集體的存在和發展,而集體的存在和發展又是為了集體中的每個個人的生存和發展,為了集體中的每個人的個人利益。如果集體利益的存在和發展,完全脫離了個人和個人利益,集體利益的存在就沒有任何意義。所以說,集體利益發展的最終結果是個人利益,個人利益是集體利益的最終歸宿。

  第三,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對立或衝突。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並不是經常保持一致的,有時也會出現對立或衝突。這是因為:一方面,社會生產力水平不高,社會產品不夠豐富,不能完全或者同時滿足集體的需要和每個集體成員的個人需要。滿足了個人需要,就不能滿足集體的需要;滿足了集體的需要,就不能滿足個人的需要。另一方面,社會分工和三大差別的存在,錯誤的思想意識的影響,使人產生不合理的個人需求,形成個人主義,使人不能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係。必然出現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對立或衝突。

  古往今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相互關係,就是一種客觀存在。只要有個人和集體的存在,就有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相互關係。只要有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存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相互關係就是以上闡述的那樣。但是,由於人們對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相互關係認識不同,就產生了不同的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互關係的道德準則。

集體利益的經濟學原理[1]

  集體利益總是相對於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而言的。關於集體利益的內涵,人們歷來缺乏一個統一的觀點。由於歷史的原因,很多人把集體利益等同於集體財產,因而認為維護集體利益也就是維護集體財產。然而生活中屢屢出現的“集體失語(沉默)”、“集體腐敗”、“集體下課”等現象以及流行一時的“集體主義過時論”,不能不讓人承認,傳統的集體利益觀在很多地方已經急需改進。在集體利益尚不能清楚界定的情況下去維護所謂的集體利益,結局當然只能是危害本來意義上的集體利益。

  一、市場經濟條件下集體利益的內涵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集體利益到底是什麼?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上,要科學分析集體利益,首先必須搞清楚集體這一組織產生的經濟根源,然後才能界定集體的職能併在此基礎上確定集體利益的真正含義。這意味著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集體利益至少應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征:

  第一,集體存在的價值應在於適應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招要。市場經濟的運行需要各種各樣的經濟主體的參與,每種經濟主體都具有其他主體所不具備的優點和長處。相對於個人而言,集體的最大優勢在於規模經濟或集體生產力,這既是集體存在的價值,也是集體的競爭優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集體也正是藉助於規模效益的存在吸引個人加入而形成的。可以說,規模效益一方面是發展生產力的體現,另一方面也是集體得以維持的經濟基礎

  第二,集體財產只是組成集體的一個部分。集體參與經濟活動,既需要投入物力,也需要投入人力。現有的技術水平或技術進步只能改變人與物的結合方式和結合比例,不可能從根本上實現人與物之間的完全替代。因此,成功組織一個集體除了要考慮物的因素之外,還要考慮人的因素。傳統的把集體財產等同於集體利益的觀點顯然是有失偏頗的,它實際上是把人置於物的一種附庸地位,這在實行超經濟強制的封建社會、奴隸制社會是可以理解的,但不適用於普遍遵循等價交換原則的市場經濟社會。

  第三,人的因素在集體活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之一就是,人是生產力發展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這不僅是因為沒有人的勞動就不可能把財富創造出來,更主要的原因在於人與物之間具有很大程度的可替代性,特別是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以後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彌補物的不足;相反,如果人的主觀能動性遭到抑制,不但不能讓物力的投入發揮應有的作用,還會對它們造成相當程度的有意或無意的浪費。人們在集體活動中經常會遇到許多限制,而惟一能夠淡化或削弱限製程度的辦法就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換句話說,在現有的物質條件不能改變的前提下,提高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達到預期目標通常是惟一的選擇。

  第四,以公平與效率兼顧的分配關係增強集體的凝聚力才是集體利益的核心內容。在集體活動中,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雖然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但最根本的還是取決於規模效益或集體生產成果的分配,取決於各個成員的收入是否與投入掛鉤。馬克思曾經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麼也不能做。”因此,加入集體的各成員的收入應該確保高於其單獨參加市場活動的報酬,這就是分配的效率原則,否則他就沒有必要參加集體。另一方面,堅持效率的分配製度並不影響集體財產的形成和公平的實施,規模效益的存在就是其共同的經濟基礎,也就是說,只要把集體財產的形成和實施公平所需要的財力限制在規模收益以內,將很容易實現效率與公平的兼顧。

  由此觀之,集體利益的具體內容儘管非常廣泛,但從上述4點我們不難總結出集體利益的最基本規定:市場經濟條件下,集體利益的內涵具有時代性,其正當與否應當遵循生產力標準;集體利益不僅僅是集體財產,它更是一種促進集體凝聚力的分配關係;集體利益不但不會否定個人利益,相反會促進個人利益的實現,甚至是個人利益的必然延伸。然而,由於長期受“左”的和“右”的思潮的影響,集體利益的科學含義被曲解,人們常常把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對立起來,不是合理的個人利益被犧牲以無條件地服從集體利益,就是集體財產被私自瓜分以滿足個人膨脹的私欲。如何科學理解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辯證關係就成為有效維護集體利益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

  二、個人利益的實現是集體利益發展的源泉

  由於集體利益反映的是一種社會關係,一種實現和協調個人利益以增強集體凝聚力的關係,因而集體利益和集體財產的存在不但不會削弱或侵蝕個人利益,相反還為個人合理利益的實現提供了一道強有力的保障。在這種情況下,集體利益和集體財產必然受到集體成員的悉心保護,維護集體利益和集體財產也當然成為整個集體成員的共識。也就是說,尊重和重視個人利益不但不會影響集體利益的形成和發展,相反會為集體利益提供最基本的動力,集體利益雖然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對獨立性,但其是否具有活力依然取決於其能否促進個人利益的實現,這是人類社會各個時期集體主義盛行的最基本的原因。然而,由於生產關係性質的差異,不同的社會階段、不同的階級甚至同一社會階層內部集體利益的具體內容和實現形式都有所不同。

  在階級對抗的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階級剝削關係的性質都是很明顯的,但所鼓吹的集體利益至上論的具體含義仍各有不同。在奴隸制社會,由於奴隸只是會說話的工具,奴隸沒有個人利益可言,當然也就談不上集體利益,集體利益至上論實質是要維護奴隸主對廣大奴隸的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關係,並協調奴隸主階層內部各成員之間的個人利益關係。在封建社會,農民成為小生產者,集體利益雖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認農民的合法權益,但它服從於地主對農民的階級剝削關係,集體利益至上論主要是實現地主階級的整體利益並調節地主階級內部各成員之間的利益關係;依據政體的不同,共和制較強調統治階級內部各成員利益的平等性,君主制則要求整個統治階層對國王或皇帝個人利益的無條件服從,然而無論是哪種政體,生產關係的基本性質即維護和實現地主階級的整體利益這一點沒有差異。在資本主義社會,集體利益至上論所反映的生產關係性質同樣沒有改變,但資本主義的集體利益因為採取了民主的形式而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然而這也造成了資本主義集體利益發展成不可剋服的內在矛盾,即集體利益的民主形式與集體利益的資產階級專政實質之間的尖銳對立。這種尖銳對立往往通過資本主義的法西斯化和軍國主義化得到緩解。

  對社會主義社會來說,集體利益的存在價值和活力大小同樣取決於它與個人利益之間的關係。社會主義社會由於生產關係的革命性變革,集體利益的民主形式和無產階級專政實質之間得到了高度統一,個人利益通過集體利益的存在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實現,集體利益既是個人利益實現的必要的社會條件,更是個人利益的自然延伸,集體利益的存在真正做到了為絕大多數人服務,為每個集體成員個人利益的實現服務,社會主義集體利益和集體財產自然更應受到社會公眾的廣泛擁護。然而由於社會實踐條件的限制,社會主義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係至今並沒有完全理順。蘇聯建立以後,經濟和政治體制高度集權,政府直接干預個人的生老病死,直接組織勞動力的再生產,集體財產取代了個人財產,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是完全重疊的,個人的生存依賴於集體的存在,鼓吹集體利益至上論實質上是維護和發展個人利益的絕對需要,因為在這種體制下沒有集體利益就沒有個人利益。但斯大林並沒有看到計劃經濟時代集體利益的這一實質,他既不能否認尊重個人利益的必要性,更不能否認集體利益存在的重要性,因而不得不採取折衷觀點。他認為:“個人和集體之間、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之間沒有而且也不應當有不可調和的對立。不應當有這種對立,是因為集體主義、社會主義並不否認個人利益,而是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結合起來,社會主義是不能撇開個人利益的。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給個人利益以最充分的滿足。此外,社會主義社會是保護個人利益的唯一可靠的保證。”嘟卜坳這裡,斯大林只看到了社會主義社會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可調和性和相容性,認識到了集體利益的存在對個人利益實現的重要性,卻沒有進一步指出集體利益存在的價值就在於實現和協調個人利益,集體利益不僅僅是集體財產,集體利益還是個人利益的自然延伸,這是他後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未能充分肯定和維護個人利益的重要原因。相應地建立在這種不徹底認識基礎之上的集體主義教育難免成為無病呻吟,甚至畫虎不成反類犬,集體利益在實踐中虛幻化、簡單化為集體財產,成為極少數人的、某些小宗派、小團體的“集體利益”,而與個人利益相對立。

  20世紀後半期全球經濟的市場化特別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為人們重新科學分析集體利益提供了現實條件。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礎在於承認個人利益的相對合理性,因而建立在個人利益基礎上的集體利益只能是立足於實現個人利益和協調個人利益之間的關係,這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和理論研究工作者的共識。換句話說,“集體利益不應該而且目前也沒有條件取代個人利益,集體利益的存在應立足於為個人利益服務”。然而由於上層建築的相對獨立性以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尚未充分發育成熟,我國的集體利益在不少場合、不同程度上也具有“虛幻”的特征,相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則的許多集體利益觀還沒有得到人們的充分肯定,有的甚至遭到批判。

  三、“虛幻的”集體利益是發展集體利益的主要障礙

  正當的集體利益的形成既需要起源於生產力發展需要的集體本身,也需要科學的集體利益觀,然而由於受轉軌型體制和傳統意識形態的影響,適合生產力發展的集體組織並沒有涵蓋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全部領域,有效協調和實現個人利益的集體利益也尚未在當代中國全面和有效地確立起來,在某些領域,集體利益無論是具體內容還是實現形式都有待完善。與此相對應的是,傳統的集體利益觀繼續堅持“集體利益就是集體財產、個人利益應該無條件服從集體利益”的思想,這導致虛幻的集體利益大量在中國擎生。具體而言,當代中國的集體利益主要表現出如下特點:

  1.集體利益作為個人利益的自然延伸,其空間有限。低水平的生產力和社會化生產無論是從廣度上還是從深度上都制約著人們對集體利益的需求,這不僅反應在集體帶給個人的利益數量有限,而且集體本身的規模也有限。換句話說,單個人的經濟活動本身往往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個人利益實現的大小,協調好個人利益之間的關係對於實現個人的全部利益而言並不是特別重要。由於集體利益在許多場合即使不是微不足道的,也是遙遠的,因而人們對集體利益不大關心。

  2.行政性壟斷經濟主體的大量存在是我國虛幻集體利益產生的主要制度基礎。隨著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原本出於多重目的而組建的經濟組織日益顯示其不適應性,它們的作用普遍地、明顯地下降,許多不但不能維護個人利益,反而成為實現個人利益的障礙。在這種情況下,依然強調個人利益無條件服從集體利益,必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質疑。然而由於上層建築的相對獨立性,這些行政性壟斷經濟主體短期內還會大量存在,用於維護其權力的集體財產以及聚斂集體財產的機制也會存在。

  3.傳統集體利益觀的長期存在將是我國虛幻集體利益廣泛存在的思想基礎。傳統的集體利益觀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是傳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產物,即使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蕩然無存,傳統的集體利益觀依然會存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考慮到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漸進性、艱巨性和複雜性,這個時間也許會更長。長期存在的傳統的集體利益觀不但會影響新型的集體利益觀的形成,還會阻礙傳統的計劃經濟集體組織向現代的市場經濟集體組織轉型,這將進一步為傳統的集體利益提供存在的理論依據。

  4.作為傳統集體利益代表的集體財產將日益成為社會輿論關註的中心。作為傳統集體利益核心內容的集體財產在很多時候處於個人利益的對立面,儘管其絕對量可能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而繼續增大,但相對於增長速度更快的個人財富來說,集體財產的比重將不可避免地要下降。另一方面,從新型的集體利益觀的視角來看,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集體財產不論其規模還是作用都將受到人們極大的非議,特別是集體財產在保值增殖過程中所反映出來的問題將成為人們長期爭論不休的話題。

  5.科學的集體利益觀的形成過程同時也是社會主義集體利益形成和完善的過程。集體利益的內容的科學界定及其實踐的艱巨性與複雜性,一方面會使現有集體財產的存量和增量迅速下降,另一方面又會催生人們對真正的集體利益的需求和新型集體財產的形成,從而完善科學的集體利益的實現機制。這也就意味著虛幻的集體利益將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長期而大量存在的一個客觀和階段性的現象,符合市場經濟需要的集體利益的成長道路決不會是一帆風順的。

  在中國現階段,虛幻的集體利益的形式可謂多種多樣,按占有主體劃分,有小至單位的,也有大至國家的。可以說,凡是有集體財產的地方,只要集體利益內容界定不清或實現機制不完善,就或多或少都存在著虛幻的集體利益,其中集體腐敗是當代中國虛幻的集體利益發展的最高也是最典型的形式。所謂集體腐敗,是指多人乃至團體合謀違紀違法、中飽私囊的腐敗行為。腐敗無疑是違紀違法、追求個人利益的行為,但在中國為什麼它會以集體的面目盛行起來?雖然不同的人給出的答案不同,但把它看作虛幻的集體利益在中國的具體表現似乎更有說服力。從本質上說,集體腐敗就是少數人追求個人利益、為了不合理的小團體利益而運用公權力集體去侵犯、損害多數人的合理的整體利益,這恰恰是中國現階段虛幻的集體利益最基本的內涵。中國虛幻的集體利益以集體腐敗的形式突出地表現出來,最主要的原因是傳統的集體利益成為聚斂集體財產的代名詞,這導致了三個極為惡劣的後果:首先,聚斂財產是沒有度的,結果集體財產的形成通常會侵蝕個人合理利益而出現集體財產的普遍過剩;其次,聚斂財產本身成為目的後,不但不會出現集體財產的返還,其應承擔的職能-一刊足進個人合理利益的實現和協調個人利益— 自然也會拋諸腦後;再次,集體財產的形成既然純粹以犧牲個人利益為前提,集體利益自然成為個人利益的對立面,人們普遍對集體利益冷漠、敵視也就不難理解,反過來對集體財產被少部分人瓜分,他們不會感到憤慨,只會惋惜自己沒能共同參與,這是我國現階段集體腐敗屢禁不止、越演越烈的體制性原因。

  從實際情況看,我國多數集體腐敗案件的暴露及查處往往是由於腐敗聯盟內部分贓不均、引發內江導致,或是由於集體腐敗的嚴重危害經過一定時間擴散到了旁觀者的身上導致,許多社會公眾心知肚明的集體腐敗行為只要沒有引起社會矛盾的尖銳激化就不會得到查處就是明證。200年3月,集體“腐敗分子”早就“把一個好端端的國有企業給蛀空了”,《生死抉擇》“喚醒”湘潭市合成化工廠已經“下崗了、生活沒著落”的工人們“短時間內一撥又一撥”地“到市政府上訪”,此時主管領導才“為此兩天沒有合眼”,“市政府連續召開了三個專題會議”,“一場反腐敗的攻堅戰”才“就此拉開了序幕煙兩、均。這一案例再清楚不過地說明瞭集體利益是什麼,誰會關心集體利益,如何實現集體利益。當真正的集體利益被虛幻的集體利益所取代,並且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的實質就是大多數個人付出自己辛勤勞動的一部分成果向極少數人無償進貢,這樣的集體主義教育成效如何,是不言自明的。

  虛幻的集體利益在中國大行其道,應該說作用是非常消極的:首先,虛幻的集體利益扭曲了資源配置機制,不利於提高生產要素特別是稀缺的實物資本的利用效率;其次,虛幻的集體利益剝奪了個人的合理利益,既抑制了個人的勞動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也容易使個人敵視所有的集體利益;第三,虛幻的集體利益排斥真實的集體利益,不利於協調個人利益之間的關係,促進個人利益的實現;第四,虛幻的集體利益培養了一部分人巧取豪奪、不勞而獲的惡習,敗壞了社會風氣,不利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總之,虛幻的集體利益不僅消極影響眾多,而且後果極其惡劣。然而問題也要一分為二地看,在真正的集體利益是什麼以及如何實現很難取得統一認識的情況下,虛幻的集體利益可以作為反面教材,給我們提供有益的啟示。中國社會頻頻爆發的集體腐敗案件和集體主義教育的長期軟弱無力其實早已經從反面為我們指明瞭中國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集體利益的方向。

  四、市場化是構建社會主義集體利益的基本原則

  消除虛幻的集體利益,也就是要把集體利益的存在建立在個人利益實現的基礎之上,讓個人利益的實現既成為集體利益的核心內容,也成為集體利益存在的依據。這就需要本著實事求是精神,重新建構社會主義的集體利益。

  首先,應把市場化作為建構社會主義集體利益的基本原則。既然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發展生產力的客觀需要,按照生產力標準,市場化就應該成為社會主義集體利益構建的理論基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集體的形成通常在兩個領域分別展開:在市場機制有效運行的地方,在追逐規模效益的動力驅使下,集體將自發地形成;在市場機制不能有效運行的地方,為了彌補市場缺陷,也會形成集體。在前一種場合,市場化是集體的必然選擇,無論是在集體的形成過程還是在集體的運營中,規模經濟是集體出現和壯大的動力,規模不經濟則是集體消亡的原因,這將確保集體與個人一樣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承擔經濟人的角色,維持市場機制的有效運行。在後一種場合,集體的形成即使不是自發的,其內部的運行機制依然要堅持市場化,這種市場化的內部運作機制也許不利於集體規模的進一步壯大,也許不利於集體財產的進一步聚斂,卻能因其運行成本的最小化而最大限度地保證集體的存在有利於甚至加強整個巨集觀市場機制的有效運行。

  其次,堅持以協調利益分配關係為核心內容的新型集體利益觀.反對簡單化的集體財產的傳統集體利益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所有集體,大至一個國家,小到個人和家庭,其最基本的利害關係都是經濟關係、利益關係和分配關係,集體的存在既然是市場的選擇,那麼加強集體的凝聚力自然就是集體利益之主要所在,延伸開來對集體生產成果的分配必須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就成了集體利益的核心內容;相反,傳統的集體利益觀是計劃經濟的產物,以集體利益取代個人利益、以集體財產取代個人財產有利於經濟計劃化,但造成了人對集體、國家的極端依賴,完全喪失了發展市場經濟所需要的主體性。因此,反對傳統的集體利益觀,不僅是反對集體對個人合理利益的侵占,更是把個人從對集體的依附地位中解放出來,有利於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形成社會主義新型集體利益觀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

  再次,加快市場化改革,壯大社會主義新型集體利益的組織基礎。中國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是傳統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也叫指令經濟、集權經濟、大一統經濟,基層單位基本沒有什麼自主權,無論是其形成、運行還是其消亡,均出於中央計劃的需要,構建科學的集體利益觀顯然不能依靠這一傳統的集體基礎。在不斷深化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過程中,相當多的經濟單位在獲得經營自主權的同時,行為方式日益市場化,他們與改革開放後誕生的外資私營經濟單位的差異已經很小,對集體利益內涵的理解比較先進,他們與外資、私營經濟的最大差異也許在於對集體財產保值增殖的關心程度不一樣;另一方面,也有一些經濟單位由於享有某種程度的壟斷地位,拒絕走向市場化,始終保留著傳統計劃經濟的濃厚特征,他們與尚沒有按市場機制運行的行政單位一起成為阻礙科學集體利益觀形成的主要反對力量。如行業高工資的出現,行業壟斷定價的形成,行業就業“走後門”、“裙帶關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等現象,離開傳統的集體利益觀是很難解釋得清楚的。事實上,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壟斷性的經濟組織也好,壟斷性的國家機關也好,不管壟斷的原因是什麼,也不管他們產生的途徑有多大不同,只要他們存在於市場經濟體制的整體框架之下,市場化運作就是他們無法迴避的選擇。拒絕運營的市場化不是國家機關的權利,更不可能是壟斷性經濟組織的權利。當前,依靠自上而下的市場化改革固然重要,但通過市場的外在壓力迫使國家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的運行機制轉型更為重要。

  最後,加快傳統集體財產的清理,促進各級政府職能的轉變。現在,傳統集體財產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反過來已經成為傳統集體利益觀存在的理由。傳統集體利益觀的核心內容包括:集體利益主要就是集體財產,個人利益應無條件月民從集體利益。其背後潛藏的邏輯就是當個人利益的主要表現形式個人財產被剝奪並以集體財產的面目出現時,個人對集體的依附將能得到有效的保證。中國進行市場取向的改革已經20多年了,但無論是傳統的集體財產存量還是傳統集體財產的形成機制,都遠沒有絕跡。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剝奪個人的合理利益而形成的集體財產自然有意無意地成為一大批人依附的對象,儘管其中只可能有很少的一部分人得到返還甚至多吃多占,但更多的人則形同被綁架不得不做集體財產名義上的主人,喪失了市場經濟條件下應有的自由之身。因此,加快傳統集體財產的清理,即使不能對集體財產的存量產生什麼重大影響,也能對傳統集體財產的形成機制進行改造,確保政府的運行不再專註於聚斂集體財產,並確保個人在市場活動中的應有權益得到保護,其勞動力價值得到切實保護,從而從根本上為市場機制的有效運行創造良好的條件。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顧書桂.集體利益的經濟學原理與政策含義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Cabbage,Dan,鲈鱼,泡芙小姐,连晓雾,Yixi,方小莉,Mis铭,Lin.

評論(共1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集體利益"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15.231.62.* 在 2015年7月29日 11:34 發表

純胡扯,沒村民,集體就是騙子的代詞。村民權力和所有的掠者。集體只能是村民自己的群體。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