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園區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經濟園區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間內群集大量企業,以產業群集聚或產業鏈耦合為基礎,吸納生產要素集中投入從而形成區內經濟增長乘數效應的經濟組織。一般理解下的經濟園區是指具有一定經濟內容和形式的範圍區域,簡言之,具有經濟內涵的園區就是經濟園區。一般說來經濟園區主要包括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特色工業園區、工業團地、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科技園、科學城、技術城、創業園、現代物流園、經濟特區、保稅區、免稅區、自由貿易區、出口加工區,等等。
經濟園區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代,但被公認為世界上第一個“經濟園區”的是1574年建立的義大利西北部的熱那亞灣雷格享(Leghohy)自由港。現代意義上的經濟園區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1951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在其校園內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科學研究公園—斯坦福研究公園(StanfordResearchPark),後來發展成“矽谷”。1957年,前蘇聯開始籌建科學院西伯利亞總分院,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新西伯利亞科學城,成為世界上最早冠以“科學城”名稱的園區。20世紀60-70年代,隨著國際產業結構調整以及隨之而來的國外直接投資的急劇增長,自由港、出口加工區、自由貿易區等新型園區也得到了發展。但這一時期,經濟園區發展作為一種經濟現象並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到90年代初,美國設立了398個園區,遍佈全國;加拿大在幾個主要省設立了31個園區;日本在18個地區建立了104個技術城;英國設立了50個園區;澳大利亞設立了33個園區;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荷蘭、比利時、愛爾蘭、瑞典、蘇格蘭、新加坡、印度、印尼等國也相繼建立了各種不同形式的園區,使園區分佈擴大到34個國家和地區。
一般說來,經濟園區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工業園區,一方面是商務園區。一兩年內,經濟園區又引入了物流園區的概念,尤其是2009年3月以來,因為國家出台的《物流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政策,對物流園區帶來了非常巨大的促進影響。同時,經濟園區也包括保稅等元素。
中國經濟園區的產生,是改革開放的產物,發展歷程從經濟特區、到沿海開放城市、內地城市、再到西部整體的全國開花的過程。而園區的類型,有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出口加工區、保稅區、物流園區等,逐漸向多功能、專業化發展。
經濟園區的分類[1]
經濟園區儘管超越了社會制度、經濟發展水平和地域上的限制,在世界上得到了普遍的發展,但由於各國和地區在社會制度、文化傳統、經濟實力上存在著差異,其發展模式也不盡相同。
從發展優勢來看,經濟園區可劃分為優勢主導型、優勢導入型和優勢綜合型;
從區域拓展規劃過程來看,經濟園區可劃分為鬆散聯合型、新區創建型和舊區拓展型;
從投資主體來看,經濟園區可劃分為政府投資型、民間投資型和混合經濟型;
從經濟活動的表現特征來看,經濟園區可劃分為外向型、內向型以及兼有內向型和外向型特征的雙向型;
從學科研究來看,經濟園區可劃分為單一專業型、多學科綜合型;
從管理體制來看,經濟園區可劃分為政府管理型、學校或民間非贏利機構管理型和政府、大學、企業組成聯合機構管理型。
總之,從最初的自由貿易港、自由貿易區,到科學城、技術城,再到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開發區,經濟園區經歷了一系列的演化過程。而這個過程恰恰就是經濟空間佈局的演繹過程,也是園區“經濟”的創造過程。
- ↑ 向世聰.園區經濟理論述評[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