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集聚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人才集聚是指在一定時間內,隨著人才流動,大量同類型或相關人才按照一定的聯繫,在某一地區(物理空間)或某一行業(虛擬空間)所形成的聚類現象,其最重要的特征是規模性。
人才集聚的內涵[1]
在國外的研究文獻中,很少有關於人才集聚內涵的專門論述,但是人才集聚的實現卻較為豐富,而這些思想散見於勞動力流動和人才資本積聚的研究之中。例如Giannetti(2001)認為不同的勞動力個體具有不同的技能水平,他們的合作將會大大降低生產成本,實現規模效益,為了創造這樣的效益,地區或者企業就會通過各種方式實現勞動力個體的集中和組合。Simon (2002)認為人力資本聚集是各種人力資源由於在就業上存在的關聯性,而在空問上比較集中的現象。與國外相比,國內學者對人才集聚的內涵作了更多的論述,可以歸納為兩類:一是從人才流動的角度進行界定。例如牛沖槐(2006)等人在分析人才流動過程中聚類現象的基礎上指出,人才聚集現象是指在一定的時問內,隨著人才的流動,大量同類型或相關人才按照一定的聯繫,在某一地區(物理空間)或者某一行業(虛擬空間)所形成的聚類現象。其主要特征表現為空問性、聚類性和規模性。張同全(2009)則認為,人才集聚是人才流動中的一種特殊現象,它是指人才由於受到某種因素影響,從各個不同的區域向特定的區域流動的過程。劉思峰(2008)以科技人才為研究對象指出,科技人才集聚是科技人才流動過程中的一種獨特現象,一般指科技人才由於受到經濟、社會、地域環境和單位條件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從不同的地區或單位向某一特定地區或單位流動的過程。二是從人才集聚效應的角度闡述人才集聚的概念。例如,熊莎(2008)認為人才聚集是指符合質量指標的人才在區域範圍內實現數量上的集中,並且通過彼此之問經驗、能力的相互協調,從而實現聚集效應,為該地區的發展做出貢獻。喻匯(2009)則以人力資本為研究對象指出,人力資本集聚則是指在經濟、制度、文化、技術等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具備一定存量的專業人力資本,向某一區域空問和產業範圍內集聚並形成一定規模經濟的過程。趙娓(2010)也認為人力資本集聚的概念可以界定為:一群獨立自主又彼此依賴、相互關聯的成員集合在一起,利用各自的人力資本要素,促進信息與知識的流動及新思想、新技術的創造,發揮出整體系統大於部分之和的效應。
從國內外的學者對人才集聚內涵的闡釋可以看出,概念的表述雖然各不相同,但都突顯了人才集聚的本質,即人才集聚是人才流動中的特殊現象,是人才個體在地理空間上的聚集行為或現象,這既是人才個體尋求工作、生活最大滿意度的一個過程,也是市場優化配置人才資源的結果。
人才聚集的影響因素[1]
- (一)產業集聚與人才集聚的研究
產業集聚與人才集聚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紀,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產業中心將逐漸由有形財物的生產轉向無形的服務性產品的生產,工業比農業、商業比工業的利潤要多,因此勞動力必然由農轉工而後再由工轉商。20世紀40年代,美國經濟學John Bates Clark在對產業進行分類時又發現,隨著經濟的發展,就業結構的中心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再向第三產業轉移。因此地區的產業結構是吸引人才集聚的重要原因。P.Krugman在解釋區域產業集聚以至形成核心外圍模型的原因時認為,與物質資本一樣,人力資本也受到產業集聚等因素的重要影響,通過流動產生空問上的集聚。Taylor(1977)認為人才集聚能夠培育產業、企業家能力和有力的商業環境,進而進一步促進人才集聚。
我國的學者對產業集聚對人才集聚的影響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例如,張玉蘭(2005)概括分析了人才集聚的原因產業帶動規律引起的人才流動,隨著產業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再向第三產業轉移,勞動力也由第一產業流向第二、三產業。李剛,牛芳(2005)在對人才集聚現象和人才集聚效應進行簡要說明的基礎上,分析了人才集聚與產業集聚之問的互動關係,認為產業聚集與人才聚集現象是相互催生、相互驅動的經濟關係,人才集聚對產業集聚有反饋作用。張西奎(2007)認為人才的生產要素性質是人才集聚的內在原因,而較高的純利益是人才集聚外在原因,產業集群提供了大量工作機會、較高的收入和較好的人才成長性。土銳蘭,劉思峰(2006)通過探索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的內在機理,提出區域經濟持續發展與創新人才集聚之問存在著良性互動關係,而正是這種關係,又構成了區域經濟穩步發展的助推器,從而把人才的集聚現象與產業集聚聯繫了起來。孫健,尤雯(2008)通過實例研究了產業集聚和人才集聚的共生效應和乘數效應,結果表明專業人才集聚,會加速該產業的集聚速度,進而引起產業結構和人才結構的變化。張樨樨(2010)從經濟學的視角分析產業集聚與人才集聚的關係,認為在產業集聚過程中,產業結構發生相應的變化,並通過工資等信號引發人才的集聚和人才結構的調整。
產業經濟增長來源於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綜合作用,產業聚集現象與人才聚集現象往往同時出現。產業集聚是高強度的規模經濟,專業化分工的聚集水平較高,與之伴生的人才集聚現象大多呈現出同類人才高度聚集的現象。從前因上看,產業集群中存在的大量機會和較高的薪酬水平是產生產業集群人才集聚的主要原因;從結果上看,產業集群的形成過程總是伴隨著人才的集聚。
- (二)社會環境對人才集聚的影響
與產業發展對人才集聚影響研究相比,更多的學者將研究視角集中在社會環境對人才集聚的影響方面。英國經濟學家Hicks,John Richard(1932)認為,區域問的經濟利益差異,其中主要是工資差異,是勞動力遷移流動的首要原因。Palivos和Wang(1996)提出了人才集聚的主要的向心力,包括知識的溢出效應、地方公共貨物的供應、內部規模經濟、外部規模經濟、地方政府政策和工資水平。Richard Florida(1996)認為環境是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和生活質量的重要資源,是新經濟時代吸引人才的先決條件。Funda Sahin(1999)的研究表明,人才聚集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歸結起來可以分為環境因素、人才政策、科技投入等;John T.Mentzer(2003)認為人才聚集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是受到不同因素影響的,隨著現代化進程以及人們自身需求的變化,導致人才受到影響的因素越來越多,大部分人才聚集受到環境、福利待遇等因素的影響。Frenzen,P.D.(2008) 則認為除了福利待遇等因素以外,人力聚集還受到人才聚集地對科技成果的認可程度、人力投入等因素相關。P.Shapiro(2005)對1940-1990年的人力資本存量和人力資本的流入關係進行分析,他認為人力資本水平高的地區引起隨後高人力資本的流入,有60%是因為人力資本聚集產生的生產率的提高,其餘是因為生活質量的提高。
我國學者朱杏珍(2002)在分析人才聚集過程中的“羊群行為”的基礎上指出,巨集觀層面的人口政策、戶籍制度、物價水平、財政預算等,微觀層面的區域發展政策、人居環境的建設、企業用人理念、市民對外來文化的包容性等不對稱信息都導致了人才聚集。查奇芬、張珍花和土瑛(2003)通過對江蘇13個城市的人才引力進行了實證研究,指出地區經濟實力、生存生態環境、人才發展環境和發展空問等都是吸引人才的基本條件。孫健(2004)研究了新興工業化國家如亞洲四小龍、馬來西亞等人才集聚的策略,其結果表明改善環境是集聚人才的重要策略。李剛和牛芳(2005)則認為人才交易成本降低,信息成本降低,科研教育水平提高,人才集聚效應反饋作用四個方面因素是導致人才向某地區集聚的原因。牛沖槐等(2006)以科技型人才為研究對象,認為科技型人才聚集主要受到科技人才政策,科技投入政策;科技人才開發、科技成果評價和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等五個方面的影響。吳殿廷,陳向玲(2006)以兩院院士為例的實證研究表明,地方社會進步對高級科技人才空問集聚有著顯著的影響。土奮、楊波(2006)基於北京地區的實證研究表明,科技人力資源區域集聚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巨集觀層面的經濟發展水平、教育發展水平和人文環境等;中觀層面的高校的知名度、科研機構的知名度及企業的知名度等;微觀層面的心理因素、個人發展因素、家庭因素等。包惠、符鋼戰、祝穎(2007)通過因數分析得出,人才市場環境、人才創業壞境和人才經濟發展環境三個子環境及其決定因素的變化是影響人才集聚的主要因素。
一般而言,個人對於環境的抵禦和影響力是一分有限的,而環境對於個人卻有著某種很強的影響。影響人才集聚的環境是多元的,既有巨集觀環境,又有微觀環境;既包括經濟環境,又包括社會環境。人才往往採取脫離較差環境、進入較好環境這一最簡便、最經濟的辦法來與環境力量抗爭,力圖選擇最適合自身特點與願望的生活工作環境。
人才集聚的模式[2]
- (一)市場主導型人才集聚模式
這種類型的人才集聚模式充分發揮了市場在人才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政府只是在某些方面發揮輔助作用,以更好的為人才集聚服務,對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來說,市場機制十分完善,人才集聚的形成、演化基本上依賴市場與人才互動的方式來完成。集聚的產生是自下而上的,是通過人才對集聚區好處的追逐自發形成的,更多的體現出市場主導型人才集聚的熱點。
1.人才集聚地擁有資源T賦優勢。市場主導型人才集聚地產生的初始誘因主要來源於資源T賦上的先天優勢。資源T賦上的優勢首先誘發了產業集聚,產業集聚的發展使人才環境逐漸改善,對人才的集聚力不斷增強。而人才集聚又進一步推動了產業集聚,兩者相互促進,是這些人才集聚中心最終形成今天的規模。
2.制度環境優越。市場經濟的高度發展是市場主導型人才集聚國家的基本特征。因此,該類型人才集聚地一般擁有完善的法制體系、人才激勵機制與風險投資機制,為人才集聚地的發展提供優越的制度環境。
3.政府發揮重要輔助作用。市場主導並不意味著政府無所作為。在該類型人才集聚地的演化過程中,政策變數通過影響人才培養和人才引進,對人才集聚發揮重要的支持作用。首先,高度重視教育。沒有人才,人才集聚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根之木。而獲得人才的根本途徑是通過教育培養。其次,積極引進國外人才。
- (二)政府扶持型人才集聚模式
1.改善人才環境。人才環境對人才集聚的重要性毋庸質疑。根據發展經濟學中的“後發優勢”理論,通過對人才集聚規律的研究,相對落後的國家在理論上可以通過政策變數強化適合人才集聚地區的人才環境,推動人才集聚進程加速進行,使落後國家用比發達國家更少的時問完成人才集聚的進程。通過直接投資建立人才集聚載體已被證實是加快人才集聚的有效措施。
2.增加教育投入。增加教育投入、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是保證人才供應的基本方式。對相對落後的國家來說,由於人才環境的相對薄弱,大量引進國外人才的可行性不夠,教育幾乎是其培養人才的唯一途徑。教育投入的多少制約人才集聚的速度。很多國家和地區積極投資高等教育。
3.實施人才迴流政策。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在國際人才爭奪戰中處於劣勢。在作為人才輸入國的發達國家從國外人才中獲得巨大收益的同時,作為人才輸出國的發展中國家卻面臨人才大量外流的嚴重損失。各國紛紛採取措施,改善創業環境以鼓勵海外人才回國安居創業。
人才集聚的載體[2]
- 1.企業
企業是各類人力資源集聚最重要的載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研究開發的主體,這意味著企業必然要集聚人才;企業作為利益分配的主體,是員工收入的來源主體,人才通過付出自己的勞動獲得相應的報酬,當他認為這種較好合理時會留在企業中,所以利益的吸引使得人才集聚成為可能;同時企業是人才價值得以實現的載體,人才將自己的智慧通過為企業服務,造福於企業和社會,真正實現自我價值。
- 2.高等院校
高等院校是科技人才聚集的重要載體。發達國家和地區,通過實施高校人才集聚戰略,聚攏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科學家、工程師和研究人員,促進了經濟和科技的飛速發展。實施以高校院為載體的人才集聚戰略,促進自身快速發展的同時,可以增強地區的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 3.科技園區
科技園區是科技與創新人才集聚的主要載體,是科技與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產物,它集聚了大量高科技人才,對推動經濟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人才集聚的效應[2]
- (一)人才集聚的正效應
人才集聚的正效應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正反饋效應。一個區域構建或擁有了吸引人才的環境與條件,就會引來一部分人才,從而形成人才集聚。人才集聚的形成會使集聚地優先得到發展,各方面的實力都會提高,吸引高層次人才的環境與條件就會更加優越,更多的人才流向這裡,人才集聚規模更大,集聚地發展更快,如此迴圈下去,形成一個增強迴路,產生正反饋效應。
2.引力場效應。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整個宇宙問的任意兩個物體之問都有引力存在著。集聚達到一定規模的人才和他們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文明一起在集聚地形成一個引力中心,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這個中心來,創造出更多的物質財富和文明成果,這就是人才集聚的引力場效應。
3.群體效應。單個人才是無法充分發揮其作用的,把人才集聚在一起,通過群體內部的整合機制可以實現知識和技能的互補與替代,激發積極性和創造力,開發出新的技術和成果,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最大限度地體現人才的價值,促進集聚地區發展目標的實現。
4.聯動效應。人才的集聚必然帶來競爭,競爭使人才始終有危機感,會激發人才的不斷學習、終身學習的欲望和增強創新意識,通過有效的組織和引導,進而使集聚地人才的水平都得到進一步提高,真正實現人才的高價值,產生聯動效應。我們所處的時代是科技更加發展的知識經濟時代,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人才面臨機遇的同時也面臨巨大的挑戰,適度的危機感會促使人才的知識更新加速,提高適應性和應變性,邁向更高層次。
- (二)人才集聚的負效應
人才集聚也可能產生負效應。人才有較高的理論知識水平和科研創新能力以及較高的實踐操作能力和應變能力,表現出極強的適應性和創新性,這增加了培養、使用和配置人才的難度,造成人才閑置和浪費,惡性競爭。負效應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在物質資本約束下同質人才的邊際效用遞減、管理成本增加以及人際關係處理造成的內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