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生态经济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高效生态经济是指具有典型生态系统特征的节约集约经济发展模式。其在产业类型上形成由清洁生产企业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在产业布局上形成由若干生态工业园区组成的生态产业群;在生产工艺上做到无废或少废,实现生产过程再循环、再利用,最终表现为整个经济体系高效运转,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1]
我国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现状[2]
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时期,当时一些专家提出生态经济的概念,是为了应对当时人们面对的困难境地,然而现在它已经发展成为与时代发展要求相符的理论体系。在信息化的传统产业升级过程中,人们认为高新技术具有关键性作用,要不断提高地区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才能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们还逐步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要保护生态环境,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由于政府的大力参与和实业家的着力推进,高效生态经济一定会获得崭新的发展。
2009年11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了“黄河生态经济区的规划”,在国家的发展战略中正式纳入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自此,高效生态经济建设在国家层面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加速了我国高效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步伐。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以充分利用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题则是“高效生态经济”。并计划到2015年,争取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一致的目标;到2020年,争取建成经济发达、环境怡人、生活舒适的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所以,为实现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目标,2010年下半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黄河三角洲在东营开始着手建设第一个低碳村。建设主题依据低碳和生态的原则,多方开发利用当地丰富的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能等新型能源,在电力供给、制冷制热、用水、用气、废弃物管理等方面实现了循环利用,标志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的建设理念已经开始逐步实施,并取得了显著的生态化效果。
我国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路径[2]
1、强化公民生态文明意识
尽管我国经济已获得了三十多年的稳定发展,但是由于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的限制,必须走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道路,为此必须强化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当前我国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有了一定程度地提高,国家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国家急需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和考核体系,积极进行生态科学知识教育,使生态文明知识迅速普及,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2、改变传统理念,建立绿色消费模式
绿色消费是消费者需要绿色产品的程度以及对绿色产品的消费,即是在生态意识主导下的高级理性消费行为。绿色消费以满足人的生态需要为基础,主要内容是对人的健康有益,保护自然环境,使人类的各种消费行为于人类的身体健康有益,对保护自然环境有利。是绿色产品,而且包括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合理利用能源、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和珍稀物种等,内容覆盖了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力提倡绿色消费行为,树立环境伦理观念、建立绿色消费制度、倡导绿色文化,使中国的生产生活形式和社会管理向着生态化方向发展。
3、发展生态科技
只有大力提高我国科技水平,才能有力支撑我国高效生态经济的建设发展。我国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的现状,需要努力进行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技术。使经济发展形式尽快实现转变。只有建设与完善保护生态环境的科技支撑体系,才能建设节约资源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根据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观念,大力开展基础性科学研究,努力发展生态科技,使现代科学技术有力支持高效生态经济的建设。
4、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仍然需要面对巨大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依然存在很多突出问题,如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等。我国需要突破传统经济的局限,倡导发展高效生态经济,要求大力推广全球化成果,使不同地区保持经济发展平衡等。在社会的发展中,要保护自然环境,加强生态保护,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保证社会和谐。不应只注重GDP的增长和技术的创新,而且发展内容还应该包括:科学制度和先进理念、人口发展、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在发展过程中保持整体性和系统性、协调性。假如只是一味地追求GDP的增长,而没有注意到人口发展、科学制度、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等变量的发展,则会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我们的努力前进目标应该是发展生产、生活富裕、生态环保。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积累社会财富,逐步改善全体人民的生活条件。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和国际和平环境的格局中,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提出倡导世界均衡发展和共同发展的理念。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沿海和内陆,东部和西部,存在着很大的贫富差距和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发达的地区是东部沿海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是中西部和广大的农村地区;此外,目前我国还有1.5亿人口的生活标准位于国际规定的贫困线之下。假如这种贫富差距仍然不断加大,则一定会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不利于积极因素的调动,不利于国家的和平建设。要保证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地区经济优势互补、高效应用国土空间、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区域发展布局。必须在各地发展中以高效生态经济发展为基础,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实现沿海和内陆,东部和西部的全面统筹发展,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我们应该根据世界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但要根据当前形势,还要放眼于未来的发展;不但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更要看到全国的经济形势;不但要加快发展速度,更要重视发展的质量;不但要大力应用本地优势,落实各地区的错位发展,推进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