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88个条目

社會保障經濟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社會保障經濟學(Social Security Economics)

目錄

什麼是社會保障經濟學

  社會保障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主義保障事業的經濟關係及其規律的科學。社會保障經濟學研究的客體不是保障業本身,而是保障業的經濟關係,運用經濟原理分析和研究保障業發展的經濟狀況和發展方向。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社會保障具有明顯的階級性。

社會保障經濟學的內容

  一門學科的內容,是由它所研究的對象的內容所決定的。社會保障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保障經濟關係,因此,有關社會保障基本屬性、社會保障需求、社會保障經濟主體的分析,社會保障基金籌集、儲存、分配、使用的論述,就組成了社會保障經濟學的主要內容。社會保障經濟學圍繞社會保障經濟關係這個中心,論述了下列幾方面的內容:。

  1.社會保障的基本原理。其中論述了社會保障的體系、性質和特征,社會保障的地位和作用,社會保障的基本原則。

  2.社會保障的產生和發展。這部分是從縱的方面考察了社會保障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論述社會保障產生的社會經濟因素,社會保障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福利國家”的形成及其困境,以及社會主義制度下社會保障的發展。

  3.社會保障主要組成部分的論述。其中論述了社會救助、優撫安置、社會福利社區服務以及養老保險生育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等。

  4.社會保障基金的籌集和分配。這部分主要論述了社會保障基金籌集的渠道及形式,社會保障基金儲存的意義及增值的方式,社會保障基金的分配原則、分配機制社會保障基金的使用及其效益評價和提高使用效益的措施等。

  5.社會保障的管理體制。其中闡述了社會保障的管理原則、管理機構、管理方式等。

  以上五部分的內容及其邏輯順序就構成了社會保障經濟學的學科體系。

社會保障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經濟學分支學科
部門經濟學
比較經濟學
保險學
不確定性經濟學
保險經濟學
產業經濟學
城市經濟學
財政學
產權經濟學
畜牧業經濟學
傳媒經濟學
供應鏈物流學
第三方物流學
燈塔經濟學
發展經濟學
福利經濟學
服務經濟學
非生產領域經濟學
分銷物流學
風險經濟學
法律經濟學
房地產經濟學
非稀缺經濟學
古典經濟學
公共經濟學
國際經濟學
規模經濟學
管理經濟學
公司金融學
工程經濟學
規制經濟學
工業經濟學
國土經濟學
國防經濟學
規範經濟學
國際統計學
過剩經濟學
國際金融學
公共管理學
巨集觀經濟學
海洋經濟學
環境經濟學
後勤學
混沌經濟學
護理經濟學
巨集觀信息經濟學
計量經濟學
結構經濟學
教育經濟學
經營經濟學
經濟動力學
公共財政學
計劃經濟學
經濟預測學
基本建設經濟學
激進派經濟學
金融學
金融工程學
實驗金融學
金融市場學
經濟控制論
價格經濟學
技術經濟學
交易成本經濟學
建築經濟學
金融經濟學
經濟倫理學
近代統計學
經濟地理學
經濟社會學
家庭經濟學
軍事經濟學
經濟政策學
家政經濟學
科學經濟學
凱恩斯經濟學
空間經濟計量學
快樂經濟學
空間經濟學
開發經濟學
會計公共關係學
理論經濟學
旅游經濟學
勞動經濟學
勞務經濟學
流通經濟學
林業經濟學
勞權經濟學
馬歇爾經濟學
民生經濟學
民族經濟學
描述統計學
農村經濟學
農業經濟學
能源經濟學
農業生產經濟學
新經濟地理學
品牌生態學
品牌經濟學
品牌學
區域經濟學
窮人經濟學
企業物流學
企業經濟學
契約經濟學
歧視經濟學
氣象經濟學
人口經濟學
人事管理經濟學
生產力經濟學
數量經濟學
世界經濟學
實證經濟學
生態經濟學
數理經濟學
實驗經濟學
神經元經濟學
商品運輸學
商業經濟學
社會經濟統計學
生物經濟學
商品學
數理統計學
水利經濟學
商業地理學
投入產出經濟學
推斷統計學
統計學
土地經濟學
圖書館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
文化經濟學
衛生經濟學
物流管理學
物流學
物流技術學
物流會計學
物流經濟學
維基經濟學
物資經濟學
污染經濟學
微觀信息經濟學
消費經濟學
心理經濟學
信息經濟學
新制度經濟學
行為經濟學
現代物流學
憲政經濟學
行為金融學
現代金融學
心理統計學
新貨幣經濟學
新政治經濟學
新自由主義經濟學
信息系統經濟學
運輸經濟學
演化經濟學
應用經濟學
郵電通信經濟學
漁業經濟學
藥物經濟學
語言經濟學
中觀經濟學
政治經濟學
制度經濟學
電子商務物流學
資源經濟學
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
戰爭經濟學
知識產品經濟學
轉軌經濟學
綜觀經濟學
自然資源經濟學
質量經濟學
自然災害經濟學
知識經濟學
[編輯]

  社會保障經濟學是從經濟學的角度研究社會保障問題,研究社會保障經濟關係的本質及其運動規律的科學。社會保障經濟學要揭示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繫,揭示國家、用人單位和個人之間、社會成員之間在社會保障過程中所發生的經濟關係的本質,揭示社會保障基金扣除繳納、籌集儲存、分配使用之間的內在聯繫及其關係的本質。通過上述的研究,發現和揭示社會保障經濟關係的運動規律。

  社會保障經濟學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是一門應用經濟學。社會保障經濟學由於有其自身特有的研究對象,而從有關的經濟學科中分離出來並與其他各門經濟學科相區別,成為一門獨立的經濟學科。社會保障經濟學與其他有關的經濟學科既有區別,又有一定的聯繫。

  政治經濟學也是研究經濟關係的,但它研究的對象是總的經濟關係(即生產關係),其中包括生產關係、分配關係、交換關係和消費關係,研究目的在於揭示生產關係的本質及其發展變化規律。

  而社會保障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只是經濟關係的一部分,是分配關係中的一個特殊部分,即特殊的分配關係。政治經濟學研究經濟運行的一般規律,它著重研究市場經濟的運動和發展的動力機制。社會保障經濟學側重研究市場經濟的穩定機制。在研究滿足勞動者的物質需要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上,兩門學科存在著相互聯繫和交叉的關係。同時,由於社會保障經濟學是在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因此,社會保障經濟學要以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為指導,具體地分析社會保障領域中特殊的經濟矛盾和經濟關係。

  社會保障經濟學與勞動經濟學既有區別也有聯繫。勞動經濟學研究的是勞動力資源配置、運行和勞動關係的發展變化規律,而社會保障經濟學研究的是社會保障經濟關係。在社會保障經濟關係中,有一部分屬於勞動關係,但僅僅是勞動關係中的一部分。

  社會保障經濟學與分配經濟學消費經濟學也是有一定聯繫的。因為社會保障經濟學也是研究分配和消費的。分配經濟學研究分配關係的規律,而社會保障經濟學只是研究分配關係中的一種特殊的分配關係。分配經濟學的一些基本理論對於社會保障經濟學也是有指導意義的。消費經濟學是研究消費關係的,其中包括消費水平、消費結構消費方式等,而社會保障對象的消費是整個社會消費關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國家)不僅要通過國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對生存發生困難的社會成員提供物質幫助,還應對社會保障對象在使用社會保障金進行消費的過程中進行指導和提供服務、設施上的幫助,而且一部分社會保障對象,如退休老人、殘疾人的消費,社會應給予更多的關懷和幫助。因此,社會保障對象的消費不但是社會保障經濟學需要研究的問題,而且也應該是消費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問題。當然,兩者研究的主體和側重點是有區別的。消費經濟學是研究消費總體,而社會保障經濟學只是研究消費領域中的個體,即部分人的消費關係消費經濟學研究消費需求,側重於人們對物質和文化產品的從低到高的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社會保障經濟學研究消費需求偏重研究人的最基本的需求維持人的生存的物質生活的基本保障。

社會保障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

  一、西方福利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

  社會保障經濟學與其他的經濟學科一樣,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並具備了一定的條件才產生的。社會保障經濟學是隨著社會保障實踐的產生而產生,並隨著社會保障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

  社會保障經濟學產生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達的時期。社會保障經濟學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通常被包括在福利經濟學之中,是福利經濟學的一個重要部分。福利經濟學研究對象要比社會保障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寬泛。福利經濟學研究的是所謂社會福利極大化(這裡講的社會福利是一般福利概念,社會保障只是其中一部分)。福利經濟學既研究國民收入適度分配,即所謂收入均等化問題,也研究生產資源的適度配置問題。從福利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可以大致看出社會保障經濟學的演變過程。

  福利經濟學作為現代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在世紀初形成於英國,後來在美國、瑞典、法國等國得到傳播。福利經濟學產生的社會經濟條件和歷史背景,是社會化大生產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由於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對社會成員的勞動力再生產、勞動就業、疾病醫療、退休養老等保障,已經成為社會的問題,需要由社會解決;同時由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引發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激化,造成大量工廠倒閉、大批工人失業,使部分社會成員的生存發生困難。為了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取得社會安寧,需要發展社會保障事業。客觀的社會經濟條件及社會矛盾,促進了福利經濟學的產生。

  西方經濟學者一般認為,福利經濟學成為一門系統的獨立的學科,開始於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庇古1920年寫成的《福利經濟學》一書。庇古的《福利經濟學》的出版,標志著福利經濟學的正式產生。庇古被西方學者推崇為“福利經濟學之父”。庇古是劍橋學派領袖馬歇爾的學生,他直接承襲劍橋學派宗師馬歇爾的福利觀點,受費者剩餘”“、生產者剩餘”等新概念的啟發,提出“國民收益”的概念,構成了他自己的理論體系。庇古在《福利經濟學》這部著作中對福利概念下的定義是:能夠計量的與經濟生活有關的那種福利,也就是能夠直接或間接同貨幣量杠桿有關的那部分社會福利,這部分福利被稱為經濟福利。庇古論證了經濟福利增大的可能性,經濟福利將隨國民總收入的增加而增大,也將由收入分配均等化而增大。他認為,如果把富人的收入的一部分轉移給窮人,經濟福利就會增大。收入轉移的途徑就是由政府向富人征收累進所得稅遺產稅,然後舉辦社會保障事業,補貼窮人,即用來發放失業津貼社會救濟養老金醫療保險、房屋供給等。這些收入轉移將會增加窮人的實際所得。經濟福利所以會因收入分配均等化而增大,其依據是邊際效用遞減學說。在這裡,貨幣的邊際效用隨數量的增加而遞減。他認為,一個人收入愈多,貨幣收入的邊際效用愈小;收入愈少,貨幣收入的邊際效用就愈大。因此,如果將貨幣收入從富人那裡“轉移”一些給窮人,就可以增加貨幣的邊際效用,而使社會滿足總量增加。這一論點為資產階級的“福利國家”理論提供了部分依據。

  庇古的福利經濟學理論是以效用基數論和不同個人之間效用的可比性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的。而從實證經濟學的觀點來看,效用在各人之間是無法比較的。故庇古的這一理論受到西方經濟學家的普遍指責。在20世紀30年代以後,又出現了一種新的福利經濟理論,這一理論被稱為“新福利經濟學”。而庇古的福利經濟學被當作“舊福利經濟學”。新福利經濟學採用序數效用論無差異曲線分析法(基數效用論是指效用可以用數量單位來衡量,而效用序數論認為效用只有次序先後,即第一、第二、第三……順序數目來表示。無差異曲線是一條用來表示消費者對不同組合商品的偏好沒有差異的曲線。)來擺脫舊福利經濟學難以回答的福利命題,否認個人間效用比較的可能性,排除舊福利經濟學的收入均等化理論,僅以交換上和生產上的最優條件作為達到最大福利的條件,即從生產資源配置方面找出“最適度條件”,以為這就是最大福利的界線,任何偏離只會使福利減損。其代表性理論是洛桑學派代表人物帕累托帕累托是義大利經濟學家)的理論。帕累托提出的福利標準是:任何變革只要使部分人受益而沒有人受損,這就算是福利增大;要不是這樣,就無法判斷福利是否增大。皈依他的英國學者卡爾多希克斯也認為這在事實上是不可能做到的。他們認為,在一種變革中部分人受益是難免會使另外的人受損,不過政府可運用適當政策使受損者得到補償。而美國學者柏格森和薩繆爾遜對補償原理持異議。他們著眼於個人的主觀感受,認為補償是否恰當,需在受益者接受後感到,事前無法測知,因而這種決策也是不科學的。柏格森和薩繆爾遜把福利極大化寄托在最適度條件的選擇上,認為生產與交換符合最適度條件未必就能獲致福利極大化,必須同時將分配方面及其他所有支配福利的因素一併列入“社會福利函數”,當這個函數值最大時才算臻於福利極大化。

  福利經濟學標榜通過收入分配的均等化,實現收入從富人向窮人的轉移,這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是不可能實現的。資產階級政府雖然從富人那裡征收一點稅收,用以補貼窮人,但那也是為了鞏固資產階級的統治,維護資本剝削的秩序。福利經濟學的一套理論,其階級實質是為了美化壟斷資本主義,宣揚資產階級國家的經濟政策的“超階級”作用,把資產階級國家說成是全民的“福利國家”。

  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福利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為“福利國家”社會保障的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從而促進了資本主義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

  二、社會主義制度下社會保障經濟學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社會保障問題有一系列的重要論述。

  早在一百多年前的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在德國的要求》一文中就指出“:建立國家工廠。國家保證所有的工人都有生活資料,並且負責照管喪失勞動力的人。” 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又指出:“剩下來的總產品中的其他部分是用來作為消費資料的。在把這部分進行個人分配之前,還得從裡面扣除:第一,和生產沒有關係的一般管理費用。第二,用來滿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學校、保健設施等。第三,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等等設立的基金。總之,就是現在屬於所謂官辦濟貧事業的部分。” 列寧在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以前,就提出了“以法律規定,廠主有供給學校經費、給工人以醫療幫助的義務” “。國家對失去勞動能力的老年工人發付撫恤金,最好的工人保險形式是國家保險,這種保險是根據下列原則建立的:(1)工人在下列一切場合(傷殘、疾病、年老、殘廢;女工還有懷孕和生育;養育者死後所遺寡婦和孤兒的撫恤)喪失勞動能力,或因失業失掉工資時國家保險都要給工人以保障;(2)保險要包括一切雇佣勞動者及其家屬;(3)對一切被保險者都要按照補助全部工資的原則給予補助,同時一切保險費都由企業主和國家負擔;(4)各種保險都由統一的保險組織辦理。” 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以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社會保障的論述,是社會主義的社會保障經濟學的理論基礎。

  蘇聯在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即根據馬克思、列寧的思想建立了社會主義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理論的研究也隨之開展起來,從而產生社會主義的社會保障經濟理論。在年蘇聯出版了扎別林的《社會保障理論》,以後有不少學者研究社會保障經濟學的基本問題,如謝馬什科的《社會保障權》,蘭採夫的《蘇聯社會保障的經濟問題》等等。這些論著對社會主義的社會保障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我國在1949年前僅有少數社會學家從社會事業、社會工作的角度對社會保障問題進行了研究,並出版了一些著作。如1920年世界書局出版了李劍華的《社會事業》1942年交通書局出版了馬宗榮的《社會事業與社會行政》194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蔣旨昂的《社會工作導論》等等。但是那時,我國由於國民黨政府的腐敗,經濟極其落後,幾乎沒有建立社會保障事業,對社會保障問題的研究也只是初步的、粗淺的,不可能形成我國的社會保障經濟學。

  1949年後,我國雖然較快地建立了幫助企業職工和喪失勞動能力以及生活困難者的社會保障制度,但是由於經濟理論上的“左”的錯誤,以及認為社會保障已包含在社會主義制度之中,因而社會保障經濟問題的研究一度被忽視,專門論述社會保障經濟問題的論著甚少,沒有形成中國社會主義的社會保障經濟學。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社會保障問題的科學研究逐漸地開展起來。中國勞動學會和勞動人事部保險福利局於1983年11月在鄭州召開了保險福利問題學術討論會。1984年11月又在南昌市召開了職工生活福利問題學術討論會。會議對社會保險的勞動屬性、分配原則、基金籌集、待遇水平,職工福利的性質、作用、分配原則、水平高低以及福利事業社會化等問題,從理論上進行了深入探討。此後,不少學者專家就社會保障的經濟問題進行繼續研究,發表了許多論文,並出版了一些專著。從事社會保障工作的實際部門就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進行實踐探索。社會保障理論的探討、改革的實踐,為建立我國的社會保障經濟學奠定了基礎。

社會保障經濟學的任務

  社會保障經濟學由於有自己特有的研究對象,因而也有本身特有的任務。社會保障經濟學的任務,總的說來是要揭示社會保障經濟關係形成的條件、表現形式和經濟實質,闡明社會保障經濟關係發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為正確地認識和處理社會保障經濟關係提供理論依據,以促進我國社會主義保障事業的發展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具體說來,社會保障經濟學有以下幾條任務:。

  1.社會保障經濟學要揭示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繫,闡述社會保障對保證社會安定、促進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以及社會保障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促使整個社會重視社會保障事業,積極促進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

  2.研究和揭示社會保障經濟關係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社會保障經濟學首先要研究一般社會主義的經濟規律在社會保障經濟關係方面的具體表現,如研究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怎樣在社會保障領域得到實現,實現的程度和方式;研究國民經濟按比例發展規律如何在確定社會保障、工資、國民收入之間的比例關係及社會保障內部項目之間的協調發展上得到具體的體現,等等。當然,社會保障經濟學主要的任務是要揭示社會保障經濟關係的運動規律,這些規律主要的有:社會保障經濟關係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社會保障基金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規律,社會保障基金適度扣除的規律,社會保障基金社會統籌的規律,社會保障基金儲存增值的規律,社會保障基金均等分配的規律等。

  3.通過對社會保障經濟關係發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性的揭示,為社會保障政策和制度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社會保障涉及的面廣,關係到社會成員的切身利益,問題又極其複雜,政策性很強,處理不好就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這就要加強決策的科學性。決策的科學性需要有科學的理論作指導。社會保障經濟學就是以馬列主義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揭示社會保障經濟關係運動規律的科學理論。有了社會保障經濟學理論的指導,就可以剋服決策中的盲目性,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就可以發現現行社會保障制度中的弊病,明確改革的方向。社會保障經濟學的原理可以為改革和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中國式的社會保障體系提供充分的理論依據。

  4.社會保障經濟學闡述的社會保障經濟方面的基本業務知識,為提高幹部的業務水平,搞好社會保障工作提供了理論指導。

  如社會保障經濟學要闡明社會保障有哪些主要的項目,這些項目的性質和內容是什麼,社會保障基金怎樣籌集、儲存,如何分配使用,以及怎樣進行管理等。這些都是搞好社會保障工作必不可少的基本業務知識。

社會保障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一、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相統一的方法,是根本的一般的研究方法

  社會保障經濟學,與其他任何一門學科一樣,不僅有自己的研究對象,而且必須有正確的研究方法。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在研究社會保障經濟關係時,必須以辯證唯物主義作為方法論基礎。也就是說,要用對立統一的觀點分析和處理社會保障經濟關係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用普遍聯繫的觀點分析社會保障各個項目之間,以及社會保障經濟關係同其他各種社會現象及經濟現象之間的聯繫和影響;用發展的觀點考察社會保障經濟關係的發展變化的趨勢。同時還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這就是說,既要從特定的經濟形式出發,又要從社會保障經濟關係發展的歷史出發;既要從社會保障經濟關係發展的特殊規律出發,又要從社會保障經濟關係的一般規律出發;既要看到歷史條件對社會保障的制約性,社會主義社會保障與資本主義社會保障具有質的區別性,又要看到社會主義社會保障與資本主義社會保障之間的連續性、繼承性;既要註意研究自己民族社會保障經濟關係發展的歷史性,又要重視研究其他民族社會保障經濟關係發展的歷史性。

  總之,要從實際出發,辯證地、歷史地、發展地研究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保障經濟關係。

  二、抽象分析法

  即從實際存在的錯綜複雜的社會保障經濟關係中,先把一些錶面的、次要的、特殊的東西舍掉,抓住本質的、主要的、帶有普遍性的東西,在純粹的理論形態上進行理論分析,從個別到一般,從特殊的社會保障經濟現象概括出一般規律;再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用一般規律和原理指導具體的社會保障經濟問題的分析、解釋、解決,使人們對社會保障經濟關係發展的客觀規律及其現象形態有一個清晰的全面的認識。

  三、系統分析法

  社會保障經濟學研究的對象社會保障經濟關係是整個社會再生產過程和總的經濟關係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社會保障這個子系統和其他有關的子系統之間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而在社會保障這個系統中,各個因素、各個環節之間也是密切聯繫、相互作用的。因此,要把社會保障經濟關係內部諸因素分解開來,對它們的本質、功能、在系統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發展趨勢等等,分別進行研究和層次性的考察,進行由表及裡的深入研究,從錯綜複雜的相互聯繫中理出系統的頭緒,然後在分解的基礎上把社會保障經濟關係中的各種因素結合起來進行綜合性整體考察。

  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揭示社會保障經濟關係發展的規律。

  四、社會調查法

  社會保障經濟關係是極其複雜的社會經濟現象,因此,必須對客觀的社會保障經濟關係進行系統的、全面的、普遍的調查,以占有足夠數量的客觀事實材料和數據,通過對這些材料和數據的分析、比較,找出本質性的東西,作出科學的表述。

  五、試驗法

  社會保障經濟理論和其他的經濟科學理論一樣,需要運用試驗的方法,通過實踐,檢驗理論是否正確。所謂試驗,就是先在某些經濟地區或單位有限的範圍內,對所概括出的理論加以運用,進行試點實踐,以驗證某些理論的正確性,並通過試驗來修正、補充和完善社會保障經濟理論。

  社會保障經濟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經濟理論界和廣大實際工作者應當共同研究和探討,並通過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實踐,來進一步充實和完善社會保障經濟學的理論體系,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經濟理論而共同努力。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ixi,Dan,东风,KAER,HEHE林,林巧玲,Mis铭,方小莉.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社會保障經濟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