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机制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企业经营机制(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Enterprises/enterprises operational mechanisms)
目录 |
企业经营机制是指企业作为一个经济有机体,为适应外部经济环境和发展而具有的内在功能和运行方式。是决定企业经营行为的各种内在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称。主要指企业商品生产、商品交换活动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关系。
企业经营机制是企业经营的各生产要素和环节之间,依其分工与协作关系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具体形式和调节方式,又是企业在接触到市场、国家计划的宏观政策引导等外界信号后其内在功能发生反应作用,使企业自主协调自身行为,从而导致其经营运行的必然倾向性。
企业经营机制包含以下基本内容:
第一,动力机制。企业动力机制的实质就是通过一定的经济利益机制,充分调动与发挥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全民所有制企业动力机制的运作与完善,需要处理好两个层次的经济利益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企业资产所有者同企业经营者及生产者的利益关系。
二是正确处理企业经营者同生产者的利益关系。通过这两个层次利益关系的协调,实质上就是处理好国家、企业集体、职工个人三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以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与职工的积极性。
第二,约束机制。企业的约束机制,就是企业调整和控制自身的行为,使之适应各种约束条件和环境变化,以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机制。
企业的行为约束机制有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行为的约束,包括企业的预算约束、审计约束、财务约束、责任约束、纪律约束等等;二是企业外部行为的约束,包括市场约束、合同约束、法律约束和一定的行政约束等等。
第三,运转机制或循环机制。企业的运转机制就是要使企业的供、产、销顺畅进行和运转的机制。完善企业的运转机制,需要选择和设计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制度,完善内部组织机构,优化企业决策体制;使企业有效地取得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增强企业对生产资料、资金、技术、信息等的调蓄能力;提高企业对外部市场、信用条件和金融状况等变化的应变功能,特别是提高抗逆市场价格波动、信用中断、资金紧张、销售困难等突变的功能,以保持企业在外界环境变化冲击下的稳定性;同时还应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使企业在市场经营中长盛不衰。
企业经营机制的客观性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企业是企业经营机制的载体。企业经营机制是通过具体企业的经营方式以及生产经营活动表现出来的。
2、企业经营机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企业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企业经营机制与具体的企业及其环境有关,不同类别的企业其经营机制存在差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或采用不同的经营方式,其经营机制产生的作用和结果也不相同。
3、企业经营机制是客观存在可以被认识的。只有认识它,才有可能产生期望的作用和结果。不同企业的兴衰,是因为人们对其经营机制的认识和驾驭能力不同导致的。
4、企业经营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既与企业内部条件有关,也与企业外部环境相联系,既需要一定的条件或因素作前提,也需要一定的经济体制或企业制度作保证。
5、企业经营机制存在于任何体制或企业制度下的企业,其客观性要求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并按一定的方式运行。
1、目标性
企业经营机制所具有的目标可具体分为三个层次:由企业所有制性质规定的运行目标,即:确保上缴利税,欠收自补;确保税后积累;确保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一定阶段上的企业发展目标,如期望实现的利润指标等;车间班组、每个职工在生产中所要达到的目标,它是由第二层次的目标分解而成的。
2、激励性
激励性,如同机器的运转需要动力,企业经济运行也不例外。企业不仅是生产经营主体,也是利益主体。企业每个成员应当首先考虑和服从的是企业利益。这就好比太阳系中的每个行星都在围绕太阳“公转”一样,企业每个成员都应围绕企业利益的实现下“公转”。当然,每个成员也同时在为自身利益的实现而不停歇地“自转”。这里,两者体现在总体格局上应当是始终吻合的。
3、调控性
企业是国民经济机体中的细胞,它的行为合理化需要有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需要宏观的正确引导和妥善调节,但更需要严格的自控自调。
- 1、动力机制——再生产动力系统的“热调节”
动力机制,就是围绕解决企业发展有无动力以及动力大小而选择的一套互相联系的调节方式。动力机制作用的发挥,是通过其分属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得以实现的,包含以下五种:
决策机制:决策作为一种机制建设,关键是要解决决策权的分属问题。而决策权的分属又集中表现在选择决策结构,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决策结构。从改革中的实践效果来看, 成绩显著的大中型企业一般采取后一种决策结构。其特点是,使厂长(经理)在生产经营中处于“决策者”与“指挥者”的地位和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由厂长 (经理)独断专行。恰恰相反,企业必须由职工当家作主,实行经营决策民主化,形成全体成员广泛参议,专家参谋咨询或负责设计,厂长(经理)决断并全权负责的多元主体决策结构。
竞争机制:竞争是在经济实践中,各个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的利益,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而展示的相互争衡,各竞其能的过程。通过多种多样的竞争,商品生产内在的客观必然性转化为外部的强制力量,迫使人们服从它的支配。对企业来说,竞争机制能激发活力,就在于它不承认任何时点上的效率具有常住性,使其机会均等。当然,竞争机制决不是放纵人们无序的乱争,而是倡导和规范每个企业成员的行为更为“理性”,因而勃勃生机和秩序井然是同样重要的。
收入分配机制:在一个真正实现了自负盈亏的企业里,职工收入的增加与企业经济效益相联系,不仅要通过奖金反映出来,更主要的是应通过工资分配反映出来。从企业实际出发, 可以采取上缴利税与工资总额挂钩的办法,多实现利润多分配;尤其是实行股份制的企业,可以资产重组为契机,使职工收入不仅与股份、经营成果而且与风险挂钩,这一机制有助于提高职工的积极性。
企业家产生和成长机制:企业应建立预备企业家资格制度,即明确规定获得预备企业家资格的人选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对国家经济政策、法令和经济运行规律的熟悉程度,过去和现在的业绩等。企业家资格审查制度。在坚持民主管理,科学化决策的过程中修正,甚至否定厂长(经理)的主观的和有偏见的意见,以集思广益去促成他们正确行使手中的决策权。
人才开发机制:企业是商品生产的场所,也是人才培养和开发的基地。关心、培养并使企业成员得到全面发展,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终极源泉。社会主义企业,应把建立人才开发机制当作企业生机和活力问题研究的主题。
- 2、约束机制——再生产约束系统的“冷调节”
约束机制,是在企业内部围绕解决企业行为不合理或克服潜在的不合理因素的一套相互联系的调节方式。同动力机制一样,约束机制作用的发挥,也是通过其分属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得以实现的,其分属机制有五种:
预算约束机制预算约束就是以预期收入控制支出。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对于企业来说,边际投入如果超出预期边际产出,就会出现亏损,因此,企业的一切行为,其最终结果必须以边际投入等于边际产出为界限,不得随意突破,这就是自我预算约束。当然,自我预算硬约束是指以严格的财务制度和科学计划,保证企业严格按照自己的资金和收入安排支出。
风险机制:全社会范围内的商品经济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是无法控制的外部环境。企业在这样一个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的环境中运行,其经营充满着风险,它的面前始终存在着失败、财产亏损及名誉损失的可能性,正是出于风险考虑,企业应有相应的自我约束机制。
破产机制凡有商品经济,必然会有优胜劣汰的现象存在。把破产作为约束企业行为的一种内在机制,实际上是进一步明确给厂长(经理)和企业全体成员的责任——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性和有续性。由于破产是财产所有权的强制转移,所以如经营不善迟早会被淘汰的这种带警号的特有形式可提醒和约束企业行为,使之经常居安思危,保持危机意识,进一步讲,如果破产已经“木已成舟”,这一机制仍能成为重新组合生产要素的有效调节方式。
自治机制:自治机制是指企业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等企业行为的调节方式。它主要从两个方面约束着企业行为。首先,在财产关系方面,经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而来的财产,其所有权和相应的资产负债归企业所有;其次,在权力结构与领导体制关系方面,因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所致。
监督机制:监督是企业行为约束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了健全的监督机制,可以发现计划自身的不足,进一步挖掘新的潜力,对计划进行及时的、必要的补充和修改;可以及时发现和消除计划执行过程中的隐患和问题;可以弄清生产基金(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使用效率、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纯收入分配情况和专项基金筹集和使用情况;可以维护和确保消费者主权(权益)。与此有关的是不能忽视企业内部的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审计来发现、制止和防范诸如截留利润、偷税漏税, 滥用资金、乱摊成本、营私舞弊、弄虚作假等违法乱纪行为。
总之,企业经营机制只有在目标性明确、激励性客观、调控性可靠的前提下,即企业经营机制的运行充分反映其本质,同时使企业经营机制的两大调节系统(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及其各分属机制达到相互配合状态,才能形成一种有效的综合调节力,从而才能真正做到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