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0个条目

可持续发展理论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目录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理论[1]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思潮探源与沿革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20世纪50-60年代,人们在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资源等所形成的环境压力下,对“增长=发展|的模式产生怀疑并展开讲座.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Rachel Carson(莱切尔•卡逊)发表了一部引起很大轰动的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作者描绘了一幅由于农药污染所事业的可怕景象,惊呼人们将会失去“春光明媚的春天”,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关于发展观念上的争论。

  10年后,两位著名美国学者Barbara Ward(巴巴拉•沃德)和Rene Dubos(雷内•杜博斯)的享誉全球的著作《只有一个地球》问世,把人类生存与环境的认识扒向一个新境界,可持续发展的境界。同年,一个非正式国际著名学术团体即罗马俱乐部发表了有名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The:Limits to Growth),明确提出“持续增长”和“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的概念。1987年,以挪威首相Gro Harlem Brundt land(布伦特兰)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并以此为主题对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组织舆论的极大重视,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要领得到与会者共识与承认。[2]

  (一)缘于一个海洋生物学家对鸟类的关怀

  在所有可持续发展大事记中,有一个美国女海洋生物学家的名字总会被提起,她就是莱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这是因为在上个世纪中叶她推出了一本论述杀虫剂,特别是滴滴涕对鸟类和生态环境毁灭性危害的著作——《寂静的春天》。尽管这本书的问世使卡逊一度备受攻击、诋毁,但书中提出的有关生态的观点最终还是被人们所接受。环境问题从此由一个边缘问题逐渐走向全球政治、经济议程的中心。在这之后,随着公害问题的加剧和能源危机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把经济、社会和环境割裂开来谋求发展,只能给地球和人类社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源于这种危机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80年代逐步形成。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1987年,受联合国委托,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WECD的成员们,把经过4年研究和充分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提交联合国大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的概念和模式。“可持续发展”一词在国际文件中最早出现于1980年由国际自然保护同盟制订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其概念最初源于生态学,指的是对于资源的一种管理战略。其后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和社会学范畴,加入了一些新的内涵,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自然环境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

  (二)从“增长极限问题”的讨论中受到启发

  地球环境的“承载能力”是否有界限?发展的道路与地球环境的“负荷极限”如何相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如何规划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既保护人类,也维护地球的健康?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是一个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名为“罗马俱乐部”的组织。1972年他们发表了题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报告根据数学模型预言:在未来一个世纪中,人口和经济需求的增长将导致地球资源耗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除非人类自觉限制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这一悲剧将无法避免。这项报告发出的警告启发了后来者。从80年后开始,最早见诸于《寂静的春天》中的“可持续发展”一词,逐渐成为流行的概念。

  (三)国际化于世界环发大会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程中,最具国际化意义是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这次大会上,来自世界178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通过了《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把发展与环境密切联系在一起,使可持续发展走出了仅仅在理论上探索的阶段,响亮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并将之付诸为全球的行动。

  (四)过去100年人类最深刻的一次警醒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体现着对人类自身进步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反思。这种反思反映了人类对自身以前走过的发展道路的怀疑和抛弃,也反映了人类对今后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的憧憬和向往。人们逐步认识到过去的发展道路是不可持续的,或至少是持续不够的,因而是不可取的。唯一可供选择的道路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类的这一次反思是深刻的,反思所得的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全世界不同经济水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能够得到共识和普遍认同的根本原因。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可以争取实现的目标,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投身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也正是可持续发展理论风靡全球的重要原因。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和中国、巴西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都先后提出了自己的21世纪议程或行动纲领。尽管各国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强调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注重保护自然环境。正是因为这样,很多人类学家都不约而同地指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是人类在上个世纪中,对自身前途、未来命运与所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最深刻的一次警醒。

  (五)从警醒开始付诸行动

  当今世界,环境保护成了当代企业发展的口号。在能源领域,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将技术重点转向水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等可更新能源上;在交通运输领域,研制燃料电池车或其它清洁能源车辆已成为各大汽车商技术开发能力的标志;在农业领域,无化肥、无农药和无毒害的生态农产品已成为消费者的首选;在城市规划建筑业中,尽量减少能源和水的消耗、同时也减少废水废弃物排放的“生态设计”和“生态房屋”已成为近年来发达国家建筑业的招牌

  (六)思想认同后的实践分歧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在认知层面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产生了空前的一致,这也是上个世纪在所有涉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问题的讨论中所绝无仅有的。与此同时,人们也注意到,目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更多地是在发达国家中得到实践和探索。而在人类社会通往和谐发展的道路上,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实施依然面对重重障碍。首先,南北不平衡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发达国家不仅通过两次工业革命获得了经济上的优势,而且在自然资源占有消费上达到了奢侈的境地。据经合组织统计,美国每年人均能源消费量达到了全球平均水平的5倍。发达国家享有工业革命的利益,却又力图回避与逃脱自身对全球环境应负的责任。这也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2000年,在海牙举行的20世纪最后一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就因个别发达国家的阻挠而未能达成协议,使框架公约得以贯彻的前景变得黯淡。其次,就发展中国家而言,追求自身进步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权利无可剥夺。但是,发展是否应该沿袭发达国家的“样板”?这也成为通往可持续发展之路上的困惑。典型的美国发展模式一大量占有和奢侈消费自然资源、同时大量排放污染——是否值得广大发展中国家仿效?这不仅在发展中国家,而且在日本和欧洲等这样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也都成为思考的热点。[3]

全球具有较大影响的几类可持续发展概念 [3]

  与任何经济理论和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一样,可持续发展概念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或对相关问题有所侧重,或强调可持续发展中的不同属性,从全球范围来看,比较有影响的有以下几类:

  (一)着重于从自然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

  较早的时候,持续性这一概念是由生态学家首先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它旨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间的平衡。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协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联合举行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不仅发展而且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从生物圈概念出发定义可持续发展,是从自然属性方面定义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代表,即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

  (二)着重于从社会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

  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发表了《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Caring For the Earth: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简称《生存战略》)。《生存战略》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并且提出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在这九条基本原则中,既强调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要与地球承载能力保持平衡,保护地球的生命力和生物多样性,同时,又提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130个行动方案,着重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类社会,即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生存战略》认为,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各不相同的发展目标。但是,只有在“发展”的内涵中包括有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获得必须资源的途径,并创造一个保持人们平等、自由、人权的环境,“发展”只有使我们的生活在所有这些方面都得到改善,才是真正的“发展”。

  (三)着重于从经济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

  这类定义有不少表达方式。不管哪一种表达方式,都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在《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一书中,作者Edward B.Barbier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还有的学者提出,可持续发展是“今天的资源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当然,定义中的经济发展已不是传统的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而是“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

  (四)着重于从科技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除了政策和管理国家之外,科技进步起着重大作用。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便无从谈起。因此,有的学者从技术选择的角度扩展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还有的学者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技术系统”。他们认为,污染并不是工业活动不可避免的结果,而是技术差、效益低的表现。

  (五)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布氏定义的可持续发展

  1988年以前,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或概念并未正式引入联合国的“发展业务领域”。1987年,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可持续发展给出了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1988年春,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理事会全体委员会的磋商会议期间,围绕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展开了激烈争论,最后磋商达成一个协议,即请联合国环境理事会讨论并对“可持续发展”一词的含义,草拟出可以为大家所接受的说明。1981年5月举行的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期间,经过反复磋商,通过了《关于可持续的发展的声明》。

可持续概念的发展阶段[4]

  根据Mebratu的观点,可持续概念的发展可分为3个时期:①前斯德哥尔摩时期(1972年之前);②从斯德哥尔摩到WCED时期(1972—1987年);③后WCED时期(1987年至今)。下面,分阶段对其进行阐述。

  1 前斯德哥尔摩时期

  1.1 人类对生存的日益关注

  据Mebratu 所述,可持续性的概念存在已久,特别是对可持续与不可持续做法的辨别。Lumley和armstrong也指出,早在18、19世纪,诸如国际和代际公平、自然资源保护和对未来的关注等问题已经被欧洲哲学家们所热议。例如,Weber和Freud认为:人类需要选择牺牲一定程度的个人自由才能实现更加安全、平衡的社会生活。这种思想与今天的可持续发展观不谋而合。再如,1864年Marsh在其工作中发现,地方层面做出的改变会对全球产生影响。这一想法得到了Shaler的支持,他开始在工组中强调当代人的道德义务:为子孙后代争取一个美好的未来(即“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平衡”)。此外,Kidd认为,对于人类活动导致自然资源退化的担忧在几个世纪前就被预计到了。Boulding也曾强调,未来的地球很可能会成为资源有限的封闭实体,所以人类必须找到维持循环生态系统的方法。

  1.2 环境限制与承载力论述

  Malthus(1766—1834年)被认为是第一个预见到资源短缺导致经济增长被限制的学者。他与David Ricardo(1772—1823年)共同提出了“环境限制思想”。Malthus认为,土地是一种绝对资源,随着人口增长,人均粮食产量将会下降;当人类的生活条件降低到仅能维持生存,那时人口或将停止增长。同时,David Ricardo认为,如果自然资源开始变得稀缺,经济增速将会放缓。因为,一旦农业用地的人均产量减少,人们将被迫向其他产量更低的土地迁移,这将进一步阻碍经济的发展。虽然上述思想都存在缺陷(如默认总生产曲线恒定),但是这种环境限制理论有足够的理由被认为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前身。

  同时,为定义可持续发展的起源,Kidd着重强调了承载力的概念。他指出,这一概念早已被用来描绘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地球的承载力决定了增长的极限,从而最终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Sayre进一步解释说,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人与自然承载力概念的认知始终存在,当时的学者曾深入了解承载力对于山区部落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机械或熟练的技术来提高这一能力。Bentley和Smith分别在牧场环境下做了一系列探索工作,将“原始承载力”与“实际承载力”加以区分,前者被认为是固定的,而后者可以通过投资加以改善。此后,对承载力的解释与可持续性的概念颇为相似,且均强调“目前的使用不应造成长期损害”。

  1.3 环境运动走向政治舞台

  20世纪60—7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保护。1962年由Rachel Carson撰写的《寂静的春天》展示了杀虫剂对鸟类和其他动物群体的不良影响,指出将有害化学物质释放到环境中而不考虑其长期影响是部分人类的严重错误;她认为,人类的贪婪是造成大面积环境损失的主要原因,人类不能将自己视为地球的主人,而应该自视为地球系统的一部分。本书受到评论界的高度赞扬,认为它对理解“极端污染并不是增长的必然均衡”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阶段,美国环境运动爆发,源于污染企业的发展问题导致石油泄漏、火灾和其他环境灾难。同时,受到物质财富积累和越南战争等影响,迫使美国地方和联邦政府颁布各项法律、法规来处理空气污染、水污染、荒野保护等问题;并最终签署《国家环境政策法案》,为可持续发展的正式出现奠定了基础。

  2 从斯德哥尔摩到WCED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深入探讨了环境的重要性问题,人们意识到:环境管理已迫在眉睫。会后,美国保护基金会出版《粗心的技术:生态与国际发展》一书,展示了一系列工业化发展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的案例。其表明,技术的进步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无情开采而产生的,工业化发展应当优先和充分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同期,“罗马俱乐部”就自然环境状况做出全面评估,其强调:如果继续按照20世纪60—70年代的经济增速发展,大部分工业社会将会在未来几十年内超越生态界限。此外,自斯德哥尔摩会议之后,人们很少再将“环境”与“发展”定义为独立的个体;随后几年,术语从“无破坏的发展”演变为“无害环境的发展”,最终促使“生态发展”于1978年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审查报告中首次出现。可见,这次会议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概念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Tryzna的观点,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1980年首次尝试将环境和发展整合到保护领域。但是,“可持续发展”这一术语仍未能以书面形式出现。遵循这个改善环境与发展的概念,1987年WCED发表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该定义一度被广泛视为“可持续发展”的官方定义,但这也正是当前诸多争论的起点。

  3 后WCED时期

  毫无疑问,WCED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一个重要转折点。仅1987至1992年间,已先后产生约70种不同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并由此引发激烈辩论。例如,Redcliff 等一批学者,逐渐将“可持续发展”演绎为一种真理;但是,O’Riordan认为这是一个矛盾的概念;而holmberg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仍在发展、演变之中,需要根据空间和时间的不同来完善。同时,holmberg强调:不符合跨国公平的发展不是可持续发展。

  1992年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又称“里约会议”或“地球首脑会议”),是WCED之后的又一次突破。会议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①制定“21世纪议程”;②发表《里约宣言》;③开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④签署《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随后,建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可持续发展机构间委员会和可持续发展高级别咨询委员会机制。此次峰会成功地鼓舞一代研究人员更加深入、全面地思考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时鼓励各国政府朝可持续发展方向努力。

  但是,正如Daly所述:虽然“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新的政治共识,但是这一术语被许多地方所吹捧(甚至被制度化);将其奉为预期变化的指南仍然是危险的、模糊的。他进一步强调:这种“模糊”不再是协商一致的基础,而是分歧的滋生之地。Bressers和Rosenbaum也提出了类似观点,他们认为,每当依据“可持续发展”来讨论公共政策的实际影响时,往往只能以模棱两可的辩论结果而告终。因此,可持续性常常被批评为过于含糊、复杂以及脱离实践。但是,Costanza等辩解道,人们被批评家们误导了,因为他们并没有考虑到这个概念应用的前提,如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虽然长期以来,“规模”已经被确定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面,但实际上仍然存在着歧义。因为,可持续发展可以用不同的“尺度”来看待,其相关信息可能会因“规模”而发生改变。

可持续发展定义的基本要素[5]

  可持续发展定义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需要”和对需要的“限制”。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棗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决定两个基本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

  (1)收入再分配以保证不会为了短期生存需要而被迫耗尽自然资源;

  (2)降低主要是穷人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暴跌等损害的脆弱性;

  (3)普遍提供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如卫生、教育、水和新鲜空气,保护和满足社会最脆弱人群的基本需要,为全体人民,特别是为贫困人民提供发展的平等机会和选择自由。

可持续发展的形式[4]

  Williams和Millington指出,人类需求与地球供应能力之间存在着不匹配的情况(即“环境悖论”)。为了克服这种不匹配,需要减少需求,或者提高地球的供应能力,抑或找到一个折中的方式来沟通二者,即可持续发展进程。理论上讲,这一进程可大致分为“弱可持续发展”和“强可持续发展”两种类型。前者涉及增加供应量,而不影响经济增长;后者则涉及控制需求,即干扰经济增长。二者虽然在理论上相互排斥,但在实际中能够共存。

弱可持续发展

  “弱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观点。其中,“自然”被认为是一种资源,为了实现人类目标可以使其效用最大化。该观点本质上认为“自然资本”与“人造资本”之间具有可替代性,即只要资本存量的总价值保持恒定(或增加),使其保留给子孙后代,它们所产生的利益种类就不会有差异。例如,假设科技进步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类需求,则不需要对人类需求加以遏制。

  理论上讲,在弱可持续发展中,“人造资本”可以无限制替代“自然资本”。但是nielsen指出,这种替代实际上是有限度的。该想法得到了WCED的支持,尽管科学发展能够增加自然资源的承载力,但这是有限的。因此,需着重强调,人类实践活动需要以渐进的、可持续性的形式进行,并且需要科技支撑以减轻自然压力。

强可持续发展

  “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自然”为中心的观点。其认为,“自然”不必在任何时候都对人类的需求有益,并且人类不具有剥削“自然”的固有权利。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人类应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索求,鼓励在满足生存需求的基础上,建立更为简单的生活方式。并且其倡导者认为,自然资本不可能被人造资本完全取代。人造资本尚可以通过回收和再利用的方式来扭转,但某些自然资本,如物种,一旦灭绝就不可逆转。因为,人造资本的生产需要以自然资本为原材料;所以,其永远不能成为自然资本的全面替代品。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3]

  从全球普遍认可的概念中,我们可以梳理出可持续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丰富内涵:

  (一)共同发展

  地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是这个巨系统不可分割的子系统。系统的最根本特征是其整体性,每个子系统都和其他子系统相互联系并发生作用,只要一个系统发生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他系统的紊乱,甚至会诱发系统的整体突变,这在地球生态系统中表现最为突出。因此,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整体发展和协调发展,即共同发展。

  (二)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环境三大系统的整体协调,也包括世界、国家和地区三个空间层面的协调,还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以及内部各个阶层的协调,持续发展源于协调发展。

  (三)公平发展

  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因水平差异而表现出来的层次性,这是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的问题。但是这种发展水平的层次性若因不公平、不平等而引发或加剧,就会因 为局部而上升到整体,并最终影响到整个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公平发展包含两个纬度:一是时间纬度上的公平,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二是空间纬度上的公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

  (四)高效发展

  公平和效率是可持续发展的两个轮子。可持续发展的效率不同于经济学的效率,可持续发展的效率既包括经济意义上的效率,也包含着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损益的成分。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高效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等协调下的高效率发展。

  (五)多维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出全球化趋势,但是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而且不同国家与地区又有着异质性的文化、体制、地理环境、国际环境等发展背景。此外,因为可持续发展又是一个综合性、全球性的概念,要考虑到不同地域实体的可接受性,因此,可持续发展本身包含了多样性、多模式的多维度选择的内涵。因此,在可持续发展这个全球性目标的约束和制导下,各国与各地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应该从国情或区情出发,走符合本国或本区实际的、多样性、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6]

  在具体内容方面,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这表明,可持续发展虽然缘起于环境保护问题,但作为一个指导人类走向21世纪的发展理论,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它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一个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具体地说:

  (1) 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而不是以环境保护为名取消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发展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基础。但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以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节约资源和减少废物。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体现。

  (2)在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因此,可持续发展强调了发展是有限制的,没有限制就没有发展的持续。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样强调环境保护,但不同于以往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对立的做法,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从人类发展的源头、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3)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是环境保护得以实现的机制和目标。可持续发展指出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可以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也各不相同,但发展的本质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这就是说,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才是目的。下一世纪人类应该共同追求的是以人为本位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作为一个具有强大综合性和交叉性的研究领域,可持续发展涉及到众多的学科,可以有不同重点的展开。例如,生态学家着重从自然方面把握可持续发展,理解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学家着重从经济方面把握可持续发展,理解可持续发展是在保持自然资源质量和其持久供应能力的前提下,使经济增长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社会学家从社会角度把握可持续发展,理解可持续发展是在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科技工作者则更多地从技术角度把握可持续发展,把可持续发展理解为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绿色工艺或技术系统。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特征[7]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特征可以简单地归纳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条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

  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

  它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必须通过经济增长提高当代人福利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但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这就是说经济发展包括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两部分。数量的增长是有限的,而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和质量,采取科学的经济增长方式才是可持续的。

  2.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生态环境相协调。它要求在保护环境和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建设,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的承载力之内。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使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率低于资源的再生速率,使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能够得到替代资源的补充。

  3.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单纯追求产值的经济增长不能体现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为,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可以不同,但发展的本质应当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这就是说,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发展是基础,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是条件,社会进步才是目的。而这三者又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综合体,只要社会在每一个时间段内都能保持与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这个社会就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显然,在新的世纪里,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是以人为本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7]

  1.公平性原则

  所谓公平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本代人的公平即代内之间的横向公平;另一方面是指代际公平性,即世代之间的纵向公平性。可持续发展要满足当代所有人的基本需求,给他们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过美好生活的愿望。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因为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从伦理上讲,未来各代人应与当代人有同样的权力来提出他们对资源与环境的需求。可持续发展要求当代人在考虑自己的需求与消费的同时,也要对未来各代人的需求与消费负起历史的责任,因为同后代人相比,当代人在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处于一种无竞争的主宰地位。各代人之间的公平要求任何一代都不能处于支配的地位,即各代人都应有同样选择的机会空间。

  2.持续性原则

  这里的持续性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力的能力。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保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这就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要合理开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再生性资源能保持其再生产能力,非再生性资源不至过度消耗并能得到替代资源的补充,环境自净能力能得以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

  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3.共同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全球的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必须争取全球共同的配合行动,这是由地球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所决定的。因此,致力于达成既尊重各方的利益,又保护全球环境与发展体系的国际协定至关重要。正如《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写的“今天我们最紧迫的任务也许是要说服各国,认识回到多边主义的必要性”,“进一步发展共同的认识和共同的责任感,是这个分裂的世界十分需要的。”这就是说,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人类要共同促进自身之间、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协调,这是人类共同的道义和责任。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1]

  (1)可持续发展并不否定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是人类生存和进步所必需的,也是社会发展和保持、改善环境的物质保障。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尤为重要。目前发展中国家正经受贫困和生态恶化的双重压力,贫困是导致环境恶化的根源,生态恶化更加剧了贫困。尤其是在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必须正确选择使用能源和原料的方式,力求减少损失、杜绝浪费,减少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压力,从而达到具有可持续意义的经济增长。既然环境恶化的原因存在于经济过程之中,其解决办法也只能从经济过程中去寻找。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研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扭曲和误区,并站在保护环境,特别是保护全部资本存量的立场上去纠正它们,使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

  (2)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性可以通过适当的经济手段、技术措施和政府干预得以实现,目的是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使之低予再生速度。如形成有效的利益驱动机制,引导企业采用清洁工艺和生产非污染物品,引导消费者采用可持续消费方式,并推动生产方式的改革。经济活动总会产生一定的污染和废物,但每单位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废物数量是可以减少的。如果经济决策中能够将环境影响全面、系统的考虑进去,可持续发展是可以实现的。“一流的环境政策就是一流的经济政策”的主张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这是可持续发展区别于传统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相反,如果处理不当。环境退化的成本将是十分巨大的,甚至会抵消经济增长的成果。

  (3)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迸步相适应

  单纯追求产值的增长不能体现发展的内涵。学术界多年来关于“增长”和“发展”的辩论已达成共识。“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的概念更广泛、意义更深远。若不能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不能使一系列社会发展目标得以实现,就不能承认其为“发展”,就是所谓的“没有发展的增长”。

  (4)可持续发展承认自然环境的价值

  这种价值不仅体现在环境对经济系统的支撑和服务上,也体现在环境对生命支持系统的支持上,应当把生产中环境资源的投入计入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之中,逐步修改和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绿色GDP”。为了全面反映自然资源的价值,产品价格应当完整地反映三部分成本:资源开采或资源获取成本;与开采、获取、使用有关的环境成本,如环境净化成本和环境损害成本;由于当代人使用了某项资源而不可能为后代人使用的效益损失,即用户成本。产品销售价格应该是这些成本加上税及流通费用的总和,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承担,最终由消费者承担。

  (5)可持续发展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利因素

  通常情况认为,贯彻可持续发展要治理污染、保护环境、限制乱采滥发和浪费资源,对经济发展是一种制约、一种限制。而实际上,贯彻可持续发展所限制的是那些质量差、效益低的产业。在对这些产业作某些限制的同时,恰恰为那些质优、效高,具有合理、持续、健康发展条件的绿色产业环保产业、保健产业、节能产业等提供了发展的良机,培育了大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 [6]

  如果说,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内容的协调发展构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体系,那么,管理、法制、科技、教育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就构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支撑体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保证,即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个国家的政府和人民通过技术的、观念的、体制的因素表现出来的能力。具体地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包括决策、管理、法制、政策、科技、教育、人力资源公众参与等内容。

  (1)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一个非常有效的管理体系。历史与现实表明,环境与发展不协调的许多问题是由于决策与管理的不当造成的。因此,提高决策与管理能力就构成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决策人员与管理人员,综合运用规划、法制、行政、经济等手段,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组织结构,形成综合决策与协调管理的机制

  (2)可持续发展的法制体系。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化、法制化的途径,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的实施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付诸实现的重要保障。因此,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法制体系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法制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使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得到控制,保障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科技系统。科学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之一。没有较高水平的科学技术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不能实现。科学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有效地为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与手段,促进可持续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加深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扩大自然资源的可供给范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提供保护生态环境和控制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

  (4)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系统。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有高度的知识水平,明白人的活动对自然和社会的长远影响与后果,要求人们有高度的道德水平,认识自己对子孙后代的崇高责任,自觉地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而牺牲一些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这就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中大力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精神的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应该不仅使人们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知识,也使人们具备可持续发展的道德水平。这种教育既包括学校教育这种主要形式,也包括广泛的潜移默化的社会教育

  (5)可持续发展的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因此也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主要方面。这是因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行动,必须依靠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最大限度的认同、支持和参与。公众,团体和组织的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将决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进程。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参与应该是全面的。公众和社会团体不但要参与有关环境与发展的决策,特别是那些可能影响到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决策,而且更需要参与对决策执行过程的监督。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3]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

  1.经济学理论

  (1)增长的极限理论。是D.H.Meadows在其《增长的极限》一文中提出的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要点是: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将支配世界系统的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社会关系进行综合,提出了人口不断增长、消费日益提高,而资源则不断减少、污染日益严重,制约了生产的增长;虽然科技不断进步能起到促进生产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生产的增长是有限的。

  (2)知识经济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经济将是未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理论

  所谓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理论是指根据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要求,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要遵循生态学三个定律:一是高效原理,即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循环再生产;二是和谐原理,即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和睦共生,协同进化;三是自我调节原理,即协同的演化着眼于其内部各组织的自我调节功能的完善和持续性,而非外部的控制或结构的单纯增长。

  3.人口承载力理论

  所谓人口承载力理论是指地球系统的资源与环境,由于自身自组织与自我恢复能力存在一个阈值,在特定技术水平和发展阶段下的对于人口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人口数量以及特定数量人口的社会经济活动对于地球系统的影响必须控制在这个限度之内,否则,就会影响或危及人类的持续生存与发展。这一理论被喻为20世纪人类最重要的三大发现之一。

  4.人地系统理论

  所谓人地系统理论,是指人类社会是地球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是 地球系统的主要子系统。它是由地球系统所产生的,同时又与地球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包 括经济活动,都受到地球系统的气候(大气圈)、水文与海洋(水圈)、土地与矿产资源(岩石圈)及生物资源(生物圈)的影响,地球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而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又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大气圈(大气污染、温室效应、臭氧洞)、岩石圈(矿产资源枯竭、沙漠化、土壤退化)及生物圈(森林减少、物种灭绝)的状态。人地系统理论是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核心,是陆地系统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论,尚处于探索和形成之中。目前已具雏形的流派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资源永续利用理论

  资源永续利用理论流派的认识论基础在于:认为人类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决定于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资源是否可以被永远地使用下去。基于这一认识,该流派致力于探讨使自然资源得到永续利用的理论和方法。

  2.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理论流派的认识论基础在于:认为环境日益恶化和人类社会出现不可持续发展现象和趋势的根源,是人类迄今为止一直把自然(资源和环境)视为可以免费享用的“公共物品”,不承认自然资源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并在经济生活中把自然的投入排除在经济核算体系之外。基于这一认识,该流派致力于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把自然资源纳入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与方法。

  3.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

  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流派的认识论基础在于:认为人类社会出现不可持续发展现象和趋势的根源是当代人过多地占有和使用了本应届于后代人的财富,特别是自然财富。基于这一认识,该流派致力于探讨财富(包括自然财富)在代际之间能够得到公平分配的理论和方法。

  4.三种生产理论

  三种生产理论流派的认识论基础在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中物质的流动是否通畅并构成良性循环。他们把人与自然组成的世界系统的物质运动分为三大“生产”活动,即人的生产、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致力于探讨三大生产活动之间和谐运行的理论与方法。

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 [3]

  (一)对于GNP的修正

  当使用可持续发展概念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传统的国民生产总值(GNP)作为宏观经济增长指标是一种不能保证环境状况良好的增长。在GNP的核算中,并未将由于经济增长而带来的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和破坏造成的影响及其对生态功能、环境状况的损害考虑在内。环境影响通常没有相应的市场表现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没有经济价值。因此,实际上应该将所发生的任何环境损失都进行价值评估,并从GNP中扣除。经济学家不断试图在计算国内生产和收入时纳入一系列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即考虑环境后的净国内产值(EDP)和净国内收入(ENl)。国民生产净值定义为国民生产总值(GNP)减去人造资本的折旧和减去自然资本的存量

  (二)自然资源账户

  另一种可行方法是建立另外一套自然资源账户,这套资源账户采用非货币单位的形式,它只是表示:在一个特定的国家里,资源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更简单的修正方法是建立一系列的环境统计报表。这些账户应该显示出环境的不同变化是如何同经济变化联系起来的。这至少可以避免以往那种认为经济好像同环境没有什么关系似的经济管理方式的错误。

  (三)可持续收入

  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衡量,还必须考虑到其全部的资本存量的大小及增加或减少,这样,可持续收入的概念便产生了。可持续收入的基本思想是由希克斯在其1946年的著作中提出的。这个概念的基础是:只有当全部的资本存量随时间保持不变或增长时,这种发展途径才是可持续的。可持续收入定义为不会减少总资本水平所必须保证的收入水平。对可持续收入的衡量要求对环境资本所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流动进行价值评估。可持续收入数量上等于传统意义的GNP减去人造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各种资本的折旧。衡量可持续收入意味着要调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四)产品价格与投资评估

  皮尔斯等认为,为了全面反映环境资源的价值,产品价格应当完整地反映三部分成本:一是资源开采或获取地成本;二是同资源开采、获取、使用有关的环境成本;三是由于当代人使用了这一部分资源而不可能成为后代人使用的效益损失,即用户成本。

  (五)环境资源价值公式

  穆拉辛格认为,为建立一个合法的决策框架,对资源进行定价是必需的。从概念或价值评估的角度,可以将环境资源的全部经济价值划分为两大类: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前者进一步被划分为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以及选择价值。其中,选择价值就是指当代人为了保证后代人对资源的使用而对资源所表示的支付意愿非使用价值又称存在价值,是指人类的发展将有可能利用的那部分资源的价值,也包括那些能满足人类精神文化和道德需求的那部分环境资源的价值,如美丽的风景,濒危物种等。

参考文献

  1. 1.0 1.1 黄祖庆主编.第一章.逆向物流概述.逆向物流管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01.
  2. 蒙吉军编著.第十章.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01月第1版.
  3. 3.0 3.1 3.2 3.3 3.4 李龙熙.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诠释与解析[J].行政与法,2005,(第1期).
  4. 4.0 4.1 张晓玲.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念演变、维度与展望[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8, 33(1): 10-19
  5. 钱俊生主编.第五部分.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科技新概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06月第1版.
  6. 6.0 6.1 北京新起点学校MBA联考命题研究组编.第六章.管理实践热点、动态简介.管理.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年06月第1版.
  7. 7.0 7.1 刘芃岩主编.第三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环境保护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02.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51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28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可持续发展理论"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221.7.132.* 在 2007年11月8日 15:22 发表

很好,但不知作者是谁,发表在什么期刊上

回复评论
122.231.78.* 在 2008年8月7日 19:53 发表

非常不错

回复评论
116.52.10.* 在 2009年1月8日 12:27 发表

剖析全面,非常好。

回复评论
118.74.128.* 在 2009年2月13日 11:20 发表

很好

回复评论
218.84.18.* 在 2009年3月1日 12:42 发表

透彻!

回复评论
121.22.25.* 在 2009年3月2日 19:28 发表

作者是谁啊?我很想知道

回复评论
58.52.201.* 在 2009年6月26日 10:54 发表

谢谢!

回复评论
123.11.241.* 在 2009年8月24日 17:49 发表

很好。 补充:1,需要认识论还需要方法论;2,离了系统科学,可持续发展就只能理想化;

回复评论
58.251.52.* 在 2009年8月26日 12:37 发表

地球的资源总量是有限的,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所以,人类希望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其实是个悖论。

回复评论
113.128.140.* 在 2009年10月25日 10:56 发表

很好,很全面

回复评论
220.172.59.* 在 2010年1月17日 11:05 发表

很好

回复评论
222.215.159.* 在 2010年4月5日 21:22 发表

请问作者是谁?发表于什么文章?我要引用,非常好。

回复评论
213.255.98.* 在 2010年5月13日 19:06 发表

very good

回复评论
59.41.252.* 在 2010年10月5日 19:34 发表

很佩服作者啊

回复评论
221.234.9.* 在 2011年3月6日 16:33 发表

Very good!

回复评论
222.35.67.* 在 2011年4月15日 07:58 发表

很好

回复评论
117.24.143.* 在 2011年10月6日 15:05 发表

今天终于知道什么叫可持续发展了

回复评论
86.197.110.* 在 2011年12月15日 05:18 发表

缺少对可持续发展的某些限制的介绍

回复评论
221.6.3.* 在 2011年12月20日 12:06 发表

谢谢,正好需要。向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回复评论
221.10.76.* 在 2012年3月9日 10:32 发表

221.7.132.* 在 2007年11月8日 15:22 发表

很好,但不知作者是谁,发表在什么期刊上

我也想知道啊

回复评论
Dan (Talk | 贡献) 在 2012年3月9日 16:11 发表

221.10.76.* 在 2012年3月9日 10:32 发表

我也想知道啊

MBA智库百科条目内容是众多网友贡献的结果,条目下方有列出参与贡献的网友的用户名。

回复评论
60.247.43.* 在 2012年4月24日 11:21 发表

感谢

回复评论
222.168.36.* 在 2012年5月5日 18:36 发表

真的很好,谢谢

回复评论
121.31.251.* 在 2013年3月15日 20:32 发表

不错

回复评论
116.112.6.* 在 2013年3月19日 18:09 发表

文献来历不明,在学术上无法利用。

回复评论
110.184.194.* 在 2013年8月22日 10:56 发表

引用及参考文献不严谨、准确,无法运用到学术论文中。真浪费!

回复评论
122.159.77.* 在 2014年7月25日 14:21 发表

可以考虑编辑一套可持续发展理论宝典

回复评论
223.138.38.* 在 2016年2月13日 16:06 发表

58.251.52.* 在 2009年8月26日 12:37 发表

地球的资源总量是有限的,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所以,人类希望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其实是个悖论。

但不知如此的話,應該的發展方向是如何? 愚以為,如同人的壽命有限,但合理的健康管理與保養,可以延長人的身體使用年限,甚至可以在自然老化而死之前,得以避免太多失能。 持續發展理論的出現,其背後動機可能建立在人的壽命有限,而遺愛於後世的不自私動機。進一步思考,如果多一點讓人類持續發展的時間,或許人類可以找到解決壽元有限並且不必衍生太多慾望以耗環境資源的方法。或許這種超越性只能是一個或然率至乎遙遙無期,但如同大多學科發展一樣,在未到達之前,總是看來不切實際且不可能實現。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