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戰略性新興產業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戰略性新興產業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指關係到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具有全局性、長遠性、導向性和動態性特征的新興產業

  全局性是指戰略性產業不僅自身具有很強的發展優勢,對經濟發展具有重大貢獻,而且直接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國家安全,對帶動經濟社會進步、提升綜合國力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長遠性是指戰略性產業在市場產品技術就業效率等方面應有巨大的增長潛力,而且這種潛力對於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是長期的、可持續的。

  導向性是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具有信號作用,它意味著政府的政策導向和未來的經濟發展重心,是引導資金投放、人才集聚、技術研發、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據。

  動態性是指戰略性產業要根據時代變遷和內外部環境的變化進行調整,以適應經濟、社會、科技、人口、資源、環境等變化帶來的新要求。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依據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一國長遠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選擇,它既要對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重要支撐作用,更要引領未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方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應體現上述四大特征,並遵循以下六大準則:

  第一是國家意志準則,即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反映一個國家的意志和戰略,體現一個國家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和可率先突破領域。

  第二是市場需求準則,即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具有長期穩定而又廣闊的國內外市場需求

  第三是技術自主準則,即戰略性新興產業要掌握行業的關鍵核心技術,具有良好的經濟技術效益,否則就會受制於人。

  第四是產業關聯準則,即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具有很強的帶動性,能夠帶動一批相關及配套產業

  第五是就業帶動準則,即戰略性新興產業要有強大的勞動力吸納能力,能創造大量就業機會。

  第六是資源環境準則。即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具有對資源消耗低、對環境污染少的特點。

  基於上述分析,結合國家有關精神,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涉及的重點領域包括: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葯、生物育種、新信息產業、航空航天、海洋開發、地質勘探,等等。

當前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意義

  第一,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空間巨大,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擴大就業的重要引擎。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重點產業調整轉型升級"課題組測算,未來三年新能源產業產值可望達到4000億元;2015年環保產業產值可達2萬億,信息網路及應用市場規模至少達到數萬億元,數字電視終端和服務未來六年累計可帶動近2萬億元的產值;2020年廣義生物產業市場規模約為6萬億元。在拉動經濟增長方面,課題組認為,2010年核電投資可以拉動GDP增長0.3個百分點。世界銀行對120個國家的計量經濟分析表明,寬頻服務普及率每增長10個百分點,能帶動1.3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從增加就業看,據IBM和中國有關部門的聯合分析,如果中國在智能電網、寬頻、智慧醫療上投資1000億元,將帶動就業人數超過150萬。

  第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搶占科技制高點的重要契機。目前戰略性新興產業多處於發展的起步階段,由於市場潛力巨大,已成為各國角逐的重點。誰掌握了核心關鍵技術,誰就會在競爭中處於主動。我國在這些領域的研發啟動較早,有的與國外同步,甚至先於國外。只要我們戰略對頭、行動有力,完全可以抓住經濟危機帶來的產業變革和科技變革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以物聯網產業為例,我國在技術研發、標準制定、應用示範等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加快突破物聯網關鍵技術,無疑將對實現信息技術自主自控、維護國家信息安全、搶占信息技術制高點提供重要的支撐。加強新能源產業、電動汽車、智能電網的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將推動我國能源技術進步,避免受制於人,促進國家能源安全

  第三,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內生增長的重要途徑。儘管早在"九五"計劃中我國就提出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並於"十五"計劃和"十一五"規劃中進一步強調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但進入"十一五"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過度依靠資源、資金和物質投入帶動的狀況沒有改變。伴隨著生產要素成本的上升、資源環境的約束和國際競爭格局的變化,這種粗放的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必須加強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於技術密集、知識密集、人才密集的高科技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對提升我國產業產品附加值,發展綠色低碳經濟,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發揮重要的促進作用。研究表明,到2020年新能源利用量如果占到能源消耗的20%,每年會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4億噸。

  第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產力的重要選擇。市場需求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方向。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對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帶來明顯的促進作用,並顯著提高生產力。以新醫葯產業為例,它一方面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造福於廣大群眾,提升我國的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再如生物育種行業,這是關乎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突破口,隨著轉基因技術在糧食和食品領域的推廣應用,這將顯著促進農業發展。又如,物聯網在環境監測、電網、地震監測、安防、動物溯源、生產監控、物流、交通、教育、醫療等領域的應用,對於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改善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而發展電動汽車可利用低谷電,有效利用發電能力。

戰略性新興產業已具備加快發展的條件

  目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技術基礎、產業基礎已較為扎實,資源條件較好,政策環境進一步改善,市場需求空間巨大,具備了加快發展的條件。

  從技術基礎看,我國不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相對較小,有些領域具有同發優勢、處於同等水平,甚至局部領域取得領先優勢。如在電動車上,我國動力電池關鍵技術、關鍵材料和產品研發與國外先進水平比較總體相當,車用電機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不大,是為數不多的具備一定技術能力的產業領域。生物產業上,我國在生物信息學、基因組學、蛋白質工程、生物晶元、乾細胞等生命科學前沿領域具有較高研究水平,一大批生物技術成果或已申報專利或進入臨床階段或正處於規模生產前期階段。在物聯網技術上,研發已有十年,一批關鍵技術取得重要進展,已成為國際標準制定的主導國之一。

  從產業基礎看,產業化能力有了較大提高,開發利用取得一定進展。我國已形成規模較大、體系相對完善的新能源產業,光伏電池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太陽能硅材料國內自給率達到了25%,太陽能熱水器年產量占全球產量的一半以上,風電內資與合資企業產品裝機容量超過外資企業,已具備每年生產6-8台套核電設備的能力。全球規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車應用試驗示範計劃,自今年起在全國13個城市逐步推進。生物醫葯生物農業已初具規模,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基材料等許多新產品、新行業快速發展。物聯網已開始在智能物流、交通、智能電網、安防、環境監測等領域開展應用。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IPv6互聯網,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

  從資源條件看,我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如生物產業發展上,我國是世界上生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擁有約26萬種生物物種、12800種藥用動植物資源、已經收集32萬份農作物種質資源;具有十分珍貴的人類遺傳資源,至今已收集了3000多個家系樣本;建立了全球保有量最大的農作物種質資源庫與亞洲最大的微生物資源庫。在新能源產業發展上,水能資源技術可開發裝機容量世界排名第一。太陽能資源非常豐富,2/3的國土面積年日照小時數在2200小時以上。全國陸地可利用風能資源加上近岸海域可利用風能資源,共計約10億千瓦。生物質資源可轉換為能源的潛力約5億噸標準煤,今後隨著造林面積的擴大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潛力可達10億噸標準煤。在電動汽車發展上,電動汽車的關鍵零部件所需的原材料,如錳、鐵、釩、磷、稀土等在我國是富產資源;電力供應充足,一天的低谷電量可供4000-5000萬輛電動汽車充電;同時電力來源廣泛,可以充分利用多種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支撐新能源電動車的發展。

  從政策環境看,國家歷來高度重視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和科技對經濟的支撐。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中央多次明確提出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搶占新興產業的制高點。相關部門正在抓緊落實,制定發展措施。各地政府積極響應,紛紛出台了一系列發展規劃和政策意見,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營造寬鬆的外部環境。

  此外,巨大市場需求和低成本也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比較優勢。豐富的人才隊伍也為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不可否認,由於戰略性新興產業處於初步發展階段,在發展模式、技術創新、配套機制等諸方面還不成熟,存在很多制約因素。如在體制機制上,地區、部門、行業之間相互分割的情況還普遍存在,制約了發展合力的形成和新技術的應用。在核心技術研發上,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仍較薄弱,"短板"仍然較多,技術創新的支撐體系還很不完善。在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上,經濟科技"兩張皮"問題還很突出,轉化率低。在產業組織上,企業規模較小,國際競爭力不強。在產業發展的支撐條件上,市場環境有待改善,技術標準有待規範,政策引導有待加強,涉及安全、質量、知識產權等法律法規有待健全。在推廣應用上,還需要大力探索有效的商業盈利模式

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思路

  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我們要樹立國際視野和戰略思維,著眼於提高國家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著眼於引發技術和產業變革,加緊戰略部署,統籌規劃安排,改革體制機制,堅持做到政府作用和市場作用相結合、現有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相結合、加強國際合作與扶持國內企業成長相結合、規劃引導與多方協調相結合、市場發展與市場監管相結合,積極推進示範應用,大力發展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加快培育領軍企業,進一步完善產業鏈,構建完善的人才、技術、標準、法律法規、政策、資金、組織等支撐體系,努力使戰略性新興產業儘快成為國家的主導產業支柱產業,實現我國產業和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具體措施主要包括如下八個方面:

  1.國家層面戰略部署。在各地紛紛出台相關規劃的情況下,重視頂層設計,抓緊出台國家層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戰略目標、發展重點、時間表和路線圖,作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綱領性文件,指導產業發展。

  2.關鍵技術實現突破。立足國內外資源和瞄準國際科技前沿,加大研發力度,加強產學研合作,組建由政府、上下游企業、科研院所、金融機構行業協會等組成的產業聯盟,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創新體系建設,完善創新支撐體系建設,努力在關鍵技術、高端共性技術的研發上取得重要突破。

  3.需求導向開展試點。認真進行比選,在需求應用條件相對成熟的重點領域、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鼓勵開展先行先試,在取得一定的成功經驗後,再逐步推廣。

  4.統一標準規模經營。加強標準制定工作,提高標準質量,堅持國際標準與國內標準同步推進的原則,努力使國內標準與國際標準相融合,進一步確立並擴大我國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國際標準制定上的發言權,引導企業採用統一標準,促進規模化、商業化經營。

  5.雙輪驅動協同發展。一方面要著力培育本國的"大而強"的行業龍頭企業,發揮導向作用,帶動配套企業發展。另一方面要促進"小而精"企業發展,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基礎性力量,創造大量就業機會。

  6.改善體制促進應用。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組織機制與利益協調機制,完善激勵約束機制,統籌協調部門、地區、行業關係,打破部門、地區、行業壁壘,形成發展合力,促進新產業發展和新技術的應用推廣。

  7.政策引導培育市場。發揮政府對社會投資的"引爆"作用,加快制定包括財稅、採購、投資、信貸科技創新、資源環境、重大項目建設、空間佈局、人才引進、基礎設施配套、中介機構、國際合作等在內的完善政策支撐體系,吸引社會資本進入,實現"以政府投資為主"向以"社會投資為主"的有序銜接,逐步形成成熟的市場化盈利模式。

  8.完善法規健康發展。加強立法,加大對知識產權、安全隱私的保護力度,提高產品質量,增強品牌意識,加強資源環境保護,規範市場環境。同時,進一步加強對監管機構的人、財、物投入,完善監管組織體系,調動各方積極性,形成監管合力。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1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戰略性新興產業"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222.188.100.* 在 2010年6月18日 16:27 發表

謝謝!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