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的簡介[1]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是以黃河歷史沖積平原和魯北沿海地區為基礎,向周邊延伸擴展形成的經濟區域,包括東營、濱州兩個市和濰坊北部寒亭區、壽光市、昌邑市,德州樂陵市、慶雲縣,淄博高青縣,煙臺萊州市,共涉及6個市的19個縣(市、區),總面積2.65萬平方公裡,2009年末常住人口982.1萬人,地區生產總值5014.8億元,地方財政收入228.1億元,分別占全省的16.9%、10.4%、14.8%、10.4%。經過多年的開發與保護,黃河三角洲已經具備了發展高效生態經濟的良好基礎。
中國國務院2009年11月23日正式批覆《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中國三大三角洲之一的黃河三角洲地區的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務院通過了《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標志著我國最後一個三角洲———“黃三角”在被提出21年後,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的重要意義[2]
作為山東省“一體兩翼”區域發展格局中的“北翼”,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將成為依托半島城市群、對接天津濱海新區、服務環渤海的重要經濟區。加快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對於應對周邊地區特別是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帶來的挑戰,壯大區域經濟實力,增創競爭優勢,促進山東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積極對接天津濱海新區,主動融入環渤海經濟圈
隨著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步伐的加快,唐山尤其是曹妃甸異軍突起,遼東半島“五點一線”沿海經濟開髮帶戰略佈局的實施,加之山東半島及全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環渤海經濟圈越來越引人矚目,一場新一輪的競爭合作局面正在形成,這一區域正成為繼珠三角、長三角之後的又一重要經濟增長極。環渤海經濟圈,廣義上講包括北京、天津、山東、遼寧、河北、山西、內蒙古等7個省市區,位於東北亞中心位置,占中國國土面積的13%和人口的22%。而核心區域,當屬於京津唐、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這一區域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工業基礎雄厚,擁有大量高端人才,僅京津兩地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就占全國的1/4。而且,這裡的港口資源也非常豐富,全國8個億噸以上的港口有4個集中在環渤海區域。
在改革開放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環渤海經濟發展落在了珠三角和長三角後面。究其原因,一是由於觀念落後、投資環境差等,致使環渤海經濟圈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不被外資看好,區域經濟發展步伐遲緩。二是整個環渤海經濟圈缺少一個強大的龍頭帶動。因此,曾有一些專家認為,環渤海經濟圈更多的是一個地理概念,而不是一個經濟概念。目前環渤海經濟圈形勢有了變化,世界經濟中心正在向亞太地區轉移,中國首當其衝。而隨著珠三角、長三角產業的逐步發育成熟,新的產業轉移重點又在瞄準環渤海地區,經濟界人士將這一區域稱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三極”。環渤海經濟圈的快速發展,以及國家對天津濱海新區的高度重視,對黃河三角洲乃至山東,都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建設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是對接濱海新區、主動融入環渤海經濟圈的重大舉措,有利於加快黃河三角洲乃至山東的經濟發展。
(二)發展生態經濟,發揮創新示範作用
黃河三角洲的開發和建設,總起來說要完成兩大任務:首要的任務就是改善生態環境。在開發過程中,將加大國土整治力度,大力開展污染治理和控制,加快生態改善步伐,避免重覆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因過分追求經濟增長而導致生態破壞和資源枯竭的發展道路,把黃河三角洲建成最佳生態環境、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其次,是重構經濟體系。要加快發展石油延續和替代產業,培育起資源節約型、科技先導型、環境保護型的生態經濟體系。實現三個重大轉變,即實現由石油經濟為主向非油經濟為主的改變,從根本上改變這一地區產業結構單一、過分依賴石油資源的局面,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實現由低度產業為主向高科技、高效益產業為主的轉變,使黃河三角洲在省際乃至更大範圍的區域分工中占有重要地位;實現由傳統產業為主向綠色生態產業為主的轉變,保障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良性迴圈。
所以,面對新世紀世界經濟發展方式發生的深刻變化,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的真正戰略意義在於,選定這樣一個有基礎、有條件的地區,率先試驗和探索一種新的發展模式,這就是既能使經濟高速增長,又能使資源合理利用、生態良性迴圈的經濟發展模式,為資源型地區、新開發地區和正在進行發展方式轉變的地區創造經驗,提供示範。(三)對黃河流域經濟帶和中西部發揮龍頭帶動作用黃河的治理與開發是一項跨世紀的世界性的巨集偉工程,是我國整個經濟發展戰略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一定意義上說,黃河三角洲的建設與開發,對於黃河的治理、渤海灣乃至以黃淮海平原為中心的整個華北地區生態環境的改觀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國家“十五”計劃綱要中,把黃河三角洲擺到了與環渤海、長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珠江三角洲等經濟區域相同的位置,這意味著要把黃河三角洲培育成為我國東部新的經濟增長點,對黃河流域經濟帶和中西部發揮龍頭帶動作用。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的有利條件[2]
1.地理區位優越。黃河三角洲是山東“北大門”和黃河入海口的交匯區,東連膠東半島,南靠濟南城市圈,毗鄰天津濱海新區,與遼東半島隔海相望,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這裡地處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環抱的渤海灣中心,是環渤海經濟區與黃河經濟帶的交匯點,是京津唐經濟區與山東半島經濟區的結合部,處於連接各大經濟區的樞紐位置,具有輻射周邊、帶動區域發展的區位條件。隨著國際產業升級轉移加速,國內熱點區域由南往北、由東往西遞延,山東半島城市群快速發展,天津濱海新區加快開發開放,黃河三角洲地區面臨著集聚生產要素、吸引各方投資、加快開放開發的戰略機遇。
2.土地資源優勢突出。該區域地處黃河入海口,是目前全國惟一新增土地的地區,人均土地面積約4.2畝,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6倍;擁有國家鼓勵開發的鹽鹼地、荒地500多萬畝,灘塗和淺海面積1000多萬畝,是我國東部沿海後備土地資源最多、開發潛力最大的地區。在國家實行最嚴格的土地政策,發達地區土地供應日趨緊張,投資項目與建設用地矛盾突出的情況下,土地後備資源條件成為該地區投資創業發展的核心優勢。
3.自然資源豐富多樣。該地區是我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所在地,石油地質儲量近50億噸,天然氣地質儲量2213億立方米,是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發展石油化工條件優越。海洋資源豐富,海岸線近900公裡,占全省的28%,地下鹵水靜態儲量約135億立方米,是全國最大的海鹽基地和鹽化工基地。目前我國已發現的100多種礦產中,該地區已探明儲量和開發40多種,資源利用前景廣闊。另外,黃河三角洲地處渤海之濱的黃河入海口,是黃河攜帶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處沉積所形成,為全國最大的三角洲,也是我國溫帶最廣闊、最完整、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特色明顯,擁有國家級濕地生態保護區。
4.產業發展基礎良好。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形成了一批競爭能力較強的支柱產業,涌現出一批實力雄厚、效益較好的骨幹企業,擁有了一批市場占有率較高的知名品牌。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約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原油、原鹽、純鹼、溴素等工業產品生產能力均居全國前列,化工、紡織、造紙、機械、食品等行業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勢頭良好。特別是勝利油田、魯北化工、山東海化、山東活塞、魏橋棉紡、晨鳴紙業、華泰紙業等一批大型龍頭企業,對區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帶動作用。縣域經濟發展迅速,廣饒、鄒平、壽光、萊州四縣市進入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的制約因素[2]
1.生態環境相對脆弱。由於對黃河三角洲資源開發中生態環境的約束認識不足,多年來,採取了以資源開發為主的“外延式”開發模式,加之黃河斷流現象的持續出現和全球環境變化的影響,最終導致該地區生態環境脆弱。淡水資源匱乏,人均水資源年擁有量只有280立方米,遠低於全省人均334立方米的水平,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海岸防護設施標準偏低,風暴潮、海水入侵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土地鹽鹼化程度較高,林木覆蓋率低於全省平均水平;點源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治理,鹵水資源粗放開發造成近海污染,生態保護和環境建設任務艱巨。
2.重大交通設施建設相對滯後。目前,黃河三角洲地區的港口、鐵路、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儘管近兩年相關交通設施建設有了較大改進,但仍然存在港口規模小,吞吐量低,缺少疏港鐵路及與周邊區域連接貫通的幹線鐵路,高速公路網路尚未完全形成等問題。2006年港口吞吐量1200萬噸,僅占全省的2.6%;鐵路通車裡程262公裡,僅占全省的7.7%;黃河缺少通航功能。交通滯後是長期制約該區域潛在優勢發揮的關鍵因素。
3.產業結構層次較低。一是農業中傳統農業占較大比重,農業產業化、規模化水平不高。二是地方工業總量規模較小,產業素質、產品檔次、加工深度、附加價值偏低,多數產品以初加工、粗加工為主,產業鏈條短,區域內產業關聯度不強,聚集效應不明顯。三是服務業發展滯後,服務業占GDP比重低於全省平均水平5.4個百分點。
4.對外開放水平不高。目前黃河三角洲地區的年度進出口總額和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均僅占全省的6%左右,經濟國際化程度低、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規模偏小是影響黃河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加快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的對策[2]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抓住發展高效生態經濟這一主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走高效、生態、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以加快“四點四區”建設為重點,促進黃河三角洲沿海經濟帶隆起
2007年,山東省委主要領導在黃河三角洲規劃和開發建設座談會上明確指出,黃河三角洲的開發建設要突出重點、抓住重點、先行突破,並提出把“一帶四點四區”作為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的重點區域。“一帶”是指黃河三角洲沿海經濟帶,“四點”是指東營港、濱州港、濰坊港、萊州港,“四區”是指與四個港口相配套的臨港產業園區。“一帶四點四區”的開發理念,符合黃河三角洲區域的實際,符合國內區域經濟發展趨勢和經濟國際化要求。
黃河三角洲作為沿海區域,如果能夠出海,就是開放的前沿;如果不能出海,就是封閉的死角,就與內地沒有區別。因此,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的重點是沿海開發,前提是港口建設。港口建設滯後嚴重製約著黃河三角洲的開發建設,四個港口中,吞吐量最大的萊州港2007年的吞吐量也只有1056萬噸,目前該地區港口吞吐量僅占全省港口吞吐總量的4%左右。長期以來,由於港口未能形成規模,造成物流等相關成本偏高,影響了黃河三角洲地區的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區域經濟發展受到了嚴重製約。應充分發揮黃河三角洲的沿海優勢,切實加快東營港、萊州港、濱州港、濰坊港等港口建設,以港口為依托規劃建設臨港工業園區,實行“以港帶區,港區聯動”,大力發展臨港工業、臨港物流業和港口經濟。通過加快“四點四區”建設,促進黃河三角洲沿海經濟帶快速崛起,使其成為加快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的動力源。
(二)著力構建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產業體系
加快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應以加快工業特別是加工製造業發展為主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和第三產業,構建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產業體系,使該區域的潛在優勢得到充分發揮。首先,要著力加快加工製造業發展。山東省正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重化工業快速發展是工業化中期階段的普遍特征。重化工業具有用地量大、運輸量大、用電量大和用水量大等特點,而黃河三角洲地區正是發展重化工業的理想之地。目前,黃河三角洲地區石油化工、鹽化工、海洋化工、機械裝備製造、紡織服裝、農產品加工等產業已具備較好的發展基礎,有條件建設成為山東重要的加工製造業基地。整體實力不足、產業層次偏低是當前黃河三角洲地區加工製造業存在的突出問題。從工業經濟整體實力看,黃河三角洲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只有10%;從產業層次看,黃河三角洲地區的加工製造業產業鏈條短,大多處於產業鏈條的低端,附加值低,集約化程度低,產業競爭力不足。加快黃河三角洲地區加工製造業發展,應堅持膨脹工業經濟總量與提升產業層次相結合的原則,以臨港工業園區和其他省級經濟開發區為主要載體,重點發展具有比較優勢和發展基礎的石油化工、鹽化工、海洋化工、機械裝備製造、紡織服裝、農產品加工等產業;按照建設高效生態經濟區的要求,以發展高端產品、構建生態工業體係為目標,著力壯大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增強配套能力,形成產業集群,提高產業競爭力。
其次,要積極發展現代農業。黃河三角洲地區土地資源豐富,土地類型多樣,為農林牧漁業的全面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20世紀80年代實施黃河三角洲農業綜合開發以來,農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黃河三角洲已成為山東省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黃河三角洲農業發展潛力巨大,是山東省農業發展的重點開發區域。加快黃河三角洲農業的發展,應以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為導向,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為目標,以科技進步為動力,積極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堅持農、林、牧、漁全面發展的同時,著力做大做強具有比較優勢的畜牧業和海洋水產業;探索和推廣符合當地實際的生態農業模式,促進農業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大力推進特色農業的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國際化,拓展農業的產業鏈條和市場空間,在高產、優質、高效上實現新的突破。
第三,要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服務業發展滯後是黃河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東營、濱州兩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明顯低於全省平均水平。黃河三角洲第三產業發展應堅持膨脹總量與提升層次並舉,以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為突破口,建立起與黃河三角洲工業化、城市化發展相適應的服務業產業體系。在對交通運輸、商貿流通、餐飲、公用事業等傳統服務業進行改組改造的同時,突出發展有利於改善黃河三角洲地區投資環境、有利於發揮黃河三角洲比較優勢的現代物流業、生態旅游業等現代服務業。要依托港口、大型批發市場,搞好物流園區建設,加快臨港物流業、商貿物流業發展;要加快特色旅游資源的開發,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在濱海旅游、黃河口生態旅游、工農業旅游、文化旅游等方面實現跨越式發展。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需要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率先突破。首先,要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應把港口建設作為重中之重,突出抓好東營港、濱州港、濰坊港、萊州港四個港口的航道建設和碼頭泊位建設,提高航道通行能力和港口吞吐能力;鐵路建設要以完善運輸網路、提高綜合運輸能力為目標,重點建設黃驊至大家窪、德州至龍口和濱州至濟南鐵路,加強現有鐵路擴能改造,形成橫貫黃河三角洲全區,對接周邊區域的T字型鐵路運輸通道;公路建設要著力實現與天津濱海新區、山東半島城市群和濟南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外部的高速貫通,實現與區域內規劃佈局的經濟帶、園區、基地和重點開發區的直接連通,最終形成“一環、三橫、三縱”的路網框架。其次,要加強引水、蓄水工程建設。黃河三角洲工農業生產用水主要依賴黃河水,應進一步加強引黃工程和平原水庫蓄水工程建設,增強供水能力,為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提供可靠的水資源保障。第三,加強沿海防潮堤壩建設。黃河三角洲沿海地區為平原泥沙質海岸,岸坡平緩,易受季風影響,發生風暴潮災害。加強沿海防潮堤壩建設,是加快黃河三角洲發展的重要前提,是改善黃河三角洲投資環境和建設高效生態經濟區的基礎性工程。可採取政府投資和市場化融資相結合的方式,加快東營、濱州、濰北沿海的防潮堤壩建設,為黃河三角洲沿海經濟帶崛起提供根本保障。第四,搞好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隨著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步伐的加快,對電力等能源的需求量將顯著增長。應突出抓好電力基礎設施建設,在重點發展高參數、大容量、高效率、環保型燃煤電廠的同時,積極發展風力發電和生物質能發電,為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提供充足的電力。
(四)搞好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
黃河三角洲地區成陸時間短,生態環境脆弱,開發建設必須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應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形成主體功能區”的要求,搞好黃河三角洲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界定黃河三角洲地區的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按照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優化黃河三角洲區域開發格局。進一步加強黃河口治理,制定黃河河口綜合治理規劃,儘快實施黃河入海流路治理二期工程,確保黃河流路穩定。加強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行節約用水、集約用地和節能降耗,加快發展迴圈經濟,促進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進一步加強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搞好濕地生態原貌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加快推進以農田林網、路域林網、水系林網為主體的綠化工程,提高林木覆蓋率,防止水土流失,改善黃河三角洲地區生態環境。認真落實項目環評制度,堅持環保一票否決,將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產業項目一律拒之門外;積極開展規劃環評和區域(開發區、工業園區)環評,更加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
(五)提高對內對外開放水平,以開放促發展
堅持全方位對內對外開放,大力引進國內外的資金、技術、人才、企業,以開放促發展。黃河三角洲地區的各市、縣(市、區)要抓住國際資本加速向我國東部沿海區域轉移的有利機遇,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擴大利用外資,藉助國際資本促發展,力爭在引進規模大、帶動性強、技術水平高、影響長遠的關鍵項目上有所突破;著力培育具有比較優勢的出口導向型產業,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擴大對外貿易規模,使對外貿易成為拉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在對內開放方面,黃河三角洲地區的各市、縣(市、區)應加大招商引資宣傳力度,廣泛吸引國內和省內發達地區的資金、人才、企業,加強與發達地區的產業分工與合作;積極開展面向國內大公司、大集團的重點招商,特別是要加強與大企業的戰略合作,努力爭取大型投資項目;另外,應主動開展與天津濱海新區的全方位對接,利用與濱海新區在地理位置上臨近的區位優勢和在自然資源、產業特色方面存在的互補因素,積极參与天津濱海新區產業的對接轉移,藉助濱海新區的輻射帶動促進發展。
(六)大力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打破行政區劃界限,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有利於有效整合區域內各類資源,促進區域內各行政單元之間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增強區域整體優勢和競爭力。目前,黃河三角洲地區各市各自為戰、自成體系的現象還比較突出,在產業發展上缺乏分工合作,在爭取政策、資源、基礎設施、國家投資等方面存在惡性競爭、互不相讓問題,影響了黃河三角洲地區整體優勢的發揮和整體競爭力的提升。為此,必須大力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實現由行政區經濟向經濟區經濟的轉變。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涉及的6個地市19個縣(市、區),應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在規劃佈局、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避免一哄而上、惡性競爭;增強區域合作意識,根據各自的區位特點、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積極開展產業分工與協作,加強橫向聯合,共創區域發展新優勢。目前,黃河三角洲地區尚未形成統一市場,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生產要素在整個區域內的自由流動還受到諸多限制。應打破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等阻礙生產要素合理流動的體制性障礙,加快現代市場體系建設,構築統一的區域大市場,促進整個區域內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高效配置。
(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山東省應在建設用地、財稅、重大產業項目佈局等方面給予黃河三角洲地區更加優惠的扶持政策。根據當前黃河三角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與用地計劃指標之間矛盾比較突出的實際,應適當增加黃河三角洲地區建設用地的整體規模。要進一步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如對區域內原油天然氣資源稅超額部分和礦產資源補償費地方留成部分,省財政可適當提高返還比例,用於扶持黃河三角洲產油區發展接續產業和改善生態環境。鑒於黃河三角洲地區生態保護和建設任務艱巨、壓力較大,省財政可在生態治理、鹽鹼地改良、海岸帶保護等方面給予適當的項目和資金支持。省政府有關部門還可幫助黃河三角洲地區相關地市爭取國家優惠政策支持,如爭取國家在黃河三角洲地區佈局大型石油化工項目,在黃河三角洲地區建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基地;爭取國家將東營、濱州兩市經濟開發區升格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併在經濟開發區內設立出口加工區;爭取國家批准在黃河三角洲地區開展土地管理制度創新試點、資源型城市轉型試點;等等。通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動黃河三角洲地區又好又快發展。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的戰略選擇[3]
1.沿海突破戰略
黃河三角洲是建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北翼的主體組成部分,海洋資源豐富,發展空間廣闊,擁有打造藍色經濟的明顯優勢與潛力,但是靠海的黃河三角洲地區原本“重河輕海”,海洋資源的開發遠不及膠東半島,沿海優勢沒有充分轉化為經濟優勢。港口建設滯後嚴重,制約著黃河三角洲的開發建設。展望全球,世界發達國家無一不是以海港為核心,大力發展臨港產業,帶動整體經濟發展。我們的差距在沿海,潛力在沿海,希望也在沿海。因此,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的重點是沿海開發,前提是港口建設。把“一帶四點四區”作為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的重點區域。“一帶”是指黃河三角洲沿海經濟帶,“四點”是指東營港、濱州港、濰坊港、萊州港,“四區”是指與四個港口相配套的臨港產業園區。通過加快“一帶四點四區”建設,促進黃河三角洲沿海經濟帶快速崛起,使其成為加快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的動力源。
2.產業提升戰略
探索轉型升級新模式,加快轉方式調結構步伐,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優勢產業集群化、新興產業規模化,構築具有高效生態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
(1)積極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加快黃河三角洲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步伐,推動發展先進科技服務、現代物流信息、高端食品加工、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研發,實現物聯網技術應用示範、農業科技集成、產業鏈創業、農業高端服務四大功能。加快建設高效生態園區,帶動發展綠色農產品生產、糧棉高產創建、荒鹼地治理與生態水產養殖和高效種植等。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綜合生產能力。穩妥推進土地流轉,積極發展規模經營,加快推動農業生產的產業化、標準化。
(2)大力發展環境友好型工業。優化發展能源和鹽化工業,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污染、過度消耗資源的“兩高一資”行業過快增長,促進節能環保低排放,大力發展迴圈經濟產業體系,以大型化、集約化、基地化、精細化為方向,延伸拉長鹽化工和石油化工產業鏈,並促進兩大產業有機結合,打造全國重要的高效生態重化工生產基地。提升傳統產業,運用高新技術產業和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製造業,將紡織服裝和裝備製造業培育成全省乃至全國的重要生產基地。推動產業鏈條向高端攀升、向兩端延伸,加快建設油鹽化工、家紡服裝、裝備製造、高新技術產業及食品深加工等產業集群。落實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及省里的配套政策,鼓勵企業技術創新、新產品研發、品牌創建,大力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新信息以及生物醫葯、節能環保等產業,力爭重點領域的技術水平和產品檔次大幅度提升。
(3)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在對商貿流通、餐飲、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改組改造的同時,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冷鏈物流、連鎖配送、網上銷售等現代流通業態,構建現代流通體系。積極發展金融組織,做大做強銀行、保險、證券三大產業。依托港口和大型批發市場,搞好物流園區建設,加快臨港物流業、商貿物流業發展。加快特色旅游資源開發,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黃河人海口、濱海旅游度假、紅色旅游和民俗文化四大精品旅游線路。將黃河口生態旅游區、黃河水城、孫子文化旅游區逐步建設成為國家級旅游區。
3.項目帶動戰略
一是按照《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發展規劃》的要求,堅定不移抓項目帶投入,持續形成以大項目帶動大投入、推動大開發大發展的熱潮。集中投向現代農業、工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重點領域。二是抓緊培育現代產業項目,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園區的建設,加大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建立完善園區信息化服務體系,加強科技項目對園區的支持力度。三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黃河三角洲地區的各市、縣應加大招商引資宣傳力度,廣泛吸引國內和省內發達地區的資金、人才、企業,加強與發達地區的產業分工與合作。四是強化政策支持和保障。加快整合以鹽田為主的建設用地,積極探索國有未利用土地有效利用模式,提高集約化用地水平,不斷滿足重點工程和項目的用地需求。
4.生態支撐戰略
黃河三角洲地區成陸時間短,生態環境脆弱,開發建設必須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搞好黃河三角洲主體功能區規劃,加大投入力度,搞好濕地生態原貌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進一步加強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加強黃河口治理和沿黃生態防護,合理開發水資源,建立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與保護長效機制,集約利用土地資源,科學使用海域資源。嚴格落實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強化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污染治理,提高城鎮垃圾、污水集中處理水平,提高生態環境承載力。強化節能減排,發展迴圈經濟、綠色經濟,以示範企業為帶動,以清潔生產為手段,以經濟園區為載體,推行集聚生產、集中治污、集約發展,努力打造全國迴圈經濟發展示範區。
5.人才吸引戰略
真正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牢固確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佈局;以項目為載體引進“候鳥式”人才,面向國內外,吸引相關人才和智力,為項目建設服務;以產業為支撐集聚人才,實現與相關高校、科研機構開展合作交流,儲備和引進專門人才,形成研發團隊,發揮整體效應;大力引進科技型、經濟開髮型人才,為“黃三角”建設提供經驗支持;加強黨政管理人才、企業經營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高級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創新人才工作機制,拓展創新創業平臺,確保人盡其才、適用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