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群體效應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群體效應(Population Effect)

目錄

什麼是群體效應

  群體效應是指個體形成群體之後,通過群體對個體約束和指導,群體中個體之間的作用,就會使群體中的一群人,在心理和行為上發生一系列的變化。

群體效應主要包括

  群體效應一個工作群體,既可以產生1+1=3的工作成果,也可以產生1+l=1的工作成果。群體的工作成果如何,與群體成員的工作行為有直接的關係。與此同時,群體對成員的行為也會產生制約、影響和改變的作用。群體對成員的影響和改變作用概括起來有五種效應:社會助長效應社會致弱效應社會惰化效應社會趨同效應從眾效應

  1.社會助長效應

  社會助長效應是指群體對成員有促進、提高效率的效應。群體活動中成員的行為是在一定的群體氛圍中進行的,個體一旦意識到這種行為涉及到群體的評價、監督和鼓勵等因素,在競爭意識和成就需要的激發下,會調動自身的熱情度、積極性和聰明才智,儘力完成任務,希望得到群體的肯定、贊揚和尊重。

  2.社會致弱效應

  群體對個體的行為能帶來積極的效應的同時,也會帶來消極的效應,也就是社會致弱效應。社會致弱效應是指群體成員受到群體壓力的影響妨礙自身能力的發揮,降低工作效率。一般來說,當競爭氛圍強烈,壓力太大,工作難度過高時,社會致弱效應會較為明顯。例如,有些運動員在小型比賽能取得好的成績,而一參加大型的比賽,比如奧林匹克比賽就頻頻失手,最終失敗而歸。

  群體對成員所起的效應是社會助長效應還是社會致弱效應,主要受到個體的心理特征和個體對活動的熟練程度的影響。

  (1)個體的心理特征。社會助長效應容易對自信、開朗、外向、心理成熟的人起效應;自卑、孤僻、內向的人容易受到社會致弱效應的影響。

  (2)個體對活動的熟練程度。個體對活動越熟練,在群體的環境中越容易表現得出色;如果對活動越生疏,越容易出差錯。

  3.社會惰化效應

  社會惰化效應是指個體在群體中的工作成果不如單獨一個人工作時那麼好的一種傾向。正如一首歌所唱的“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這說明在人多的情況下,成員會出現相互扯皮的現象,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1+1=1的現象。在組織中,群體對成員產生這種社會惰化效應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種:

  (1)制度體現出不公平。“大鍋飯”式的管理最容易對組織成員產生社會惰化效應。成員在這種制度下付出多少都不會影響自己收入比別人多或少,而且又總認為別人是懶惰的、不盡責的,因此就會減少自己的努力,以免別人占太多的便宜,所以就出現“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後果。

  (2)職責不清。當組織中的分工不明確、職責不清時,最容易出現扯皮現象。因為職責不清會導致群體活動的產出與個體的投入之間關係不明的結果,也即是個體意識到自己的貢獻無法衡量,感覺不到成就感,個體也會降低個人的努力程度。管理者要避免群體對員工產生這種效應,就必須將工作說明書的內容明朗化、合理化,並且制定出公平、公正、公開的績效評估制度。

  20世紀20年代末,德國心理學家瑞格爾曼(Ringelmann)在拉繩實驗中,驗證個人績效之和與群體績效的關係是否相等,也即3個人一起拉繩的拉力是否是1個人單獨拉繩的3倍,8個人一起拉繩的拉力是否是1個人單獨拉繩的8倍。實驗結果是3人群體的拉力只是1個人拉力的2.5倍,8人群體的拉力還不到1人拉力的4倍。

  4.社會趨同效應

  社會趨同效應也稱社會標準化傾向,指群體成員在群體規範的效應下,縮短差距,而趨向於相同的意見、觀點和行為傾向。產生這種效應的原因,首先是個體在群體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不受到損害時,將註意力轉移到群體規範和標準上,以免觸犯群體規範的條文而受到懲罰;其次與群體成員之間的相互效應、相互感染、盲目跟從有關;最後是受到群體壓力的影響,群體成員之所以要加人某一群體,如我們前面所講,個體在群體中還尋求歸屬和愛的滿足,如果某個成員的行為與其他成員有太大的差別,會受到其他成員的孤立、被排斥,這樣個體無法體驗到歸屬感和友情。基於這幾個原因,群體成員會儘量將個人的行為變得大眾化。

  5.從眾效應

  從眾效應是指個體在群體的壓力下,改變自己的觀點,在意見和行為上保持與群體其他成員一致的現象。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阿希(S.E.Asch)在1951年進行的實驗。阿希把被試者編成多個小群體坐在教室里,要求對實驗者手中的兩張卡片上的直線的長短進行比較,並將答案大聲說出。一張卡片上畫有一條直線,另一張卡片上畫有三條長短不一的直線,如圖所示。左邊卡片中直線B與右邊卡片中直線O一樣長。從圖示可以看出,左邊的三條直線之間的長度差別十分明顯,在一般情況下,人們獨立判斷失誤的概率不會超過1%。

  Image:图阿希实验所用卡片图示.jpg

  但是,阿希感興趣的是如果各小組的其他成員在一開始故意給出錯誤的答案,最後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呢?阿希在每一組中只安排一個不知內情的被試者,其他六位都是他的助手。回答的順序也是事先安排好,那位不知內情的被試者被安排在最後一個回答,而他的助手都先故意作出錯誤的回答。實驗先進行兩套類似的練習,所有的被試者都給出正確的答案。進人上述這個練習時,前面的六個人都給出一個明顯的錯誤答案——都說圖4—1中直線C的長度與直線O一樣長。最後輪到那位不知內情的被試者回答,他是堅定地相信自己,公開說出與群體中其他成員不同的答案,還是為了與群體中其他成員保持一致,選擇一個自己認為是錯誤的答案呢?經過多次試驗,結果有35%的被試者順從其他成員的意見,作出錯誤的判斷。

  從眾效應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依賴性強的人容易從眾;獨立性強的人則不太容易從眾。

  (2)個體自己缺乏信心,對自己的判斷抱有懷疑,隨聲附和以求心安。(3)受到情境因素的影響。面臨的問題可能難度過高,把握不大;或是過於簡單,使之大意。

  (4)個體相信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但在群體壓力下,怕受到排斥而隨大流。

  (5)個體缺乏責任感,看風使舵。

  (6)群體若凝聚力強、權威性高,個體對群體有一定的依賴性,認為群體的意見價值較高。

  (7)在鼓勵言論自由和獨立的社會環境中,從眾效應較為不明顯;而在個人自由和自主性得不到尊重的社會環境中,從眾效應容易產生。

  從眾效應會隨著環境的不同,對組織管理既可能產生積極的作用,也可能產生消極的作用。管理者可以通過營造一個高凝力的氛圍,利用從眾效應來改變員工的錯誤的觀點和行為。例如,在一家紀律嚴明、向心力強的企業,原來紀律性較差的畢業生進入這樣的企業後,由於從眾原因,會受到群體的感染而變得積極。另一方面,也可能受到從眾效應的影響,員工為了維護共同的利益,保持與他人的行為或意見一致,降低工效。例如,在計件工資的制度下,員工害怕產量的提高會使管理者改變現行的工資制度或獎勵制度,或裁減人員,或使幹得慢的伙伴受到懲罰,所以都維持中等水平的產量,就算自己有能力提高效率,但因群體的壓力,因而從眾。

群體效應案例分析

案例一:消費預期的群體效應分析[1]

消費預期是消費主體在對市場和經濟狀況做出判斷情況下的消費傾向,當消費主體在預期市場活躍、收入增長、價格上揚等的情況下,其消費具有衝動傾向。

  反之則購買力大幅下降。無論是過去兩年的供需兩旺,還是現在需求不足,這些都只是表象,沒有改變的是,潛在需求量沒有改變,市場供應量也沒有大幅度增長;改變的是消費預期,消費預期使得實際購買量大副下降,而市場供應量卻還在增加,我們經常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當一個人外出時,可能會避免不必要的開銷,但當一群人一起坐火車的時候,消費能力有了質的飛躍,通常會產生一些不必要的花費,這就是消費預期的群體效應。

  一、消費預期的群體效應原因
  (一)消費預期的盲目性

  由於信息不對稱,爭先恐後的群體效應造成了,股市財富效應刺激了消費的空前高漲,帶動經濟每年增長約一個多百分點。前兩年,房價上漲看似是供不應求,實則是消費預期過旺。當時,股價連續兩年的瘋狂上漲,使得城市居民由無產階級變成了中產階級,個人的金融資產翻番增長。與此同時,GDP連續四、五年以兩位數增長,房價也跟著上漲。在房價不斷上漲的刺激下,在個人預期收入比較樂觀的影響下,兩者相互助推,導致房價進一步上漲。隨著房價的不斷上漲,二手房市場也空前火爆。這時,許多有房人回頭審視自己的老房子,發現非常值錢了。實物資產加上金融資產,許多城市中的中產階級發現自己已經是百萬富翁了。於是,很多人出租或賣掉老房子,也有人投入到已經浩浩蕩蕩的置業大軍中。與此同時,在需求旺盛的刺激下,開發商的投資信心也空前樂觀,在加上一些經濟學家鼓吹奧運會、世博會影響,便出現了“麵粉比麵包還貴”的諸多地王現象。一旦消費預期盲目加入其中,便在中國大地上上演了一場“個人資產快速增長→收入預期樂觀→超前消費→投資預期高漲”的喜劇大片。我有一位單親母親朋友,全家月收入不過5,000元,有一套10年房齡、接近50㎡的住房。2009年,這位朋友核算了一下,所住的這套房子市價值40多萬元,再加上10多年的存款十幾萬元,已經有50多萬的資產了。於是,這位朋友找我商量,是不是賣掉舊房子,買套大房子。按照現在昆明現在5,000元/m2的房價,60萬元買套120m2的房子,一家兩人都可以住進去,還可以有一間客房兼書房。首付18萬,月供接近四千元,每月收入五千扣除月供僅剩1,000元,建議還是不要買,更不要負債買房子。最終,朋友聽從了我的意見。但這件事至今讓我思考,甚至後怕。一個收入中低的普通家庭,竟然也動了買商品房的想法。我相信在中國有很多很多這樣的家庭,還有很多很多進城的個體農民工和很多很多在父母資助下的大學畢業生,都先後加入了置業大軍,至少都被撩撥起了置業的興趣,產生了儘快置業的想法。這就是“個人資產快速增長→收入預期樂觀→超前消費→投資預期高漲”的迴圈結果。

  (二)消費預期的年輕化

  目前,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一切社會經濟變革效應的最終承受者。隨著社會經濟改革在我國的不斷深化,相對於改革前,我國家庭的結構發生了不小的轉變。可見家庭規模變小是家庭現代化所必經的過程,也是現代家庭新的特色。從1982年與1990年的人口普查中,夫婦與子女一起居住的核心家庭戶,即二代戶在所有家庭戶類型中所占的比例最高為65.77%。城市和農村中以孩子為中心來安排家庭主要收支成為消費趨勢,這決定了消費預期的年輕化。

  孩子是個特殊的消費群體,由於家長的遷就與社會大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又有著強烈的消費欲望及前衛的消費觀念,盲目攀比風在周圍隨處可見。

  一位姓王的家長反映,他的女兒今年才16歲,讀高中二年級。這個學期開學前,女兒要求他購買一款新上市的耐克運動鞋,還有一部高端拍照手機,問及女兒消費這些名牌的心理動機時,女兒告知這些乃是生活必需品,可以增強自信、提高自身形象,獲得別人的尊重。

  通過隨機調查了一些學生,只要提及張柏芝、範冰冰、王力巨集等明星,便有一大群學生圍聚暢談,並表示有明星代言的廣告看後印象深刻,對這類產品認同率甚高,他們幾乎都會買自己偶象代言的產品。有部分學生表示曾有過這樣的經歷,逛街時見到好玩的東西,不作考慮就買下,全憑自己一時衝動。

  而在大學校園中,每個學生每月需消費600元?錢都花在哪了?除了吃飯需要花銷外,多半的零用錢都用在手機費、購買新衣服等其他費用上。“趕時髦、盲目消費、攀比消費”,這些問題在當代大學生中比較普遍地存在。大學生存在盲目消費、攀比消費的現象主要是學生們缺少正確消費的觀念,從眾盲目消費,從小沒有理財的概念導致的。

  (三)消費預期的超前化

  “先消費後還款,手頭更寬裕。”時下,不少市民漸漸接受了超前消費的方式。無論是房貸、車貸還是信用卡透支購物,提前消費已成為當下的一種消費時尚。

  但隨著個人消費貸款的火爆,盲目超前消費或個人信用誠信等問題也隨之暴露,給個人、家庭或商家、銀行都造成了一定經濟損失。因提前消費引發的糾紛呈現上升趨勢。

  據有關銀行規定,若用戶連續3個月或累積6個月未歸還貸款,銀行就可以向法院申請依法強制執行。

  大多數車貸糾紛經法院受理後,被執行人都能履行還款義務,但卻要因此被追加因逾期未還款造成的經濟損失,可謂得不償失。提前消費應量力而行,貸款消費對收入不穩定的個人或家庭並不合適。有些人只管享受,不肯還錢,在消費能力透支後,依然我行我素,信用的缺乏和消費預期的超出預算常導致糾紛的產生。在發生的多起車貸案中,除了小部分人確實因特殊情況而忘了,還有一部分人因經濟能力尚未達到,在提前消費後,便以“拆東補西”來還貸,其消費動機存在偏差

  有的人甚至偽造單位證明或是假借他人名義辦理貸款,也給商家、銀行都造成了一定經濟損失。

  提前消費的理念,滋生出了一批“車奴”、“房奴”、“卡奴”,這些人在提前享受到物質的同時,卻也承受著巨大的還貸壓力。有關人士指出,許多商家受利益驅使,鼓勵消費者用“明天的錢”辦今天的事,有些人即使沒有多少償還能力,但受到“提前享受”的誘惑,便也盲目跟風。

  說起中國人和外國人理財觀念的差距,多數人會想起中國、外國兩個老太太買房的故事。外國老太太貸款超前消費,居有定所,生活質量高;中國老太太省吃儉用,靠一生的積蓄,最終買下房子,卻已是風燭殘年,無緣享受了—總之一句話:外國老太太的理財方式科學,中國老太太的觀念落後。

  目前,各銀行都在積極推介住房、汽車等個人貸款,先消費,後還款的生活方式逐漸成為一種社會時尚。但是,這種超前消費方式是不是人人都適合,哪些人辦理消費貸款需要慎重考慮。

  二、樹立理性消費觀念,避免消費預期群體效應

  2007年10月起,隨著股市泡沫的破滅,上億的股民,也是商品房市場的消費中堅,他們的金融資產在不到一年的時間了縮水了70%!禍不單行的是,肇始於美國的金融危機加劇了人們的恐慌心理。無論是過去供需兩旺,還是現在的供大於求,都只是表象,沒有改變的是,潛在需求量沒有改變,市場供應量也沒有大幅度增長,改變的是消費預期,消費預期使得實際購買量大副下降,而市場供應量卻還在增加,在商品價格總體低迷的情況下,房價卻在一個勁地猛漲。

  作為供求的信號,價格的提升既是需求旺盛的結果,又是新的投資增加的原因。但任何一種投資,都要講一個對市場的基本判斷。

  開發商也好,投資型的買家也好,不能說沒有“跟風”的人。有的人拿著錢不知往哪投,一看都在蓋房,也情不自禁地跟了過去;有的人炒作慣了,聽說都在炒房,也不惜到處借債賣了進來。這種現象1990年代的房地產熱中有過,當時使不少投資者財富討諸東流。

  “跟風”現象似乎到處都有。樓市有,股市有,家電、汽車市場也有。只要一家出了一個新東西,或者誰發現了一個好市場,大家就紛紛跟進,比肩接踵,惟恐手腳不夠麻利。追逐機會是市場經濟中的常見現象,但盲目跟風的原因更主要的還是投資者缺乏對市場的獨立預測和判斷能力。

  一個人如果覺得前程不保,他會少支出而多存錢;大家如果都這麼認為這麼做,市場就真的變得很不景氣。一個人如果覺得樓市很值得投資,他會儘力購買;大家如果都這麼認為這麼做,樓市最終會只有賣家而無買家。這是經濟學上的“合成謬誤”現象。顯然,“跟風”的結果與此相類,不同只在於:“跟風”是一種故意的行為,“合成謬誤”也許是一種偶然的巧合。

  減少盲目“跟風”現象,最重要的是要確立投資者在市場上的獨立人格。在此基礎上,培育判斷力、預測力,以及足夠的創新精神。希望在市場中盲目“跟著走”的人能夠思忖再三,找回真正的自己。

  按照常理推論,現在的刺激內需的措施應該重點,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應該著眼於如何刺激需求上,比如提高個稅起徵點,比如“保障房”由補磚頭轉為補人頭,由此而提高購買力,但我們的措施卻是“政府投資大運動”。這種以政府主導的大投資運動,以全體納稅人的錢投入到最容易產生腐敗的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只會增加一部分“體制內”企業和人員的收入,而不可能在短期內惠澤大眾。

  合理引導消費,加強產品質量安全,擴大消費需求總量。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擴大居民消費到培育消費熱點、拓展消費空間,在提倡消費多元化的同時,鼓勵消費者樹立理性的消費新觀念,消除重享受、輕發展,重虛榮、輕實用的消費模式

參考文獻

  1. 楊巨集,劉紅.消費預期的群體效應分析[J].雲南財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5(2):33-34.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9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ixi,东风,jane409,寒曦,Lin,刘维燎,苏青荇,nonameh,Llyn.

評論(共4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群體效應"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92.168.1.* 在 2018年10月16日 23:21 發表

不要求隨波逐流。

回複評論
113.139.212.* 在 2020年9月29日 10:17 發表

表達清晰 貼近生活

回複評論
112.97.48.* 在 2021年7月25日 10:24 發表

這是什麼時候的文章,裡面的數據是不是有問題,上海房價才六七千?大學生月消費才600就高了,正常吃飯都超過600了

回複評論
Llyn (討論 | 貢獻) 在 2021年7月26日 09:23 發表

112.97.48.* 在 2021年7月25日 10:24 發表

這是什麼時候的文章,裡面的數據是不是有問題,上海房價才六七千?大學生月消費才600就高了,正常吃飯都超過600了

那是10年的文獻了,已對部分內容進行修改了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