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投融資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企業投融資是指企業經營運作的兩種不同的形式,目的都是通過投資融資活動,壯大企業實力,獲取企業更大效益的方式。財務管理中的投資既包括對外投資,也包括對內投資。
企業投融資的概述[1]
企業投融資是企業投資與融資兩個概念的融合,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對於資金的運作存在這兩種形式,不論是企業投資還是企業融資,進行該兩項活動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了提升企業經營效益,最終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企業投資指的是企業投入自有資產引進新型技術、更新機器設備、擴大生產銷售、開拓市場等,以期最大化獲取企業合法利益的一種再生產經濟活動。對內投資和對外投資是企業投資的兩種方向;從生產經營關係的角度來看,企業投資可分為間接投資與直接投資,其中間接投資指的是企業運用資金進行證券等金融性資產投資,而直接投資指的是企業資金的投向為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從企業投資在再生產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來看,投資又可細分為移向性投資、更新性投資、建設性投資及追加性投資等。眾所周知,投資必然伴隨著相應程度的風險,投資收益與投資風險一般呈正向關係,企業務必要關註從投入到產出整個過程所可能存在的各類風險,如果不註意風險的存在性並及時預防,企業的所有投資都將前功盡棄。因而,企業在進行投資之前,必須做好全方位市場調查,調動各方有關資源,準確把握市場投資環境,理清自身在投資項目上的優勢與不足,客觀評價自身的投資實力,做好投資項目的整體規劃,全面預防現時及潛在的投資風險,切實提升企業投資成功的概率。
企業融資指的是企業在全面考慮自身資金使用情況及企業生產經營情況的基礎上,轉向債權人和投資者進行資金籌集或充分利用積累籌集所需經營資金的資金運作過程。企業所進行的融資活動必須與其經營發展狀況及戰略發展目標密切結合,在法律的框架內充分運用各種渠道加以展開。一般而言,企業融資有外源融資和內源融資兩種方式:其中銀行借貸、發生企業債券及公司股票等屬於外源融資方式,它具體指的是企業在現行法律框架內運用各種合法渠道向企業以外的所有其他有關經濟主體進行資金籌集的資金運作行為。外源融資方式有利於企業滿足新形勢下須持續提升企業設備技術人才、不斷擴大經營規模等各方面的現實要求;而內源融資風險較小,成本較低且自主性較大,它指的是企業將自身經由內部融通而來的資金源源不斷地轉向投資領域的資金運作過程,通常企業在進行融資決策時首選內源融資方式。隨著企業規模的持續擴大及市場競爭激烈程度的不斷加大,外源融資已逐漸取代內源融資成為許多企業進行資金融資的主要方式。
當前企業投融資方式豐富、形式多元,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類:
- 1.政策性融資。
國家為保證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設立若幹政策性銀行,也提供政府性的貸款,以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和企業運行。
資金投放的價值目標主要有兩種:一是公平價值的體現,表現為財政性的投入。政府投資、政策性投資,是政府調控經濟的主要措施之一。二是效率的價值體現,表現為商業性的貸款,旨在追求效率或利益的最大化。此外,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的推進相關產業發展的資金亦屬此類。
- 2.商業貸款。
一是國有商業銀行的商業貸款,這是目前商業貸款的主渠道;
二是多種所有制混合且國有經濟不占主導的商業性銀行提供的商業貸款;
- 3.上市融資。
無論是IPO,還是增發,都是向社會公開募集資金;此外,上市公司的非公開發行,亦是上市公司融資的方式。
- 4.投資併購(含私募股權投資)。
這是我們探討的重點。既包括合資、合作新設立公司、企業,亦包括公司企業對已存在公司進行的投資與併購,其共同之處在於投資人享有公司的股權。產業投資與財務投資的分野在於前者以整合產業為主,往往需要參與甚至控制公司的運營權;後者以財務監管為主,其目的在於實現財務回報的最大化。
私募股權投融資,是目前較為常見的一種股權投資方式。投資機構以公司制、有限合伙制等形式,聚集巨額資金進行投資,同時通過上市等形式溢價退出公司,獲取利益回報。
- 5.民間借貸。
目前規範的、不規範的民間借貸依然十分活躍,“地下錢莊”在相當程度上亦很活躍。這種形象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現實性,但要特別防範非法集資、高利貸、資金安全、討債形式非法化等方面存在的風險。
對於信譽、資產、融資抵押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而言,融資租賃等金融產品融資有其特殊的生命力:一是租賃期間租賃物產權不發生變化,出租人財產安全相對有保障;二是租金支付有一個相當周期,承租人有足夠的時間消化租賃融資成本;三是租賃物係為承租方“量身定做”,經濟適用。
金融產品的創新,可以使融資的安全與效率達到一種合理的均衡。但過度的金融衍生品泛濫,容易傷害企業利益,最終傷害到金融體系的運行。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某種意義上正是金融衍生品缺乏應有監管與約束的惡果。
企業投融資面臨的難題[1]
企業投資要切實根據自身經濟實力和發展需要來確定大致的投資數額,不能盲目求快,想在短時間內獲得飛速的發展,這樣只會導致企業內部資金運作困難,如果投資失敗就很難使企業再次振作。所以企業發展要快中求穩,要給自己留有充足的危機處理基金作為後路。同時,企業在進行投資前,應該充分瞭解分析當前的投資環境,並結合經濟發展規律,有預見性地選擇適合自己公司且具有遠大發展前景的項目進行投資。切忌隨波逐流,看到什麼賺錢就想涉足,從而盲目投資,導致投資失敗。
- 2.投資結構不合理導致資金無法得到合理運用。
企業用於再生產上的投資包括:擴大企業規模、更新生產設備、引進新的生產技術、招收和培養高素質的人才等,但是,有的企業對於科技和人才在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上的巨大作用認識不足,對此不夠重視,只是一味地擴大生產規模,以求生產更多的產品,導致產品在市場上過度飽和,在價值規律的作用下價格下降,又由於這個企業的產品與其他生產同類新產品,但是重視科技和人才的企業的產品相比,成本明顯偏高,質量明顯較差,價格上又沒法降下來,自然就會缺乏市場競爭力。
- 3.融資渠道不通暢,融資難度大、成本高、風險高。
雖然企業外源融資方式很多,主要有銀行貸款、資本市場公開融資和私募融資等,但是由於外源融資門檻高、風險大等原因,我國中小企業現今主要還是通過內源融資來獲取生產資本,因為外源融資門檻高,首先銀行信貸成本高,許多中小企業根本沒有能力承擔;其次我國商業銀行對貸款許可權審核要求嚴格,無法靈活應對不同層次客戶的需求,由於中小企業資產少且折扣率高,中小企業貸款專項業務不完備以及針對中小企業信貸業務的審批體制不健全等原因,導致中小企業貸款抵押難、擔保難,對抵押資產評估服務不規範,隨意性大,不能對中小企業的資產做出公正合理的價格評估,且貸款評估部門分散,手續繁雜,收費昂貴,貸款的審批成本較高。使得企業外源融資門檻高,不是所有企業都可以採用。由於中小企業缺乏系統的財會制度,貸款數額較小、信用等級較低、應對風險的能力較弱,與貸款批量大,自身具有完善的會計財務系統,信用等級相對較高的大中型企業相比,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也較高。因為大企業可以進入公開市場融資,而中小企業由於缺乏足夠的擔保群體和固定的抵押資產以及我國各大銀行目前針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業務不完備,所以,中小企業一般只能進入融資成本更高的非公開股權和債務市場。並且,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多採取抵押或擔保方式,不僅手續繁雜,而且為尋求擔保或抵押,中小企業還要額外地付出擔保費、抵押資產評估等相關費用。更甚,由於正規融資渠道的困難使許多中小企業為求發展不得不從民間高利借貸。使得一些中小外源企業融資成本高。由於中小企業經濟實力低、資金數量少、規模小、生產經營場所不固定、人員流動性大、技術水平落後、經營業績不穩定等缺陷,需要通過不斷償還債務和舉借新債來確保企業資金流通,企業債務負擔重,債務利息風險程度高,而中小企業生產—銷售—再生產的短周期運營模式,決定了中小企業對資金回籠依賴性強,抗風險能力弱,導致中小企業對市場供求關係反應敏感,沒有足夠能力應對市場的變化,一旦遇到產品滯銷,就會直接引起企業資金周轉不靈,生產能力減弱,甚至會給企業帶來致命衝擊。因而對於外源融資,中小企業承擔的風險也比國企、大型私企高。
解決企業投融資問題的措施[1]
- 1.企業要註重自身的積累,又要加強外源融資意識,拓寬融資渠道。
企業既要從盈利中分配出一部分資金用於擴大再生產,為企業內源融資提供條件。又要做到不再僅僅依靠內源融資,要提高外源融資意識。同時,在外源融資方面,不再單純依賴銀行間接融資,要在充分發揮銀行間接融資的作用的同時,將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合理結合。
- 2.企業要註重加強自身信用制度的建設,同時,社會也要建立健全信用體制。
中小企業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外源融資問題,首先就要加強自身信用度的建設,通過規範企業內部管理機制、建立健全企業財務管理制度等措施來提高企業自身信用和形象,通過良好的信譽來獲取融資。而企業加強信用建設的根本就是加強中小企業的自身建設,首先要在企業內部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和財務制度,重視自身資本積累和發展,轉變生產經營機制,以市場需求為基礎,大力引進人才和高新科技,改善生產設備,生產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其次,社會也要建立健全信用體制,為中小企業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風險。
- 3.政府加強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政策扶持。
首先設立專門金融機構向中小企業提供優惠貸款,設立專項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為中小企業提供短期流動資金和長期貸款補貼,設立專項創業風險投資基金,大力扶持民間中小企業的發展等;其次,要建立健全中小企業融資的信用評價體系和信用擔保體系,降低中小企業融資的難度。完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結構,建立專門針對中小企業直接融資、發行上市的新市場,降低中小企業融資的門檻。放鬆市場管制,逐步推動利率市場化。不斷增加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投放,實現資源的合理優化配置,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
企業投融資的案例分析[2]
巨人集團,曾經以奇跡般的成長速度在中國颳起一股旋風,成為人們口中的佳話。但巨人在轉型階段的倒塌也是十分迅猛,那麼問題是出在哪裡?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有哪些?首先需要關註的是巨人的起步過程:一個沒有多少凈資產的公司,為了籌集資金,選擇了杠桿比例最高的短期負債方式進行融資,進口原材料時延期付款,再利用銷售產品得到的利潤逐步償還債務,剩餘資金作為自己的活動資本。之後就是巨人集團進軍房地產市場。擁有資產的一方都是位於在建的工程,現金流主要依靠內部融資、短期的占款。這個時候就可以看到風險巨大,企業無法應對市場環境的變化,優勢產業成為了犧牲品。錯誤的估計了資金的流通性,最終導致資金鏈出現斷裂。
巨人集團的失敗主要歸結於資金的結構不合理,一是流動性差,巨人集團的資金大部分都被用作建築工程或者債權,一旦出現問題,沒有足夠的資金進行抵禦。這就告訴我們,除了一些主營的業務之外,還要持有部分的股權或者債權,增強應變的能力。二是應收的賬款過多,導致出現意外時,款項收不回來。
巨人集團的案例告訴我們:在資金的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導致資金的流動性太差,不利於長遠發展;在投資的預算上明顯準備不足,缺乏科學、有效的資產分配方法;零負債的管理模式忽略了融資對於一個企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性;產權的結構過於單一導致資本的來源不夠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