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媒介環境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媒介環境

  媒介環境是指大眾傳播機構運作管理中所呈現出來的一種整體氣氛,是由大眾傳播活動全體參與者的行為方式聚合後形成的一種習慣模式。它的培養與形成,並不是決定於哪一個人的角色觀念行為,而是媒介與社會在過去長期的信息傳播和人際互動中逐步形成的。媒介環境一旦形成,就會成為一種無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和影響媒介員工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積極的媒介環境能使媒介員工不斷增強自身的使命感和自覺性,並相互影響、代代相傳、沿襲成風、形成定勢,進而反過來潛移默化地推動或促進媒介各個系統的高效、良性運轉。相反,消極的媒介環境又會使廣大媒介人員逐漸喪失責任心進取心和使命感,擴散開去,相互感染,形成惡性迴圈,就會進一步瓦解甚至摧毀媒介各項工作的有效開展和正常運行。

媒介環境的構成因素

  羅伯特·佩斯(R·Pacs, 1969)曾對環境構成作過令人信服的研究。受其啟發,我們將媒介環境的構成因素分為:媒介威望,社會意識,團隊精神,行為規範,求實精神。

  (1)媒介威望,指的是媒介的知名度美譽度、社會地位、社會聲望和媒介的覆蓋範圍、傳播成就、獲獎情況等;

  (2)社會意識,指的是媒介人員,特別是職業傳播者的世界觀人生觀、對國家和人民利益的關心程度,對各種社會政治問題的重視程度,對自己在傳播活動中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的認識程度;

  (3)團隊精神,包括媒介在與對手競爭中團體形象的展示和整體能量的釋放情況,媒介內部團結友愛、互相幫助、關心集體的風貌,傳播活動中各負其責,密切配合、有序操作的狀況;

  (4)行為規範,它關係到媒介員工尊重傳統文化、習慣和恪守新聞或傳播職業道德、遵紀守法等風氣;

  (5)求實精神,表示一種具有強調專業理想、職業興趣、強烈的事業心、認真的工作態度的特征,也表示對信息(新聞)的真實、客觀、公正的堅持程度。

  通常,媒介環境五大因素的指標愈向正級發展,媒介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愈好,而媒介人員的成就感和積極性亦會隨之提升。反之,就差,就下降。但是,要讓這五大因素都以整齊劃一的步伐向正極的頂點逼近,是難以做到的,而且也沒有必要。這是由於媒介的地位、歷史、資源、優勢不同和媒介所強調的重點各不相同,從而導致上述因素在大多數媒介環境中總是以非均衡狀態呈現。有的媒介趨向於強調媒介威望、社會意識和行為規範,有的媒介更多的看重團隊精神和求實精神,但又都不忽視其他因素,結果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相反,一些試圖平均使用力量,均衡各種因素比重的媒介,其結果往往是顧此失彼、手忙腳亂,失去自身的優勢和特色,效益平平。可見,設計和優化媒介環境,不要對多種環境因素均等用力,而應該根據本媒介的特點和優勢,抓特色因素,促普通因素,抓重點因素,促一般因素。這樣就可以使本媒介以較快的速度躋身於優秀的媒介行列。

媒介環境的分類

  媒介環境可分為封閉式、開放式和複合式三種:

  (1)封閉式媒介環境。這種環境的主要特點是從嚴管理,即通過建立一整套嚴格的規章制度,迫使媒介運作和信息傳播活動規範化程式化。例如,實行嚴格的考勤制度、辦事制度、晉升制度、考核制度、獎懲制度,等等,以此來約束媒介人員的言行。傳統觀念認為,這種媒介環境能使傳播者形成嚴肅認真的競業精神和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媒介的產品質量具有較大的“保險繫數”。

  (2)開放式媒介環境。它的主要特點是民主管理。它沒有繁雜而嚴格的考勤制度、坐班制度等,而是通過目標責任制、承包制等辦法來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只要員工在規定時間內保質保量地完成了任務,達到了預先議定的目標,就應獲得相應報酬和獎勵。這種環境給予媒介員工以較大的自由度和較多的尊重與寬容,希望員工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允許員工按照自己的特長和愛好進行傳播活動。現代觀念認為,這種媒介環境有利於培養創新精神,提高工作效率和產品競爭力

  (3)複合式媒介環境。它介於上述兩種環境之間,是一種優化組合的環境。它既有一套嚴格的規章制度,又給員工一定的自主權和自由度;既有巨集觀上的嚴格要求,又有微觀上的許多靈活性。這種環境模式中的媒介人員,不僅具有競爭精神和實幹精神,而且具有創新精神和鮮明的個性特點。

媒介環境的生態平衡[1]

  最近幾年,由於媒體競爭的加劇,有些媒體不顧社會效益的首要地位,盲目追求經濟效益,結果導致假新聞、有償新聞黃色新聞等不良現象的抬頭,污染了媒介生態,對社會、媒體、受眾都造成了惡劣影響。所以,要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健康發展,就必須保持媒介的生態平衡。

  傳統媒介環境變化幅度小,速度慢,與之相對的是人們因循守舊的心理習慣和平穩的平衡機制,是一種對新鮮事物可以慢慢咀嚼消化的狀態。但是,這種老的平衡機制已經不能解決現代信息社會“瞬息即變的文化”的問題,唯一的解決辦法是在新的環境條件下建立新的平衡。社會對信息流動量越來越高的需求,導致了對具有更高傳播效率的媒體的更大需求。一般來看,媒介環境變化的直接結果是我們的感官將越來越被“機器”環境包圍,陷入困境。這就要求我們在使用媒介時,要充分考慮到信息傳播量的要求和認知多樣化的要求,在各種信息獲取渠道組合中找到最佳的平衡點,選取最佳的媒介環境構成。一般來講,人們對功能強大、性能優越的新事物的歡迎,首先表現為歡喜,當歡喜不被理智地控制時就會演變為狂熱或“過度崇拜”。實際上,每一種新媒介的出現,都曾經使得人們經歷這種情緒過程。我們應採取的態度是,適當、有效、及時地控制或制止這種狂熱,削弱不斷產生的浮躁情緒, 使人們清醒、理智地對待和接受一種新媒體,在現代媒介環境的運動基礎上建立一個平衡機制,使大眾傳播的平衡由不斷地被打破走向新的、健康的平衡。

參考文獻

  1. 郭燕,陳小麗.媒介環境的現狀考察與新識[J].青年記者,2008(32)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桑.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媒介環境"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