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商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閩商”為福建商人的簡稱,主要指閩南(泉州、廈門、漳州等)一帶從事商業的人們。他們在經濟領域具有一些共同的思想、語言、行為,為人們所熟知概括而成。為中國十大商幫之一,因“開放、拓展”的精神聞名。
(1)一方水土孕育一方“商”。
閩人自古就有移民和崇商的傳統,這是與福建的地理條件分不開的。可謂是:一方水土孕育一方“商”。艱難的生存環境迫使他們不得不遠涉重洋,以尋求生路。在異地他鄉艱苦謀生的歷煉,練就了福建商人“骨子裡的吃苦耐勞”和“親歷親為”的精神。與多山這一不利於生存的條件相比的是,福建擁有綿長曲折的海岸線,眾多的港灣島嶼。宋元時期,福建人就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便開始從家鄉帶著絲綢、藥物、茶、糖、紙、手工藝品等特產順著“海上絲綢之路”飄洋過海,將商品銷往世界各地,開始海外貿易活動。因此大量的海外貿易和大量的海外移民就成了當地兩大特色,也形成了後來遍佈全球的閩籍商人。
(2)“藍色”閩商。
福建特殊的地理位置,賦予了閩商特有的特質和文化,與古代中國占主導地位的農業文明相比,閩商屬於海洋文化的藍色文明。歷經千年的演變,如果說第一代閩商是為生計而遠走他鄉,現代的閩商則是為了發展而向外擴張、開放、拓展等意識早已融人他們的血液,成為閩商文化特有的特質。
數百年來,遍佈全球的閩商,秉承“愛拼會贏”的精神,努力拼搏,以他們的勤勞、智慧和熱情,為中國及所在國和地區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閩商也在這幾百年的商海馳騁中形成了自己特殊的閩商文化和閩商精神,閩商文化是閩文化的延伸,是接受海洋文化熏陶的結果。人們把它概括為藍色的海洋文化。
追尋閩商的足跡,如同翻覓一本厚重的史實。福建是個具有悠久經商傳統的地方。遠在4千多年前,曇石山文化已顯現海洋文明的特征;宋元時期,泉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發源地;近代,廈門、福州位居五口通商之列,馬尾船政文化輝煌一時。可以說,海洋、商貿、開放、移民等因數,早已融入福建人的血液,成為福建文化特有的稟賦。
閩商闖蕩全球最早可追溯至唐宋時期。自東晉迄唐宋五代以來,中國戰亂不止,加上黃河地區氣候寒冷,自然條件惡劣,因此許多北方人南遷,導致閩粵人口激增,形成人口過剩的局面。同時,閩南和粵東北地處山區,土地貧瘠,“漳泉諸府,負山環海,田少民多,出米不敷民食”。農民沒有土地是移民的主要原因。因此,當地民眾只能出洋謀生,以尋求生路。“福建地狹人稠”導致閩人外遷的雛形。
閩人崇商盛於元代。唐宋時期,遷徙的閩人為了謀生從家鄉帶著絲綢、藥物、糖、紙、手工藝品等特產搭上商船從泉州出發,順著“海上絲綢之路”漂洋過海,將這些商品銷往各地區甚至世界各國。如此周而複始。至元代,閩人已經有了固定的商業意識,一些商人因經商需求開始定居異國他邦,拓展商貿往來。可以說,閩商在中國商界活躍了幾百年,通過絲調之路,他們創造了東渡日本、北達歐亞、西至南北美洲、南抵東南亞各國的輝煌歷史。
而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閩商則崛起於19世紀後半期。明中葉以後,商業資本十分活躍。全國各地有許多商人和商業資本集團。最著名的是徽商、晉商,其次是閩商、粵商、吳越商、關陝商等商幫。這些商幫中,其中多數是中小商人,也有擁資數萬、數十萬乃至百萬的富商大賈。也正是在此時,以明代社會經濟大發展為背景,以本地發達的手工業為依托,閩商開始大規模地進行海內外貿易活動。萬曆年間李光緒說:“(泉州)安平市賈行遍郡國,北賈燕,南賈粵,西賈巴蜀,或沖風突浪,爭利於海島漁夷之墟。”
可以說,明清時期,閩商能夠在國內形成了頗具實力、商界不可小覷的閩商集團,這與福建特殊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分不開。枕山面海的地理環境,使福建與內省的陸上交通極不方便,但由於面臨大海,海運則成為與省外交通的特殊優勢。福建海外貿易較發達,這不僅為福建註入大量資金,而且還帶來許多海外洋貨,充足的資金和豐富的洋貨為閩商從事國內貿易提供了客觀條件。
有人這樣形容閩籍商人:“世界上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華人;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閩人。據統計,福建現有海外華僑1100多萬人,分佈在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閩籍的港澳同胞約120多萬人,閩籍台胞幾百萬人。這些閩籍華人資產存量估計超過3000億美元。
明清時期,閩商幫位列全國十大商幫第四位。歷史的巨輪駛至今日,地處腹地,以“賈而好儒”為精神特質,以“官商緊密”為特點的晉、徽商幫已然湮沒;地處沿海,以“民本”為生髮力量,以外向型為特征的潮汕、寧波商幫則正不斷穿越歷史的跌宕起伏、狂風巨浪,漸行漸近,有了今日的輝煌陣勢。而閩商幫,同樣面向大海,同樣自“民間”獲得原生動力,也正從歷史的煙塵中現身,在新時代的背景之下突現出偉岸身軀。
人們給予閩商精神以文字定義———善觀時變、順勢有為、敢冒風險、愛拼會贏,合群團結、豪爽義氣、戀祖愛鄉、回饋桑梓,更為重要的是,“閩商”這個對福建、全國乃至世界都具有巨大貢獻和影響的商人群體,其脈絡在世人面前愈發清晰起來,閩商被推到了歷史的前臺。
(1)從個體素質發展看。
①經商智慧。
許多從事實業經營的傳統閩商,原先沒有任何相關的管理知識,但他們通過聘請專業人才或是自己邊乾邊學,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閩商的這種智慧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熏陶和艱苦磨礪的質變結果。
②從商膽略。
常言道:“商機”稍縱即逝。因此,只有具備敢為人先的膽略,才能搶占發展機遇。移民文化傳統鑄就了傳統閩商冒險進取,善於抓住機會,開拓生存空間的理念,也培育出了閩商敢為人先的膽略。這種膽略在閩商個體中尤其突出,她既源於海洋文化,又是閩人與海洋長期博弈的實踐總結,從而造就了閩商愛拼敢拼擅拼的特點。
③人格魅力。
作為“禪商”的閩商,深得“鋒芒畢露,動即有傷,是為凶器;深藏若拙,臨機取決,是為利器”的為商、處世之道。以低調和不張揚的商業作風,誠信仁義、自強不息的內在修為等魅力,凝聚成家族裡、企業內外與環境合力,使其事業獲得不竭的發展動力。不僅充滿著禪意的自在,而且也體現著自己的精明。
(2)從群體共性看。
閩商發展既是財富積聚的過程,又是其經商智慧的積累過程。歷史上,“下南洋”就意味著出國謀生,因此傳統閩商多集中在東南亞國家,他們以“三把刀或學徒工起家”,隨後從事零售、中介和批發業,積累了一定商業資本後,逐步地轉向工業領域。
(3)從主觀作為看。
①家族組織的財富積聚作用。
一方面,家族企業的繼承性,使企業行為更具長遠性,避免了急功近利;另一方面,保持家族組織的完整性,有利於聚合財富,實現財富快速擴張。
②實業與金融並舉。
實業資本是財富原始積累的基礎,而金融資本將對財富擴張起到加速器的作用。海外閩商多數靠實業起家,縱然經歷了金融危機的沉重衝擊,資產大為縮水,但其根基不倒,仍可重振雄風,這是實業資本與金融資本並舉的奧妙所在。
③善於運勢制勝。
閩商善借政治之勢,化不利環境為有利因素,借政府之力發展自己。從殖民統治時期的“買辦”,到住在國對華人經濟限制、排斥政策下尋找新的出路,再與政府資本的密切合作都是閩商運勢制勝的智慧結晶。
人最貴是精神,一個城市,一個行業也是一樣的,優秀精神所迸發的力量是巨大的。傳統閩商信奉“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推崇“少年不打拼,老來無名聲”,“輸人不輸陣,輸陣番薯面”,“爭氣不爭財”,“三分本事七分膽”等傳統優秀精神。現代意義的商幫也需要一個共同的價值觀,閩商是具有強烈企業家精神的商幫。
可見,冒險精神是企業家的重要品質。數百年來,遍佈全球的閩商,秉承“愛拼會贏”的精神,努力拼搏,以他們的勤勞、智慧和熱情,為中國及所在國或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閩商也在這幾百年的商海馳騁中形成了自己特殊的閩商精神,人們把它概括為藍色的海洋經營精神,它有自己獨特的內涵和歷史詮釋。學者李鴻階認為閩商精神為:兼容並蓄、善拼敢贏、義利相兼、勇擔道義。
(1)重商務實的生計傳統。
福建有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說法。福建境內山嶺聳峙,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土地都被大山占去,真正可耕地面積不多,人稠地狹,生存條件惡劣,人被擠到了海邊上,遼闊無垠的大海就這樣成了閩人的土地。這種地理環境決定了閩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因地制宜,發展多元生計模式。或上山打石,或下海捕魚,或從儒人仕,或貿易經商,不追求一律的農業模式,重商逐利更為人們所崇尚,形成宋人所言“只博黃金不博詩”重商務實的典型商業觀,崇武人打石為生,德化人制瓷為業,晉江和石獅“以商取勝”,每一種資源都得到了閩人的精心利用和開發,正是閩南商人的務實精神的外化。
(2)冒險開拓的進取精神。
“走海行船無三分生命”,海上遭風暴、遇礁石,船毀人亡,葬身魚腹是常有之事,遇到海盜搶劫也不可避免。而為了生計他們叉必須鋌而走險,這樣無形中成就了閩南人的冒險拼搏精神。
世代相承的這一精神造就了閩商與時俱進繼續發揚冒險開拓的精神大膽嘗試。廈門人把一個邊防海島變成現代化的大都市;晉江人更是發揮“敢為天下先”的膽識和氣魄,闖出了“晉江模式”。閩人懷著“愛拼才會贏”的堅定信念,把海洋文化中最值得弘揚的冒險開拓的拼搏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
(3)兼容並蓄、博採眾長、善於學習的開放心態。
相對於較為保守的中國北方和內地民風,閩人更具開放和向外發展的意識。由於海事活動技術性強、風險大、覆蓋範圍廣、接觸面寬,這使它比內陸的農耕活動更有必要也更有條件接受外來的新事物。而且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對外貿易頻繁,各地各國商人雲集,閩沿海地區成了移民的活躍之地。與此同時,閩誨商也大量涌向世界各地經商。經過長期的文化交流和融合,閩人把中原華夏文明和古閩越文明及外域文明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以中原華夏文明為主體,以儒學為核心而帶有濃厚海洋性和地域特征的文化系統。而且這種雙向貿易,雙向移民的結果,不僅造就了閩文化兼容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同時也成就了閩商較強的適應性。
(4)報效桑梓、兼濟天下的價值取向。
閩商以海內外為人生奮鬥的舞臺,他們愛拼敢贏、善觀時變,在經濟事業中獲得驚人的成功後往往通過“報效桑梓”的途徑達到對人生價值的自我肯定,將“光宗耀祖”作為自己拼搏的一種非常內在的動力。“報效桑梓”與“光宗耀祖”實際上是同一種情感的兩個體現,把報效桑梓作為光宗耀祖的表達和體現。經商發達之後興修家鄉的公共設施、興資辦學,是中國商人同時也是閩商的一種傳統,他們把這一切既看作一種義舉,也作為一種天職。特別是興資辦學的傳統,在今天的閩商身上更得到了繼承和發揚光大。
在今天歷經無數風雨滄桑、擁有眾多輝煌的閩商,將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合作的趨勢,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的發展的契機下,運用管理技巧,發揮經商智慧。弘揚敢拼精神,不斷壯大產業。具體表現在:
(1)從小規模企業生產向產業集團化運作轉變。
新閩商將突破傳統閩商以中小企業多、總體實力不強的狀況,通過產業集團化模式運作來做強做大企業。從而提高閩商在市場風雲變幻中的抗衡力,提升閩商在中國和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影響力。
(2)改變家族式的管理模式,逐步推進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建立。
通過建立就家族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職業經理人模式以及家族企業與社會的雙重互信機制,達到家族資源與社會資本的有效結合,使家族企業成功轉型為現代企業促進其長期的發展。
(3)改變傳統產業在勞動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偏重,轉向競爭力強的技術資金密集型的現代產業。
(4)重視人才的重要性。
通過優厚的物質待遇和高效的精神激勵機制來引進、留住人才,並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和提供寬廣的發展空間,使優秀人才能夠充分發揮其才智,實現其價值。
(5)由註重產品運營向註重品牌的塑造轉型。
新閩商將把企業經營重心由產品運營、資本運營,拓展到品牌運營,將以福建泉州地區一批具有規模和國內知名度的品牌為先導,開拓一批在高端領域和國際市場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民族品牌,打造出21世紀具有閩商印記的馳名海內外的系列品牌。
(6)從獨立單干向“抱團”的合作經營轉變。
國內新閩商剋服特立獨行的缺陷。學習海外閩商團結、互助、團隊合作的精神,充分發揮各地閩商商會作用,擰成一股股合力,共同打造產業集群,呈現支柱產業的扎堆效應,以積極應對來自其他商幫特別是浙商、粵商的挑戰。
(7)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和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的發展契機。
從海內外閩商少交往走向海內外閩商大互動。新閩商以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為背景,不少企業已設立研發中心和技術中心,技術密集型企業逐步興起,新興服務業成為民營經濟的主要行業。
相比其他商幫,閩商具有七大優勢:
1、世界多元文化的新優勢
閩商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合理延伸,又是接受海洋文化熏陶的結果,有著自己的獨特內涵和歷史詮釋。閩商文化屬於移民文化,具有較強的兼容性和開放性,在不斷南遷和聚合的過程中,不同時期入閩的漢民族,在福建地區顯示出較強的交融性。南宋年間福建的對外聯繫進入空間的繁榮時期,尤其是泉州地區經商而且還定居下來,傳播了伊斯蘭教文化,閩商文化也深受阿拉伯文化影響形成了多元文化融合發展的格局。閩商文化有廣泛的延伸性。閩文化以其獨特的地進位置,上接中原、吳楚,下續臺灣、東南亞,其涵蓋面和影響力相當廣泛。閩文化兼備南北、寬和共濟的人文特征,已經並繼續將對海外華人社會和臺灣經濟發展發揮積極作用。因此,充分發揮閩商多元文化優勢,深入挖掘閩台文化與海外華人的共性和其中的契合點尤其是閩商文化和社會的互動關係,對提升閩商企業競爭力、加快引進華人資本步伐、加強兩岸文化交流和促進福建經濟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2、世界華人五緣關係的新優勢
閩商以五緣結成商業網路,五緣促進了閩商網路的進一步拓展和互動。所謂五緣是指商緣、親緣、文緣、地緣和神緣。以商緣為例,閩商會在國內已經占有重要席位,如上海福建商會、泉州僑鄉開發協會商會等等就是其中傑出代表。在國外以閩商為主體的商會也數以千計。以親緣為例,閩商發展以親緣為核心,姓氏宗親會十分普及,家庭經營更是十分族譜宗親資料統計,早在唐代,福建就有氏族經商的傳統。如永春顏氏家族從商者約占總數40%,其家族成員都往南洋濱榔嶼從商等。在商業發達的晉江一帶,家庭式經營更為普遍,父業子承,形成風尚。以文緣為例,以南音為代表的泉州海絲文化已成為了世界閩商的共同鄉音,共同的文化愛好使閩商更加團結,形成了文緣網路。以地緣為例,福建同鄉會和福建宗親懇談會在世界各地遍佈,早已成為凝結閩籍商人的重要渠道。再以神緣為例,媽祖崇拜已成為閩商最典型的文化標記。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有300多個縣市保存著天後宮或媽祖,世界範圍內的天後宮或媽祖廟也有近5000座。充分發揮上述五緣關係對閩商發展將起到重要作用。
3、沿海大通道交通的新優勢
福建由於山區繁多,歷史上交通不便就是閩商發展的大礙。如今福建省把建設沿海繁榮大道作為“十五”期間交通建設的重中之重來抓,以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進一步形成,這構成了新時期閩商發展的新優勢。隨著近幾年產業結構佈局的調整經濟開發區、港口碼頭、旅游景區等開發建設的加快和全市發展的海洋經濟戰略的實施,沿海地區公路網路佈局顯得有盡完善,特別是國道324線到海岸之間的地帶未能形成一條與國道主幹線基本平行的主通道,不利於各港口、區域間的便捷聯繫。同時,由於交通不便,部分沿海岸線地區經濟發展受到制約。為此,建設一條貫穿南北的沿海大通道,促進全省沿海岸線地區經濟的發展,已成當務之急。就泉州境內而言,沿海大通道今年計劃開工建設103.3公裡,完成路基124.6公裡,完成路面94.1公裡,總投資完成25.294億元,今年7月1日前已完成全線路基,今年年底前全線貫通。沿海大通道的開通對閩商發展起到了貫通南北東西的經商便利,對發展福建旅游大省也將起到積極作用。
4、海峽西岸經濟發展的新優勢
今年初,為實現福建發展新跨越,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努力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這一戰略目標大大打開了福建發展的視野,將積極吸納閩商發展,構成其重要發展契機。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充分發揮福建作為兩岸三地和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兩個三角洲聯結的區位優勢,要做到以下三點:首先是積極吸收外資包括廣大閩商到福建境內投資。其次是通過實施項目帶動戰略,著力推進與長江、珠江三角洲的產業對接、基礎設施對接、市場對接,拓展經濟腹地。如寧德主動接受浙江一帶的產業輻射,去年引進各種項目300多個。漳州發揮比鄰廣東的優勢,對接珠三角高新技術產業,合辦各類企業100多家。南平、三明、寧德等地的企業家,在上海創建鋼材、木材、石材等各類市場50多個,年經營額數百億元。第三是把打通出閩通道作為戰略目標加以實施。去年,全省投資數百億元、全長600多公裡的同三線(黑龍江省同江市至海南省三亞市)福建段高速公路全面貫通,使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的高速公路得以連接。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目標應該是立足福建,連接長三角、珠三角,面向東南亞,從而走向世界。
5、閩籍華商發展的新優勢
福建簡稱“閩”,福建人走出福建省外的卻不在少數,根據最新統計,目前在海外的福建鄉親多達100多萬,遍佈100多個國家、地區。而據[亞洲周刊]“國際華商600強”資料統計,扣除臺灣地區企業外,在2003年度264家華商企業中,屬於閩文化圈的有101家,其中東南亞國家83家,香港地區18家,累計資產總額2560.1億美元,分別占到上榜企業和資產總額的39.9%和36.8%。海外閩商突出代表有“錫礦大王”胡國廉,“橡膠大王”陳嘉庚,“木材大王”李清泉,“精業大王”黃仲涵,“萬金油大王”胡文虎,“丁香大王”林紹良等等。近年來知識型海外閩商迅速崛起,他們的適應能力、開拓性很強,發展後勁足。他們主要從事高科技和企業管理工作,不少人已嶄露頭角。如匈牙利郭氏集團,在東歐以及北美、巴西等地設立十多個高科技子公司,年營業額數億元;李少蔭博士任美國氣溶膠協會、物理學會會長;紐西蘭科學院院士高益隗教授獲得國際技術發明獎金獎和第二屆國際“愛因斯坦”新發明、新技術產品金獎......,這些新一代閩商在高科技產業化領域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必須提到的是,海外閩商一般都有落葉歸根思想,如何吸引他們特別是新一代閩商到福建投資要有新舉措,如在徵地、稅收、人才支持等諸多方面給予優惠措施和及時幫助。
6、三大中心城市經濟崛起的新優勢
中心城市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載體,是一個區域參與經濟競爭的支撐力量,也是閩商得以發展的重要載體。當前,區域之間的競爭,實際上已演變為中心城市之間的競爭。優先發展中心城市,是製造業集群化、服務業規模化、經濟發展高效化、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必然要求。對福建來講,當前要積極穩妥地推進政區劃調整,擴大城市規模、容量,增強中心城市的帶動和輻射作用。福建城市發展將以構建福州、廈門、泉州三大城市基本框架為支撐。這三大中心城市各有特點,起到了龍頭、經濟中心和旅游中心的作用。三大中心城市的特點融合海濱產業帶,既有競爭又有協調,其中福州是政治中心和龍頭,泉州是經濟中心,廈門是國際性港口城市。三大中心城市要建成人口規模200萬的大城市,再向300萬以上人口發展,使三大中心城市朝著福建要素配置中心、產業擴散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的方向發展,成為海峽西岸經濟區高速發展的三台巨型發動機。發展三大城市要加強廈門灣、福州港、泉州灣、湄州灣等深水港建設,實現港灣互動;建立快速便捷的城際立體交通體系,形成中心城市“四小時交通圈”和中心城市與周邊縣(市)“一小時交通圈”。總之,三大城市的區域擴大協調發展將對加速福建經濟發展起到重要帶動作用。
7、海洋經濟發展的新優勢
福建省地處中國東南沿海,擁有200米等深線海域面積13.6萬平方千米,比全省陸地面積大12%左右。海岸線蜿蜒漫長,總長3324千米,居全國第二。沿海有大小港灣125處,深水港灣22處。島嶼星羅棋佈,大潮高潮時面積大於500平方米的島嶼1546個,居全國第二,島嶼岸線總長度2804.4千米,島嶼總面積1400.13平方千米。全省灘塗面積為2068平方千米。福建省海洋資源豐富,擁有“漁、港、景、油、能”五大優勢資源。在省委、省政府“建設海洋經濟強省”一系列重大決策的推動下,海洋經濟獲得快速發展,海洋產業增加值520億元,占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12.2%,海洋經濟成為福建省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產業。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沿海旅游業是福建省的重要海洋產業。2001年海洋水產品產量達481.8萬噸,居全國第三,是閩商投資發展的好環境,也是吸引國際資本的好環境
1、創新閩商模式
什麼是閩商模式?廣義上應該是指建設以福建沿海為中軸,東西兩岸經濟文化互動,以世界多元文化為核心,融國際旅游、海港特色的大省。狹義上的閩商模式就是指體現閩商身上的經營理念和經營模式。狹義閩商模式具有下麵內容:
- (1)人格魅力。包括誠信仁義、自強不息等內在修為和“愛拼才會贏”的膽略。
- (2)經營理念。閩商是踐行“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理念的楷模,其中代表人物有陳嘉庚先生等。閩商經營成功後,積極地捐資興辦公益事業造福社會,可見閩商既追求富有之大業也追求日新之盛德。
- (3)閩商網路。受各種觀念文化的影響,尤其是同宗、同文、同鄉給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導致許多閩商仍然喜歡在血緣、地緣及業緣關係結成商業網路內尋找合作伙伴。
- (4)經營模式。大部分閩商仍然採取家族經營模式以積聚財富。一方面,家族企業的繼承性,使企業行為更具長遠性,避免了急功近利;另一方面,家族經營也使得企業在使用人才和外來擴張上出現了許多問題。
為此,創新閩商模式在當前就必須做到:
- (1)拓展發展路徑,穩健地推進跨國經營,尋找新的發展空間。
- (2)不斷地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創新能力。真正做強做大強項產業,避免力量的分散化又要把握好世界產業發展的脈博,及時搶占發展“先機”。
- (3)促進家族資本與社會資本融合。重點是結合家族企業組織優勢,進行制度創新,保持和擴充自身優勢。
- (4)增強閩商網路的開放性。閩商經濟網路發展受到了血緣等因素限制,容易產生排外行為,不利於保護閩商利益及其事業的發展。歷史上,東南亞國家多次出現了排華情緒和現象,充分說明閩商網路開放的重要性。
2、進行制度變革
主要是針對閩商家族企業經營模式的缺陷進行制度變革。閩商企業要走出家族制管理向現代公司轉變,實現這一“蛻變”必須做出相應的對策選擇:
- (1)突破“家”的陝隘觀念,樹立企業長遠發展理念。首先,要樹立企業社會化的觀念,引進外部股東,使企業的股權分屬於不同的所有者,企業作為一個法人獨立於家族。其次,突破子承父業的觀念。
- (2)適應管理現代化的要求,實行委托代理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這是有一定規模的民營企業的必然選擇。委托代理制的特點是用人唯賢,而不是用人唯親。企業應當擇賢聘用家族之外的管理者,改變過去所有者與經營者合二為一的管理模式,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重大決策由董事會集體決策,家長或其他家族成員不能越過董事會與總經理而對企業經營活動任意干預。
- (3)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進行所有權結構調整。首先,明晰產權關係,在創業之初就應該在家族成員間界定產權。其次,實現企業產權結構的多元化,讓企業經營管理人員、技術骨幹等購買企業股份,形成一種股權激勵和制衡機制。最後,實現企業資本社會化,吸納其他股東入股,或與其他企業形成企業集團,實現資本社會化。
- (4)適應經濟全球化和WTO的要求,民營企業家長應提高自身素質。
3、提高閩商形象
提高閩商形象關鍵在於提升閩商企業品牌,閩商個人的素質和保持福建社會穩定,也就是提升企業、個人和城市的形象,而核心則是要增加文化內涵。只有文化才能展示閩商的價值品位和可貴風尚,文化是閩商企業、福建城市和閩商個人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泉。就閩商企業而言,今後要加強閩商企業文化建設,避免再度給外界閩商企業無文化的誤解,同時要註重企業品牌建設,真正把閩商企業辦成現代企業。在城市建設上,必須逐步形成用全新的文化理念構建文化型城市的戰略發展思路。在實際運作過程中,要始終堅持發揚福建的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優勢。在閩商個人素質建設上,要把文化作為社會進步的動力,用先進文化作引導,使閩商個人認識到個人素質與企業形象息息相關,在自我教育、自我規範中增加閩商個人參與文化建設的主動性,在提高福建城市文化質量的基礎上,增強全省閩商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4、強化國際交流
要強化福建與世界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從經濟方面來看,一方面要在全社會形成“走出去”的戰略,鼓勵閩商到世界投資,傳播優秀的閩商文化,使之象溫州文化一樣在世界各地扎根和繼續繁榮,同時也要實行“引進來”的戰略,改變過去福建排外閉塞的現狀,大力吸引外資、改善投資環境,把福建辦成投資者優先投資的地方。在當前就要大力辦好廈門中國投資貿易洽談會,使廈門特區成了中國與世界聯繫的重要橋梁。同時也要辦好泉州99貿洽會和每年一度在福州召開的世界閩商大會。在文化交流上,應該發揮世界閩商的作用,爭取辦好各種國際會議,努力吸收各種國際人才到福建工作,使福建經濟發展具有穩固的文化和人才基礎。要使福建成為國際性海港大城市必須使福建三大中心城市成為更多的國際組織的所在地,每年至少要召開150次國際會議,還要有大量的國際移民。而要有大量國際移民就需要採取包括國際綠卡、授予榮譽市民、創造人居環境等方便移民和讓人安居樂業的措施。
5、完善服務體系
要使福建成為國際物流中心之一,服務業在國民生產總值所占比重就要爭取達到70%左右,這要求要大力完善閩商服務體系:
- (1)大力發展閩商金融服務體系。針對閩商發展過程中融資困難等諸多問題,應該創新金融服務,促進包括私營銀行在內的金融服務機構發展。
- (2)大力開展閩商科技中介服務體系。針對閩商技術創新不足等缺陷,應該努力發展以高校為依托的科技服務機構,特別是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大學科技園、工程心、生產力促進中心等,它們一同構築了高校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將成為閩商提高科技含量的一條有效途徑。
- (3)大力完善閩商投資服務環境。對於許多閩商而言,投資環境好壞是他們決定投資與否的重要因素。完善投資服務環境要求政府要減免稅收、簡化投資手續。
第一,閩商是中國海洋文明的實踐者;
第二,閩商文化所代表的中國海洋文明,代表了中華文明“從陸到海”的必然趨勢;
第三,中國海洋文明是海峽兩岸共同的文化紐帶,是閩台的共同精神家園;
第四,閩商的探索拼搏精神和參與建構經濟全球化的傳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文化軟實力和內在文化基因;
第五,16世紀以來,閩商就在推動全球化進程,因此閩商文化研究也是全球性的話題。
從區位特點看,閩商文化研究對推動海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福建”地處歐亞大陸的東南區域,從內陸的視角看是“邊緣”的;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看,“福建”在世界最大的水域太平洋的西岸,南面的南洋素來就有“亞洲地中海”之稱。福建歷來是從海上進入中國的視窗與門戶。從海洋發展與全球的視野來看,大陸的邊緣區域恰是海洋國際交通的樞紐,是世界多元文化彙集、碰撞,比對、吸納、融合的重要場所。歷史展現給我們的是這樣一幅場景:這些區域不僅在經濟方面充滿活力,在文化方面更能保持一種開放的姿態。當文化與社會處於一個轉型的階段,這種大文化的邊緣區域就有可能對主體文化的創新發展提供最有益的滋養。歐亞大陸的邊緣地帶中國東南沿海,自唐宋以來,就領時代風氣之先,催生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歐亞大陸的歐洲南部沿海就是著名的文藝復興的發源地,當年正是由於海洋貿易,使得東西南北中各種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產生了照耀古今的人類智慧文明之光。
從我國曆史上看,閩商文化研究對豐富發展中華文化具有重大意義。以福建為代表的中國東南沿海區域都積极參与了8-14世紀的亞洲經濟圈、以及16世紀以來的全球化的建構活動。在此期間,海神媽祖信仰代表著福建的區域文化融入了中央的主流文化,共同構建了中華文明多樣性的豐富內涵,為中華文化添加了海洋文明的基因。而這一點對於今天全面認識中華文明豐富多樣的內涵,是弭足珍貴的。
首先,“閩商”在中華文明中最重要的特質是什麼?是國際化與市場化。與“晉商”、“徽商”等這些依附於農業文明與封建集權制度之上的商幫不同的是,“閩商”是一個在封建集權與農業文明之外(或者稱之為“邊緣化”)的最具有商業意識、與國際視野的商人群體。明清時期,當“晉商”、“徽商”成為封建集權的附庸的時候,“閩商”卻是一幫封建王朝的“棄民”,是封建王朝“海禁”政策視角下的“走私者”。今天,我們認為明清時期的閩商既是封建傳統的叛逆者與挑戰者,又是熱愛家鄉、在海外傳播中華文化的愛國者。
其次,閩商精神與文化積澱是今天中國改革開放、走向世界的本土資源。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告訴我們: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內因是最重要的、起決定意義的。中國改革開放30年,是對中國傳統農業文明的一個艱難的現代化轉型。國家文化體系亟需內生的文化支撐。而“閩商”所代表的海洋性文化作為中華整體文化的固有基因,就彰顯出巨大價值,其巨大價值集中體現於海洋文明的開放精神!當內生的文化對現實發展具有指導意義之時,那麼她就是一個和平崛起的強大中國所不可或缺的“軟實力”。中國正在向國際社會展示的是“和平、發展、建設”的堅定立場,這一立場也正是“閩商”向世界以來的一貫立場!
第三,閩商所代表的海洋文明是“海西”建設的文化資本。“海西”作為國家“十一五”規劃中的區域建設概念,亟需相關區域文化理論的支撐。與中國其他區域不同的是:傳統閩文化區域(包括目前行政區劃的福建省、臺灣省,浙江東南部、廣東東北部與江西的東南部)是中國海洋文明最為發達的地區,同時也是商業發達且與國際經濟較早接軌的地區。目前,福建省的“海洋文明”尚停留在一個民間的、零散的、粗糙的層面,亟需一個載體――“閩商”將其理論化、系統化,使之成為海西建設的文化支撐與文化動力。
第四,從臺灣與福建的“五緣”關係看,臺灣區域的海洋文明特征是福建海洋文明的延伸。明代以來,福建的海商在中央海禁政策面前,有家不得歸,一水之隔的臺灣島自然成為閩商的第二家園。由此傳承下來的台商與閩商在文化血脈上息息相關。從這個層面看,研究閩商離不開對台商的研究,反之亦然。台商在近50年的成功經驗同樣也是閩商可以借鑒的一筆財富。
第五,要對傳統的閩商文化研究進行深刻反思和創新。福建是海外華人華僑的重要祖居地。2005年從國內普查的結果看,福建籍的華人華僑有一千二百六十四萬,遍佈世界176個國家與地區。而實際上福建籍的華人華僑遠超過這個數字。對於海外華人華僑的“出洋”動機,許多人尚停留在“福建土地貧瘠、人口稠密”等為生活所迫的認知上。如果從閩商所代表的海洋文化來看,閩商在海外的發展就是文化上的自在、選擇上的自覺,就像當年乘坐“五月花”號離開英國、前往新大陸的美國的先民一樣,他們相信人生有更好的可能。在乘船離開大陸的時候,這種“可能”到底是什麼他們或許還不明朗,但是,他們願意用生命來博一把。如果我們從這種觀念來思考遍佈世界的福建籍華人華僑,他們的“出洋”行為就獲得了全球普適的人性價值與文化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