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參與文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參與文化(Participatory Culture)

目錄

什麼是參與文化

  參與文化,又稱參與式文化,最初由美國傳播學家Henry Jenkins於1992年提出。指的是以Web2.0網路為平臺,以全體網民為主題,通過某種身份認同,以積極主動地創作媒介文本傳播媒介內容、加強網路交往為主要形式所創造出來的一種自由、平等、公開、包容、共用的新型媒介文化樣式。

參與文化包含要素[1]

  (1)對Web2.0網路技術天生的依賴

  參與文化順應了Web2.0技術帶來的媒介變革潮流,本質上是一種技術催生的新型媒介文化,因此,它對以Web2.0為代表的新興媒介技術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依賴性。通過這些媒介技術,參與文化為公民營造了一種自然、靈活的溝通氛圍,也強化了其所具備的將個體構建為公眾的力量,即參與的力量。

  (2)註重關係建立與身份認同

  參與文化強化了網路社區活動;一方面它可使社區成員間的關係超出虛擬層面;另一方面,參與者的數量及其所孕育出的某種公共空間讓成員間的關係本身價值凸顯。在社交類網站的真實模擬下,社區成員的工作、感情和現實生活都緊密相連,相互之間傳達的信息往往真實可靠。因此,這實現了人本主義的回歸,也體現了物理世界與虛擬世界的融合。

  (4)推崇個性化的媒介文本

  創作富有個性的媒介文化是公民參與的基本前提,也是參與式文化的基本要素。個性化的媒介創作文本被分為三個層次;用戶原創內容,用戶添加內容,用戶的媒介使用行為本身。

  (5)強調集體智慧

  發揮集體智慧,通過團隊協作解決問題是公民參與力量的集中體現。每個人都作為知識鏈中的一環,以一種自發的協同機制深度參與到互聯網的信息傳播中去。例如“維基百科”、“百度百科”、“新浪愛問”等平臺的協同機制,個人、群體和內容之間得到了充分互動,集體智慧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體現。

參與文化特點

  1、藝術表達和公民參與的門檻相對較低

  2、對於創造和共用有著強有力的支持

  3、屬於某種信息指導,體現了文化傳承的多樣性和非專業性

  4、用戶相信他們在參與過程中能有所貢獻

  5、用戶能從某種程度上感受到與他人的社會聯繫

  6、具有強烈的創造、分享欲望

  7、某種程度上具有一些形式的非正式導師性(some type of informal mentorship)

  8、參與者認為其創製的內涵具有價值

參與文化的社會影響[1]

  1、隨著傳播模式與傳受關係的改變,參與式文化對個人的媒介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參與式文化強調的是一種扁平化去中心化的傳播,使傳播呈現傳受合一的新面貌。在內容生產機制上,參與文化尊重個體的價值,強調微內容的力量。因此,尋找、整合及傳播信息的能力,識別和尊重不同觀點的能力,為了完成共同目標與他人分享溝通的能力,利用替代性身份實現即興創作能力等一系列新媒介素養將被更為強調。

  2、個體交往與互動的重建

  互聯網打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讓現代人的互動變得更加便捷和頻繁。但是傳統網路的匿名性和虛擬性又給人際交往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由此造成基於網路的個體互動雖然面廣,卻缺乏基本的信任和效率。新媒體虛擬社區和真實人際關係鏈的利用和強化正好彌補了傳統網路的不足,增強了個體在虛擬和現實雙重世界的交往與互動。

  3、共用性文化的發展

  每個社會、每個時期都會有其主流文化,也會有眾多與主流文化相區分甚至相對立的亞文化。在傳統媒體盛行的社會裡,這些亞文化往往受到一定的壓制,亞文化群體作為小眾,很難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表達自己的呼聲,即便它們創造出一些標新立異的風格,最終也常常被主流文化收編。但是在參與式文化體系中,這些都不是問題,新媒體為亞文化群體的聚合和共用提供了足夠廣闊的平臺,由此促進了共用性文化的發展。

  4、具有構建民主的潛力

  參與式文化的扁平化和去中心化,使占主導地位的媒體受到挑戰。公民的行動在收集、報道、分析及散播新聞與信息的過程中起著積極作用,而這種參與的意義在於提供一種民主所需的獨立、可靠、準確、廣泛的相關信息。個人可以較自由地進行表達、爭辯和協商;個人的任何創作都會因網路的反饋、連鎖效應而得到估價,刺激公民理性思維的發展;每個虛擬社區的成員都對公共事務保持高度關心,並共同解決社區內部問題。

  5、提供了平等學習的機會,讓一些教育條件相對比較落後地方的學生能過參與互聯網,也能獲得較好的學習資源。

  6、有助於現代工作、技能和觀念的培育和發展。

  7、潛在的負面影響

  傾向於悲觀態度的研究者認為參與式媒介可能引起包括隱私、自主性、所有權等問題,把握不當,有可能超過法律和道德的底線。

參與文化的新媒體特征

  • 去機構化

參考文獻

  1. 1.0 1.1 周榮庭.管華驥.參與式文化:一種全新的媒介文化樣式[D].新聞愛好者.2010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刘维燎,LuyinT.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參與文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