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國民經濟學(National Economics,德語:Volkswirtschaft)
從學科邏輯上看,國民經濟學這一題目遞次涉及:國民經濟是什麼,國民經濟學是什麼,國民經濟學應該是什麼。下麵分別說明之。[1]
目錄 |
國民經濟是什麼
為了說明這一問題,我們首先列出權威工具書對這一概念的解釋。
1.《中國大百科全書•經濟學》[2]的解釋是:一個現代國家範圍內各社會生產部門、流通部門和其他經濟部門所構成的互相聯繫的主體。
2.《現代漢語詞典》[3]的解釋是:一個國家的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的總體,包括各個生產部門和為生產服務的流通部門,如工業、農業、建築業,交通運輸業、商業等,也包括文化、教育、科學研究、醫葯衛生等非生產部門。
3.《辭海》[4]的解釋是:一國或一個地區範圍內各產業部門的總稱。包括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工業以及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第三產業的各部門。
綜合以上解釋,可以認為國內對國民經濟的基本定義就是:由一國相互聯繫的所有產業部門所構成的總體。
依據筆者所掌握的英美經濟學工具書,他們均沒列有國民經濟辭條。其原因可能是:他們認為經濟就是國民經濟,故不必再列,或者他們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基礎,部門是企業的組合,故國民經濟是多餘的,或者他們認為有巨集觀經濟就不必再用國民經濟。
也許,國民經濟這一概念與我國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密切相關。因為在這種體制下,國家要編製國民經濟計劃,而國民經濟計劃則是以部門為基礎的,企業僅相當於生產車間。目前在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我國仍然編製年度與五年國民經濟計劃(規劃)。因此,國民經濟這一概念將繼續存在。
關於國民經濟在中國的起源尚沒有見到相關論述。從很大程度上說,這一概念源自英文或俄文的翻譯。其英文是National Economy。不管其起源如何,這一概念在我國已是一個成熟的較為普及的在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中都可應用的概念,任何人為的消除是不合適的。現在的問題是它與巨集觀經濟以及國家經濟有沒有重覆,其獨立存在價值為何。筆者認為,結合漢字特點可以對三者的異同作一分析。
首先,巨集觀經濟的外延大於國民經濟,國民經濟應是巨集觀經濟的一個部分。巨集觀經濟可以包括:國民經濟,國家經濟,政府經濟,公共經濟,國際經濟,全球經濟,總量經濟,市民經濟(百姓經濟),社會經濟,跨國公司經濟,等等。巨集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相對立,國民經濟與區域經濟、產業經濟相對立。
其次,從國民經濟內涵上看,國民經濟既涉及“國”,又涉及“民”,可謂是從國計民生的角度觀察經濟。因此,國民經濟一詞更註重經濟的本質,意欲國家、百姓共同富裕,強調地區之間、產業之間的協調,更強調國家在經濟中的作用。因此,國民經濟比之巨集觀經濟更為具體、有形、務實,體現國家干預、以民為本的特征。此外,國民經濟比國家經濟外延要寬,它還包括百姓經濟。
再次,從歷史發展看,國家經濟這一概念產生最早,國民經濟次之,而巨集觀經濟最遲。依據德國學者羅雪爾1843年所著《歷史方法的國民經濟學講義大綱》(朱紹文轉譯自日本岩波書店山田雄三譯本,181——191頁,商務印書館,1981),至少在1686年以前,就有國家經濟的概念,至少1805年就有了國民經濟這一概念,而巨集觀經濟應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後才出現的概念。從起源上大體可以說,國家經濟與封建制度(或奴隸制度)對應,國民經濟與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轉換相對應,巨集觀經濟與資本主義(成熟)制度對應。現在國家經濟這一概念只有歷史價值,而國民經濟則由於歷史與東方傳統(沒有國哪有家)一直發揮重要作用。
西方經濟學者對國民經濟一詞用的較少,但對國民經濟學一詞則用的較多。亞當•斯密1776年的《國富論》[5]可以看作是國民經濟學先驅之作,現有中譯本文獻中可以查到的直接以國民經濟學為名的西方經濟學專著主要是非英美學者,特別是德國學者。
- 如1915年翻譯出版的日本學者津村秀松所著《國民經濟學原理》,
- 1914年翻譯出版的德國學者傅克斯所著《國民經濟學》,
- 1938年翻譯出版的德國學者狄爾所著《國民經濟學原理》,
- 1951年翻譯出版的德國學者恩格斯所著《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
- 1958年翻譯出版的奧地利學者門格爾所著《國民經濟學原理》,
- 1981年翻譯出版的德國學者羅雪爾所著《歷史方法的國民經濟學講義大綱》(原著是1843年出版),
- 1962年翻譯出版的德國學者盧森堡所著《國民經濟學入門》(原著是1951年出版),
- 1970年翻譯出版的德國學者李斯特所著《國民經濟學體系》(原著是1841年出版),
- 1983年出版的瑞典學者維克塞爾所著《國民經濟學講義》(原著是1893年出版),
- 1987年出版的德國學者歐肯所著《國民經濟學基礎》(原著是1940年出版)。
西方學者(尤其是19世紀以前)所說的國民經濟學主要不是指國民經濟的學科(科學),而是指國家角度的經濟學,是政治經濟學的一個異體,甚至是政治學的一個部份([德國],羅雪爾,15頁)。目前美國經濟學會對經濟學的1—3級分類中沒有國民經濟學學科,但其一級與二級分類中有部分與國民經濟學相關。
國內學者提出國民經濟學可能首推廈門大學的錢伯海教授。據說中國的經濟學門類中,所以在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或專業(尤其是研究生教育中)中設立國民經濟學二級學科,主要與錢伯海教授的力主有關。錢教授1986年出版的《國民經濟學》應該是先驅之作,後來錢教授又陸續出版了多次修訂版(國內也有學者把20世紀80年代前期的《計劃經濟學》或《國民經濟管理學》看作是最早的國民經濟學,筆者以為這兩者差異較大,不應歸為一起)。
錢教授認為,國民經濟學以整個國民經濟為研究對象,研究國民經濟運行規律,不僅包括生產力、生產關係,而且還涉及國家管理等上層建築,在研究中要把它們有機結合起來,必須清楚社會生產、分配、流通和使用的全過程,瞭解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相互關係。
從錢教授的多次修訂版本中可以看出其國民經濟學體系中的變與不變兩個方面。其不變者是國民經濟學體系中幾個這樣的模塊:財稅機制與調節、貨幣信貸與金融脫節、對外經濟及其調節、國民經濟總體模式及發展戰略;其變化者是對總需求、總供給、總供求平衡的論述加大力度,其論述越來越趨向於把國民經濟學轉為國民經濟管理學。
筆者以為,國民經濟學究竟是什麼,可能正像數學是什麼一樣,是一個見仁見智的永久話題。這裡我們應從實際與國情出發,可以就國民經濟學與巨集觀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經濟學之間的相互關係作點說明。
首先,正像國民經濟在我國有特殊作用一樣,國民經濟學理應具有特殊作用(價值),我們不能簡單地因為今日西方學界基本不用國民經濟學這一概念就棄之。雖然國民經濟學來源於國家經濟學,但由於漢字特點,國民既是一個詞(代表公民),又是兩個詞(代表國與民)。因此,保留併發展國民經濟學可能是中國經濟學的特色。
其次,依據《中國大百科全書——經濟學》及多數國內學者的看法,經濟學是一個大概念。在其中,可以分為理論經濟學與應用經濟學及經濟史學。在理論經濟學中可以進一步分為政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等。在應用經濟學中可以有國民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產業經濟學,企業經濟學、國際經濟學、生態經濟學、人口經濟學、消費經濟學等。另一方面,經濟學也可分為巨集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國民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均應屬於巨集觀經濟學。
再次,從歷史上看,政治經濟學產生最早,至少在1615年以前就已在法國出現(《中國大百科全書——經濟學》1214頁,下同),英文的政治經濟學至少在1767年以前就已出現,政治經濟學一詞流行於17至19世紀。國民經濟學則是19世紀才出現,且主要集中於德國、奧地利。經濟學一詞出現最晚,是在1879年由英國學者傑文斯提出(取代政治經濟學)。1890年馬歇爾出版名著《經濟學原理》之後經濟學才普遍流行。早期的政治經濟學與國民經濟學相近,但更近於國家經濟學,後來的政治經濟學則更近於巨集觀的理論經濟學;早期的國民經濟學接近於政治經濟學,後來的國民經濟學則接近於應用經濟學。
就國內而言,目前對國民經濟學的解釋存在兩種傾向:一種是過窄,一種是過寬。
過寬的學者認為,國民經濟學不僅研究生產力、生產關係,而且研究上層建築,要研究社會產品的生產、分配、流通與使用的全過程。過窄的學者認為國民經濟學就是國民經濟管理學。筆者認為,國民經濟學過寬則容易與(巨集觀)經濟學或公共事務學科相混同而缺乏特色,以至於近些年這一學科不夠景氣;
過窄則容易成為管理學的一個分支,而成為國民經濟管理學以至於發展空間有限。合適的發展應該是取中。國民經濟學應從屬於應用(巨集觀)經濟學、實證(巨集觀)經濟學,是經濟學一般原理(主要是巨集觀經濟學理論)與行政管理學(政治學分支)及社會統計數據相結合的應用巨集觀實證經濟學。這一定義是借鑒了196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第一屆得主弗瑞希(1895——1973)對計量經濟學的定義思路。弗瑞希把計量經濟學(經濟計量學)定義成為經濟理論、統計學與數學相結合的經濟學。由此,筆者認為國民經濟學的體系建設應該是:
1.國民經濟方法論。這裡的方法論包含兩個層面:一是哲學,一是技術。哲學層面是指國民經濟學中應有演繹法、歸納法、類推法,應有證實與證偽,應有邏輯法、案例法等。技術層面是指由美國學者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列昂惕夫所創立的可解剖國民經濟部門之間(再生產環節之間)直接與間接相互依存關係的投入產出方法。
2.國民經濟統計學。這一學科目前已經有較好的基礎。國內的統計學、經濟統計學均已較為完善,可以從中選擇部分內容加以適當補充即可。
3.國民經濟資訊理論。這一學科可以考慮從兩個方面建設,一是從資訊理論出發,逐步引申到經濟資訊理論、國民經濟資訊理論;一是從信息產業出發,逐步具體到經濟信息產業、國民經濟信息產業。自然也必須研究信息產業與非信息產業之間的關係。
4.國民經濟預測學。涉及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預測、主要經濟分量的預測。這一分支目前國內也相對成熟。可以在現有的預測學、經濟預測學基礎上經刪減、修補而成。需要註意的是參數預測與非參數預測並舉,不可陷入誤用、濫用、亂用數學的誤區。
5.國民經濟政策論(或國民經濟管理學,管理就是政策制訂、執行的過程,此管理不同於企業管理)。這一分支在國民經濟學體系中作用特殊。因為國民經濟原本目的是為制定政策服務。根據現有的情況,可以考慮重點抓好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市場準入政策、關稅政策、技術政策、經濟安全政策、環境政策、社會政策這幾個方面。此外還要研究政策制定程式、政策執行機制等。
6.國民經濟地理學。俗話說,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中國經濟的發展必須因地制宜。中國是一個大國,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公裡,海洋面積不少於470萬平方公裡,從南到北僅土地顏色就至少有紅、黃、黑三種;濕潤區占32%,半濕潤區占15%,半乾旱區占22%,乾旱區占31%;山地占1/3,高原占1/4,平原占1/8;耕地占13.5%,森林占16.6%,草地占42%。[1]這種多樣的地理特征豐富了這一學科。
7.國民經濟模型論。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模型論在我國有了長足的發展。這一分支既可以從技術角度,如經濟計量模型、系統動態模型、投入產出模型、經濟控制論模型、灰色模型等出發,也可以從案例出發,如選擇國內外若幹模型(體系)逐一解剖。
8.國民經濟生態學。資源、人口、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要求建設國民經濟生態學。生態經濟學早在20多年前我國學者就已提出,現在由於環境問題更加突出,人們對綠色GDP的更加重視,建立這一學科也更加迫切,條件也更加具備。
9.國民經濟軍事學。這一分支在軍界、民界都有一定的研究。但從深度上講,遠遠不夠。突出的制約是軍事資料有限。時至今日,國防部、中央軍委沒有網站,像軍事經費、各軍種、兵種人員數量等可以公開的數據仍用傳統方式保密。沒有基本數據,既不利於這一學科的發展,也不利於軍事的發展。
10.國民經濟人口學。人口學是我國發展較為成熟的一個學科。人口學的分支也在發展,如老年人口學、人口經濟學等。現在需要把人口學理論、方法與國民經濟結合起來。
11.國民經濟法學。這一分類可以考慮這樣一些內容:與國民經濟有關的法律、法規及重大判例(包括與世界貿易組織有關的),制定與國民經濟有關的法律之程式,與國民經濟法律有關的執法實踐,比較法律研究,等等。
12.國民經濟戰略與規劃論,任何一個大國的發展,不能沒有戰略,不能沒有作為戰略具體化的規劃。筆者認為,今後(人均1000美元之後)中國的大國戰略應是倒三角,即以強國(強軍)為支點,以富民、美景為兩高點的倒三角戰略。這一戰略包含:國防建設、經濟發展、教育事業、專項四個子戰略,有了戰略再研究規劃(體系)。目前我國的規劃編製既重覆,又割裂,必須改革。
13.國民經濟社會學。國民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是互動的。國民經濟發展必然涉及社會組織、社會階層、社會流動、社會價值、社會規範、社會權威、社會基層(社區)、社會變遷、社會問題(穩定、安全、和諧)、社會越軌、社會工作、社會保障、社會歷史等。
14.比較國民經濟學。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國民經濟實踐、不同的國民經濟理論,這就需要進行比較研究。至少應該有發達國家的國民經濟研究、不發達國家的國民經濟研究,不同模式的國民經濟研究。
如果上述學科都有了相當的發展,則國民經濟學就不宜再單列一科,因為這會導致重覆,合適的做法是可以開設一門“國民經濟學導論”或“國民經濟學原理”,這正如哲學系不應開設哲學、數學系不應開設數學一樣。
基於以上論述,筆者建議國內高校本科、碩士、博士三個層次上均應設立國民經濟學專業。目前部分高校在計劃外設立國民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因為易於和企業管理、公共管理中的管理相混,建議相應改為國民經濟學,否則也易於歸為管理學門下而名之不正。
國民經濟學也許是中國經濟學(體系)發展的一個特色點、突破點、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