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經濟信息產業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經濟信息產業

  經濟信息產業是區別於國民經濟三個產業劃分範圍的第四產業,是與以信息產品為目的的信息收集、處理、存貯、傳遞、流通服務等各種活動有關的產業和直接生產,銷售信息活動所需設備的生產部門。它是衡量一個國家科學技術和工業生產覡代化程度的重要標誌。

經濟信息產業的特點[1]

  1.部門龐大。經濟信息產業是一個功能齊全,結構複雜,從業人員最多的龐大信息生產部門。它包括信息生產業,如宣傳廣告出版教育新聞、廣播、電視等行業;信息機械製造業,如電子電腦和有關硬體製造和銷售行業,信息處理服務業,如信息、情報處理加工、數據資料庫、編譯、反饋等應用行業;信息流通業,如電報、電話、傳真、衛星通訊等行業。信息產業也是占有社會勞動力最多的行業。在美國,七十年代新增加的近2000萬名就業人員中,從事信息產業的人數達90%。

  2.知識密集。信息產業是一種知識密集型的產業。它主要靠知識、智力,而不是靠體力勞動。只需要投入較少的人力,資金,便可獲得極大的產值,是當代最有潛力的新興工業。

  3.經濟支柱。在以知識、技術為社會經濟發展主要活動的今天,人們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信息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它可向國家經濟各部門、各行業提供準確、及時的經濟信息保證經濟活動可以高效率進行,它一不爭資源,二不爭能源,其產品和勞務應用廣泛,以極小的代價便可牡僕極大的經濟效益。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一支有生力量。

我國經濟信息產業發展的現狀[2]

1.所取得的成就

  我國經濟信息產業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起步較晚,但是隨著改革開放步代的加快,經濟體制和結構的深刻變化,發展比較快,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一)經濟信息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已經形成

  鄧小平同志在十年前就高瞻遠矚地指出:“開發信息資源,服務四化建設”,江澤民總書記曾指出“實現四個現代化,哪一化也離不開信息化”,“發展我國商業、金融保險旅游信息、法律和會計審計咨詢、居民服務等第三產業,不僅有利於促進市場發育,提高服務的社會化、專業化水平,提高經濟效益和效率,方便和豐富人民生活,而且可以廣開就業門路,為經濟結構調整,企業經營機制轉換和政府機構改革創造重要條件。”黨中央和國務院早在1992年6月,就已把發展信息服務業和科學技術事業放在同等重要地位看待。由此可知,黨和政府已深刻認識到,發展經濟信息產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已把它放在了重要的議事日程。

  伴隨我國改革開放的方針、政策日益深入人心,我國經濟獲得了較高速度的發展,1993年我國經濟增長率達到了13.4%,企業經營機制得到了進一步轉換,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調整,科學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在此過程中,各行各業的管理人員和全體人民深刻認識到信息的價值和作用。全社會對信息、經濟信息的需求日益旺盛和迫切,人民的信息意識與過去相比大大增強了。就以湖南為例,為紀念鄧小平同志的“開發信息資源,服務四化建設”題詞十周年,湖南經濟信息中心在各行業人民的迫切要求下,在省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之下,組織一系列的經濟信息產業的宣傳活動,請湘潭大學信息管理系主任、教授荀昌榮作了“信息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的報告,召開了學術研討會,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宣傳活動,湖南日報、湖南電視臺及時給予了報道。這些活動對人民的信息意識進一步增強了。

  以上的一切說明,發展我國經濟信息產業的良好環境已初步形成。

  (二)經濟信息部門有了一定的規模

  測算經濟信息部門的規模的大小有兩項標準:一是經濟信息部門的增加值國民生產總值(GNP)的比重;二是經濟信息部門的勞動力數占社會勞動力總的比數。用這兩個標準衡量我國經濟信息部門的規模得知:1982年我國經濟信息產業的產值為15%,經濟信息產業就業人數只占總就業人數的8.8%。這一規模雖然不大,但是我國經濟信息產業的發展速度迅猛,經濟信息部門的規模逐年增加,社會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據有關部門統計,近年來我國經濟信息產業的產值已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27.2%,經濟信息產業的就業已占18.6%。而北京、上海、東南沿海、珠江三角洲等地區則大大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

  (三)有一批專門的經濟信息機構和人才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建設的發展,我國政府曾投資200億元,建成了經濟統計銀行、人口、海關、郵電、鐵路、電力、民航、氣象、科技等大型信息系統,中央及30個省、市、自治區已建立f經濟信息中心。不少地市也建立了經濟信息中心,中央所屬的55個部委也建立了經濟信息中心及相應的信息系統。不僅如此,一批民辦的經濟信息機構已蓬勃興起。如辦得興旺的龍信公司、四通企業化社、北京海澱科技所、全國傳真快訊網路系統等,在信息市場上十分活躍。目前我國從事經濟信息服務的機構有3萬多家,1992年底已建立了以中國信息中心為首的中國聯合信息網,已有3,000多家聯機用戶,幾十萬個間接用戶。在經濟信息機構從業的人員近100萬人,全國高等院校信息學、信息管理專業源源不斷地向這些機構每年輸送一批合格的、經過專門訓練的人才。

  (四)經濟信息二業體系已初步形成

  經濟信息機構的基本裝備,是電視機、電話機和電腦。這“三機,,的發展速度在我國是相當快的。據悉,1980—1990年我國電視機普及率提高了18倍.電話機普及率提高了235%”。電腦生產廠家已達300多家,年生產能力達30萬台。其中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的有銀河模擬電腦等。從1980—1990年,電腦產業固定資產凈額,由2.7億元增加到13億元;電腦專家與技術人員,由6.3萬人增加到10.5萬人;電腦市場銷售額,由5.2億元,增加到55.12億元,年平均增長速度為60%。電腦軟體銷售額,以年平均100%的速度增長,已達到40億元,l,000家企業從事軟體開發,從業人員83萬多。

  (五)資料庫產業化有一定基礎

  80年代以來,我國資料庫建設有了一定的基礎,到1993年底,已建成資料庫800多個,總容量已達5,000萬條記錄,有一批國家級資料庫,如工業產品資料庫,全國科技文獻信息庫等。引進外文文獻數據有60多種。我國國際聯機檢索服務進步很大,現有國際聯機檢索端終140個,遍佈26個省市自治區,已有50多個城市通過通訊線路與著名的國際聯機信息系統—DIALOG、OR-BIT、STN、ESA/IRS等建立了聯機信息檢索業務。國內50多家圖書情報單位和研究機構設立了國際聯機檢索終端,積極開發檢索業務,為經濟、外貿商業、科技與管理人員服務。

  (六)經濟信息傳遞網已基本建成

  我國信息傳遞業在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1990年與1978年的郵電業務總量相比,增加了70億元,電話份數1990年是1978年的6.3倍,電報份數是1978年的2.1倍.報刊期發數是1978年的1.8倍。1991、1992年凈增局用交換機683萬門,長途電話12.18萬門,業務量分別增長40.4%,49.5%。為加強國家數據通訊網路中的光纜、數字微波幹線的建設,國家年投資500億元人民幣,1994年已完成全國分組交換公用數據的第一期擴容工程。此網有2萬多個埠,已與國內19個信息集團用戶簽約,與國際20個國家37分組交換網實現互聯。現有行動電話用戶70萬,有無線尋呼用戶700萬。我國以衛星通信為主的通信網已初步形成,現已建成20個大中型衛星通信地球站,22條光纜幹線。目前正在建設中國信息高速公路的“三金”工程。

  (七)國際信息業對我國影響加大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力度加大,國際信息業正日益深入我國各個行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自1993年以來,AT&,T公司和中國科委、電子部、郵電部進行技術合作,康柏電腦公司與我國四通集團建立合資企業,美DEC公司北大方正集團、航天總公司、中科院達成合作協議,我國和美國斯普林特公司簽約等,分別將通訊與電腦結合的產品進入到我國各行業,在北京生產出compag電腦,引進INTERNET公用國際網路服務系統。

2.還存在的問題

  我國經濟信息產業的發展與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相比,還相當落後,存在不少問題。這體現在:

  1.我國信息服務業發展程度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統計,美國1972年信息服務業的產值占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的比重就達50%,1987年達到了67%,90年代初達到了75%,本世紀末可達90%,從事信息經營的系統與咨詢機構已有2,750個,其產值達到4,137億美元。從業人員1980年達到51%,1987年達到67%。日本的信息服務業1989年的銷售額就達到43,514億日元,資料庫以每年40%一50%的速度增長。從業人員1980年達到38.3%。而我國呢,正如前面所說,到目前為止,經濟信息產業的產值只占國民經濟總產值27.2%,從業人員占18.6%,排在世界128個國家與地區的倒數第二位上(1989年世界銀行就128個國家的公開排名)。

  2.經濟信息機構體制的束縛大。我國的經濟信息機構多是隸屬各系統、各行業的,處於小而全、各自分割的狀態,各自為政,分散經營的現象嚴重,信息資源多為一個部門、一個企業服務,得不到充分的開發與利用。就是所服務的企業與部門,由於經濟體制轉軌不充分,沒有真正從生產型轉向生產經營型,受某些企業領導的思想局限,對千變萬化的市場調查研究不經常、不深入,對新技術、新產品信息的瞭解不及時,不全面,不瞭解企業競爭的核心是信息競爭,不瞭解掌握信息,就掌握了新技術,市場行情,能減少風險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因而我國信息產業的發展受了一定的限制。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信息體制是以市場為導向的。

  3.經濟信息法制建設缺乏。法律規範是經濟信息產業發展的保障。美國從本世紀S0年代始到現在止已頒發了200多個有關信息的法律、規章、法案等,其中有《信息自由法》、《聯邦文書工作消減法》等,日本已制定了《信息技術振興法》、《機械和信息工作法》等,這些法律條文有力地促進了美、日的信息產業的蓬勃發展,而我國至今還是空白,無法可依。

  除上述問題外,我國信息產業沿海地區、大城市與內地、中小城市發展不平衡,經濟信息人才缺乏,全民信息意識不強,發展道路與模式還不十分明確等。

我國經濟信息產業發展的道路[2]

  信息學理論界對我國經濟信息產業的道路進行了積極而有益的探討,歸納起來,大體上有以下四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是“新模式論”。我國宜採取“政府干預”模式,但不能照搬日本的作法,而應根據我國國情,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信息產業的新模式。這就是利用計劃手段的威力和市場機制的活力,合理布點,勤儉辦事,下活全國一盤棋:在引進競爭機制的前提下,分別輕重緩急,力求資源的合理配置。

  第二種觀點是“轉向發展論”。我國信息產業應當走專業化向兼業化、國有化向集體化、單一化向集團化發展的道路,最終實現信息產業的全面現代化。信息產業的兼業化、集體化、集團化,是一個動態的多層次的、多側面的有機整體,三者的發展相互聯繫和制約,互為因果,並達到最優化的結構狀態。

  第三種觀點是“跨躍發展論”。我們應該吸收歐洲國家沒有及時調整產業結構的教訓,參考美、日以市場需求帶動信息產業的發展,“四小龍”以出口為導向的經驗,借鑒巴西、印度等後起大國自力更生穩步發展的政策,發揮我國市場潛力巨大,智力資源雄厚的優勢,探索一條適合國情,揚長避短,快速而又實際的發展道路:建立以應用為核心的產業發展機制;促進信息傳播體系的健康發展,變部門所有製為新型供貨集團;轉變政府職能,創造共同運行條件;利用後發和人才優勢。走跨躍發展道路。

  第四種觀點是“國際競爭論”。“我認為要真正把信息產業搞上去,必須建立一個新的邏輯起點;面向21世紀,參與國際競爭,用20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建成現代化信息產業體系。”

  我國經濟信息產業要走多所有制化、多集團化、多經營化、信息高速公路化的發展道路。我國經濟信息產業在所有制結構上,應該以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為主體,以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為補充,在自願原則下,以多種形式相互聯合經營,揚長避短,共同開發。經濟信息產業中的全民所有制單位、集體所有制企業個體所有制企業都進入經濟信息市場,可以通過平等競爭,發揮國有信息單位的主導作用,集體信息企業和個體信息企業反映靈敏,適應市場機制多變的特點。

  我國經濟信息產業,在橫向經濟的聯合推動下,應衝破“小而全”、“條塊分割”與“單一化”的束縛,組建一批批經濟信息集團,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和信息化深入發展的需要。組建一批批經濟信息集團,有利於信息部門產業結構與組織結構的調整,有利於優化信息資源的配置和經濟信息產品的結構,有利於先進技術的引進、開發和科研成果向生產領域的轉化,有利於國家對經濟信息集團實行優惠政策和參入國際間的競爭,有利於對國家經濟的發展產生較大的、深遠的影響。

  要儘快地發展我國經濟信息產業,各種所有制的經濟信息單位、部門,在從事經濟信息工業製造、經濟信息技術研究、經濟信息咨詢服務等行業的經營管理時,還可在經濟信息業之外,兼營其他的行業。這樣作,有利於產業結構的調整,人員在內部的合理流動,有利於增加經濟信息單位或企業的收入,解決經濟信息部門獎金短缺問題,有利於經濟資源市場的開發,經濟信息部門內部活力的增加,我國經濟信息產業的發展。我國信息高速公路化的問題,第八章已談,此處從略。

我國經濟信息產業發展的對策

  (一)增強全民信息意識

  所謂全民信息意識,是指政府對信息、經濟信息的重視,關心、敏感、洞察的心理生理素質,是人們對信息、經濟信息主動採集、科學分析、加工整理和積極利用、反饋、判斷的自覺行為,是民族整體素質的一個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我國長期以來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人們只求指令性計劃的完成,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不問市場和產品銷售,不但經濟風險市場競爭觀念淡薄,因而經濟信息意識不強。自“十四大”全面推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後,人們的市場觀念銷售觀念、風險意識、競爭意識、信息與經濟信息意識有所加強,人們開始認識到經濟信息與信息的價值,開始覺察到信息在現代化的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如果沒有對信息、經濟信息的瞭解和科學預測,沒有對世界範圍的技術經濟信息的把握和經濟信息的反饋,就不可能進行正確的經濟決策,貫徹實施決策,就不可能開發新的產品,企業也就無生命力。為此,應採取一切措施,運用一切宣傳媒體,加強“信息、經濟信息是第一生產力因素”、“信息、經濟信息的增殖性”、“全面開發信息”與經濟信息就是解放生產力”等的宣傳,以增強其信息意識;用正反兩方面的典型實例教育全民,以求深入人心;指導人們自覺地開發利用信息與經濟信息,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從實踐中增強對經濟信息與信息價值和生命力的認識。

  (二)加強法制政策的建設

  法律規範是經濟信息產業發展的根本保證,政策是經濟信息產業有效運行的必備條件。當前一些經濟信息產業在發達的國家,為促進其發展,制訂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政策,前面已述。我國雖然已初步制定了一些保護知識產權的法案,但沒有形成完善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因而對本國的信息、經濟信息主權與安全無法保護,對信息經濟信息產業中的諸種不規範的行為無法制約,對經濟信息污染、信息犯罪行為不能有效地制止,今後要大力研究國際信息法規,建立與健全我國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制定經濟信息、信息市場管理條例、經濟信息、信息開發利用法,軟體、資料庫保護法、信息、經濟信息服務條例等,制定一系列的傾斜政策,如對信息、經濟信息產業的信貸稅收、獎懲與補貼等的優惠政策,以扶持其發展方向,對各部門實行承包責任制,減少各種不必要的束縛,讓其有更多的自主性,從而在市場競爭的條件下,發揮其靈活性,放寬政策,允許集體和個人,依據市場需要,創辦與發展經濟信息產業,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道路。在巨集觀上以國家計劃調節為主,以便信息產業的發展朝著健康、正確的方向前進。

  (三)建立橫向聯合機構

  我國的信息、經濟信息機構的縱向系統性、依賴性強、橫向的聯絡弱,更談不上建立橫向的聯合機構統一管理與協調各個系統的信息、經濟信息部門,大而全、小而全的各自為政、相互分割的現象嚴重。根據系統總功能大於各子系統之和的原理,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應建立多層次的橫向聯合、縱向貫通的信息機構,這就是進一步強化以中國信息中心為中心,聯合55個部委的信息中心、北京圖書館、科學院、高等院校圖書館、中國信息研究所等的橫向信息聯合機構,建立以各省經濟信息中心為中心.聯合本省各系統的經濟信息中心,省內、各高等院校、科學院分院圖書館、省信息研究所等省級橫向信息聯合機構,建立以地(市)經濟信息中心為中心,聯合本地(市)各系統基層經濟信息中心,本地(市)各系統圖書館、信息研究所等地(市)級橫向信息聯合機構。這樣作的好處,一是便於政府參與和政策引導。發展我國經濟信息產業,必鬚髮揮我國計劃性強的優勢,進行巨集觀調控與協調,以確保經濟信息產業的先進性與適用性;二是建立經濟信息網路。這樣一些多層次的橫向聯絡、縱向貫通韻機構,便於加快電腦聯網,“三金”工程的實現,以達到科技、經濟、社會信息服務一體化;三是便於加強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建立這樣的組織機構,可以打破行業、部門之間的分割與封鎖,以多種方式加強橫向聯繫,充分發揮全社會的信息、經濟信息資源優勢,大力進行開發與利用,不斷地提高經濟信息、信息的質量,以高質量,系統化的經濟信息、技術經濟信息為經濟建設服務,達到資源共用的目的。

  (四)轉換經濟信息產業機制

  我國經濟信息產業的經營機制,應採取計劃調節市場調節相結合的辦法進行。在微觀上,全民所有制的國營經濟信息機構,要面向企業,面向市場,以企業的需求為核心,以市場的需要為導向,對各部門實行承包責任制,減少各種不必要的束縛,讓其有更多的自主性,從而在市場競爭的條件下,發揮其靈活性,放寬政策,允許集體和個人,依據市場需要,創辦與發展經濟信息產業,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道路。在巨集觀上以國家計劃調節為主,以便信息產業的發展朝著健康、正確的方向前進。

  (五)培養經濟信息市場

  經濟信息市場是經濟信息產業生存、發展與繁盛的條件和基礎。只有經濟信息市場繁榮與壯大了,才能搞好經濟信息商品交易,疏通經濟信息流通渠道,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發展。1988年福建、遼寧就先後建立了信息市場,後來上海、廣東、湖南等l0多個省市也建立了各種信息市場。1994年建立了我國最大的、管理科學化、技術現代化的信息市場,即中國信息市場。但是我國的信息市場、經濟信息市場體系還不完善,不適應我國經濟信息產業的發展需要,今後要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元結構的經濟信息市場,建立多層次、多角度資料庫,使經濟信息市場電腦化,要建立信息、經濟信息商店一條街,經營各種類型的經濟信息、技術經濟信息產品,開發整理經濟信息資源,提供有償服務等。

  (六)多渠道地廣集資金

  要加快我國信息、經濟信息產業的發展,就要加大投資的力度。要籌足經濟信息產業所需要的巨額資金。就要廣範圍、多渠道籌集資金。其渠道:一是國家撥款;二是產業經營;三是集資建設;四是引進外資

  (七)促進信息技術發展

  信息技術高技術的核心,是經濟信息產業發展的關鍵,是信息管理的手段。當代的信息技術由三大部分組成。即電腦技術、通信技術、多媒體聲像數據合成技術。這三項技術的特點和發展趨勢是:高速度、高效率,使用其技術後,致使各種設備、器件、工具愈來愈小,使用愈加方便,整個社會的生產成本愈來愈低。為此,要發展經濟信息產業,就要應用信息技術加強信息製造工業、發展軟體開發業,電腦技術服務業、信息服務業及各類電話咨詢業,就要加大對信息技術研究開發的強度。

  (八)建造信息產業大軍

  要快速發展我國經濟信息產業,建造一支高素質的信息產業大軍是其關鍵。這支產業大軍,不僅要有較大的數量,而且要有較高的素質。就是說要培養一支既懂信息技術,又懂經濟、管理、一兩門外語的複合型人才。這就要做到:

  1.提高現有經濟信息人才的水平。

  2.加強高等學校正規人才的培養。

經濟信息產業的作用[3]

  經濟信息產業的產生與發展,是與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分不開的。作為經濟工業部門的信息產業,雖然誕生的歷史很短。但是,它的出現卻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已成為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客觀趨勢和重要力量。

  1.經濟信息產業的發展,促進信息時代產品和人類智力的發展。生活在信息時代的人們,一方面要求人類儘快掌握和開發龐大而豐富的信息資源,另一方面,作為信息時代的一個具體人來說,每個人的精力和知識儲備能力又總是有一定限度的,不可能把當代全部信息都接收下來,存貯於人腦之中。這就從客觀上要求採用人類社會已有的,最先進的電子通訊設備來存貯和傳遞信息,以求人們能夠獲取瞭解和掌握當代最新的各種知識,同時又要藉助於電子電腦的記憶、運算、存貯、分析等功能,作為人的“外腦”,以提高人的智慧能力。適應信息時代的這一要求,信息工業應運而生,並不斷發展壯大,隨後經濟信息產業亦伴隨而來,發展了信息工業的產品,促進了人類智力的開拓。

  2.經濟信息產業的發展,促進了現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現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依靠龐大的現代化經濟信息管理系統來有序地進行科學管理,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管理活動需要處理的信息量也與日俱增。這樣大的信息量,任何一個天才的領導者管理者,僅僅依靠人腦是無法接收、利用的,必須藉助於現代先進通訊設備和電子電腦來接收,加工、存貯、傳遞各種信息,才能對生產和經營情況進行控制和指揮。處理這些信息,就需要有相應的設備,而這些設備的生產,就促進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促進著信息產業的發展。

  3.經濟信息產業的發展,促進了人類社會第四產業的迅速發展。伴隨人類社會的進步,社會上的服務性行業在整個經濟結構中的比重越來越大。信息產業產品,包括信息處理產業所提供的軟體,是為整個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擔負著收集、加工,傳遞和有效利用信息的任務。當今,社會經濟發展,不僅需要信息工業部門提供越來越多硬體產品,同時,也要求信息產業部門提供越來越好的軟體產品和服務。信息軟體服務業是現代化社會提高管理效率和經濟效益,促進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信息業將成為人們一切社會活動的必要媒介。那時,作為新興起的第四產業的經濟信息產業,將會越來越快地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時傑,葛局成。胡柏枝.經濟師知識手冊.經濟管理出版社,1990年09
  2. 2.0 2.1 張安珍.經濟信息學理論與應用研究.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03月第1版
  3. 徐鳳臣,冷義厚,孫宇等.經濟信息工作知識.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年09月第1版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KAER,连晓雾,Mis铭,Lin,Tracy,LuyinT,essilco.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經濟信息產業"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