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空间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市场空间是在客观经济规律作用下,商品在自由贸易和互相竞争中自然形成的流通网络所占有的地域范围。市场空间即市场的地理界限。从经济运行来看,是商品流通以及形成商品流通的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的空间范围。
(1)按社会分工的空间来分:地方小市场、地区市场、区域市场、全国市场和世界市场;
(2)按商品销售范围不同来分:当地市场、邻近市场、远方市场、国外市场;
(3)按商品流通过程的环节来分,有产地市场、中转地市场或集散地市场和销地市场。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
城市内部的商业布局一般分为三种:①多层次商业中心;②带状商业网点(购物街和干道商业带);③专业化商业区。城市内部市场空间则是由这三种商业布局组成的复杂的系统结构。
以市中心商业区为首的多层次商业中心结构包括市中心商业区、居住区级商业中心、小区级商业中心、邻里性商业中心、纯粹是为便利居民而孤立设立的日用杂货店铺,以及更低层次的流动摊贩。这是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主体。不同层次的商业服务网点的级别和数量,所提供的服务档次和出售商品的价钱、种类都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在层次系统的顶部,网点级别高,数量少,货品档次高,种类多,例如,大型的百货公司等。在层次系统底部,网点级别低,数量多,并且是档次低的货品,品种单调,以日常用品为主。服务范围也是在层次系统的顶部的商业中心最大,往往包括整个城市地区,其它商业网点的服务范围随着它们的地位下降而缩小,局限其周围地区。这种呈层次系统的商业中心所销售的货物以日用品、食品为主,顾客以邻近地区的占大多数。
带状商业网点主要指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和旅游城市传统的购物街,主要干道两旁呈带状连续分布的商业网点,以及欧美超级公路为提供长途旅客中途稍作休息或投宿的带状商业性设施。这些商业网点所销售的货物以非日常用品为主,顾客多为游客。
专业化商业街即城市内一些十分专门化的商业区域,如西方城市常见的汽车专门区、印刷品专门区(如书店等)、娱乐区、古怪物品专门区(包括古玩店区)、家具区以及医疗区等。这种商业区域所销售的货物或提供的服务都是不常用的,或只是服务于有特殊需要的顾客。这些行业在地理上聚集一起,供顾客比较和选择,对顾客吸引力大。否则,零散分布就没有吸引力,甚至难以存在下去。
我国城市内部市场空间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受极“左”思想影响,不重视城市商业服务网点的建设,压缩原有商业网点数目,致使城市居民生活十分不便。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府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但由于历史的积淀,第三产业发展起点低,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国城市内部还没有形成结构完整的市场空间。有关我国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研究仍然停留在借用中心地理论,分析城市内部商业中心等级体系的水平上。下面通过三个实例介绍,说明我国城市市场空间的一般特征。
1.北京市商业服务地理研究
(1)商业服务分类。根据居民的不同需要,把商业服务分为四大类:①生活必需品,②饮食、服务业;③修理业;④专门项目服务。
(2)商业服务中心分级。在实地调查基础上,以各商业区商店的种类和数目多少,把所有商业服务中心划分为五个等级:①市一级商业中心A;②区一级商业中心C;③各区中生活小区的商业中心E;④市一级和区一级中心间的过渡型商业中心B;⑤区一级和小区级间的过渡型商业中心D。规模较大、等级较高、提供服务项目齐全的商业中心主要位于市中心区。
A级商业中心包括众所周知的北京市三大商业中心区,按商店数目、种类和规模,排列顺序为王府井、前门-大栅栏-珠市口和西单。A级商业区的服务项目和总数,与B级商业区有显著差别,主要表现在专门性商业服务的种类和数量上。C级商业中心是区一级商业中心,平均商店总数不及A级的一半,专门性商店种类一般也仅为A级的一半。E级商业区是各区中生活小区的商业中心,以经营满足居民日常必需用品为主,这类中心商店的典型组合内容是副食品店、蔬菜店、小食店和日用小百货店。此级商店经常表现为一个商店同时经营几种生活必需品。B级和D级是介于前三者之间的商业区,它们的特点介于各自前后两者之间,D级中较特别的是那些因交通枢纽而发展起来的商业区,如北京站、动物园商业区,那里没有副食店,而食品店比重大,如北京站,食品店竟占商店总数的46.9%。
从A级到E级商业区,副食、蔬菜商店占整个商业区的比例从不到2%逐渐增加到百分之十几、二十几;而其它专门性商店的比重逐渐下降,这也证明了“中心地学说”根据居民需求而形成商业区分级情况是存在的。
(3)影响商业中心区位的因素:①历史因素。五个B级商业区和三个A级商业中心区,除了崇文门、菜市口两个B级中心外,其余六个中心都围绕过去的皇城故宫,形成了一个基本上等边的六边形。A级商业区平均直线距离为2.6km,A与B和A与C之间约为2.1km和1.7km。②人口密度因素。市中心的人口密度比市区边缘的人口密度高若干倍;而且市中心区的商业中心不仅为本市居民服务,还为郊县和外省市来的流动人口服务,故市中心区拥有较大、较多的商业中心,提供的服务项目齐全。③交通易达性(或地点便捷性)因素。商店为争取更多的营业额,十分注意地点的便捷性状况,高级商店尤其如此。因为它们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某一特定地点周围的流动人口数量。不言而喻,城市中心是整个城市便捷性最好的地方,从城市各个部位到市中心的交通都比较方便。此外,市区各地的交通干线附近是本区域中便捷性较好的地方。因此,商店布局多趋向交通中心或交通干线附近。交通线路发生变化,商业中心的等级也有可能上升和下降。总交通易达性指数,西单、王府井分别为第一位、第二位,西四、东单分别为第三、第四位,前门区为第五位。过去的要道菜市口现已不是入城必经之路之一,它在全市商业中的地位也随之下降,不再是全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地位上升的突出例子是西单,现在由它和王府井、前门区共同组成了北京市的商业中心区。
2.上海市区商业中心的等级体系
(1)商业中心的形状。上海市区商业服务部门的分布格局,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集中于一段街道两旁,形成条带形商业街,这是一种主要的形状。如南京路、淮海中路等。另一种是围绕交叉路口发展,形成一个商业聚集区。如曹家渡、提蓝桥等。一条商业街或一个商业聚集区往往就形成一个商业中心。
(2)商业中心的分类。采用聚类分析方法,选用反映商业中心规模与性质的指标(如商店数量、职能种类、职能单位数量等),把上海市区的商业中心分为三个级别(市、区、居住区)、五种类型。
①市级商业中心:南京路、淮海中路、四川北路。
②较大区的商业中心:徐家汇、静安寺、西藏路、大自鸣钟、老西门、金陵路、小东门。
③较小区的商业中心:北站、八埭头、曹家渡、长阳路、石门一路、中山公园、打浦桥、东长治路、大兴街、东昌路、提蓝桥、沪东文化宫。
④小区商业中心:高郎桥、石门二路、康定路、江苏路、太平桥等。
⑤新村商业中心:新华路、武宁路、天山路。
(3)商业中心的职能构成。根据商业中心的分类结果,归纳出不同级别商业中心的职能构成特点。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一般具备20—25种职能,主要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用品。较小区的商业中心一般有30—35种职能,除包括居住区级商业中心可能有的全部职能外,增加了一些与居民生活有密切关系的非耐用消费品职能,如文化用品、书店、饭店等。较大区的商业中心一般拥有35—40种职能,除包括较小区商业中心的全部职能外,新增了少量耐用消费品职能,如家用电器。该类商业中心的主要特点是,拥有一家综合性的、经营商品品种十分丰富的百货商店。各类商店的经营和服务向高中档发展,出现一些专门化商店。市级商业中心一般拥有47—52种职能。其主要特点是:以中高级职能的商店为主,专业性商店、特色店、名店占较大比例。行业的分工更细,如服装店,分为一般服装、时装、西服、童装等类。此外,还有一些特殊职能商店,如古玩、珠宝、工艺品商店等。
从以上不同级别商业中心的职能构成中,我们可以发现,高一级的商业中心一般总是包括了比它低一级的商业中心所拥有的全部职能,另外再加上一部分同自身级别相称的职能。同一级商业中心的职能构成基本相似,略有差异。整个等级体系的结构犹如金字塔,顶部由中心商业区和准市级商业中心组成。越往下,商业中心的数量越多,众多的普通商业中心组成了这个“金字塔”的底部。这些特点和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中的中心地等级体系的概念基本相符。
(4)影响商业中心区位的因素。除了历史、市区人口密度和地点便捷性因素外,还分析了地价、消费者行为及城市规划对商业中心区位的影响。
3.广州市城区零售商业企业区位布局研究
(1)商业中心的分类。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选择六个反映商业中心规模和性质的指标(商业中心内的商店数,商业中心的职能种数,商业中心的职能单位总数,高级职能单位占商业中心职能单位总数的百分比,低级职能单位占商业中心职能单位总数的百分比,大型综合商场、大饭店、宾馆职能单位数占商业中心职能单位总数的百分比),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把广州市区主要商业中心分为市级、区级和小区级三个级别。共五种类型:市级商业中心,旅游购物中心,区级商业中心,旧城区小区商业中心和边缘区小区商业中心。这些不同级别的商业中心构成了广州市零售商业等级体系,其特征是级别越高,数量越少,与中心地理论中中心地等级体系的概念基本相符。
(2)商业区位分布的特征及原因。广州市区商业中心区位示意图表现出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商业区位呈东西向带状分布,由西向东,商业中心分布逐渐变疏;二是老商业中心和高级商业中心集中于市区内部,边缘区散布着较低级别的新商业中心。很明显,广州市商业区位分布与中心地学说的六边形等级体系分布原则并不完全一致。形成广州市区商业区位分布特征及理论与实际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心地学说是静态分布理论,而实际上任何一个城市的商业区位布局都是一个动态过程。城市商业等级体系是历史的延续,存在的分布特征是自然、历史、社会经济、人口甚至政策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讲,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和城内各部分发展过程差异性的影响,受到人口分布、交通易达性和居民购物行为等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