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產業素質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產業素質(Industrial Essence)

目錄

什麼是產業素質

  產業素質是一個整體概念,它既反映微觀經濟產品服務企業事業單位產業組織的質,也反映巨集觀經濟產業結構的質,還反映它們之間的因果關係。產業素質的高低主要體現在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產品服務的質量、花色、品種、性能、物質消耗、成本費用等方面。

我國產業素質的狀況[1]

  (一)我國的產品和服務水平普遍較低

  同發達國家比較起來,我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產品和服務普遍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1)性能差。我國機電產品達到世界80年代初水平的不到30%,普遍存在著產品設計落後,加工精度低等問題。鋼材的純潔化,微合金化,高精度化差距大,吃、穿、用的產品質量也不穩定。建築的質量,造型,運輸工具和其它服務業的信譽、快速、可靠程度等都有較大差距。(2)成本高。首先是物質消耗高。我國每度供電耗煤424克,日本為323克,美國為379克。鋼的綜合能耗,我國重點企業平均每噸鋼1.608噸標準煤,日本為0.8噸。石油化工產品的成本普遍高於國外。轎車價格比國外高40%-100%,小型電腦價格比國外高一倍,照相機價格比國外高3-4倍。(3)品種少。消費品在多用途、多等級、多花色、多規格、多品種和變化快方面差距很大;生產資料在多品種、多規格成套性和開發能力上差距很大,我國數控機床的品種滿足率只有44%,集成電路國外已生產80000 種,我國只有1200種。運輸、商業金融、信息等服務業,在多種類、周到、方便上差距很大。(4)外觀差。日用品的造型、圖案、色澤、包裝,機電產品的外型、油漆,服裝的染色,建築物的塗料等差距都很大。

  各類產品和服務差距的大小也不相同。吃的和穿的產品,大宗原料差距小一些,用的產品差距稍大一些,服務業的差距也稍大一些,家電產品一般估計我國落後6-7年;特殊原材料差距大一些;機械、電子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差距最大,估計要落後15-20年。

  (二)經濟總體效益低。

  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只及日本的1/4,而能源消耗為日本的2倍。每億元國民生產總值的能耗還高於印度。1992年我國工業資金利稅率只有10.11%,成本利潤率只有4.62%,勞動生產率更低。我國每個工人年採煤量只及美國的13.4%;每個水泥工人年產水泥量只及日本的5.8%;每個煉油工人的年產量只及日本的10%。

  (三)技術裝備和管理水平低

  我國經濟各部門的設備普遍落後,大部分機械設備老化嚴重。1989年末,我國全民所有制企業和全民工業企業固定資產新度繫數分別為69.7%,69.4%。設備更新慢,工業企業的平均折舊率只有5.3%,一些重點企業設備達到或接近同期國際水平的只占15%,屬國內先進水平的約占25%。在全民所有制企業中,擁有自動化、半自動化生產線的只占2.5%。公路機場的等級、鐵路電氣化程度、通訊設備、商業設施、倉儲設備、金融的電子化、信息設備都比較落後。

  我國的企業管理尚未擺脫落後狀態。由於我國國有企業的體制改革正在進行中,國有企業還沒能形成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責權利一體的獨立法人,企業還未能很好的實行經營市場化,管理科學化和現代化。現代化管理,例如市場調整技術和分析,信息管理成本計算、預測和分析,工業工程價值工程、新產品設計的經濟分析,投資分析與財務分析等都還處於起步階段。

  (四)產業組織結構分散。

  我國現有企業,是全能廠多,專業化協作的組織程度低,規模小,不能按照市場供求情況及時地發展和淘汰。

  我國現有企業80%都是全能廠,大而全、小而全。分散了提高主要產品的品種質量的能力,拉長了新產品投產的周期,使零部件和專門工藝的水平不能迅速提高,加大了成本。而具有規模經濟效益的行為在我國的規模小,批量小。例如小轎車的經濟規模為30萬輛,國外一些大型汽車廠都在百萬輛以上。有的大到600萬輛。我國產量最多的是桑塔納轎車只有6萬輛。新建企業也由於種種原因,而達不到經濟規模。例如:乙稀經濟規模應為年產30萬噸以上,而現在還在興建年產 11.5萬噸和14萬噸的工廠。

  (五)產業結構水平低

  機械電子工業的發達程度較能反映產業結構的水平。我國機械電子工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1992年為26%,而發達國家一般為 50%以上。在製造機械電子設備的母機工業中,數控機床占全部機床的只有5%,而發達國家一般占80%。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第一產業比重占23.9%,比重太大,第三產業只占27.9%,比重太小,還有高新技術產業弱等都是產業結構水平低的表現。

我國產業素質不高的原因[1]

  (一)市場競爭機制尚未形成。搞好企業其條件是:(1)要有靈活的信息;(2)有相應的人才;(3)有對路的科技成果;(4)有先進的或適用的裝備;(5)有配套的原材料和零部件;(6)有相應的公用設施;(7)有足夠的資金;(8)要不斷提高管理水平等。企業需要瞭解和滿足千變萬化的市場需求,必須藉助於正確的價格信號。而我們國有企業尚未形成真正獨立法人,企業沒有足夠的動力和壓力來追求技術進步,改進管理,改善產業組織,提高產品和服務的水平。同時企業要按照市場需求調整生產和服務,也缺乏必要的條件,沒有自由流動的生產和服務要素市場,產業結構的調整更是困難。

  (二)封閉型經濟的影響。我國經濟過去由於當時的國際環境和我們過分強調自力更生,長期處於封閉狀態,生產上基本是滿足國內需要,自我迴圈,沒有國際競爭和比較,對世界發展情況不甚瞭解,新技術無法引進。強調“外國有的我們必須有”,不是有取有舍,分散了精力和資金,未能抓住重點和有利時機。

  (三)經濟波動仍很大。我國經濟從“七五”到“八五”波動仍然很大,GNP增長速度高的年份達13.9%,低的年份只有4%,工業速度高的年份達27%,低的年份只有7%,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高的年份達50%,低的為-8%。這樣大的波動下,往往是總量失衡通貨膨脹,幣值不穩。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組織生產困難。增長速度過高多出現粗製濫造;速度過低則許多企業難以為繼,忙於生存。

  (四)發展戰略尚未轉過來。多年來我們實行的是以數量增長為主的發展戰略,無論是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30年中,還是以後的優先發展農業、輕工業中都是以數量增長為主,長期以來形成了大量低水平的輕紡工業加工能力和設備加工能力,這些加工能力大大超過了基礎產業的供給能力,因此基礎產業的發展問題一直受到政府的重視。在溫飽型經濟轉向小康型經濟過程中,問題的性質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仍舊是基礎產業供應不足,另一方面卻是低水平的加工產品不適應市場需求,於是就形成大規模的設備進口熱。現在我們的先進設備主要靠進口,而我們自己的基礎機械電子工業的水平低,引進設備消化吸收慢,許多設備一再引進,自己的開發能力差,而新的技術又在迅速發展,這樣下去,我們將長期落在發達國家後面。因此,制訂新的戰略已迫在眉睫了。

提高產業素質的對策[1]

  1.提高產業素質得利的條件

  (1)我國已建成了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有較強大的規模,人民生活正步入小康,有較好的物質基礎和龐大的市場。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將調動廣大企業自覺地為提高素質而努力,也為國家騰出手來保證重點提供了可能。

  (3)國際上資本主義國家要為其資金、技術找出路,有利於我國吸引外資發展經濟。

  (4)充分利用後發優勢,廣大企業通過學、買、合作開發經營等方式可以迅速得到較先進的技術,大大縮短提高產業素質的時間。對於一些關鍵技術,則可由政府組織攻關。

  這些條件為我們儘快趕上發達國家提供了客觀的可能。

  2.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提高產業素質的基本保證。

  要普遍提高產業素質,需要有一個適宜的大環境,這個環境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了這樣的體制,企業會有足夠的動力和壓力,就會自動的去捕捉信息,網路人才,提高技術,購置設備,籌集原料資金,改善管理和搞好企業競爭,促進專業化協作改組,形成經濟規模,調整產業結構,併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這是提高產業素質的根本大計。當然市場也不是萬能的,在趕超發達國家的競爭中,國家對重點產業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3.搞好巨集觀調控,避免經濟的大起大落,是提高產業素質的必要條件。

  經濟的發展呈周期性波動,是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這對於開展競爭,提高產業素質是有利的。但是,經濟的大起大落不利於提高產業素質。因此,要順應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掌握好經濟發展的周期來搞好巨集觀調控,縮小經濟波動的幅度,避免經濟的大起大落。

  國家巨集觀調控主要是通過建立計劃、金融、財政三者之間的相互配合和制約的機制來進行的。推行利改稅,擴大提高中央財政收入的比重。加強中央銀行管理貨幣的職能,並將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開。逐步建立法人投資銀行信貸的風險責任。國家計劃要以市場為基礎,總體上應是指導性計劃,主要任務是確定發展戰略,巨集觀調控目標和產業政策,搞好經濟預測和規劃,綜合協調巨集觀經濟政策經濟杠桿的運行。合理的劃分中央和地方的經濟管理許可權。這些巨集觀調控任務的確立,調控系統之間關係的建立,強化了中央巨集觀調控的權力,這樣對於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辦事,避免經濟的大起大落,促進產業素質的提高,必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最後。我國的經濟發展必須著重素質提高的戰略。

  以提高素質為主的經濟發展,需求檔次拉開;人們對產品和服務的選擇性增強;更著眼於生產要素的效率,政府支持的重點在技術設備和特殊原材料上,對進出口更要求提高結構水平。

  一般國家在工業化中後期,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是工業和機電一體化的設備製造業占主導作用。機械技術與其它先進技術相結合而形成的新的勞動手段,是產業革命的推動力。由此可見,以提高產業素質為主的發展戰略的主要特點是突出機電一體化的設備製造業。

  我國的產業素質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又要補基礎,又要跟先進,任務十分艱巨。這就必須充分利用我國後發優勢,制定分步戰略,有步驟的進行追趕。             第一步,對產業素質補課階段。今後應該下決心用五年或更少一點時間做到:(1)在這個期間批量生產的產品基本達到發達國家80年代水平,特別是基礎件、電子電氣元器件的性能要過關,品種有較大的增加。(2)服務水平要提高一大步,要進一步發揚為顧客服務的思想,杜絕官氣,打擊欺騙行為。(3)產業組織水平要有較大的改善,零部件的批量產品集中度要有較大提高。國家對基礎產業仍應重點支持。支柱產業應是機械、電子、石油化工汽車和建築業,但由國家重點支持的應該是基礎機械電子產業,包括:數控機床,集成電路,電子電腦,基礎工藝,基礎元器件,電子元器件,電子材料,特殊金屬和化工材料,汽車零部件……等等。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我國的產業政策應該是:(1)把不斷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科學研究結合起來,目的是要形成自己的開發研究隊伍和能力。(2)集中投資,對集成電路,電子電腦等實行特別折舊,在政策性銀行設立專項貸款以便有足夠的投資強度,配套的形成生產能力。(3)開拓市場,制定喪失精度設備的淘汰政策,銀行設立買方信貸,促進設備的必要更新。(4)實行必要的貿易保護政策。“復關”後要對幼稚產業,例如集成電路、汽車等進行關稅保護。(5)改組產業組織,實行專業化協作,按經濟規模組織生產,並形成一些特大型企業集團。

  第二步,再利用十年左右的時間,使我國產業素質基本達到或接近發達國家九十年代的水平。我國產品品種和服務種類有較大增加,性能、外觀穩定提高,成本降低,機電一體化產品大發展,數控機床、大型成套設備多數能生產並形成自己的開發系列,汽車業大發展,專業化協作、規模經濟逐漸發揮效益。機電產品的出口與進口都有較大增加,但凈進口要減少。在這個階段內國家支持的重點主要是基礎產業和基礎機械、微電子工業、光機電一體化和第三產業中的金融等產業。

  第三步,到2010年前後,我國的產業素質要在重要方面基本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傳統工業基本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新興產業部分得到發展,企業專業化協作、規模經濟效益得到發揮,成長起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大型企業集團。第一產業穩步發展,第三產業有較大發展。產業結構走向高級化,機械電子工業占工業產值的比重加大,農業比重大大縮小,第三產業比重增加。對環境保護更加重視。基礎產業轉向穩步發展,國家支持的重點產業的應是微電子、光機電一體化設備、新材料、生物工程、航天工程和第三產業的信息產業等。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劉增恆.論我國產業素質的提高.當代經濟研究1994年06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產業素質"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