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集聚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人才集聚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随着人才流动,大量同类型或相关人才按照一定的联系,在某一地区(物理空间)或某一行业(虚拟空间)所形成的聚类现象,其最重要的特征是规模性。
人才集聚的内涵[1]
在国外的研究文献中,很少有关于人才集聚内涵的专门论述,但是人才集聚的实现却较为丰富,而这些思想散见于劳动力流动和人才资本积聚的研究之中。例如Giannetti(2001)认为不同的劳动力个体具有不同的技能水平,他们的合作将会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效益,为了创造这样的效益,地区或者企业就会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劳动力个体的集中和组合。Simon (2002)认为人力资本聚集是各种人力资源由于在就业上存在的关联性,而在空问上比较集中的现象。与国外相比,国内学者对人才集聚的内涵作了更多的论述,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从人才流动的角度进行界定。例如牛冲槐(2006)等人在分析人才流动过程中聚类现象的基础上指出,人才聚集现象是指在一定的时问内,随着人才的流动,大量同类型或相关人才按照一定的联系,在某一地区(物理空间)或者某一行业(虚拟空间)所形成的聚类现象。其主要特征表现为空问性、聚类性和规模性。张同全(2009)则认为,人才集聚是人才流动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它是指人才由于受到某种因素影响,从各个不同的区域向特定的区域流动的过程。刘思峰(2008)以科技人才为研究对象指出,科技人才集聚是科技人才流动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现象,一般指科技人才由于受到经济、社会、地域环境和单位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从不同的地区或单位向某一特定地区或单位流动的过程。二是从人才集聚效应的角度阐述人才集聚的概念。例如,熊莎(2008)认为人才聚集是指符合质量指标的人才在区域范围内实现数量上的集中,并且通过彼此之问经验、能力的相互协调,从而实现聚集效应,为该地区的发展做出贡献。喻汇(2009)则以人力资本为研究对象指出,人力资本集聚则是指在经济、制度、文化、技术等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具备一定存量的专业人力资本,向某一区域空问和产业范围内集聚并形成一定规模经济的过程。赵娓(2010)也认为人力资本集聚的概念可以界定为:一群独立自主又彼此依赖、相互关联的成员集合在一起,利用各自的人力资本要素,促进信息与知识的流动及新思想、新技术的创造,发挥出整体系统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
从国内外的学者对人才集聚内涵的阐释可以看出,概念的表述虽然各不相同,但都突显了人才集聚的本质,即人才集聚是人才流动中的特殊现象,是人才个体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行为或现象,这既是人才个体寻求工作、生活最大满意度的一个过程,也是市场优化配置人才资源的结果。
人才聚集的影响因素[1]
- (一)产业集聚与人才集聚的研究
产业集聚与人才集聚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中心将逐渐由有形财物的生产转向无形的服务性产品的生产,工业比农业、商业比工业的利润要多,因此劳动力必然由农转工而后再由工转商。20世纪40年代,美国经济学John Bates Clark在对产业进行分类时又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结构的中心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因此地区的产业结构是吸引人才集聚的重要原因。P.Krugman在解释区域产业集聚以至形成核心外围模型的原因时认为,与物质资本一样,人力资本也受到产业集聚等因素的重要影响,通过流动产生空问上的集聚。Taylor(1977)认为人才集聚能够培育产业、企业家能力和有力的商业环境,进而进一步促进人才集聚。
我国的学者对产业集聚对人才集聚的影响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例如,张玉兰(2005)概括分析了人才集聚的原因产业带动规律引起的人才流动,随着产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也由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三产业。李刚,牛芳(2005)在对人才集聚现象和人才集聚效应进行简要说明的基础上,分析了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之问的互动关系,认为产业聚集与人才聚集现象是相互催生、相互驱动的经济关系,人才集聚对产业集聚有反馈作用。张西奎(2007)认为人才的生产要素性质是人才集聚的内在原因,而较高的纯利益是人才集聚外在原因,产业集群提供了大量工作机会、较高的收入和较好的人才成长性。土锐兰,刘思峰(2006)通过探索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机理,提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与创新人才集聚之问存在着良性互动关系,而正是这种关系,又构成了区域经济稳步发展的助推器,从而把人才的集聚现象与产业集聚联系了起来。孙健,尤雯(2008)通过实例研究了产业集聚和人才集聚的共生效应和乘数效应,结果表明专业人才集聚,会加速该产业的集聚速度,进而引起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的变化。张樨樨(2010)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产业集聚与人才集聚的关系,认为在产业集聚过程中,产业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并通过工资等信号引发人才的集聚和人才结构的调整。
产业经济增长来源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综合作用,产业聚集现象与人才聚集现象往往同时出现。产业集聚是高强度的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工的聚集水平较高,与之伴生的人才集聚现象大多呈现出同类人才高度聚集的现象。从前因上看,产业集群中存在的大量机会和较高的薪酬水平是产生产业集群人才集聚的主要原因;从结果上看,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总是伴随着人才的集聚。
- (二)社会环境对人才集聚的影响
与产业发展对人才集聚影响研究相比,更多的学者将研究视角集中在社会环境对人才集聚的影响方面。英国经济学家Hicks,John Richard(1932)认为,区域问的经济利益差异,其中主要是工资差异,是劳动力迁移流动的首要原因。Palivos和Wang(1996)提出了人才集聚的主要的向心力,包括知识的溢出效应、地方公共货物的供应、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地方政府政策和工资水平。Richard Florida(1996)认为环境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和生活质量的重要资源,是新经济时代吸引人才的先决条件。Funda Sahin(1999)的研究表明,人才聚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归结起来可以分为环境因素、人才政策、科技投入等;John T.Mentzer(2003)认为人才聚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是受到不同因素影响的,随着现代化进程以及人们自身需求的变化,导致人才受到影响的因素越来越多,大部分人才聚集受到环境、福利待遇等因素的影响。Frenzen,P.D.(2008) 则认为除了福利待遇等因素以外,人力聚集还受到人才聚集地对科技成果的认可程度、人力投入等因素相关。P.Shapiro(2005)对1940-1990年的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的流入关系进行分析,他认为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地区引起随后高人力资本的流入,有60%是因为人力资本聚集产生的生产率的提高,其余是因为生活质量的提高。
我国学者朱杏珍(2002)在分析人才聚集过程中的“羊群行为”的基础上指出,宏观层面的人口政策、户籍制度、物价水平、财政预算等,微观层面的区域发展政策、人居环境的建设、企业用人理念、市民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等不对称信息都导致了人才聚集。查奇芬、张珍花和土瑛(2003)通过对江苏13个城市的人才引力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地区经济实力、生存生态环境、人才发展环境和发展空问等都是吸引人才的基本条件。孙健(2004)研究了新兴工业化国家如亚洲四小龙、马来西亚等人才集聚的策略,其结果表明改善环境是集聚人才的重要策略。李刚和牛芳(2005)则认为人才交易成本降低,信息成本降低,科研教育水平提高,人才集聚效应反馈作用四个方面因素是导致人才向某地区集聚的原因。牛冲槐等(2006)以科技型人才为研究对象,认为科技型人才聚集主要受到科技人才政策,科技投入政策;科技人才开发、科技成果评价和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等五个方面的影响。吴殿廷,陈向玲(2006)以两院院士为例的实证研究表明,地方社会进步对高级科技人才空问集聚有着显著的影响。土奋、杨波(2006)基于北京地区的实证研究表明,科技人力资源区域集聚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宏观层面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和人文环境等;中观层面的高校的知名度、科研机构的知名度及企业的知名度等;微观层面的心理因素、个人发展因素、家庭因素等。包惠、符钢战、祝颖(2007)通过因子分析得出,人才市场环境、人才创业坏境和人才经济发展环境三个子环境及其决定因素的变化是影响人才集聚的主要因素。
一般而言,个人对于环境的抵御和影响力是一分有限的,而环境对于个人却有着某种很强的影响。影响人才集聚的环境是多元的,既有宏观环境,又有微观环境;既包括经济环境,又包括社会环境。人才往往采取脱离较差环境、进入较好环境这一最简便、最经济的办法来与环境力量抗争,力图选择最适合自身特点与愿望的生活工作环境。
人才集聚的模式[2]
- (一)市场主导型人才集聚模式
这种类型的人才集聚模式充分发挥了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只是在某些方面发挥辅助作用,以更好的为人才集聚服务,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来说,市场机制十分完善,人才集聚的形成、演化基本上依赖市场与人才互动的方式来完成。集聚的产生是自下而上的,是通过人才对集聚区好处的追逐自发形成的,更多的体现出市场主导型人才集聚的热点。
1.人才集聚地拥有资源T赋优势。市场主导型人才集聚地产生的初始诱因主要来源于资源T赋上的先天优势。资源T赋上的优势首先诱发了产业集聚,产业集聚的发展使人才环境逐渐改善,对人才的集聚力不断增强。而人才集聚又进一步推动了产业集聚,两者相互促进,是这些人才集聚中心最终形成今天的规模。
2.制度环境优越。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是市场主导型人才集聚国家的基本特征。因此,该类型人才集聚地一般拥有完善的法制体系、人才激励机制与风险投资机制,为人才集聚地的发展提供优越的制度环境。
3.政府发挥重要辅助作用。市场主导并不意味着政府无所作为。在该类型人才集聚地的演化过程中,政策变量通过影响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对人才集聚发挥重要的支持作用。首先,高度重视教育。没有人才,人才集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而获得人才的根本途径是通过教育培养。其次,积极引进国外人才。
- (二)政府扶持型人才集聚模式
1.改善人才环境。人才环境对人才集聚的重要性毋庸质疑。根据发展经济学中的“后发优势”理论,通过对人才集聚规律的研究,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理论上可以通过政策变量强化适合人才集聚地区的人才环境,推动人才集聚进程加速进行,使落后国家用比发达国家更少的时问完成人才集聚的进程。通过直接投资建立人才集聚载体已被证实是加快人才集聚的有效措施。
2.增加教育投入。增加教育投入、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是保证人才供应的基本方式。对相对落后的国家来说,由于人才环境的相对薄弱,大量引进国外人才的可行性不够,教育几乎是其培养人才的唯一途径。教育投入的多少制约人才集聚的速度。很多国家和地区积极投资高等教育。
3.实施人才回流政策。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国际人才争夺战中处于劣势。在作为人才输入国的发达国家从国外人才中获得巨大收益的同时,作为人才输出国的发展中国家却面临人才大量外流的严重损失。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改善创业环境以鼓励海外人才回国安居创业。
人才集聚的载体[2]
- 1.企业
企业是各类人力资源集聚最重要的载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研究开发的主体,这意味着企业必然要集聚人才;企业作为利益分配的主体,是员工收入的来源主体,人才通过付出自己的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当他认为这种较好合理时会留在企业中,所以利益的吸引使得人才集聚成为可能;同时企业是人才价值得以实现的载体,人才将自己的智慧通过为企业服务,造福于企业和社会,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 2.高等院校
高等院校是科技人才聚集的重要载体。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实施高校人才集聚战略,聚拢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科学家、工程师和研究人员,促进了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实施以高校院为载体的人才集聚战略,促进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可以增强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 3.科技园区
科技园区是科技与创新人才集聚的主要载体,是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产物,它集聚了大量高科技人才,对推动经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人才集聚的效应[2]
- (一)人才集聚的正效应
人才集聚的正效应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正反馈效应。一个区域构建或拥有了吸引人才的环境与条件,就会引来一部分人才,从而形成人才集聚。人才集聚的形成会使集聚地优先得到发展,各方面的实力都会提高,吸引高层次人才的环境与条件就会更加优越,更多的人才流向这里,人才集聚规模更大,集聚地发展更快,如此循环下去,形成一个增强回路,产生正反馈效应。
2.引力场效应。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整个宇宙问的任意两个物体之问都有引力存在着。集聚达到一定规模的人才和他们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一起在集聚地形成一个引力中心,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这个中心来,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和文明成果,这就是人才集聚的引力场效应。
3.群体效应。单个人才是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把人才集聚在一起,通过群体内部的整合机制可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互补与替代,激发积极性和创造力,开发出新的技术和成果,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才的价值,促进集聚地区发展目标的实现。
4.联动效应。人才的集聚必然带来竞争,竞争使人才始终有危机感,会激发人才的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欲望和增强创新意识,通过有效的组织和引导,进而使集聚地人才的水平都得到进一步提高,真正实现人才的高价值,产生联动效应。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科技更加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适度的危机感会促使人才的知识更新加速,提高适应性和应变性,迈向更高层次。
- (二)人才集聚的负效应
人才集聚也可能产生负效应。人才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以及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和创新性,这增加了培养、使用和配置人才的难度,造成人才闲置和浪费,恶性竞争。负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在物质资本约束下同质人才的边际效用递减、管理成本增加以及人际关系处理造成的内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