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替代产业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替代产业

  替代产业是指与原资源产业没有直接关联的产业企业发展替代产业追求的是“范围经济效应”或“混合经济效应”,达到分流职工、分散经营风险的目的。发展替代产业需要的条件较多,除必要人才技术条件之外,还需要较好的区位条件和较大的城市规模。

替代产业选择的方法[1]

  选择替代产业有两类方法:一是定性方法,即替代产业选择考虑的背景条件和范围的具体化;二是定量方法,即替代产业选择考虑的性质、特征的具体化。

  1、定性方法

  (1)政府产业政策

  政府的产业政策是政府针对产业结构产业技术产业组织产业布局和替代产业发展等所制定的各项政策,虽然不能对这些政策组合所形成的政策环境做定量的分析,但却是选择替代产业所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2)区域经济所处的阶段。

  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是替代产业阶段性的经济基础,一个区域当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下一阶段替代产业选择的基本方向和范围。

  (3)区域需求结构变动趋势

  在选择替代产业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考察区域需求结构的现实状况及其变动趋势,在此基础上作出准确的分析与判断。

  (4)区域要素禀赋状况。

  区域要素禀赋状况是指区域要素的丰裕程度及其分布状况和开发利用状况。它是替代产业选择时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因为要素禀赋是替代产业形成与发展的供给方面的条件和基础,决定着替代产业的发展空间。

  (5)相关辅助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相关辅助产业为替代产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的产业,在替代产业的选择过程中应考虑这些相关辅助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这些方法虽然难以通过数量指标来加以量化,但在替代产业选择时,最好采用用特尔菲等方法,让专家根据经济标准和社会标准对备选替代产业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打分,将其转化为与定量指标相统一的多指标体系,借助于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在众多的产业中逐步筛选出替代产业的备选产业。

  2、定量方法

  (1)就业弹性基准。

  提高就业率是政府发展经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越大,就业弹性水平越高;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提高就业弹性水平。

  (2)生产率上升率基准

  生产率上升率取决技术进步,按该基准选择替代产业,就要求选择技术进步快、技术要素密集的产业

  (3)需求收入弹性基准。

  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有较快增长的市场需求产业发展的速度往往超过收入的增长速度

  (4)产业关联度基准。

  产业关联度是指某一产业投入产出关系的变动对其他产业投入产出水平的影响和波及程度。在选择替代产业时,应尽可能选择产业关联度大的产业,以带动和推动当地经济的增长。

  (5)生态环境基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一基准要求所选替代产业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要符合环保标准要求。

  根据不同选择倾向,产业理论工作者在上述选择基准的基础上,又补充制定了几项基准。如:日本学者提出的“防治过度密集基准”、“丰富工作内容基准”等;中国学者提出的“增长后劲基准”、“短期替代弹性基准”、“瓶颈效应基准”,力求弥补原来各项基准的不足。

  从选择基准的计算办法看,由于多采用相对量进行比较,这就对各项指标数据的统计口径以及准确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上述基准进行产业选择时,必须注意它的不足:作为一种静态分析,这些基准不能动态识别区域替代产业和产业在周期循环运动的某一时点上的优势,以及这一优势的未来发展趋势。同时,这些指标受一定时点的价格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影响较大,难以有效把握。

替代产业选择的步骤[1]

  在资源型地区,选择替代产业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驱动轮,整个经济和其他产业部门只有在他的带动下才能高速增长。同时,新的替代产业也是形成合理和有效的产业结构的契机,正因为如此,在一定选择方法下,通过科学合理的程序选择符合区域实际的替代产业就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选择替代产业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但还是有一定程序可循,这一步骤依次包括:估量机会、确定目标产业、确定前提条件、拟定可供选择的方案、评价各种被选方案、选择方案、拟定派生方案、编制预算

  (1)估量机会。

  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和预示的机会进行初步分析,形成判断;根据自身的长处和短处搞清自己所处的地位;了解自己利用机会的能力;列举主要的不肯定因素,分析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目的是在反复调研的基础上,定下决心,扬长避短。

  (2)确定目标

  在估量机会的基础上,要说明替代产业选择的基本方针和要达到的目标,说明制定替代产业的战略、政策、规划和预算的任务,指出产业发展的重点。

  (3)确定前提条件。

  替代产业选择的前提条件就是假设条件,即实施时的预期环境,要搞清楚哪些条件是可控的,哪些是不可控的。

  (4)拟定和评价可供选择的替代方案。

  按照前提和目标来权衡各种因素,比较各个方案的利弊,对方案进行评价。

  (5)在选择方案时,尽量避免走入误区,这些误区表现为:

  ①不考虑本地资源优势,盲从其他地区。具体表现为不考虑当地的资源状况、技术水平、劳动力素质以及生产能力,照搬其他地区的产业结构。要走出这个误区,首先要认识到当地资源优势与大区域资源优势的不同,其次要认识到当地资源优势的发挥必须是在产业政策允许的范围内。

  ②把区域内资源优势当作市场优势。这种认识误区表现为只考虑当地的资源优势,不考虑毗邻地区的产业结构,往往造成区域之间产业结构趋同,局部地区产品市场竞争加剧,使替代产业缺乏高速增长的市场空间

  ③引进资源时不考虑本地的经济基础,贪大求全。这样做往往造成巨大的浪费,一方面先进技术、设备被束之高阁;另一方面造成当地资源浪费,最终往往导致技术换代和产业结构升级工作中途搁浅。

  ④人为影响过多,变换频繁。有的地方有不少优势产品,但大多由于地方干部交流、调动比较频繁,造成“一个方丈一本经,一个将军一道令”的短期行为。突出表现为替代产业因人而异,变换过快。

  ⑤替代产业太多,重点不突出。一方面是部门利益的干扰,另一方面是在替代产业选择中,客观上存在着较大的难度,这些致使替代产业过多,真正的优势产业、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得不到重点培植。

替代产业选择的模式[1]

  替代模式决定了区域未来发展方向和接替产业的发展。

  资源型城市(地区)必须着眼于自身特点,立足比较优势,选择适宜的产业替代模式,以再造竞争优势

  1、产业链延伸模式

  产业链延伸是产业的分化与重组过程,也是现有产业与新兴产业的结合过程。这种结合突破了传统产业的界限,通过延长产业价值链,延长了原有产业的生命周期,这种模式适应于还未绝对衰退的产业。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

  第一,能够有效利用现有产业的资产和资源。由于资源型地区长期致力于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对该产业的投入(物质资产、无形资产)是巨大的,这些资产一般存在产业特定性,即它们的效用发挥程度是依赖于其形成的产业,如果完全退出该产业,这些资产的效用可能太太降低甚至无法利用,而通过产业链延伸,在替代的初期至少能够发挥本地的资源和资产优势,即在现有资源性产业的基础上,发展下游产业,建立起资源深度加工和利用的产业链,由于上下游产业在生产管理和技术方面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实施替代的难度较小、成本较低。

  第二,能够降低产业替代的风险,减少产业替代的成本。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进行替代,一方面,投入少见效快;另一方面现有产业仍可为新兴产业提供现金支持,创造环境。通过产业延伸可以不断发现新需求、新商机,为产业替代提供新思路。

  资源型产业的特点是前向关联效应大,而后向关联效应小,产业链延伸模式利用这一特点向前延伸产业链,随着下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聚集效应的增加,其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将逐渐增强,将来即使本地资源逐渐枯竭,也可以从外部输入资源进行加工,维持该城市或地区的持久繁荣

  2、产业更新模式

  产业更新模式是一种创造全新产业的模式,这种模式基本不依赖原有资源,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市场创新需求变化的前瞻式思考,为社会提供全新产品或服务的替代模式。该模式难以吸纳大量的转型就业人口,往往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增加了转型的难度

  这种模式下的产业替代过程可以分为:

  第一,构想未来产业。构想未来产业的关键是培养产业洞察力,产业洞察力是建立在对产业演进认识和判断的基础上的。在构想未来产业时,要顺应技术发展路径和未来需求,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第二,创建产业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通向未来市场的大门,也是获取产业创新成功的关键。

  在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城市(地区),如何发展有竞争力的替代产业是该模式面临的最大挑战,这是因为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会逐渐形成一定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当新产业要求的经营模式与原有的主导逻辑发生冲突时,容易导致活动的失败。吸引外来投资,包括国外投资国内投资是建立有竞争力的替代产业的有效途径,外来投资的进入不仅仅带来资金,还伴随着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观念,这对资源型城市(地区)的产业更替和导入尤为重要。

  3、复合模式

  复合模式不是单一的模式,而是以上两种模式的复合。通常是在转型的初期表现为产业链延伸模式,城市主导产业逐步由采掘业转变为加工业,随着加工业的发展,城市功能逐步完善,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城市逐步演化为综合性城市。

  不同时期,不同现实条件下,资源型城市(地区)产业替代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选择产业替代的方法和模式。

替代产业和接续产业的区别和联系[2]

  Image: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的区别和联系.png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曹芳萍.曹怀香.替代产业选择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10
  2. 于立,孟韬,李姝.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途径:产业转型问题研究[J].资源·产业,2004.10,5(6)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in,寒曦,苏青荇.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替代产业"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