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53个条目

产业创新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产业创新(Industrial Innovation)

目录

什么是产业创新

  产业创新是指某一项技术创新或形成一个新的产业, 或对一个产业进行彻底改造。产业创新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一个企业的创新行为或者结果,而是一个企业群体的创新集合。

产业创新的动力来源[1]

  产业创新是对旧产业结构的创造性破坏。创新理论的奠基人熊彼特把创新比作生物遗传上的突变,“这类似于生物学上的突变理论,即不断从体系内部革新经济结构,不断地破坏旧的并创造新的结构的‘产业突变’构成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按照熊彼特的理论,我们可以把产业创新看作是产业突变的过程。那么产业突变的动力又来自何处呢?任何一个时代的产业结构都是一定需求结构、技术水平和资源结构的综合反映,并在这些因素变动的影响下不断演变。因此,产业突变的动力也来源于产业演进的动力系统中,是这些力的相互作用诱发并推动了产业创新。

  1.需求是产业创新的思想来源和动力源泉

  一个产业必定为社会提供一种或一类产品或服务。正是由于这些产品和服务符合人们的消费习惯,符合人们的消费需求,这些产业才能成长壮大。也是由于人们对某些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不断减少,才导致这些产业的萎缩和衰退。需求是决定产业成长的基本条件是没有异议的,因此我们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需求是产业创新的根本动力,任何新产业的诞生或旧产业的改造都是需求的产物。因为:

  第一,顾客导向是企业被动创新的启动器波特教授认为,复杂、挑剔的用户是改善产品质量、性能和服务的重要因素。他列举了大量国家由用户引导企业被动创新的例子,如在日本,消费者把录象机视为身份的象征,消费者对录象机的知识很丰富,消费者热衷于追逐最时髦的式样、最好品质的产品。如此一来推动了厂商的不断创新,维持了日本录象机产业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竞争力。我国台湾学者陈正男和谭大纯通过对海峡两岸产业竞争力的比较研究也得出结论:客户的挑剔程度和对产品品质的重视程度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台湾拥有的挑剔而需求复杂细密的顾客是台湾的优势条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越来越方便, 生产定制化和销售网络化为企业产业创新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思想来源,而且客户更有可能成为产品的设计者和开发者,顾客的自我参与将大力推动被动创新,需求对产业创新的拉力也更加强大了。

  第二,顾客潜在需要是主动创新的指路灯表面上看,主动创新似乎与需求关系不大,有时候甚至说是创新创造了市场,创造了需求。但从根本上分析,主动创新仍然是由需求引导和决定的,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需求,也即说产业主动创新的动力仍然是需求,不过这种需求可能是消费者潜在的需求或未来需求。产业洞察力或预见力是产业创新的起点和基础。产业洞察力(insight)是对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等的先见之明(foresight)。哈梅尔普拉哈拉德(1998,PP.82)认为,产业发展预见能力是建立在对技术、人口统计数据、规章制度及生活方式之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力之上的。未来不是过去的延伸,未来即现在;人们未来的需要是产业先驱现在的奋斗目标。如苹果电脑公司在70年代就想让儿童拥有电脑。当时电脑还深藏在公司办公大楼内专门修建的房间里。正是这种异想天开式的产业预见能力,苹果公司于77年就推出了大众化的PC机,比IBM的PC机早了4年,苹果公司成功地成为了Pc产业的创新者和领先者。而如果苹果公司对Pc产业的预见能力脱离了消费者需求,则必定没有苹果公司成功创新的神话了。产业预见能力是对市场需求长期的、累积的经由知觉、思考、感觉的过程升华而来的。企业培养产业预见能力的目的在于认识顾客的未来需求,从而确定产业创新的方向。

  Vo1 15 No.2 Apr.2003当然,我们讲需求是产业创新的思想来源和直接动力,还应当初步考虑满足需求的各种可能性,如资源条件和技术可能性 因为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任何一个企业不可能全面满足顾客的需求。产业创新也只能在特定的时期内满足需求或较以前更好地满足了需求。

  2.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发动机

  从总体上看,科技突破是产业创新思想第一位的外部来源,科技突破不仅仅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发现,它的内涵扩展到能用于生产的科研成果的问世。科技突破和技术创新的高级形式是技术革命,产业创新的高级形式是产业革命产业生命周期与技术生命周期具有相似性。荷兰经济学家范·社因在其所著的《经济长波与创新》一书指出,产品的生命周期存在于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技术的创新、扩散和更迭都会反映在产业的发展变化之中。以燃料产业为例,燃料产业经历了由木材一煤一天然气、石油一核裂变燃料一太阳能等的重大转变,每一次转变都是技术创新的产物。

  事实表明,较低级的技术在进入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后,后一时期产生的新技术迅速成长,取代前项技术,成为产业的核心技术,产业技术水平在传统技术与新技术的交替中不断上升到新的层次,通过多次的产业创新后产业也向高级化和知识化发展。技术创新直接推动产业更迭和产业演进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了。

  当然,技术创新就其本身而言并不重要。而且有的技术扩散困难或难以产业化。但是,如果技术创新显著地影响了企业的竞争优势或产业结构,或者能替代原有技术时,则对产业创新有较大的影响,会诱发产业创新。

  3.企业家创新精神是产业创新的不竭动力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独到地把企业家看成是“革新者”,强调与日常工作和单纯的管理不同的“创新”是企业家的真正职能和必须具备的素质。按熊彼特的创新模式,经理并不都能有资格被称为企业家,只有对经济环境作出创造性的反映以推进生产增长的经理才能被称为企业家。熊彼特强调和重视“企业家”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作用,把“企业家”看作是资本主义的“灵魂”,是“创新”、生产要素“新组合”以及经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产业创新是企业家创新的最高层次,大凡对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企业家都是全新产业的开拓者。大多数新兴产业的诞生基本上是由少数几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所为。哈梅尔和普拉哈拉德在《竞争大未来》一书直言,“凡是享受过美国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物质成就者,都不得不承认他或她领受到这些产业先驱极大的恩惠”。密执安州迪尔伯恩的格林菲尔德村的亨利·福特博物馆记载了美国历史上产业创新的伟大先驱,如迪尔、伊斯曼、查尔斯通、贝尔、爱迪生、沃森、莱特兄弟、福特等。

  从企业家成长模式来考察,企业家经历了业主型企业家、发明家型企业家、经理型企业家、专家型企业家四个阶段。不同类型的企业家拥有的共同特征就是产业创新能力。产业革命本质上是企业家革命,企业家是产业革命的灵魂。企业家以创造利润为目标,而利润是产业创新的回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产业创新的不竭动力。熊彼特所讲创新的五种情况至少可以说是企业家产业创新的基本内涵。

  4.产业内企业的竞争压力也会变成产业创新的动力

  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波特,1985,PP.36)。不同的企业都在产业价值链的各环节上竞争。同一产业的价值链基本相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每一个企业只有拥有区别于其它企业的优势才能生存。企业的竞争优势的基本来源是通过对基本价值链(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 的某个或多个环节的创新。现在的共识是: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可以说,没有竞争就没有今天的经济成就。竞争虽然有不利的一面,但绝不至于像马歇尔所说的那样:“‘竞争’这个名词已经充满了罪恶的意味,而且还包含某种利己心和对别人的福利漠不关心的意思”。相反,垄断倒是市场经济的敌人,是万恶之源。这也正是西方国家普遍禁止垄断行为的缘故。如美国反垄断法的首要命题之一就是:产业集中度过高会产生明示或默视共谋。回顾现代经济发展史就可以得出与马歇尔完全相反的结论:即竞争是产业生活的基本特征,也是产业创新的直接推动力。产业内企业的竞争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了产业创新:

  第一,企业通过创新投入来开发新产品或改善现有产品性能。如果企业没有竞争威胁,则没有创新投入的动机。正如我国的一些自然垄断性产业如电信、邮电、电力、自来水等的R&D投入比率是所有工业部门中最低的一样,没有竞争不可能有创新投入。产业内企业普遍性的创新投入会促进产业技术进步或加速新技术在产业内的扩散,或开创新产品,这从多方面推动了产业创新。

  第二,企业竞争压力促进了产业细分和产业重构。由于竞争压力的存在,企业为了获取生存空间, 一方面不断加大产品差异化的程度或开发新的替代产品;另一方面又不断突破原有产业的界限,向相关产业延伸,尤其是当产业衰退时更是如此。这些行为的结果是产生产业细化、替代产业或新兴产业。

  此外,政府政策制度和要素供给的变化等都是产业创新的动力。政府对新兴产业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极力支持极大地促进了产业创新的步伐。产业供给要素如原材料、能源和人力资源等稀缺性程度或相对比价的变化也会成为产业创新的动力。如70年代全球发生了两次石油危机,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原油价格上涨了约14倍。石油危机不仅引发了能源产业本身的创新(新能源不断被开发出来),而且使全球经济进入了节能产业和低耗能产业的时代。正是由于石油危机的)中击,才促成了日本主导产业从原来高能耗的重化学工业、原材料工业(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等)、机械工业等产业向低能耗的装配加工型产业(如电子工业、汽车工业、机电一体化产业等)的转变。日本产业转型的直接动力就是能源危机的压力。因此,产业供给要素的变化(主要是稀缺度上升)以及偶然事件也有可能成为产业创新的动力。如人类刚进入21世纪,全球原油价格摇呼直上,对高能耗产业(如重化学工业、汽车工业、化肥农药业等)构成了致命的打击,这必将成为产业创新的直接驱动力。又如随着全球水资源稀缺性的提高,水的价值提高是必然的,这就为产业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产业创新的各种作用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可能形成互动良性回馈来推动产业创新。

产业创新的层次[2]

  产业创新从其内在的逻辑性分析,分为循序渐进的四个层次:

  1、技术创新

  从历史上看,新产业的形成都是由技术创新所引起的,如蒸汽机的产生、电的发明、计算机的诞生都带动了一大批新兴产业的发展。因此,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的逻辑起点。当代的技术创新不只是使个别技术领域得到发展,而是出现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高新技术。这些高新技术互为条件,构成了新兴技术群。某一专业技术取得重大进步,常常由此开始扩散、渗透,从而使原有技术系统得到改造,导致新兴产业的出现。

  2、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是企业成功的基础,也是产业创新的关键。只有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只有连续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开发出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才能使众多的企业进入该领域,实现产业创新。具有对原有产业较大替代程度或巨大价格性能比以及全新的使用价值的产品创新会吸引大批企业进入,使企业层面的产品创新转化为产业层次的产业创新,也就标志着新兴产业的形成,单个产业的创新也就基本完成了。

  3、市场创新

  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是产业创新成功的关键环节。市场创新的基本目的就是刺激市场需求,采取极富创造性的方法来使人们认识和接受新产品。市场创新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它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是一个互动的回馈。市场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关键环节。市场创新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塑造产业的竞争规则,如建立产品质量标准、确立产品的市场形象、建立分销渠道等,使企业可以遵循并在这些原则指导下发展繁荣。二是开拓新的客户资源市场容量是一个产业成长的基本环境。

  4、产业融合

  产业创新向产业间转变的过程称为产业融合阶段。产业融合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某些产业的创新会呼唤另一产业的创新,连锁式地对产业创新产生影响;二是一个产业创新会成为另一个产业创新的供给因素,表现为需求— — 供给的螺旋式发展效应。技术——产业的关联的强弱是产业融合程度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某一产业的核心技术对其他产业有很强的关联,则这一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可能性也就较高。产业创新的空间也就较大;反之,则产业就容易衰退或被替代。

产业创新的影响因素[2]

  产业创新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市场需求只是给产业创新提供了前提条件,但产业创新能否实现,还受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制约。

  1、技术要素

  一个新的产业的萌芽往往是由于一项新的技术获得突破以后才出现的,技术要素是产业创新的关键性要素。一方面,技术创新是最本质的资源配置手段。当实现了技术创新,获得技术突破,其技术创新的成果也得到市场的检验,那么,资源就会在市场的作用下围绕技术创新成果来进行配置,这也会给产业带来分化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技术的突破带来效率的提高,使需求得到更大的满足,产品的价格会更低,功能会更好,这可以刺激出更多的需求,从而保证了产业的市场需求增长,为产业创新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如果技术创新没有获得突破,产业创新所依赖的技术条件不具备。产业创新就不会突破,新产业也就不会诞生。

  2、资本要素

  资本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要素,也是产业创新的基础条件。新产业的形成是资本要素的转移过程。新产业必须有新的资本要素供给。就高新技术产业而言,依靠现代化的生产设备生产手段进行生产,其资本的投入与传统产业相比要大得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相适应,资本要素供给除了传统的产业资本外,还包括风险资本的供给。只有建立起与高新技术产业相适应的、同传统产业资本相配套的风险资本投资机制,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增长极发展所需的资本要素条件才算完备。

  3、人力要素

  与技术和资本要素相适应的人力资本要素增加,可以为新产业提供创造力基础。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人力要素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 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更是至关重要。因为人力资本是技术创新的支持性因素,谁拥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谁就有可能在技术创新上取得突破,在产业创新上起到领先地位。

  4、外部要素

  除了上述要素之外,很多外部要素对企业生产产生重大刺激作用和限制作用,特别是那些与上述要素有关的潜在供给环境以及公共基础设施。此外,信息和企业家要素的供应,也对产业的形成产生影响。

  在所有影响产业创新的要素中,技术要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 技术要素从根本上形成了产业间的差别,可以将新兴产业从传统产业中独立出来。无论资本怎样增加,它不会带来产业性质上的改变,人力资本虽然可以成为技术创新的支持性因素,但如果没有转化为技术要素或制度要素,仍然不会形成新的产业。在新兴产业的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技术要素。第二,技术要素的排斥作用更强,这种作用使产业通过技术壁垒将自己保护起来,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进入产业的资本要素和人力要素因其通用性并不难以获得,而技术要素则因为其垄断性而无法随机获得。因此,技术将产业保护起来,排斥不拥有技术要素的企业随意进入。尽管看到某些市场十分有前景,但因没有掌握必要的技术而难以进入,因此,技术必然成为企业间竞争的重要因素。

我国产业创新中存在的问题[3]

  经过改革开放的高速经济增长,我国产业在快速发展中与世界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整体的竞争力不断增强;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产业信息化进程加快,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明显提高,部分传统产业比重持续下降;产品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制造业生产及出口均保持了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规模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国有和集体企业比重下降,“三资”和私营企业已发展成为我国产业的生力军。但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具体表现为:

  (一)产业创新中技术水平落后一是产业技术水平差。我国大中型企业普遍技术水平比国际水平落后5~10年以上,能耗普遍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以上,资源利用率低20% ,成本高30% ,可靠性和寿命低20%。二是产品技术档次低。一些关键产品与国际水平在质量和成本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如轴承钢达到国际质量标准的只有10%。中国生产的高附加值品种不能满足国内需求。

  (二)产业集中度低,企业组织结构分散以制造业为例,目前,我国制造业已位居世界第四,但在世界500强企业中,还没有一家中国制造企业。与先进工业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中的大中型企业大多数只能算是中小企业,如一汽集团公司是我国最大的汽车制造企业,2005年的销售额仅为通用汽车的3.7% 。中石油中石化两家公司的合计总资产只有埃克森美孚的63% ,合计营业收入只及埃克森美孚的33% 。

  (三)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我国产业发展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创新人才短缺、外流严重;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产业主体技术依靠国外,并且近年来有加大的趋势。

  (四)行业垄断依然明显以房地产业为例,中国的房地产行业获得的超额利润就是来源于政府对土地的垄断供应,即行政性垄断。表面上看起来,全国房地产企业已超过4万家,是个充分竞争的行业,但由于房地产业的上游土地市场是政府独家垄断,政府“一个日子”供地的土地储备和招、拍、挂政策,实际上充当了土地供应的垄断商角色,因此,完全有能耐获得“垄断的超额利润”,且其中很大一部分通过协议转让流入了房地产企业。

  (五)产业创新体制机制不顺,存在政策体系不完善、不配套的问题从宏观上看,我国现行产业创新主管部门之间缺乏高效互动的机制,部门、地区之间条块分割,没有形成推进产业创新的合力;从微观上看,我国企业没有成为创新的主体,缺乏产生企业家的机制,尤其国有大中型企业产权不清晰、产权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责权利不对称等问题还比较严重,许多企业还只是传统的生产型企业而不是创新型企业;从融投资体看,主要是风险投资不发达,缺乏有效的投资约束、监督和考核机制,投资效率需要提高。此外,人才激励机制、分配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机制还不完善。

产业创新的路径分析[3]

  (一)产业创新路径之一—— 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产业转移对承接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是产业创新的途径中重要的路径之一。决定产业转移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经济因素,主要权衡成本、市场、价格、基础设施及产业关联条件等;二是环境因素,即不同的区域对环境破坏程度的承受能力和地理人文环境的质量状态;三是政策因素,主要是税负比较、产业政策约束,也包括国际政治关系影响等。

  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创新,可以利用现成的产业资源,迅速完成产业升级,实现跨越性的产业进步。我国东部地区利用率先开放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抓住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承接发展了大量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工业,进行了产业创新,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而且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在产业转移中进行产业创新应当是一次难得的双重机遇,即历史机遇的补救和新机遇的开启。应当毫不犹豫地抓住这种双重机遇,积极推进产业创新,加快结构升级,迅速实现产业规模扩张。

  产业转移中产业创新主要是在核心技术方面形成自己的品牌,提高产业附加值,注意污染超标等问题。产业转移的过程是吸收和改造提高产业发展的过程。潘未名认为,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由囿于民族经济和母国利益的“多国国内战略”向服务于全球范围内公司利润最大化的“无国境战略”的转变,跨国公司的海外生产对母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了不利影响,从而对母国的“产业空心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罗建华等比较系统分析了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认为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分布不平衡是导致近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重要原因,对中国产业集群形成起着推动作用,加快了东部工业化进程,带动国内企业技术创新和制度变革,形成了更加活跃的竞争局面,改善市场行为,促使产业结构的调整 。总之,产业转移的效应主要是整合升级效应,不仅会使转移方自身的结构优化和内部空间联系有机化,而且会优化被转移方的产业结构,从而强化转移方与被转移方之间的外部联系。其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能否把握好趋利避害的过程,特别是要处理好走捷径与自主研发、技术和品牌创新的关系。产业转移在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也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转移的可挑选性和替代性。

  (二)产业创新路径之二—— 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指的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是有效的产业创新战略,是提高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集群式产业创新是以集群的组织方式,运用集群组织优势,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通过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或靠近,产生创新聚集,从而获得创新优势的一种创新组织形式。这种组织的结构介于纯市场和纯层级两种组织之间,比市场组织稳定,比层级组织灵活。借助这种特殊的组织结构,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创新协作关系。即从单个企业或产业组织的角度分析,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替代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增强企业生产和销售的稳定性;通过纵向一体化行为,可以在生产成本、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进入壁垒;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信息的灵敏度;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使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和高利润产业等。

  产业集群对区域产业创新、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或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角度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某种产品的加工深度和产业链的延伸,在一定意义讲,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看,产业群实际上是在一定区域内某个企业或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纵向一体化的发展。如果将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二者结合起来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指产业成群、围成一圈集聚发展的意思。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地区内或地区间形成的某种产业链或某些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交换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产业创新路径之三—— 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产业融合是产业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一个新的具有生命力和创新力的发展方式,能有效地提高产业竞争力。产业融合从产业创造价值层面、产业具有的生产能力层面来影响产业规模,提高产业占领市场和扩张的能力,从而增强产业的增长力和提高产业经济效益。产业融合是社会生产力进步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趋势。

  产业融合意味着传统产业边界模糊化和经济服务化趋势,产业间新型的竞争协同关系的建立和更大的复合经济效应。产业融合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也带来了新的机会及潜在的可能性空间扩展,产业融合对产业创新和产业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和重要作用。

  产业融合以后,市场结构会发生更复杂的变化。产业融合能够通过建立与实现产业、企业组织之间新的联系而改变竞争范围,使得新参与者进入和开辟新市场,增强了竞争性和新市场结构的塑造,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就业增加和人力资本发展等。在产业融合中发生的一系列企业合并并购等活动塑造了新的市场结构;新市场活动反映了价值链的一个实质性变化,从简单的信息传输变成为内容的生产和包装,或提供在线服务和交易。自由化和竞争使得信息服务的传输及发送已成为日常用品,并且将其转化为低边际成本、高容量的商业活动,从而改变了当前的市场结构。产业融合使市场从垄断竞争向完全竞争转变,经济效率大幅度提高。

  产业融合中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生产工艺更加先进、生产过程更加合理、生产管理技术更加科学,从而使得生产者能以更加低廉的生产成本来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同时适应消费者所需要的个性化、多品种、高质量的产品。当消费者从产业融合式的产业发展中得到更高的效用,生产者也从产业融合式的产业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利润时,资源也就得到了更加优越的配置。因此,产业融合式的产业创新式的发展,有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市场绩效的程度。

参考文献

  1. 陆国庆.产业创新的动力源和风险分析.南京大学商学院.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15卷2期
  2. 2.0 2.1 安金明.产业创新的层次性与影响因素研究.企业技术进步2007年11期
  3. 3.0 3.1 武迎春,汪桂霞.我国产业创新的思路与政策研究.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11卷6期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鲈鱼,Yixi,咪小鸭,KAER,方小莉,连晓雾,y桑,Lin,寒曦.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产业创新"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