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產業擴散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產業擴散

  產業擴散是指產業的生產(包括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區位不斷增多,但新增生產區位的發展並未淘汰原有區位該產業的存在。

產業擴散的界定

  經濟發展空間上的梯度差異,使得經濟活動通過資本投資、技術傳播和勞動力遷移,從一個地區轉向另一個地區。在空間維度上,經濟活動的變化主要表現為擴散和轉移兩種方式。這裡的“擴散”是指擴張擴散,即從擴散源向周圍地區逐次地、由近及遠地擴散,擴散強度隨距離的阻礙作用而逐漸減弱;“轉移”更多的是指跳躍式的擴散現象,某種經濟活動從一個地區轉向另一個地區時常常跨越一定的空間維度。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和赤鬆的“雁行模式”,都對國際間的產業空間轉移進行了闡述。區際產業轉移可以被看作是經濟發展過程中區域間比較優勢轉化的必然結果,也就是發達地區向落後地區不斷轉移在發達地區已喪失優勢的產業。

  克魯格曼等學者提出的空間經濟學意義上的產業擴散是以國際專業化模型為基礎的,若想充分認識空間經濟視角下的產業擴散,就必須洞悉它的基礎,即國際專業化模型的內涵。國際專業化模型作為與傳統的空間集聚模型有著相近邏輯的模型,集聚機制不再是傳統的要素流動,而是以中間產品作為紐帶的前後向聯繫。國際專業化模型中的核心辭彙是中間產品、產業聯繫和貿易成本製造業作為中間產品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雙重身份促使集聚過程或國際專業化過程的出現,即擁有比較大的製造業部門的區域通常提供多種類型的中間產品,這意味著最終商品生產具有較低成本,這就是所謂的前向聯繫。相反,最終商品生產規模很大的區域為中間投入品生產提供巨大的市場,這就是所謂的後向聯繫。產業間聯繫的結果不一定是人口在特定國家集中,但它導致某些製造業部門或特定產業在有限的幾個國家集聚,進而促使分工和專業化的發展。如果國際貿易成本足夠低,則有可能出現這種製造業的地理集中現象,當貿易成本更低時,製造業的地理集中成為必然趨勢。

  國際專業化過程可以這樣表述:假設兩國的初始條件相同,隨著貿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國際分工以非平衡的形式出現,比如國家1首先獲益,國家2就受損,於是世界經濟出現核心一邊緣格局,即製造業集中於國家1,儘管國家2的工資水平較低,但因為缺乏足夠的前後向聯繫不足以吸引製造業。然而,隨著貿易自由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世界經濟進入全球化階段,最終產品和中間產品的貿易成本逐漸變小,國家1和國家2之間因中間產品的前後向聯繫而可以維持的工資差距也逐漸縮小;在完全無貿易成本的理想狀態下,可以實現要素價格的均等化。

  假設一些國家或地區具有製造業自我強化的優勢,隨著貿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大量的製造業向該地區集中,因為這些地區不斷強化其區位優勢,使得它可以支付比其他國家或地區更高的工資。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世界對製造業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這使得製造業集聚區域的經濟活動更加活躍,強化了集聚過程,同時也提高了工資水平,這也是我們平時經常看到的北京、上海或深圳等經濟活動強度比較大的地區能夠支付較高工資的原因。隨著這一過程的持續,不同區域的工資差距變得越來越大,最終這些發達地區的一些企業無法支付很高的工資,此時這些無法支付很高工資的企業在另外的區域投資設廠是有利可圖的,隨著這些企業轉向另一些區域,這些區域也開始累積自我優勢併進一步強化自身的優勢,這些地區工資持續增長;一段時間以後,第三個區域進入了同樣的過程,如此迴圈。對產業擴散機制的進一步考察則需要考慮勞動密集度、投入產出結構等都不相同的多種產業。產業擴散可以被看成是企業大量從集中地外遷的行為,但這種行為並限個別企業的擴散,也不單純是向周邊臨近的地區的擴散,其擴散的範圍可以跨越周邊區域而在更大範圍內進行。產業擴散的行為包括企業遷移到異地,以及企業將部分功能環節外遷,或在異地增設新的生產、銷售、研發基地等。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鲈鱼,Li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產業擴散"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