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業態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流通業態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經濟環境下,流通企業從自身的優勢出發,針對目標顧客的需求,通過特定經營形態,採取不同的交易方式,向顧客提供產品和服務。業態競爭是流通企業利用業態的變化爭奪市場、爭奪消費者的行為。業態的變化能起到適應市場需要、吸引購買行為、擴大銷售額的作用,因此業態成為流通企業競爭的工具。
一般來說,流通業態的確定與企業經營的商品種類、企業規模和實力大小、周圍市場環境以及企業投資者和經營者的目標市場等密切有關。流通業態主要包括批發、零售和連鎖經營等三種。
1.批發是指從生產商或其他經營者手中採購商品或勞務,再將其提供給商業用戶或者其他業務用戶,供其轉變、加工的大宗商品交易方式。
2.零售是指把商品和勞務直接出售給最終消費者的銷售活動和商品交易方式。這裡所說的最終消費者,是指為了進行生活消費的消費者。零售業是商品流通的最終環節,商品經過零售,賣給最終消費者,就從流通領域進入消費領域。
3.連鎖經營一般是指在核心企業領導下,採用規範化經營同類商品和服務,實行共同的經營方針,集中採購和分散銷售有機結合,實現規模化效益的聯合體組織形式。其中的核心企業稱為總部、總店或本部,各個分散經營企業叫做分部、分店、分支店或者成員店等。
業態 | 特征 |
---|---|
1.批發 | (1)交易批量大; (2)交易更加理性; (3)商圈更大; (4)交易關係穩定; (5)交易過程中服務項目的專業化傾嚮日益顯著。 |
2.零售 | (1)交易次數頻繁,交易批量小; (2)對店鋪選址以及店鋪設計有較高的依賴性; (3)經營場所分散,經營活動受商圈的限制。 |
3.連鎖經營 | 表現為經營管理方面的標準化、專業化、現代化和規模化。 (1)標準化是連鎖經營最基本、最明顯、最本質的特征,它是指連鎖店在經營管理的重要環節等方面實行統一、規範、制度化的管理。 (2)專業化是指連鎖經營企業將採購、進貨、庫存、配送、銷售以及收銀等環節,按其工作內容的具體特點進行規範化的專業化細分,形成由專門技能、專門操作方式和專門工作內容構成的專業化工作崗位,不再需要“一事一議”,只要按制度要求進行管理即可。 (3)現代化:連鎖經營的物質裝備電子化、管理手段現代化。 (4)規模化:連鎖經營企業依靠在不同市場區域設立眾多分店以實現擴大市場占有率、提高銷售額的目的。 |
對流通業態變化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2.人口流向和流量;
3.銷售技術和科技革命的發展;
4.消費者生活方式和購物習慣的變化;
5.競爭方式改變及競爭程度的加劇。
流通企業在選擇業態模式時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地理位置:傳統流通業態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和商業區,現代流通業態的選址已經不局限在市中心,而是向郊區等偏遠地區轉移。
2.商圈:流通業態的輻射範圍通常用商圈來表示。便利店的商圈半徑以不超過1公裡為限。百貨公司的商圈大多為3公裡。測量商圈另一個方法是輻射區內的人口數量,人口越多,商圈越大。
3.店鋪規模:店鋪面積是衡量流通業態的重要因素,一般以營業面積衡量店鋪的規模。國外衡量店鋪規模的基準是200平方米,小於200平方米的稱為小型店鋪。例如:便利店、專門商店等是典型的小型店鋪;購物中心是最大的零售業態。
4.營業時間:國外衡量營業時間的方法大致有兩種:一是看全天總的營業時間,以11個小時為限;二是看全天停業時間,以晚9點為限。營業時間最長的業態是便利店。
5.從業人員
6.服務方式:服務方式是區別不同流通業態的重要指標,從本質上講,流通企業就是服務企業,它通過提供一系列服務來滿足顧客的需求,服務競爭是流通競爭的主要形式。關於服務方式的劃分,目前常見的是人員銷售和無人銷售兩種方式。人員銷售是指營業員全程服務消費者,服務水平較高,專門商店、百貨商店採用較多;無人銷售是指消費者自助銷售,服務水平較低,超市、購物中心等採用較多。
7.客戶關係:業態管理模式下,流通企業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的思想,以市場定位為基礎,它立足於選定的客戶群,因此對客戶資源掌握得比較充分。
8.加工能力:百貨商店由於以經營品牌商品為主,因此大多數流通加工在生產領域完成了,自己不掌握流通加工能力。但超市這種業態卻十分重視流通加工。
9.商品品種:品種政策是眾多流通業態經營政策的基石。
10.商品陳列:百貨公司商品陳列以強化商品渲染為主;超市以商品大量陳列為主;廉價商店採取倉儲和賣場一體化的陳列方式,低矮部位搞倉儲,上面部位搞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