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简介[1]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是以黄河历史冲积平原和鲁北沿海地区为基础,向周边延伸扩展形成的经济区域,包括东营、滨州两个市和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烟台莱州市,共涉及6个市的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2009年末常住人口982.1万人,地区生产总值5014.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28.1亿元,分别占全省的16.9%、10.4%、14.8%、10.4%。经过多年的开发与保护,黄河三角洲已经具备了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基础。

  中国国务院2009年11月23日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国三大三角洲之一的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通过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我国最后一个三角洲———“黄三角”在被提出21年后,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意义[2]

  作为山东省“一体两翼”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北翼”,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将成为依托半岛城市群、对接天津滨海新区、服务环渤海的重要经济区。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对于应对周边地区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带来的挑战,壮大区域经济实力,增创竞争优势,促进山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积极对接天津滨海新区,主动融入环渤海经济圈

  随着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步伐的加快,唐山尤其是曹妃甸异军突起,辽东半岛“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开发带战略布局的实施,加之山东半岛及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环渤海经济圈越来越引人瞩目,一场新一轮的竞争合作局面正在形成,这一区域正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的又一重要经济增长极。环渤海经济圈,广义上讲包括北京、天津、山东、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等7个省市区,位于东北亚中心位置,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3%和人口的22%。而核心区域,当属于京津唐、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这一区域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拥有大量高端人才,仅京津两地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就占全国的1/4。而且,这里的港口资源也非常丰富,全国8个亿吨以上的港口有4个集中在环渤海区域。

  在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环渤海经济发展落在了珠三角和长三角后面。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观念落后、投资环境差等,致使环渤海经济圈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不被外资看好,区域经济发展步伐迟缓。二是整个环渤海经济圈缺少一个强大的龙头带动。因此,曾有一些专家认为,环渤海经济圈更多的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不是一个经济概念。目前环渤海经济圈形势有了变化,世界经济中心正在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首当其冲。而随着珠三角、长三角产业的逐步发育成熟,新的产业转移重点又在瞄准环渤海地区,经济界人士将这一区域称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环渤海经济圈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天津滨海新区的高度重视,对黄河三角洲乃至山东,都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是对接滨海新区、主动融入环渤海经济圈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加快黄河三角洲乃至山东的经济发展

  (二)发展生态经济,发挥创新示范作用

  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和建设,总起来说要完成两大任务:首要的任务就是改善生态环境。在开发过程中,将加大国土整治力度,大力开展污染治理和控制,加快生态改善步伐,避免重复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因过分追求经济增长而导致生态破坏和资源枯竭的发展道路,把黄河三角洲建成最佳生态环境、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其次,是重构经济体系。要加快发展石油延续和替代产业,培育起资源节约型、科技先导型、环境保护型的生态经济体系。实现三个重大转变,即实现由石油经济为主向非油经济为主的改变,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地区产业结构单一、过分依赖石油资源的局面,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实现由低度产业为主向高科技、高效益产业为主的转变,使黄河三角洲在省际乃至更大范围的区域分工中占有重要地位;实现由传统产业为主向绿色生态产业为主的转变,保障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所以,面对新世纪世界经济发展方式发生的深刻变化,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真正战略意义在于,选定这样一个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率先试验和探索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这就是既能使经济高速增长,又能使资源合理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为资源型地区、新开发地区和正在进行发展方式转变的地区创造经验,提供示范。(三)对黄河流域经济带和中西部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一项跨世纪的世界性的宏伟工程,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说,黄河三角洲的建设与开发,对于黄河的治理、渤海湾乃至以黄淮海平原为中心的整个华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改观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国家“十五”计划纲要中,把黄河三角洲摆到了与环渤海、长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区域相同的位置,这意味着要把黄河三角洲培育成为我国东部新的经济增长点,对黄河流域经济带和中西部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有利条件[2]

  1.地理区位优越。黄河三角洲是山东“北大门”和黄河入海口的交汇区,东连胶东半岛,南靠济南城市圈,毗邻天津滨海新区,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里地处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环抱的渤海湾中心,是环渤海经济区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是京津唐经济区与山东半岛经济区的结合部,处于连接各大经济区的枢纽位置,具有辐射周边、带动区域发展的区位条件。随着国际产业升级转移加速,国内热点区域由南往北、由东往西递延,山东半岛城市群快速发展,天津滨海新区加快开发开放,黄河三角洲地区面临着集聚生产要素、吸引各方投资、加快开放开发的战略机遇。

  2.土地资源优势突出。该区域地处黄河入海口,是目前全国惟一新增土地的地区,人均土地面积约4.2亩,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6倍;拥有国家鼓励开发的盐碱地、荒地500多万亩,滩涂和浅海面积1000多万亩,是我国东部沿海后备土地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在国家实行最严格的土地政策,发达地区土地供应日趋紧张,投资项目与建设用地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土地后备资源条件成为该地区投资创业发展的核心优势。

  3.自然资源丰富多样。该地区是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石油地质储量近50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2213亿立方米,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发展石油化工条件优越。海洋资源丰富,海岸线近900公里,占全省的28%,地下卤水静态储量约135亿立方米,是全国最大的海盐基地和盐化工基地。目前我国已发现的100多种矿产中,该地区已探明储量和开发40多种,资源利用前景广阔。另外,黄河三角洲地处渤海之滨的黄河入海口,是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沉积所形成,为全国最大的三角洲,也是我国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特色明显,拥有国家级湿地生态保护区。

  4.产业发展基础良好。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形成了一批竞争能力较强的支柱产业,涌现出一批实力雄厚、效益较好的骨干企业,拥有了一批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知名品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约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原油、原盐、纯碱、溴素等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均居全国前列,化工纺织、造纸、机械食品等行业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特别是胜利油田、鲁北化工、山东海化、山东活塞、魏桥棉纺、晨鸣纸业、华泰纸业等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对区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县域经济发展迅速,广饶、邹平、寿光、莱州四县市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制约因素[2]

  1.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由于对黄河三角洲资源开发中生态环境的约束认识不足,多年来,采取了以资源开发为主的“外延式”开发模式,加之黄河断流现象的持续出现和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最终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淡水资源匮乏,人均水资源年拥有量只有280立方米,远低于全省人均334立方米的水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海岸防护设施标准偏低,风暴潮、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林木覆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点源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治理,卤水资源粗放开发造成近海污染,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任务艰巨。

  2.重大交通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港口、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尽管近两年相关交通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进,但仍然存在港口规模小,吞吐量低,缺少疏港铁路及与周边区域连接贯通的干线铁路,高速公路网络尚未完全形成等问题。2006年港口吞吐量1200万吨,仅占全省的2.6%;铁路通车里程262公里,仅占全省的7.7%;黄河缺少通航功能。交通滞后是长期制约该区域潜在优势发挥的关键因素。

  3.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一是农业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水平不高。二是地方工业总量规模较小,产业素质、产品档次、加工深度、附加价值偏低,多数产品以初加工、粗加工为主,产业链条短,区域内产业关联度不强,聚集效应不明显。三是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占GDP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

  4.对外开放水平不高。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年度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均仅占全省的6%左右,经济国际化程度低、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偏小是影响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对策[2]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发展高效生态经济这一主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以加快“四点四区”建设为重点,促进黄河三角洲沿海经济带隆起

  2007年,山东省委主要领导在黄河三角洲规划和开发建设座谈会上明确指出,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要突出重点、抓住重点、先行突破,并提出把“一带四点四区”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重点区域。“一带”是指黄河三角洲沿海经济带,“四点”是指东营港、滨州港、潍坊港、莱州港,“四区”是指与四个港口相配套的临港产业园区。“一带四点四区”的开发理念,符合黄河三角洲区域的实际,符合国内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经济国际化要求。

  黄河三角洲作为沿海区域,如果能够出海,就是开放的前沿;如果不能出海,就是封闭的死角,就与内地没有区别。因此,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重点是沿海开发,前提是港口建设。港口建设滞后严重制约着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四个港口中,吞吐量最大的莱州港2007年的吞吐量也只有1056万吨,目前该地区港口吞吐量仅占全省港口吞吐总量的4%左右。长期以来,由于港口未能形成规模,造成物流相关成本偏高,影响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区域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应充分发挥黄河三角洲的沿海优势,切实加快东营港、莱州港、滨州港、潍坊港等港口建设,以港口为依托规划建设临港工业园区,实行“以港带区,港区联动”,大力发展临港工业、临港物流业和港口经济。通过加快“四点四区”建设,促进黄河三角洲沿海经济带快速崛起,使其成为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动力源。

  (二)着力构建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产业体系

  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应以加快工业特别是加工制造业发展为主导,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第三产业,构建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产业体系,使该区域的潜在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首先,要着力加快加工制造业发展。山东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快速发展是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普遍特征。重化工业具有用地量大、运输量大、用电量大和用水量大等特点,而黄河三角洲地区正是发展重化工业的理想之地。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石油化工、盐化工、海洋化工、机械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已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有条件建设成为山东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整体实力不足、产业层次偏低是当前黄河三角洲地区加工制造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工业经济整体实力看,黄河三角洲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只有10%;从产业层次看,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加工制造业产业链条短,大多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附加值低,集约化程度低,产业竞争力不足。加快黄河三角洲地区加工制造业发展,应坚持膨胀工业经济总量与提升产业层次相结合的原则,以临港工业园区和其他省级经济开发区为主要载体,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基础的石油化工、盐化工、海洋化工、机械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按照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的要求,以发展高端产品、构建生态工业体系为目标,着力壮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增强配套能力,形成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竞争力。

  其次,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土地类型多样,为农林牧渔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20世纪80年代实施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农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黄河三角洲已成为山东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黄河三角洲农业发展潜力巨大,是山东省农业发展的重点开发区域。加快黄河三角洲农业的发展,应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积极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坚持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的同时,着力做大做强具有比较优势的畜牧业和海洋水产业;探索和推广符合当地实际的生态农业模式,促进农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大力推进特色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国际化,拓展农业的产业链条和市场空间,在高产、优质、高效上实现新的突破。

  第三,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滞后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东营、滨州两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黄河三角洲第三产业发展应坚持膨胀总量与提升层次并举,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突破口,建立起与黄河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相适应的服务业产业体系。在对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公用事业等传统服务业进行改组改造的同时,突出发展有利于改善黄河三角洲地区投资环境、有利于发挥黄河三角洲比较优势的现代物流业生态旅游业现代服务业。要依托港口、大型批发市场,搞好物流园区建设,加快临港物流业、商贸物流业发展;要加快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滨海旅游、黄河口生态旅游、工农业旅游、文化旅游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率先突破。首先,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把港口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突出抓好东营港、滨州港、潍坊港、莱州港四个港口的航道建设和码头泊位建设,提高航道通行能力和港口吞吐能力;铁路建设要以完善运输网络、提高综合运输能力为目标,重点建设黄骅至大家洼、德州至龙口和滨州至济南铁路,加强现有铁路扩能改造,形成横贯黄河三角洲全区,对接周边区域的T字型铁路运输通道;公路建设要着力实现与天津滨海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外部的高速贯通,实现与区域内规划布局的经济带、园区、基地和重点开发区的直接连通,最终形成“一环、三横、三纵”的路网框架。其次,要加强引水、蓄水工程建设。黄河三角洲工农业生产用水主要依赖黄河水,应进一步加强引黄工程和平原水库蓄水工程建设,增强供水能力,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第三,加强沿海防潮堤坝建设。黄河三角洲沿海地区为平原泥沙质海岸,岸坡平缓,易受季风影响,发生风暴潮灾害。加强沿海防潮堤坝建设,是加快黄河三角洲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改善黄河三角洲投资环境和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基础性工程。可采取政府投资和市场化融资相结合的方式,加快东营、滨州、潍北沿海的防潮堤坝建设,为黄河三角洲沿海经济带崛起提供根本保障。第四,搞好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随着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步伐的加快,对电力等能源的需求量将显著增长。应突出抓好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在重点发展高参数、大容量、高效率、环保型燃煤电厂的同时,积极发展风力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充足的电力。

  (四)搞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黄河三角洲地区成陆时间短,生态环境脆弱,开发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应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搞好黄河三角洲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界定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优化黄河三角洲区域开发格局。进一步加强黄河口治理,制定黄河河口综合治理规划,尽快实施黄河入海流路治理二期工程,确保黄河流路稳定。加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行节约用水、集约用地和节能降耗,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搞好湿地生态原貌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加快推进以农田林网、路域林网、水系林网为主体的绿化工程,提高林木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改善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认真落实项目环评制度,坚持环保一票否决,将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项目一律拒之门外;积极开展规划环评和区域(开发区、工业园区)环评,更加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五)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发展

  坚持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大力引进国内外的资金技术、人才、企业,以开放促发展。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各市、县(市、区)要抓住国际资本加速向我国东部沿海区域转移的有利机遇,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利用外资,借助国际资本促发展,力争在引进规模大、带动性强、技术水平高、影响长远的关键项目上有所突破;着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型产业,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对外贸易规模,使对外贸易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对内开放方面,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各市、县(市、区)应加大招商引资宣传力度,广泛吸引国内和省内发达地区的资金、人才、企业,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产业分工与合作;积极开展面向国内大公司、大集团的重点招商,特别是要加强与大企业的战略合作,努力争取大型投资项目;另外,应主动开展与天津滨海新区的全方位对接,利用与滨海新区在地理位置上临近的区位优势和在自然资源、产业特色方面存在的互补因素,积极参与天津滨海新区产业的对接转移,借助滨海新区的辐射带动促进发展。

  (六)大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有效整合区域内各类资源,促进区域内各行政单元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增强区域整体优势和竞争力。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各市各自为战、自成体系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在产业发展上缺乏分工合作,在争取政策、资源、基础设施国家投资等方面存在恶性竞争、互不相让问题,影响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整体优势的发挥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为此,必须大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由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变。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涉及的6个地市19个县(市、区),应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在规划布局、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避免一哄而上、恶性竞争;增强区域合作意识,根据各自的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积极开展产业分工与协作,加强横向联合,共创区域发展新优势。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尚未形成统一市场,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在整个区域内的自由流动还受到诸多限制。应打破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等阻碍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构筑统一的区域大市场,促进整个区域内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

  (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山东省应在建设用地、财税、重大产业项目布局等方面给予黄河三角洲地区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根据当前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用地计划指标之间矛盾比较突出的实际,应适当增加黄河三角洲地区建设用地的整体规模。要进一步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如对区域内原油天然气资源税超额部分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地方留成部分,省财政可适当提高返还比例,用于扶持黄河三角洲产油区发展接续产业和改善生态环境。鉴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任务艰巨、压力较大,省财政可在生态治理、盐碱地改良、海岸带保护等方面给予适当的项目和资金支持。省政府有关部门还可帮助黄河三角洲地区相关地市争取国家优惠政策支持,如争取国家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布局大型石油化工项目,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争取国家将东营、滨州两市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在经济开发区内设立出口加工区;争取国家批准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展土地管理制度创新试点、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等等。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黄河三角洲地区又好又快发展。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战略选择[3]

  1.沿海突破战略

  黄河三角洲是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北翼的主体组成部分,海洋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广阔,拥有打造蓝色经济的明显优势与潜力,但是靠海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原本“重河轻海”,海洋资源的开发远不及胶东半岛,沿海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港口建设滞后严重,制约着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展望全球,世界发达国家无一不是以海港为核心,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带动整体经济发展。我们的差距在沿海,潜力在沿海,希望也在沿海。因此,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重点是沿海开发,前提是港口建设。把“一带四点四区”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重点区域。“一带”是指黄河三角洲沿海经济带,“四点”是指东营港、滨州港、潍坊港、莱州港,“四区”是指与四个港口相配套的临港产业园区。通过加快“一带四点四区”建设,促进黄河三角洲沿海经济带快速崛起,使其成为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动力源。

  2.产业提升战略

  探索转型升级新模式,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优势产业集群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构筑具有高效生态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1)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步伐,推动发展先进科技服务、现代物流信息、高端食品加工、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实现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农业科技集成、产业链创业、农业高端服务四大功能。加快建设高效生态园区,带动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粮棉高产创建、荒碱地治理与生态水产养殖和高效种植等。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综合生产能力。稳妥推进土地流转,积极发展规模经营,加快推动农业生产的产业化、标准化。

  (2)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优化发展能源和盐化工业,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过度消耗资源的“两高一资”行业过快增长,促进节能环保低排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以大型化、集约化、基地化、精细化为方向,延伸拉长盐化工和石油化工产业链,并促进两大产业有机结合,打造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重化工生产基地。提升传统产业,运用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将纺织服装和装备制造业培育成全省乃至全国的重要生产基地。推动产业链条向高端攀升、向两端延伸,加快建设油盐化工、家纺服装、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及食品深加工等产业集群。落实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及省里的配套政策,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品牌创建,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信息以及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力争重点领域的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大幅度提升。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对商贸流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改组改造的同时,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冷链物流连锁配送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业态,构建现代流通体系。积极发展金融组织,做大做强银行保险证券三大产业。依托港口和大型批发市场,搞好物流园区建设,加快临港物流业、商贸物流业发展。加快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黄河人海口、滨海旅游度假、红色旅游和民俗文化四大精品旅游线路。将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黄河水城、孙子文化旅游区逐步建设成为国家级旅游区

  3.项目带动战略

  一是按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发展规划》的要求,坚定不移抓项目带投入,持续形成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推动大开发大发展的热潮。集中投向现代农业、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二是抓紧培育现代产业项目,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立完善园区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强科技项目对园区的支持力度。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各市、县应加大招商引资宣传力度,广泛吸引国内和省内发达地区的资金、人才、企业,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四是强化政策支持和保障。加快整合以盐田为主的建设用地,积极探索国有未利用土地有效利用模式,提高集约化用地水平,不断满足重点工程和项目的用地需求。

  4.生态支撑战略

  黄河三角洲地区成陆时间短,生态环境脆弱,开发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搞好黄河三角洲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大投入力度,搞好湿地生态原貌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进一步加强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黄河口治理和沿黄生态防护,合理开发水资源,建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与保护长效机制,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科学使用海域资源。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强化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治理,提高城镇垃圾、污水集中处理水平,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强化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以示范企业为带动,以清洁生产为手段,以经济园区为载体,推行集聚生产、集中治污、集约发展,努力打造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

  5.人才吸引战略

  真正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牢固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以项目为载体引进“候鸟式”人才,面向国内外,吸引相关人才和智力,为项目建设服务;以产业为支撑集聚人才,实现与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储备和引进专门人才,形成研发团队,发挥整体效应;大力引进科技型、经济开发型人才,为“黄三角”建设提供经验支持;加强党政管理人才、企业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拓展创新创业平台,确保人尽其才、适用够用。

参考文献

  1.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地理位置.东营区招商局,2012年10月30日
  2. 2.0 2.1 2.2 2.3 张文.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对策研究[J].山东经济,2008(6)
  3. 李硕雅.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5)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Frawewdccder,y桑,Lin,Mis铭,寒曦,Tracy,刘维燎.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