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媒介技術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媒介技術

  媒介技術,也稱傳播技術,指的是人類為駕馭信息傳播、不斷提高信息的生產與傳播效率所採用的工具、手段、知識和操作技藝的總稱。

媒介技術的權力基礎

  (一)速度至上與受眾的被動跟進

  媒介技術對信息傳播速度的每一次增值,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和現實、個體和社會直接交流的質量和效率,也直接將人納入一個信息共同體的生存境遇中,對信息的占有和利用成為社會存在的一個主要資本。技術實現了對速度的超越,這種超越帶給社會的現實價值又使得人們更加依賴技術,技術在每一次的革新中也更註重對速度的追求。在技術的支持下,速度成為傳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元素。

  從傳播者的角度看,速度也成為媒介內容傳播的第一要務。時效性成為衡量新聞價值的一個首要指標,媒介之間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演變為速度的競爭,媒介都希望第一時間趕赴新聞現場,第一時間發佈信息。現場直播、現場連線、整點新聞、滾動新聞、即時新聞成為各種媒介競相爭取的傳播手段。“速度技術不再僅僅是一種資源和可能性,其本身就是一種價值,是傳媒界自我展示的核心內容。速度也不再是一種手段,而成為一種目的。因為速度不再是事物變動的內在節奏,而成為一種外在標識,現代性的標識,競爭力的標識”。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信息已經進入極度膨脹和過剩的階段,受眾面更多元、更龐雜的信息環境,很多時候無從選擇和辨別,於是,媒介在第一時間以最快的方式引導的信息方向也便成為受眾的信息跟進方向。媒介在提供信息的同時,不斷暗示這些信息的重要性,在有意識地培育受眾跟進信息的速度,並最終促使受眾自覺地、自我強迫性的信息跟進。

  (二)技術符號的真實幻像

  媒介技術的發展直接帶來符號表徵效果的強化,每一次媒介技術的革新都使得信息符號和感官的結合更直接和全面。廣播、電視媒介的出現,打破了文字元號間接、抽象、理性的表徵方式,拉近了符號能指和所指之間的外顯性,尤其是電視的影像符號把思維支配的內容重新還給感官,使得視聽感官同時結合併同步顯現,大大增強了媒介信息和現實的融人性和一體化感受。

  視聽符號的優勢還在於眼見為實的真實感,儘管視聽符號之於真實的關係是脆弱的,甚至有時是虛假的,但影像總是能夠巧妙地以自然的直接性和呈現性獲得更多的信任感和參與感。“通常,如果一個節目愈讓人覺得逼真,就愈讓人覺得過癮,也就愈受歡迎。但是所謂逼真寫實,其實也還是人為的創造。它之所以自然,並不是因為它真的自然,主要是由於我們的文化喜歡把我們社會中儀俗性的凝縮行為披上一件外衣,讓它看起來很自然。事實上,寫實主義一點也不自然,但是它合乎我們觀物的心態”。

  網路媒介的出現則徹底打破了傳統媒介相對單一的符號主體表徵,超文本的信息結構方式第一次完整延伸人的各種器官感知能力,它可以將文字、聲音、圖片、圖表、動態圖像等媒體符號綜合在一個傳播單元中,構成多媒體信息,使傳播更具綜合性、直觀性、形象性,最大程度地還原信息的本來面目,其自主互動的信息傳播特點又增加了這種符號消費的安全感和可信度,它的擬像性更容易逃避人的意識的審查,更易於建立一種催眠狀態的傳播關係,因而影像在很大程度上成功地接管了人們對現實生活的感覺。

  (三)虛擬現實的沉浸感

  虛擬現實是1989年由美國的蘭尼爾最早提出的,他認為:“虛擬現實技術是由互動式電腦模擬組成的一種媒體,能夠感知參與者的位置和動作,替代或者增強一種或者多種感覺反饋,從而產生一種精神沉浸於或者出現在模擬環境(虛擬世界)中的感覺。”簡言之,虛擬現實就是電腦和網路技術創造的一個模擬空間。這種模擬空間甚至可以將物理世界中幾乎所有類型的空間——幾何空間、物理空間、文本空間、社會空間和想像空間統統可以網羅其中,使其成為一個可以實現潛在意念、欲望和幻想的空間。也因此,網路媒介自出現以後,便以迅猛的速度發展並廣泛普及。

  任何人在網路媒介中都可以是一個虛擬的存在,即作為人的文化生命存在的意義符號生存,這種數字化生存為人們提供了一種類似“化裝舞會”的效果,使得通訊的雙方得到很大的安全感。人們不僅可以通過視覺和聽覺,還可以通過嗅覺和觸覺多維地感受到虛擬世界中所發生的一切,使用者與虛擬環境中的各種對象的相互作用,就如同在現實世界中的一樣,這種感覺是如此的逼真,以至於人們能全方位地沉浸其中。“沉浸感是虛擬現實最主要的技術特征,它是指參與者在純自然的狀態下,藉助交互設備和自身的感知覺系統,對虛擬環境的投入程度。虛擬現實是通過電腦生成一個非常逼真的足以‘迷惑’人類感知的虛幻世界,導致用戶產生了類似於現實世界的存在意識或幻覺”。舊網路媒介正在利用技術的進步,傳達給用戶一種更加完整全面的身體和心理感受,使得人機交流中的人能夠越來越趨向於回到人的本原狀態,進而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其中並樂於沉浸其中。

媒介技術的影響

  歷史上每一次傳播技術和媒介的革新與突破,都會引起人類新聞傳播活動的巨大變化,給人類的社會活動帶來影響,對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各個方面產生重大影響。

  其一,媒介技術發展與全球化浪潮是同步進行的。1969年布熱津斯基在《兩代人之間的美國》中正式提出了“全球化”的概念,此後,關於全球化的定義和爭論林林總總,但普遍被認可的觀念是:全球化是以經濟為核心的,包括經濟、政治、杜會、文化等在內的全方位的全球化。

  作為人體的延伸,高科技使得媒介向多樣化、縱深化方向發展,媒介也深度參與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社會生活中來,整個社會生活就是對訊息的最大限度的運用。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僅使整個技術體系發生了深刻變化,而且在全球範圍內引起了信息的生產、流通和消費等方面的劇烈反應。尤其是互聯網路,這種依托現代電腦技術和通訊技術建成的信息資源交流、共用系統,在信息傳播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它改變了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方式。它在信息傳播時效上的及時性,信息存儲上的極大豐富性、傳播的交互性以及信息傳播結構所具有的開放性上都使傳統媒體望塵莫及。互聯網的開放性和全球化原則使麥克盧漢“地球村”理論在這一全新的媒介支持下也得到了驗證。人人都是“地球村”的村民。便於形成人們新的“社區觀”。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傳播技術是加速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催化劑”。從這一意義上說。媒介技術進步對社會發展變化的影響是重大而深遠的。

  其二,媒介技術的發展影響著社會模式的變遷。涉及到社會管理模式、政治意識形態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在互聯網上。受眾可以採取“超文本”的全新閱讀方式,與傳播者處於平等的地位。變被動為主動,交流更為迅速、直接、方便。其雙向互動的性質,使得互聯網路的用戶可以一邊看新聞一邊發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編髮自己的獨家消息,實現了信息在全球範圍內的實時、同步流通。國家、政府或某個利益集團已不可能進行鉗制輿論、信息獨裁,便於民主、政務公開,社會走向民主化、法制化軌道。石義彬先生認為,“能擔此重任的正是傳媒公共領域。這是因為:第一,在公共領域的諸種形式中,我國傳媒公共領域最為迅速,經過2O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空前地發展起來,一個立體的信息傳播網路已經形成;第二,我國媒體公共領域具有其他公共領域無法比擬的優越性,諸如反應速度快,制度完善,影響力大,影響面廣等;第三,我國傳媒公共領域具有密切聯繫群眾、反映群眾呼聲的光榮傳統。”研在我國現階段,媒體發揮著提供信息,普及知識,傳達思想,凝聚公眾意識,表達公眾利益的作用,甚至能有限度地評判政府政策,制約政治權力。人們通過媒介更為便捷地瞭解社會變動的信息,可以更好地發揮監督作用,參與國家管理活動,促進民主政治與法制建設。媒介可以更有效地提供國內外全方位的經濟信息,為生產、流通和消費服務,降低丁社會的交際成本和管理成本,促進經濟的發展。媒介可以更廣泛地促進國內外文化交流,便於我們學習借鑒外國先進有益的文明成果,也有利於更好地弘揚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換句話說,中國傳媒已經開始具有一定的公共領域的功能。

  其三,媒介技術發展導致了人的觀念變革。從而推動社會發展。大眾傳媒對人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包括思想方法、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生活習慣等各個方面。伴隨著新技術條件下傳媒信息傳播速度的加快、信息量地不斷加大,傳媒覆蓋率的提高,提供全方位服務的條件不斷改善,人們的時空觀、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發生了新的變化。由於20世紀高新技術的發展,文化與精神的產品可以大批的生產和複製,形成新的社會風氣和價值崇尚,並通過現代傳播技術迅速傳播,影響上億受眾。人們思維方式和觀念的變化轉而叉對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產生巨大的影響。可以說,一個由新技術推進的新傳播時代正在加快步伐向我們走來。社會的主體是人。人的思想觀念的發展必然推動社會的變革。

媒介技術的負面影響

  勿庸置疑,媒介技術在給人們帶來諸多好處的同時,其負面影響也不容迴避。

  首先,從世界格局來看。媒介技術的發展不平衡,形成新的文化中心,導致世界文化霸權,以至於不少專家學者在擔憂我們的民族文化安全問題。截止2001年底,中國上網用戶數為3370萬人,占13億總人口的2.59%。美國和加拿大共擁有全球41%的互聯網經常使用者,而大多數非洲國家的網際網路普及率都在1%以下。電視直播技術、通訊衛星技術、數字技術網路技術等為代表的傳播技術帶來的絕不是權利平等的大同世界。而是中心對邊緣的掃蕩和強勢意識形態在全球的席卷。在經濟上處於劣勢的國家和民族。在文化交流中必然也處於弱勢狀態。

  傳播技術最終帶來一個人類文化的悖論:一方面是時空的壓縮和塌陷。信息在全球範圍內的空前共用。另一方面是傳播的嚴重偏斜和信息的單向流動;一方面是資訊的空前豐富,一方面是知識溝的不斷擴大;一方面是民主和多元的價值觀念得到推廣,一方面是一體化和文化霸權的盛行??毫無疑問,全球的媒介文化傳播在市場中立的後麵包含很多西方的價值觀,他們所宣揚和昭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將對很多經濟落後、處於社會轉型期的發展中國家的人民產生深遠影響。以致一些東方國家不得不用西方的話語體系審視包括自己在內的文化價值體系。“在大量信息的單向流動之外。懸世界範圍內知識溝和信息溝的不斷擴大。經濟和文化的弱勢群體因為搭不上信息快車而被進一步地邊緣化”。

  其次,社會生活的同質化問題。在世界上任何一個發達國家,甚至在發展中國家,接觸大眾傳媒都是現代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選種媒介環境中,大眾傳播打破了時空界限,開闊了人們的生活視野,豐富了人們的社會生活,加速了“地球村”的進程。但同時也帶來了生活模式、管理方式同質化的問題。人們都是通過傳媒選擇信息,增加知識。參與社會,瞭解國內國際大事。電腦網路統治著我們的一切,傳媒主宰了人們的喜怒哀樂,通過大眾傳播傳遞的各種流行文化成為人們關註和議論的話題、中心。世界變得單一,這與人的本質是複雜、多樣、個性化是相違背的。

  其三,管理社會的約柬力減低。現代信息傳播技術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和進步,但同時叉在否定傳統社會的結構要素和觀念力量,導致控制社會的約束力大大減低。高速化引起的電腦病毒等加速蔓延,造成大量資料失去或系統癱瘓或行業、國防系統的重大損害;巨系統化的演變使社會整體鏈條產生脫節如高新技術引入導致的下崗失業危機等;複雜化造成的功能性文盲阻滯人的潛力發揮;網路的虛擬化社區易將人的思想觀念和社會行為引入歧途,如一些網民網站私自發佈真偽難辨的新聞信息,網上犯罪增多,一些網民上網成癮,導致心理不健康和情感異化。

  其四,人自身的異化。技術指根據一定的科學原理。為達到一定的應用目的所發明和開發出來的方法和手段。日如果我們過分地依賴技術進步的種種限制,濫用技術手段所提供的可能性,.極有可能導致傳播手段對處於傳受兩極的主體——^的異化。“媒介是人的延伸”,的確如此。歷史上每一種新媒介的誕生都給社會帶來衝擊,會造成大規模的社會變革,而且必然會深深影響普通人的生活。世界各國都已在以電視為代表的新的媒介環境中生成了新的一代。這一代從降生起就生活在以電視為主的媒介環境中,從思想方法、價值觀念到行為方式、生活習慣都來源於電視、網路。這形態特殊的一代人被美國學者稱為“電視人”、“容器人”、“網蟲”。在我國,近年來也出現了這種現象。他們過度沉瀾於電視和網路,滿足於與虛擬世界的交往。而缺乏與人、與社會的直接交往接觸。視野狹窄,極端自我內化,容易導致心理障礙。人際交往的願望和能力也在逐漸退化之中。由媒介環境帶來的層出不窮的新觀念與不曾消失的舊觀念不斷地發生擅擊。經常使他們陷入無所適從的尷尬境地。很多學者對傳播工具主義對社會道德觀念和文化傳統的扭曲感到深深的憂慮。在多重性的價值觀念、道德準則灌輸下的青年一代表現出嚴重的矛盾和迷茫心態,陷入身份認同的危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寒曦.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媒介技術"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