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新聞信息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新聞信息

  新聞信息是指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傳遞的、未知的時事性信息。通常是指再不能分割的、最小的新鮮事實。新聞信息由一個有目的的、主動積極的傳播系統對社會信息作多方位、多層次的採集,並以傳播系統內部的價值系統過濾後,向確定的(部分為不確定的)目標受眾作同時的傳送。

新聞信息的選擇和表現[1]

  從傳播學角度來看,理解一個信息解碼,所有的解碼也是一種新的編碼。大眾傳播體制社會制度的一部分,傳播機構本身和它的外部世界的關係規定了它製作的信息的意義,這包括對信息的選擇和介紹。從原始素材到新聞信息,傳媒機構對新聞原材料進行了選擇和加工。這種加工的結果允許產生原始素材和新聞信息的差異。一方面是已經發生的事,是偶然被抓住的事件的原材料;另一方面是產品,是擴散,是給予一定的形式。

  在這個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有兩種限制,一是內部限制,這是指對整個信息製作過程中所受到的技術功能上的限制;其二是外部限制,這是指按照傳媒機構的輿論傾向和報道方針所作的對內容的調整。這兩者結合在一起決定了信息的選擇和處理機制,揭示了社會影響的動力性。歸根到底,傳媒是一個信息過濾器,信息的選擇原則與社會的政治經濟背景和文化趣味背景是分不開的。

  隨著中國經濟改革的步步深化,各種非公有制的所有制成分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內容。在這種背景下,新聞信息的選擇原則在宣傳教育以外,逐步強化了服務和娛樂功能,新聞傳播領域出現了各種新的題材和形式。在不同的新聞載體上,可以看到各種不同的專欄、專版而不是包攬一切的某種形式,這對應了在經濟改革中不斷發展變化的豐富多彩的社會現實,說明瞭社會在各個方面所產生的變化,每一個變化的片斷在事件性質上反映了自身的新聞性和新聞價值

  在人們常說的新聞事實的標準中,五個W模式僅僅是一種被編碼的和任意的經驗的錶面表達。這是一個線性的模式,它對所有新聞事實的解釋是一種鏈條式的加工過程,是說明事件“是”什麼,並由此建立起一個對信息有支配意義的經驗模式。新聞信息是要產生一個象徵意義的現實,而不是現實的再生產

  線性模式是新聞媒體建立與受眾之間傳播關係的常規形式,所以天天都必須有新聞。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傳媒操作行為的連續性與社會環境所產生的競爭意義上的壓力分不開。一個公共傳播機構,對社會建設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必須要從社會管理的角度對大家所關心的問題予以一個媒介化的表現,這類問題構成傳媒的經常性內容,諸如政治生活中的大事、經濟態勢、市場走向、科技教育、生態環境、社會治安、公共衛生、文化動態等專題欄目。毋庸置凝,在中國這樣處於改革開放過程中的發展中國家,有關建立新的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的各類報道是大眾傳媒的經常話題。

  在新聞信息的處理中,首先要考慮的是令人矚目的大事件,這類事件吸引了讀者和觀眾的註意力,具有最大的社會效應。在日常生活的普通環境中,一個新聞信息也許會讓人覺得既不是無足輕重也不是完美無缺,但是通過傳媒對一個信息的過濾、選擇、提煉和公開報道,大眾傳媒的放大作用能賦予一個可能並不驚人的事件以更多的意義, 比原來的意義或假定的意義提高。其中有兩個因素,接近性與獨特性,前者包括心理學上所談的接近性所產生的社會心理作用,後者主要是行業性和區域性的信息內容的表現。

  任何新聞都有其產生的背景,即新聞的來源。同樣,從新聞事件中所能夠提煉的新聞主題本身也表明瞭一種背景功能,這就是它強化了新聞本身的價值。在提供信息量的前提下,新聞主題強化了新聞背景內對象之間和人物之間的關係,猶如一個框架,把事件的本質凸現出來,從而保證了信息的含量。所以,可以這樣說,一個新聞報道類同於繪畫中的取景,正是這個取景使人把握住新聞本身的各個方面,併在這個取景當中把個人的觀點和立場擺進去。《中國青年報 的副總編馬役軍這樣說過: “真正高明的記者,在文章中是不發表任何議論的。 他不會講:啊!多麼崇高的精神!或,啊!多麼卑劣呀!他就告訴你這個人說了什麼,做了什麼。‘崇高’和‘卑劣’讓你去感覺去。有一位管意識形態領導說過一段話,我認為至今是非常對的。他說,西方有許多記者是非常聰明的、卓越的宣傳家。他們不採用自己的觀點,而把無數事實擺給你。他在擺新聞事實的時候,把他的觀點全部貫穿在事實裡面了。為什麼有的記者,‘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就高明在這裡。 所以,我說應善於選擇重大題材, 同時在表現重大題材時, 表現那種無技巧的高明技巧。”這可以理解為對待熱點新聞的冷處理態度。這樣的做法從傳播效果上來說可能為受眾保留了想象和發揮的餘地,實際的社會效果會更好。

  一個公共傳媒不但對社會負有政治和道義的責任,同時也要從媒介市場競爭的現實出發來貼近受眾,在新聞信息的處理當中儘量註意體現普通人的利益和普通人的興趣,註意個人話語和人際表達的運用。當然,從一般意義上說,人的利益、關懷和趣味所關註的是更習慣、更傳統的問題。正如美國著名記者傑克·富勒所說:“就報紙而言,我認為假如市場調研很深入,它們是能夠反映出人們在一份報紙中要找到的東西,正是他們在人際關係中要找到的東西。”

  新聞信息的擴散過程,也是信息的意義可能變形的過程。新聞信息的選擇以及如何表現提出一個信息傳播權力的問題,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大眾傳媒是公共權力的一部分,具有輿論導向和穩定社會的責任,是社會心理狀態的標誌

  對一個國家來說,社會的公共安全概念與制度本身的良好運轉、工作效率責任心相關。一旦社會上出現風險信息,大眾傳媒首先要考慮如伺使風險信息的比例合理化,避免誘發潛在的風險,更要避免任何一種風險的神話化。信息是為了減少不肯定性,而大眾傳媒的操作實踐本身首先是要註意到它的社會功能,它的社會調解作用,正確引導社會想象。

參考文獻

  1. 淺談新聞信息的選擇和表現[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2(5)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桑,Tracy,寒曦,essilco.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新聞信息"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