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纺织业(Cottonocracy/Textile industry)
- 该条目对应的页面分类是纺织业。
目录 |
纺织业,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进行理解。
狭义的纺织业是指用天然纤维或化学纤维加工而成各种纱、丝、绳、织物及其色染制品的工业。按原料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棉纺织工业、毛纺织工业、丝纺织工业、麻纺织工业,化学纤维工业等。按生产工艺的不同,可分为纺纱工业、织布工业、针织工业、非织造工业、印染工业等。
广义的纺织业,除包括狭义的纺织业的内容外,还包括服装工业。习惯上通常将广义纺织业称之为纺织服装业。
纺织业在我国是一个劳动密集程度高和对外依存度较大的产业。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保证我国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解决社会就业及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纺织品的原料主要有棉花、羊绒、羊毛、蚕茧丝、化学纤维、羽毛羽绒等。纺织业的下游产业主要有服装业、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等。
纺织业细分下来包括棉纺织、化纤、麻纺织、毛纺织、丝绸、纺织品针织行业、印染业等。
纺织业同时也是一个高污染行业。2007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纺织业被列为重点污染行业。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印染行业污水排放总量居全国制造业排放量的第5位。60%的行业污水排放也来自印染行业,且污染重、处理难度高,废水的回用率低。化纤行业在生产过程中,有些产品大量使用酸和碱,最终产生硫磺、硫酸、硫酸盐等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有些则是所用溶剂、介质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化纤生产污染环境的另一种表现是化纤产品本身的不可降解性,特别是合成纤维,其废弃物回收成本高,燃烧后污染空气;废弃后不易降解,造成土壤环境恶化。另外,毛麻丝行业的前处理过程也是行业污水排放的重点。在能源消耗方面,纺织机械、化纤机械电力消耗十分突出。化纤行业总耗能比国外先进水平高10%-30%左右。浙江·绍兴·中国轻纺城是世界著名的纺织业城。
纺织业的发展简史[1]
人类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利用葛麻、树皮等韧皮纤维纺纱织布。早期的纺织业是人们以手工借助一些简单的工具器械进行纺纱织布的,是“手工纺织”的历史阶段。手工纺织历史阶段一直延续了四、五千年。其间,在4700多年以前,中国已经能用手工的方法织造出比较精细的锦缎丝绸。在商代,我国不仅已有一般织造技术,而且有了简单的提花织造技术;至春秋战国时期,已能织出比较复杂的纹锦;从汉代时开始,中国的丝绸织品大量地从陆路或海路向欧亚诸国输出,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中国因此而被世界称之为“丝绸之国”。以棉作为纺织原料发源于我国南部和西南地区。三国时期,种植棉花开始遍及珠江、闽江流域。南宋,我国著名的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从长江下游松江地区来到海南,学习当地人民加工棉花和棉纺织技术,并把棉纺织技术带回到长江下游及中原地区,进行创造性的改革,为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被誉为纺织业的“始祖”。
宋朝时期,棉花在中原及长江流域开始大量种植,使纺织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纺织工具也有了较大改进,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简易“纺织机械”。在生产技术、产品艺术设计、纺织原料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为机器纺织业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在18世纪中叶前后的英国,一系列纺织机械相继被发明,并在生产中加以应用。1733年,约翰凯发明了一种能使纬纱快速来回穿越经纱的飞梭,首先改进了织布技术。1765年,纺纱工人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以他女儿的名字命名的纺纱机——珍妮纺纱机。1789年,牧师埃德蒙卡特赖特发明了蒸汽驱动的动力织机。到19世纪20年代,这种动力织机在棉纺织工业中基本上取代了手工织布。新式的动力纺纱机和织布机的发明及在生产中的应用,从根本上改进了原来的手工生产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纺织生产的效率。
到1830年,英国在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了纺织生产的机械化,开始了工厂化生产的近代纺织工业。
中国近代纺织业可以认为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开始的。由于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外国资本家利用我国廉价原料和劳动力,在我国土地上开设机器纺织工厂,大量倾销“洋纱”、“洋布”,获取巨额利润。随着外国资本的输入,我国原有的手工生产方式受到刺激。1873年,广东商人陈启源在南海创办了继昌隆缫丝厂,成为中国“第—、家机器缫丝厂”,开始了中国机器纺织工业时代;1876年,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在兰州开办了甘肃织呢局;1890年,清朝洋务派代表李鸿章在上海开办丁织布局,输人人力织机500台,成为中国第一个棉纺织工厂。
到1895年。全国共有纺纱机17.5万锭,织布机1800台。这之后,民族资本家纷纷开办纺织工厂,掀起纺织业建设的第一个高潮,1905—1908年,中国爆发了大规模的“抑制洋资洋货运动”,使得本国的纱布畅销,纱厂利润猛增,于是又掀起纺织业建设的第二次高潮。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这两次建设高潮,几乎都发生在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的沿海地区内。
从1873年在广东建成第一家机器纺织工厂起,到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40年时间里,中国机器纺织工业发展到纺纱机48.4万锭,织布机2016台。至此,中国机器纺织工业获得了初步的发展。
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1931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我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由此获得空前发展。纺纱规模达到245万锭,织机发展到17000台。这25年时间被称为民族资本纺织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有大量的纺织机械被损坏,中国纺织工业受到严重打击。1945年12月,成立了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开始统一管理中国的纺织工业。至1947年,全国共有纺纱机492万锭,织机6.6万台。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为尽快解决人们的穿衣问题,国家实行了重点发展纺织行业的政策。中国的纺织工业也就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1970年开始,我国实行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并举、大力发展化学纤维的方针政策,把发展纺织业的重点逐步转向化学纤维行业,化纤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我国国民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纺织工业也处于高速扩张与高速发展阶段。到1990年前后,纺织工业一度出现供过于求的形势,导致出现产品积压、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经营困难的现象,影响和制约了纺织工业的发展。所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大力发展纺织原料,突出抓好化纤和化纤原料基地建设,加快开发新型纺织材料;以纺织面料开发为突破口,发展高附加值的“高精深”纺织品,带动纺织工业的全面发展;利用中国加入WTO的良好机遇,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把纺织企业作为国有企业改革解困的突破口,实行调整、转制、增效等等。这些重大政策措施,使纺织工业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一纺织大国。
到2002年,全国纤维加工总量超过1500万吨(其中天然纤维产量约500万吨,化学纤维产量约l000万吨)。纺织机械设备从过去数量的增长,转为效率、产量、质量、技术的提高,纺织工业的发展模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日前,我国纺织工业虽已奠定了相当的基础,成为了世界纺织大国。但是,我们还不是纺织强国,还应当看到:我国人口多,纺织品的平均消费水平还比较低;我国纺织品的出口额在世界纺织品总贸易额中,虽然占有较大比例,但产品档次较低,我国的纺织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纺织工业部门的从业人员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努力工作,开创纺织工业的新局面,加速实现纺织工业的现代化。
纺织业的特点[2]
从历史角度来看,纺织业是第一次产业革命推动发展起来的具有悠久传统的工业,是各国工业化初期阶段的主导产业和推动工业化的“发动机”,其特征主要表现为:
1.纺织业的产业分布变化特点
从产业地理分布角度来看,传统纺织业是一个较分散的行业,纺织业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随着纺织基础工艺技术的不断传播,分布到几乎全球每个国家或地区,大多数国家都有自己的纺织服装工业,生产者和销售商为数众多,几乎没有垄断者,只是在规模和技术、发展水平上各国拉开了较大的距离,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传统纺织业一度成了“夕阳产业”,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赋予纺织业以“朝阳产业”的生命力,发达国家在少数科技含量高的纤维材料等现代纺织业领域保持一定的优势,传统纺织业逐步转向亚洲并在亚洲蓬勃发展,其中就我国纺织业的分布来看,大型纺织企业大多集中于重点城市,中小型企业密集在县、镇、乡,形成产业集群,产业布局呈现资源向东部集中和转移的趋势。
2.纺织业的产业梯度转移特点
从纺织业重心转移规律来看,纺织业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呈现出梯度发展的规律。
3.纺织业的材料革命和产品用途变化特点
传统的纺织业主要向市场提供生活资料用品,但伴随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纺织业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纺织业越来越向材料高级化、用途多样化和产品个性化发展,高新技术和市场网络日益主导着高附加值、高增值领域的纺织业发展。世界纺织服装业的竞争已逐渐由价格和质量方面的竞争向以高新技术为方向、以品牌竞争为焦点的综合经济实力方面转变。纺织品消费从单一的用于服装逐渐扩大到用于装饰、产业等方面,纺织品甚至渗透到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医药、农业建筑等各行各业,目前发达国家生产的产业用纤维占其纺织品总产量的50%以上。
4.纺织业的贸易变化特点
在传统国际贸易分工早期,西方国家从落后国家进口天然纤维等纺织业原材料,然后将制成品返销到落后国家,随着本国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的增高和产业结构升级,发达国家逐渐退出追求数量型增长的低附加值的传统纺织品生产,其生产转到利用高科技生产的化学纤维、人造纤维和高档面料等中间产品和上游产品以及掌握纺织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其余的加工环节转到发展中国家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天然纤维尤其是棉纺织品,但又以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等包括纺织品配额等措施加以控制,造成了纺织业国际贸易的不公平特点,其中尤其要强调的是纺织业区域内贸易保护主义现象日益增多。
5.纺织业的产业关联变化特点
传统的纺织业其产品主要用于衣着上,这时的纺织业属于最终消费型产业,但随着高科技在纺织业的渗透和应用,纺织业产品用途日益多样化发展,特别是纤维应用于产业的领域越来越广且数量越来越占居主导地位,这种条件下的纤维生产已经由只为生活资料生产服务扩展成为其他产业生产提供原材料的基础产业,纺织业作为中间环节其产业关联度越来越大,在纺织产业链上对纺织品产生需求的行业越来越多,纺织产业的影响力系数日益增大。
“纺织”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有独特的历史和现实地位。
一、纺织生产的出现是人类脱离“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进入文明社会标志之一。
二、现贷发达国家几乎都是以发展纺织工业来积累资本,而发招起来的,是传统的产业之一。
三、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穿衣,纺织产品出来供人们穿衣之外,还广泛用于家庭装饰、包装、医疗、国防、工农业生产等方面。
目前,全球纺织业市场前景不确定性日益增高,这与全球信用危机以及美国、欧盟经济增长减缓的趋势一致,将对服装零售业带来冲击。美元急贬、原油价格跌宕起伏以及中国纺织品输欧即将解除设限,都宣告着重大的改变。受美国经济走缓的影响,企业销售将出现衰退现象。而由于美、欧可能实施新的贸易壁垒,因此全球纺织业采购可能出现大幅变更的趋势。另外,还有不到3个月,针对纺织服装制品的配额制度就将结束。这一国际纺织、服装贸易制度的变化是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的最新挑战,这不仅带了希望和机遇,同时也带了极大风险。伴随国际市场的需求不断萎缩,给许多纺织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2008年,我国纺织业正遭受着近十年来最艰难的一年。受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货币政策从紧、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影响,纺织行业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众多纺织行业生产企业陷入了生产经营困难的窘境,挣扎在亏损的边缘,企业纷纷倒闭,停产、半停产的更多。这些,已给纺织行业构成严峻挑战。尽管纺织的出口退税率最近有所提高,但国家淘汰低层次产品和企业的决心没有改变。自主创新、节约成本,才是纺织行业走出困境的良方。
从国内纺织行业运行情况来看,2008年1-9月,中国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022.69亿元,比07年同期增长10.15%。2008年1-9月,中国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生产纱1,597.92万吨,同比增长9%;布累计产量417.32亿米,同比增长6.33%;服装累计产量151.59亿件,同比增长5.92%;化学纤维累计产量1,797.80万吨,同比增长2.44%。2008年1-9月,中国纺织行业出口达1,402.85亿美元,较07年同期增长13.06%;进口达141.94亿美元,较07年同期增长1.59%。预计未来5-10年纺织行业将保持稳定增长,结构调整会贯穿发展全过程。预计到2010年中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将达到3600万吨,未来几年化纤行业产能和产量增速将保持在7%-15%之间。
中国纺织业的现状与发展策略[3]
纺织业在1999年结束了:长达6年的亏损历史。2001年以来,它的复苏迹象更为明显:1—4月,全行业产品销售收入2338;亿元,比2000年同期增长26.2%;产品销售利润246.7亿元,同期增长37.2%,服装、化纤、棉纺等8大行业全面盈利;出口150.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2.3%,其中纺织品出口49.7亿美元,同比增长32.2%,服装出口101.2亿美元,同比增长47.8%。同时,美国国会两院又通过了给予中国永久性最惠国待遇的议案,欧盟也通过了中国加入WTO的协定的议案,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纺织品出口大国来说,无疑又是一个好消息。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纺织业、服装业似乎又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但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的纺织业虽然具有自己的优势,面临难得的机遇,但是它也有自己的劣势,也存在潜在的危机。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
1.劳动力成本低
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国力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国内较低的劳动成本。目前,由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服装加工自动化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纺织服装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劳动力的成本对产品的总成本影响较大。据德国提供的1998年58个国家纺织业的劳动力成本资料显示,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位居第52位。这使得我国的纺织品及服装的总成本较低,从而在价格上占据优势。
2.国内市场巨大
中国众多的人口为民族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纺织品的需求将大幅度增长。目前,我国的人均纤维消费量是每年4公斤,而国外是7公斤。如果我国居民对纺织品的需求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国内纺织品市场将增加近一倍。根据波特教授的竞争四要素理论,国内的市场需求规模、市场需求结构、顾客的挑剔程度对一个产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方面,我国无疑又占据了先天之利。
3.基础较好,配套水平较高
中国纺织工业是在民族工业中起步最早的行业,1950年就有500万锭,是规模最大的加工工业,为纺织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国的纺织工业配套水平较高,棉、毛、麻、丝、化纤、纺机都有,从纺纱、织布、染整到服装一条龙俱全。就生产能力和规模而言,我国的棉纺、印染和针织居世界首位,化纤、毛纺和麻纺居世界第二位。这对进人国际市场竞争十分有利。
4.原料资源丰富
我国不但发展纺织业的原料品种齐全,而且数量充足;不仅拥有天然纤维,而且化学纤维发展迅速,同时原料质量不断提高。棉花、蚕丝产量居世界第一,尤其是丝类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80%,绸缎占40%,完全可以垄断世界丝绸市场。与此同时,我国纺织原料的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棉花种植中,我国自己培育出的转基因抗虫棉,有利于降低防治虫害成本,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适应世界环保要求,迎合绿色消费浪潮;同时,还能提高棉花产量,在近期内就能和美国的保铃棉相抗衡。在化纤原料方面,我国现在不仅能生产细度为0.5旦的纤维,而且还是世界上唯一能生产比0.5旦更细的超细旦纤维的国家。这一切为我国发展服装工业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
1.技术陈旧,设备落后
我国拥有的棉纺织机械设备虽然占世界总量的33.7%,但是绝大部分是比较落后的有梭织机,无梭织机占有梭织机的比例为4.3%。我国的喷水织机和喷气织机的拥有量低于日本、美国和韩国。并且我国的纺织设备的革新改造进展缓慢,达到80年代水平的不足20%,新兴技术设备仅占16%,50、60年代的老设备还有40%在超期服役,有一些企业甚至可以看到解放前的机器设备在运转。近年来,我国注意了对国外先进技术及设备的引进,但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引进多,尤其忽略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更谈不上在引进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了。
2.营销水平低,无国际名牌
当今服装业国际竞争的焦点,已从劳动成本的比较,转向服装品牌的较量,产品的质量、服装的设计、企业的营销及形象是品牌的基础。而我国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服装设计水平低,高级设计师更是奇缺,营销水平也较低。这造成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在国际上基本无著名品牌,我国现在约有70%的出口服装以定牌生产为主,没有自己的品牌。而缺少国际知名品牌,使我国出口的规模与档次极不相称。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规模居世界之首,但由于没有知名儡牌,缺乏具有名牌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我国的纺织品在高档服装市场亡缺乏竞争力。
3.产品结构不合理
第三部分产业经济199我国纺织业的产业结构严重偏重于服装用纺织,忽视产业用纺织和装饰用纺织,未能向发达国家那样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目前,我国衣着类或服装用纺织占75%,装饰类纺织占17%,产业类纺织不到8%。而美国服装类纺织为40.5%,装饰类纺织为37%,产业类纺织为22.2%。日本的服装类纺织为35%,装饰类纺织为30%,产业类纺织为34.5%。即便是世界平均水平,也是54%的纺织品用于服装,21%的纺织品用于装饰,15%的纺织品用于工业。由此可见,我国的纺织业结构很不合理,这必将影响我国纺织业的全面发展。
4.配套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一个产业的发展,要受到与之相配套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该产业本身内部的协调情况的影响。纺织业的发展与纺机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纺机的先进程度极大地影响纺织品的质量、纺织品生产的效率从而影响生产成本。与此相类似,服装业的发展与面料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而我国的纺机企业产品开发能力不足、设计水平不高、制造技术较为落后,专业化协作体系薄弱,导致我国纺织企业的设备大量进口,这不仅影响我国纺织企业设备的更新速度,也影响到我国纺织品的生产成本。同样,服装面料已经成为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的瓶颈,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中高档出口服装面料的60%依赖进口,仅这一项每年就要花费国家60亿美元的外汇。
5.经营机制较为落后,债务负担沉重
我国纺织业的大部分国有企业还远远没有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长期以来重生产、轻调研,对市场需求变化反应迟钝,缺乏创新意识,仅凭经验解决问题,不能甚至不想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纺织业。这造成国有纺织企业的平均负债率曾经高达82%,比全国国有企业的平均负债率高17个百分点,资不抵债的企业占26%,如果加上潜在的亏损等因素,实际可能超过40%,而负债率低于50%的纺织企业仅占5%。债务负担过重无疑会增加企业的资金成本,后来国家实行了一定的优惠政策,才使国有纺织企业的债务负担减轻了一些。
6.社会负担沉重
纺织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也一直是我国的支柱产业,这个产业为吸纳中国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几十年的发展使该产业积累了大量的离退休工人,而企业的减员增效又使得该产业产生了大量的下岗职工。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的情况下,把这些离退休工人连同下岗工人一起推向社会无疑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因此这些离退休工人大多数仍由企业消化。本应由社会承担的责任现在企业却不得不承担,这增加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减少了企业的利润,从而影响了企业的长期发展。
1.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设计水平,以增加产品附加值
我国的纺织品和服装价格都比较低,这导致我国虽然是纺织品出口大国,却非纺织品出口强国。同时,我们在低档产品市场上又受到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挑战,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弱化。这些都要求我国的纺织品和服装必须增加附加值。为此,我国纺织业要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推动技术进步,提高设计水平;要把压缩淘汰陈旧落后设备、优化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加大力度引进先进技术,并加以消化吸收,在此基础上提高创新能力,为扩大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为提高服装设计水平,我们要向法国、意大利等服装强国学习,在能力上不具备的时候,可以采取聘用国际服装设计大师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搞出自己的特色。
2.积极实行市场多元化战略
我国纺织品出口长期依赖日、美、欧市场,易受制于人。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拉美、非洲、中东、泰国等地区市场,出现了较好的势头,1998年我国对这些地区纺织品服装出口增幅达20%以上。今后我们应该在这个方面继续努力。
3.大力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开发电子商务
完善的信息系统建设有利于提高纺织服装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缩短同国外市场的时空距离。以往我国出口服装企业不重视市场信息调研,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很不完善,不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导致纺织品及服装款式跟不上国外市场趋势的变化。加人WTO以后,出口企业必须密切注意电子商务的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4.转换纺织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和发展工贸结合的大型企业集团
这就要求做到政企分开,企业的法人地位与竞争主体地位在市场上得以确立,同时鼓励跨行业、跨地区经过联合、兼并、股份制等形式,组建一批工贸结合,集生产、流通、金融、科研开发、教育为山体的外向型企业集团,以增强出口实力。从目前国家的一些试点来看,此举相当成功。
5.实行贸易与投资并重的纺织品及服装出口战略
当今区域性经济集团纷纷形成,我国纺织品、服装要在美、日、欧市场保持份额,就必须注意当前国际经济领域集团化;区域化与直接投资日趋增强的趋势。国家应重点建立一些纺织行业的跨国企业,在投资时间上要对经济一体化区域进行重点先行投资,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主要市场集中力量进行投资,力争在海外直接投资设厂,实行从纺纱织布到成衣制作一条龙式经营,就地生产,就地销售,有效占领区域贸易集团内的市场份额。
6.要善于利用世贸组织协议中的有关优惠条款保护和发展本国纺织业
要学会利用关税及例外条款来保护我国的纺织工业。特别是要利用世贸组织协议中有关发展中国家优惠待遇条款来保护我国纺织工业中的幼稚部门;并力争在有限的保护期内,尽快使这些幼稚部门成熟起来,但决不能保护纺织工业中的落后部分。
7.研究环保标志制度,发展环保纺织品
为了打破环境标志制度对我国纺织品的出口樟碍,我国应加强对环境标志制度的研究,积极发展环保性纺织品,为此需要强化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尽快完善与国际接轨的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强化对进出口商品的环境标志认证工作;二是要加大对环境标志的宣传力度,使企业树立起强烈的环保意识;三是要对积极发展环保纺织品的企业给予资金、技术、人才、出口等方面的支持;四是要促使与纺织品生产相关的企业,开展行业协作,提供符合环保要求的原料(如有机棉花)及辅料、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