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现代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现代化(Modernization)

目录

什么是现代化

  现代化常被用来描述现代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根据马格纳雷拉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

  从历史上来讲,它主要指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一种向以西欧及北美地区等地国家许多近现代以来形成的价值目标,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因此常与西方化的内涵相近。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现代化表现在:

  ①经济层面:工业生产力水平高,农业方面产品质量高种类丰富产量丰富,科技得到大程度利用,城市乡村建设程度高,人民生活质量高

  ②政治层面:生产科学管理,政治透明化

  ③社会层面: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共存和谐;公民素质高

  ④文化层面:继承先进文化精髓,并发展,呈现百花齐放健康发展的场面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是文明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交替进行的过程,是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现代化的核心是“人性的解放”和“生产力(效率)的解放”,因从欧美等西方社会开始,有时也被称为“西方化”,但不专属于西方社会。

中国现代化的特点[1]

  现代化是指使人类社会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化过程,它是以工业化实现为核心的全面社会变革。正如本迪克斯1969年在《国际视野中的现代化》中所强调的: “对于现代化,我理解是源于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政治大革命的一种社会变迁模式。它存在于一些领先发展的社会的经济进步和政治进步之中,也存在于后来者的追随于前者的转变过程之中” 。现代化是一个涉及到人类生活所有方面的深刻变化,现代化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括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变革,如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等等:现代化又是一个变迁的过程,为了使社会变迁为现代性社会,社会的传统结构和价值必须由一套新的现代社会结构和价值来替代。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范畴,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下的现代化的特征和内容又是不同的。

  1.中国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

  在17-18世纪,西方经历着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过程。由于世界历史业已形成,西方现代化理应为中国现代化提供历史机遇。中国近代史上尽管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对现代化的尝试,但是由于内部的原因和外部条件的制约,使中国屡次丧失现代化的重大历史机遇。直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真正开始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使古老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代中国现代化的性质既不同于近代史上历次尝试追求的现代化,又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性质的现代化,更不是西方化,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为指导,这种现代化的领导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旧中国之所以在多次出现的现代化的机遇面前丢失时机,关键在于缺乏统一的正确领导。在新时期,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推进仍必须纳入一种秩序和规范之中,从而使中国现代化成为一种持续、稳定而安全的社会发展潮流。

  2.中国现代化是全面、系统的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既不是单一的经济现代化,更不是片面的工业化,而是全面的现代化系统工程,其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而科学技术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推进构成了总的社会全面现代化的系统工程。其中,科学技术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强大动力;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基础;政治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根本保证:社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最终目的和归宿。科学技术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一切现代化的中心任务都是发展生产力,求得经济的增长。而科学技术则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力量。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在于,它通过改变人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引起社会的变革。经济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基础。经济现代化又包括工业现代化、信息化、城市化、经济结构现代化和经济管理现代化等内容。而工业现代化是经济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但工业现代化并不是经济现代化的全部内容。政治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政治现代化即民主化,它是科技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它对整个社会的现代化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社会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条件。社会结构现代化是指在现代化过程中社会的各个主要群体之间形成科学、合理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其内容包括社会阶级结构现代化、社会的分层结构现代化、社会的流动结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现代化的目的和归宿。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现代化的主体,是现代化的实际承担者。无论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社会结构现代化,归根到底最终都要人去实现。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属于传统社会的所谓“传统人”,能够在现实中推行并实现社会的现代化。人类的现代化建设,归根结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离开人的需要,离开人的现代化,现代化就失去了其本身意义。中国共产党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理念正是人的现代化的体现。

  3.中国现代化是开放与合作的现代化

  在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必要的。开放的作用是在先进与落后、有与无、优与劣的差别之间,形成势能流动,高的流向低的,低的赶超高的,又推动现代化向更高水平发展。开放的程度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如果说工业化时代的生产力要求的是国家、地区、行业之间资源市场的互通有无、取长补短,那么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又把技术本身和企业间的开放与合作提上了日程。高新技术本身的特点就是开放的。它给企业带来了从内到外的竞争机制竞争导致开放,开放与合作是为了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的竞争。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家间相互依存程度的进一步深化,一股来势迅猛的全球化浪潮激荡着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特征。每个国家、企业和个人都能感受到,经济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随着WTO地加入,中国溶入世界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国现代化也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和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就为中国现代化工程构筑了一个更高、更大的全新的平台。这就要求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不仅要充分利用本国的一切有益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而且,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借鉴国外现代化的有益经验。

现代性与现代化的概念区别[2]

  国外学者布莱克曾经这样说明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从上一代人开始,‘现代性’逐渐被广泛地运用于表述那些在技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诸方面处于最先进水平的国家所共有的特征。‘现代化’则是指社会获得上述特征的过程”。这是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来说明现代化与现代性两概念之间的区别。现代化是动态性的“因”, 现代性则呈现为静态性的“果”; 由现代化的过程, 产生了作为从出的现代性的特征。不过, 虽然这一说明点明了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但他的有关说明则是主要从“技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的, 而“现代性”概念的最深的层面, 却是属于哲学的, 属于哲学反思所把握的时代本质与精神。就这一意义来说, 现代化主要是一个在经济学社会学层面上谈论的范畴, 表明社会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 表明社会在这一文明变化过程中在生产力、生产方式、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上与传统农业社会相比的根本变化, 以及社会在城市化、信息化、教育普及、知识程度提高等方面的巨大进步。“现代性”则主要是一个哲学范畴, 从哲学的高度审视文明变迁的现代结果, 着眼于从传统与现代的对比上, 抽象出现代化过程的本质特征, 着眼于从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上把握现代化社会的属性, 把握“现代”应有的时代意识与精神。为了有助于这一对比, 下面我们来看看有关“现代化”概念的界定。

  1960 年欧美和日本学者在日本的箱根举行了“现代日本”国际研讨会。这是“国际上第一次认真而又系统地讨论现代化问题”的会议,它为现代化首次确定了如下的八项标准

  1.人口相对高度集中于城市之中, 城市日益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

  2.较高程度地使用非生物能源, 商品流通和服务设施的增长;

  3.社会成员大幅度地互相交流, 以及这些成员对经济和政治事务的广泛参与;

  4.公社性和世袭性集团的普遍瓦解, 通过这种瓦解在社会中造成更大的个人社会流动性和更加多样化的个人活动领域;

  5.通过个人对其环境的世俗性和日益科学化的选择, 广泛普及文化知识;

  6.一个不断扩展并充满渗透性的大众传播系统;

  7.大规模的制度的存在, 如政府商业和工业等, 在这些制度中科层管理组织不断成长;

  8.在一个单元( 如国家) 控制之下的大量人口不断趋向统一, 在一些单元( 如国际关系) 控制之下的日益增长的互相影响。

  上述标准集中于从人口、商业服务、环境、教育、管理等社会领域来考虑问题, 因此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的现代化标准。它作为第一个制定的标准, 相对于后来的标准而言, 显得比较粗糙, 考虑的问题不够广泛、具体。我们可以再列出几个标准用以对比。著名的美国社会学家阿历克斯·英格尔斯(Alex Inkeles) 给出了一个量化的社会现代化指标, 其具体参数如下: 1.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3000 美元以上; 2. 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12%- 15% 以下; 3. 服务业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 以上; 4. 非农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为70% 以上; 5. 识字人口的比重在80% 以上; 6. 适龄年龄组中大学生的比重为10%- 15% 以上; 7. 每名医生服务的人数在1 000 人以下; 8. 平均预期寿命70 岁以上; 9.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0% 以上; 10. 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 以下。[ 2] ( P15) 这一现代化的量化指标尤为具体, 其特点是主要围绕生活质量来设置指标, 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的优点, 便于使用者进行衡量、对照与评判。

  帕森斯的学生利维也曾为现代社会提出了六项标准, 它们构成现代社会的基本条件; 现代化的过程则是向这些标准靠拢。这六项标准是, 认识方面的理性主义, 人际关系方面的普遍性原则, 社会机制方面的特定功能, 情感方面的克制与回避, 目标取向上的责任感, 社会结构方面的非等级制。这六项标准的特点是着重于从人的意识与精神的角度考虑现代化问题, 包括认识的、情感的、意志的( 道德责任) , 以及人际间的关系。与此相应也就撇开了现代社会的物质的标准方面。

  我国学者罗荣渠曾经对有关的现代化理论进行整理, 归纳出有关现代化含义的四类界说,它们分别是:

  首先, 现代化指在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 经济上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 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及其政府领导人在阐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方针与政策时所一贯明确表述的, 正是这一思想。

  其次, 把现代化视为工业化, 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在罗荣渠看来, 这种观点与第一种的实质内容并无区别, 只是前者的特殊之点在于它的政治立论。

  第三, 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统称。按照这种观点, 人类社会在现阶段发生的史无前例的变化, 不仅限于工业领域或经济领域, 同时也发生在知识增长、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等各个方面。罗荣渠指出, 这种现代化观点与上一种观点的不同之处, 在于它不是着眼于工业化的纯粹经济属性, 而是注意到社会制度即结构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认为科学革命具有改变人类环境的巨大力量, 造成特殊的社会变迁方式, 而社会各单元对于这一新环境和变化的适应和调整的过程就是现代化。

  第四, 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 换句话说, 现代化可以看作是代表我们这个历史时代的一种“文明的形式”,这主要是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的角度考察现代化的。这方面的观点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为代表。从韦伯学派的观点看来, 现代化就是“合理化”, 是一种全面的理性的发展过程。按照韦伯的说法, “归根到底, 产生资本主义的因素乃是合理的常设企业、合理的核算、合理的工艺和合理的法律, 但也并非仅此而已。合理的精神, 一般生活的合理化以及合理的经济道德都是必要的辅助因素。”

  罗荣渠的概括展现了现代化概念的诸种含义, 使我们对现代化概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从他上面的概括以及联系到前面有关的现代性含义, 我们可看出现代化含义有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方面的侧重或不同, 但不管怎样, 它们都不是哲学意义上的, 这一点构成现代化与现代性概念的一个基本区别; 也就是说, 只有现代性概念才提供了哲学上的思考, 深入到了哲学的层次; 虽然现代性概念也有从类似的政治学、社会学与经济学等层面上进行界说的, 但它的根本规定却是在哲学层次上的。此外, 现代性与现代化概念的另一个基本区别在于, 现代性乃是现代化的结晶, 是现代化过程与结果所形成的属性。

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启示[3]

  第一,中国的整体现代化必须以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为前提

  在经济落后、政治专制和饱受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是无法真正开始中国整体上的现代化的。当整个民族遭受欺凌的时候,对统治者来说,首要的任务是谋求独立,社会的变革只能以维护既定制度下的社会控制能力为前提。国家主权一旦丧失,社会改良只会变成帝国主义列强谋取在华利益的工具,偏离强国富民这一现代化主题,必然会遭致民众的消极抵抗。所以,近代的辛亥革命和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举起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其意义是重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社会整体现代化时代的到来。

  第二,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有一个有权威的、先进的政治力量的领导

  现代化是社会状态的质变,各方面的利益的实现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必然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只有拥有实际权威的强有力的领导者,才能有效排除阻力。另外,只有形成强有力的政治权威,才能实现政洽稳定,这是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无不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权威和强有力的领导。当然,先进性是对领导者的最基本要求,否则,就难以把握住时代进步的脉搏和现代化的良好机遇。中国的现代化大幕之所以难以自动开启,主要是由于掌握国家命运的统治者思想的落后和观念的陈旧,对世界形势的巨变和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历史影响缺乏敏锐的洞察。

  第三,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须以先进文化来引导,以经济来推动

  先进文化既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又是影响现代化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新的文化在引发新的社会变革的同时,又成为一定阶段社会文明的构成部分。但是,社会现代化的决定因素,说到底还是来自于经济领域,只有在先进生产方式对落后的生产方式的取代中,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之间才不会出现断裂和倾覆,先进的生产方式也才能够有效限制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严重倒退。

  第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须紧紧抓住制度创新这一关键

  制度变革是社会变革完成的标志。新的制度不仅可以固化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而且能够赋予社会以新的发展活力。不合理的旧制度始终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文明互补的最大障碍。戊戌变法尽管失败了,但它在中国现代化史上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把政治制度的变革推向了前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都是在持续不断的制度创新中取得的。制度的创新使生产力、文化和人都获得了解放。制度创新也能够有效协调各种利益,化解各种矛盾。在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形势下,制度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五,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没有人的劳动创造,就没有近现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没有大多数人的支持和拥护,社会的现代化将寸步难行。人们对于现代化的态度取决于现代化本身是否给人们带来利益。中国共产党早期教条主义错误招致失败的根源。也在于忽视了多数人的存在,忽视了多数人的利益。

  第六,中国的现代化必须打破封闭,坚持开放

  中国的现代化起步晚于西方。就是因为闭关锁国。十七、十八世纪的康乾时期,中国如果打破封闭,与西方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就不会陷于鸦片战争的困境,就不会造成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洋务运动虽然有种种局限,但打开了国门。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其重要意义在于留给后人以强烈的民族自省意识和开放的思维方式。这一点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实践中均有突出体现。其实,开放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现代化的特质之一。社会化市场化、民主化。其内在要求都是开放。开放才能使各种文明兼容互补。竞争选优,才能使人的多样化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一百多年的中国现代化历史启示我们,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不平坦的,要实现更高水平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要在稳定中实现持续的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满足绝大多数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此,一方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领导,另一方面党要永远保持先进性,并通过社会全面发展和不断进步、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改善来证明自己的执政水平和能力,以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发自内心的认同。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鲁俊海,吕欢.论中国现代化的特点与世界意义[J].时代经贸,2011
  2. 陈嘉明."现代性"与"现代化"[J].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3. 李晓燕,侯建会.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启示[J].政治导刊,2005(2)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33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Frawewdccder,y桑,Mis铭,刘维燎,Llyn,Tracy.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现代化"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