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自主创新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自主创新概述

  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是自主创新的内容而非内涵。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国家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科技实力上,经济竞争力、文化影响力最终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它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和发展的筋骨,是一国持久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也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对于企业来说,自主创新能力就是自主集成和应用各种技术知识并由此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包括技术搜索能力、学习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等;对于国家来说,自主创新能力就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意识地促进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流动和应用并在此过程中创造财富从而实现价值增值的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主要是一种制度能力,而不完全是一种技术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等同于国家竞争力。

自主创新的类型

  原始创新:是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原始性创新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独有的发现或发明。原始性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是最能体现智慧的创新,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

  集成创新:是指通过对各种现有技术的有效集成,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者新兴产业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借鉴,进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发展中国家通过向发达国家直接引进先进技术,尤其是通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式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实现自主创新,不仅大大缩短了创新时间,而且降低了创新风险。

自主创新面临的问题

  1.惯性技术领域成为自主创新的“瓶颈”

  目前我国十分重视对世界惯性技术发展趋势的跟踪和对新原理的阐释和应用,但忽视对惯性技术领域原创性发现和发明的研究,这使整个产业处于“跟踪状态”。由于市场发育不够,国内惯性产品交易是一对一签约,尚无可供利用的公共市场交易平台。惯性技术专业领域的拓展,是“需求牵引”的敏感性问题。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技术拉动”的动力源泉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学科建设与发展,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就业、流动,以及专业人员群体的生存状态与发展空间等一系列问题的复合体。

  2.中国传统文化对自主创新的“阻滞”

  创新活动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如熊彼特所言,技术创新的风险与利润成正比。中华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但缺乏科学精神和创新魄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务实求验的经验思维”致使人们凡事“后馈法古”;国人习惯于“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和“执两持中的中庸思维”,导致民众“不为天下先”,这种几千年来的小生产者的思维模式是导致国民缺乏主体意识、冒险和创新精神的根源。

  3.中国的大多数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开发与创新的“主体”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企业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已经开始擎肘我国的经济发展。“美国创意,日本设计,韩国研发, 中国制造”为人称道。中国是“制造大国”,却不是制造强国,生产的产品低附加值,曾引发了一些国际贸易争端。重大和基础科学的研发成本高、风险大、需时长、见效慢,现行领导考核指标体系无法纳入科技创新可能带来的未来绩效,管理者追求利益短期化。相当数量的行业垄断,致使部分企业自主创新基础薄弱,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强,知识有效供给不足,创新动力不足,以及创新活动封闭、部门所有、资源分割等,严重制约自主创新网络的形成。

  4.缺乏有效支撑自主创新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由于法律法规制定的相对滞后,相关创新体制不健全,以及人为因素等,致使我国自主创新环境建设至今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有利于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充满活力的体制尚未完全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基础科技和推广等的公共领域的投入尚无体制和制度上的保证。

  5.自主创新环境的构成链条“不完善”

  我国的创新政策链、技术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不完整。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少,服务范围小、质量差、效率低;缺少国际间的科技创新合作,重引进、轻吸收、欠创新、少自主,难以形成双向交流过程。在国际科技交流上,表现出被动消极,合作地位不平等,难以形成自主创新的跨越发展;缺少地区性的创新人才、资源和信息的合作,难以形成自主创新的“合力”;或产学研之间缺乏密切合作,难以将自主创新成果快速转化成生产力;技术创新涉及多环节、多部门,但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脱节,没有形成有效的运行网络。我国科技资源十分有限,没有科学合理的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不能优势资源集成和共享。企业自主创新和社会自主创新所必需的市场环境国家创新体系尚存不足。

自主创新的策略

  1.组织制度和体制创新

  制度和体制创新最重要的是进行自主创新组织的创新。在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融合的基础上,发展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和构建独具特色的技术社区,促进自主创新要素的流动和积聚,形成适合个人或集成创新且高度分散的组织形式,制定与国际创新机制相协调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最终构建一个组织完善、结构合理、范围广泛、运行高效的自主创新网络大系统以及网络组织结构

  2.弘扬自主创新的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要自主创新,首要的是国民具备自主创新的精神气质,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敢于创新的魄力。一个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民族,对于自主创新就仿佛是绝缘体。应鼓励独立思考,培养自主创新的精神品质、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从科学方法论和认识论层面提升国人的科学品质和人文品质以及终极人文关怀教育。这就需要中国教育的范式发生“格式塔式”的转变。

  3.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真正主体

  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主体标志着企业将在自主创新中扮演先锋和主流角色。企业必须成为体制上的市场主体,而不是政府的附属品。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意识的企业家,构筑创新平台,凝聚创新人才,营造创新文化。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使企业成为科技自主创新、转化、应用和推广的主体。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共同体,使大学、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集中围绕企业的需求进行研究开发。

  4.充分发挥政府在自主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研究和公布长期的科技自主创新战略,保证和增加对基础科学和重大科技进步项目的投入,政府积极引导其他创新资源向企业倾斜,把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突破口,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在科技自主创新中,政府职能是不越位、不替代、不缺位。

  5.营造适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文化氛围

  自主创新是科技创新,也是文化创新和超越。因此,自主创新需要文化转型。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解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实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自主创新文化的核心,就是激励探索、包容个性、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张扬个性和团队精神。挖掘和培养创新意识、兴趣和精神,营造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

  6.营造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生态环境”

  自主创新的根本在于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创新型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营造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氛围和文化环境,使我国的人口资源变为世界最大的创新人才资源,把人口压力变成人才优势,我国就有可能成为世界最有潜力和优势的创新型国家。建立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良好激励机制,就可使优秀创新人才不拘一格脱颖而出,充分施展其才智。

自主创新的关键点

  一是自主创新重在“自主”,即独立自主地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把立足点从过多依赖国外技术逐步转移到主要依靠自主创新;

  二是“自主”所寻求的是技术自主,而不是技术自立,是在开放的背景下自主把握技术发展方向和进程,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而不是摒弃外部优秀技术资源,自我封闭;

  三是自主创新只是手段而非目标,不是主体的概念,而是方式的概念。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所谓自主创新就是能够独立控制和把握创新目标、创新方式与创新进程的技术创新,其核心内容主要有二:一是以我为主,二是综合集成。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8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自主创新"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