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劳动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劳动(Labour)

目录

什么是劳动[1]

  劳动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所提供的劳务,包括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劳动的质量受到劳动者劳动技能、受教育程度和经验积累程度高低等的影响,而劳动的数量受劳动时间长短和劳动效率高低等的影响。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手段之一,每个人都希望用自己的尽可能少的劳动换取别人的尽可能多的劳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一定的货币报酬,是市场对劳动的一种定价

劳动的含义

  马克思曾对劳动含义作过如下的描述:“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的、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的控制。”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首先,劳动是人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以人自身的活动来引起的、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其次,劳动是人的有目的的能动的活动。“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而“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的控制。”第三,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活动。劳动的目的、方式和劳动能力的发挥都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第四,人的劳动具有双重效果。“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劳动不仅改变了劳动对象,同时在劳动中也改变了人本身及其人类的社会状况。

  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劳动简单定义为:劳动是人类特有的,为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有目的地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的一种改变自然物的社会实践活动。

劳动的特征[2]

  在给劳动概念初步定义之后,我们接下来继续分析劳动的特征。

  1.劳动的人类专属性

  从表面上看,劳动作为一种活动,是对自身生活有用的自然物质的占有,这与自然界的动物的活动没有什么区别。如蜘蛛通过织网来捕食猎物,蜜蜂通过建筑蜂房而储存蜂蜜,燕子通过衔草筑巢来繁殖后代。然而,动物的这些活动,并不能称之为劳动,因为它是一种动物生存的本能。人的劳动和动物的本能活动最不同的地方,是在于人的劳动是具有自觉意识支配的、能动的和具有一定目的的活动。

  2.劳动的自觉意识和能动性

  劳动的人类专属性就在于它的自觉意识和能动性,马克思指出:“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人类的劳动不仅知道为什么去做?怎样去做?而且知道将会做成怎样:这些就是人类劳动和动物奉能活动之间的本质区别。

  3.劳动的创造性

  劳动具有自觉意识和能动性,它是具有目的的活动。然而有自觉能动意识、有目的性的活动,并不都是劳动。因为人是有意识和思想的,人的一切活动都受意识的支配。如旅游、跳舞、吃饭、睡觉,虽然也具有目的性,但就不能称为之劳动。

  劳动与就业在人的活动中,只有那些能够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性活动,才能称之为劳动。而前面所说消费性活动,则不能称为劳动。

劳动的分类[2]

  人们按照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劳动分成不同的种类。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马克思在剖析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时候指出: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着两个方面,即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和生产价值的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也称作有用劳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包括人们的劳动目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操作方法和劳动结果等五个要素。由于劳动的目的、使用的工具、加工的物质对象和采用的操作方法不同,便可生产出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物品。例如,木匠制造家具的具体劳动,是用斧子、锯、刨、凿等劳动工具对木材等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结果生产出桌、椅、立柜,床等产品。而农民种地的具体劳动则是用拖拉机、收割机、犁、耙等劳动工具,进行翻地、播种,收割等活动,从而收获了农产品。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生产的使用价值众多,因此,相应的具体劳动方式也很多。具体劳动体现着人和自然的关系。

  生产商品的劳动尽管它们的具体形式千差万别,但都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这是无差别的。不论是种地,还是织布,都是人类劳动力的支出,即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从这个意义上说,种地和织布的劳动,不过是耗费人类劳动力的两种不同的形式。这种抽去了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

  当然,不论什么社会,也不管从事什么样的劳动,只要是劳动,总要支出人类的脑力和体力。单就这方面看,似乎抽象劳动是个永恒范畴,适用于一切时代。但是,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决不单纯是个生理概念,而是个经济范畴,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通过物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只有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当人们的经济联系通过劳动产品的相互交换来实现的时候,耗费在这些劳动产品上的人类的脑力和体力,才能当作形成价值的一般人类劳动而被社会“抽象”出来。它是一种社会关系,是商品经济所特有的。

  2.技术性劳动与非技术性劳动

  运用技术作为劳动的分类标准,我们所遇到的首要难题是对技术本身的界定问题,即什么是技术?

  技术的含义,众说不一,在社会经济发展不同时期,所下的定义也不相同。我们认为从广义上说,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积累和体现出来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也包含人类在劳动中所创造的工具、机器和设备等。

  然而,在实际社会活动中,人们运用“技术”标准对劳动进行分类,往往更多的是出于一种社会对技术的“公认”的理解,没有过多的理由可以解释。例如我国在工人中,列出车工、钳工,木工等等工种作为技术工种,而清洁工、门卫等工种被列为非技术工种。这里,社会民众常将需使用复杂工具来完成的工作以及需要较高的文化知识来进行的工作,视为技术性劳动;而将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视为非技术性劳动。

  人们在运用技术标准时,还习惯上将技术分为“硬技术”和“软技术”。人们通常将物质技术手段,即劳动资料,称为硬技术;而将与物质技术手段相适应的操作、控制和运用的方法、技巧和技术管理组合形式称为“软技术”。从硬技术来看,物质技术手段大体可以分为手工工具,机器(包括劳动力装置、传动装置和工作装置)、自动机等,与此对应的劳动为手工劳动、机械化劳动和自动化劳动。从软技术来看,手工劳动只是一种朴素意义上的技术,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只有近现代的复杂的劳动才能称得上软技术。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硬技术”和“软技术”是不能绝对分开的,其发展越来越相互依靠。因此,硬技术和软技术的标准也是相对的。

  在执行技术标准时,我们应该注意到有关技术水平的评价是随国家、地域的不同以及某一时期的科学、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动的。如在20世纪60年代半导体技术属高新技术,但到了今天,这种技术就已成为普通技术了。

  3.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获得人类需要的各种劳动在技术复杂程度上是不同的,如制造原子弹比烧煮茶叶蛋的劳动要复杂得多。简单劳动是指不必经过特别训练、每个正常的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它包含着比较多的技巧和知识的运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马克思指出:“比社会平均劳动较高级较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

  4.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人类在劳动中,不仅有体能消耗,而且有脑力支出。这也就是说,在劳动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共有的。但是,对于某项或某类具体劳动来说,从计划到完成的过程中,其脑力活动的复杂程度以及体力消耗的强度常常是不均衡的。习惯上,

  人们将脑力活动占优势的活动称为脑力劳动,而将体力活动占优势的活动称为体力劳动。古人所讲的“劳心”与“劳力”就是指嘀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当然,依据其他的分类标准,还可以将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生产性劳动和劳务性劳动,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私人劳动社会劳动等等。

劳动的目的

  劳动有许多不同的原因和目的。但不论是在哪一种社会体系中,抽象地来看劳动一般有以下的目的:

  • 个人以及社会作为个人的集合劳动来生产和制造其所需要的生活的物质基础,以及来满足其需要。
  • 劳动作为保证或改善劳动的人或其家庭成员、朋友、团体、集团或阶级的社会地位的手段。
  • 参加创新、文化和艺术创造的过程,参加科学知识的领会和发现,参加对政治或社会的改革

劳动的意义

  通过劳动和劳动所创造的文化和技术的发展人类不但能够在自然界幸存下来,而且能够不断地加强社会的生产力以至于这个似乎无限的生产力的发展开始威胁到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本身的存在。从20世纪中开始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开始注意到劳动的这个历史意义。

  劳动过程随着社会的规则和法律的不同而变化。而一个社会的规则和法律又是有很大一部分是由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关系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可以看做是调整一个社会的劳动资源的供给、分布及劳动结果的方式。也就是说,劳动随文化和社会的变迁和差异而不断地变化。生产关系决定劳动的经济和政治目的和意义。每个文化时期和历史时期都有其特有的劳动形式。

  劳动有一个与社会和国家体系不十分相关的方面,这就是技术水平。虽然每个人和每个社会的能力和经济可能不同,但一般来说人类总是尽可能地使用最有效的和新颖的技术来保证和提高其劳动的质量和生产力,来保证其劳动结果符合社会的需要。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的体力在劳动过程中越来越不重要了。其结果是体力劳动不断地被机器取代,而为了维护和发展现代化的生产系统的运行,越来越多的劳动力需要更好的教育和训练,新的劳动产生。虽然如此在一些发展国家中今天甚至于可以达到三分之一的人不直接参加劳动而是通过社会福利或其它方式来享受劳动产生的结果。对于这些国家的领导人来说这个现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和非常棘手的社会问题。

  一些哲学家(比如卡尔·波普)认为只有从独立的意识中产生的劳动才会对社会带来最大的财富,因为奴隶或士兵式的劳动者没有或只很有限地可以选择其最有效的劳动方式和工具。

参考文献

  1. 刘天祥主编;汤腊梅副主编.西方经济学(第3版)(微观部分).中南大学出版社,2012.01.
  2. 2.0 2.1 张彦 陈晓强编著.劳动与就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07月第1版.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3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Frawewdccder,林巧玲,Mis铭,LuyinT.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劳动"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