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際產業轉移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區際產業轉移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達區域的產業順應競爭優勢的變化,通過跨區域直接投資.把部分產業的生產轉移到發展中區域進行,從而使產業表現為在空間上移動的現象。根據轉移主體的性質、轉移的動機等差別,產業轉移可分為擴張性產業轉移和撤退性產業轉移。前者是指產業在其原區域仍屬於成長性產業(區域的成長性產業),主要出於占領外部市場、擴大產業規模的動機而進行的空問的主動移動;後者是指區域的衰退性產業主要由於外部競爭與內部調整壓力而進行的戰略性遷移。
一般認為,撤退性產業轉移是區域問產業競爭優勢消長轉換而導致的產業區位重新選擇的結果,是產業生命周期過程在空問上的表現形式,產業演變的空問形態。兩種性質的產業轉移有三個共同特點,即:(1)產業轉移具有綜合性。即產業轉移是跨區域直接投資下資本、技術、勞動力及其它生產要素的集體流動,是生產方式的整體轉移,具有單個生產要素流動所不具有特征和功能。(2)產業轉移具有階段性。即產業轉移是分層次漸進式實施的。從國內外產業轉移發生髮展的現實看,產業轉人與轉出同區域產業結構的演進具有很強一致性。隨著轉出區域產業結構沿著自然資源密集、普通勞動密集、技能密集、資本密集、技術和知識密集的方向升級,產業轉移也從以普遺勞動密集產業為內容,逐步向著以技能密集、資本密集、技術和知識密集為內容的方向演化。(3)產業轉移具有梯度性。即區域問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構成了不同的發展梯度,這種經濟梯度是產業轉移的現實基礎。一般而肓,產業轉移往拄是由經濟梯度較高的發達區域指向梯度較低的欠發達區域。
在研究中最早觸及產業轉移機制問題的是美國發展經濟學家阿瑟·劉易斯。他通過對勞動密集型產業區際轉移現象的探討後認為:發達國家由於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非熟練勞動力不足,勞動力成本趨於上升,這種成本的變化導致勞動密集型產業比較優勢的逐步喪失,最終使之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顯然。他把勞動密集塑產業作為產業轉移的主體,並且把產業轉移與比較優勢的變化相聯繫。
日本經濟學家小島清根據該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實踐指出:產業輸出國應該從該國已經處於或即將處於比較劣勢的產業即邊際產業依次進行.通過產業的空間移動,以迴避產業劣勢,顯現其潛在的比較優勢。很明顯,小島清十分強調產業轉移的主體是比較劣勢產業.轉移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劣勢產業仍然存在的某種潛在優勢。應該說,小島清的觀點反映了日本戰後經歷的“BI進現代產業部門—— 創造了比較優勢— — 失去比較優勢—— 向外轉移”的過程。上述研究從不同的角度對產業轉移的機{6I進行了有意義的探討,其中一些結論給我們以深刻的啟迪,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探討產業轉移的機制,至少需要涉及兩個問題:一是產業轉移的主體問題,即什麼產業發生轉移.
產業轉移的原因問題.即產業為什麼轉移。由於產業轉移有擴張性產業轉移與撤退性產業轉移之分,而且兩者的轉移機制存在差異.因此,這裡就以普遍性與現實性更強的撤退性產業轉移為側進行分析。通常.一個普遺的事實是.一國內部的各個區域不會處在相同的經濟發展梯度上,尤其在發達區域和欠發達區域之間,這種梯度更為明顯。這種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客觀差異,蘊含了區域問發生產業轉移的客觀基礎。因為。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決定了區域間要素價格的差異.而後者是推動產業空間轉移的最基本誘因。具體而言,區域產業的撤退性轉移機制可作如下說明。
從一方面看,發達區域隨著產業的集聚、經濟的發展,將必然出現土地、環保、勞動力等要素成本攀升、產品市場飽和、投資回報率下降等趨勢。這種趨勢加上來自外部欠發達區域類似產業的強有力的競爭,會使發達區域一些產業或產品的競爭優勢逐漸喪失,從而使產業逐步走向衰退。這種產業的衰退態勢.最終會形成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巨大壓力,從另一方面看,欠發達區域剛往往由於基本發展條件已經具備、要素價格低廉、市場廣闊、投資回報率較高以及政策性優惠等諸多因素,而且日益成為發達區域一些衰退性產業的新的優勢生產區位。這種優勢生產區的存在.使得欠發達區域具有吸引產業轉移的某種經濟“拉力 。這樣.在內部調整“壓力”和外部吸引“拉力 兩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下,發達區域的衰退性產業會出於保持、提升競爭優勢的動機而尋求在空間上的遷移、重組,從而發生衰退產生的撤退性、重組性的區間移動,即產業的區際轉移。
可以說,區域產業競爭優勢的消長轉換是衰退性產業空間移動的內在根源,也是其轉移的基本動機。上述分析表明,在撤退性產業轉移中,發達區域的衰退性產業是其主體。而隨產業競爭優勢逐步喪失形戚的結構調整壓力,以及欠發區域新區位優勢所形成的拉力,是發達區域衰退性產業進行撤退性轉移的主要原因。
區際產業轉移對轉移區域雙方經濟的發展都有重要作用。對發達區域而言。它是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重要途徑,也是區域產業競爭優勢轉換升級的有效方式。對欠發達區域而畝,產業轉移是區域經濟起動與發展的良好契機,也是區域產業結構升級轉換的可行方略。由於在當前區域經濟發展理論和實踐中,產業轉移對欠發達區域發展的積極作用更引起人們的關註也更有現實意義。
產業轉移對欠發達區域發展的作用.主要體現在:
1、要素註入效應。廣義而言,要素是產業可以獲得的、能使其有效生產出對消費者有用產品(服務)的有形或無形的統一體。它包括有形要素,如自然資源、勞動力和資本等,也包括無形要素,如勞動者技能、知識和生產技術等。欠發達區域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自然資源、勞動力普通要素豐富而資本、技術、知識等高等要素短缺。這種狀況是這些區域經濟發展缺乏動力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於產業轉移往往伴隨著大量的資本、技術的轉移.也伴隨著其它無形要素的進入,具有綜合性.因而接受產業轉移能夠使欠發達區域迅速積 累起相對稀缺的生產要素,為區域經濟的起飛剖造條件。
2、技術溢出效應。產業轉移往往是由經濟梯度較高的發達區域指向梯度較低的欠發達區域.具有梯度性。這種梯度性決定了欠發達區域移人產業的生產技術水平一般要高於當地產業的平均生產技術水平,這樣,移入產業的技術溢出效應將發生作用。技術溢出效應是指在產業轉移過程中輸出的先進技術被輸人方消化吸收所導致的技術進步,以及技術轉移過程所帶動的輸入方的經濟增長。技術溢出效應產生途徑有二:
一是技術溢出效應產生的硬途徑,即由於移人產業所包含的技術本身被移入區產業模仿、消化、吸收、導致移入區產業的技術進步,二是軟途徑,即具有先進技術的移入產業在對移入區相關產業產生前後波及作用的過程中,往往會拉動後者的技術進步。無論哪種途徑,都將促進移入區產業技術水平的提高.有利於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3、關聯帶動效應。產業關聯是指產業之間存在的廣泛、複雜、而密切的聯繫.包括後向、前向和旁側關聯。產業的關聯帶動作用實質就是移入產業關聯效應的發揮過程.包括:(1)後向關聯效應,即移入產業的發展會對各種要素產生新的投入要求,從而刺激相關投 入品產業的發展。(2)前向關聯效應,即移入產業的活動能通過削減下游產業的投入成本而促進下游產業的發展,或客觀上造成產業間結構失衡而使其某些瓶頸問題的解決有利可圈,從而為新的工業活動的興起創造基礎,為更大範圍的經濟活動提供可能。(3)旁側關聯效應,即移入產業的發展會引起它周圍的一系列變化,如促進有技術性和紀律性的勞動力隊伍的建立,促進處理法律問題和市場關係的專業服務人員的培訓,以及促進建築業、服務業的發展等。總之,產業的關聯帶動作用是產業轉移的重要功能,它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移入區域整個經濟的發展。
4、優勢升級效應。欠發達區域產業結構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資源、勞動密集而技術層次低的傳統產業比重大.先進產業比重小。相應地.區域比較優勢主要也以傳統要素為依托,體現在傳統產業上,因而在區際分工中的地位、層次都比較低。外部先進產業的移入, 為傳統產業比較優勢的升級創造了機會。因為先進產業的移入必然帶動著資本、技術等稀缺要素的迅速積累。引起區域要素比重的迅速變化,這種變化將有助於區域新的主導產業或支柱產業的形成.從而推動產業比較優勢的轉換升級,提升欠發達區域在區際分工中的地位。
5、結構優化效應。產業轉移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欠發達區域產業結構的變動。一方面,先進產業的移入本身將使移入區產業結構中採用先進技術的部門在數量上和比例上增加,從而使區域產業結構體現出高級化的趨勢;另一方面.先進產業的移入,意味著新的生產函數的導入,這種蘊舍新技術的新的生產組織方式會作為“擴散源”。對原有的相對處於較低層次各等級的產業發生“升級轉型”運動,對其增長產生廣泛的直接或間接影響,從而逐步提高整個產業整體的技術集約化程度,促進產業結構向著高級化方向演進。
6、競爭引致效應。移入產業與當地產業相比,在資金、技術、人才、市場、營銷手段等方面往往占據著競爭優勢.這種優勢使當地產業卷入競爭之中。有可能使移入產業打破欠發達區域原有產業的低效壟斷局面.改善區域產業的市場結構;另一方面.在競爭壓力下,當地產業要在移入產業的陰影中生存發展,將不得不採用先進技術.或進行技術創新.遙過新觀念、新設計、新工藝、新產品等拓展市場.創造新的消費取向,以提升產業競爭力。因此,與產業轉移相伴隨的內外產業聞競爭.是欠發達區域經濟運行效率得以提高的重要因素。
7、觀念更新效應。觀念落後是欠發達區域一筆沉重的歷史遺產。其傳統觀念突出表現為小富則安的思想.自然經濟、小農經濟的思想,平均主義和“等靠要”依賴心理與懶惰思想等。這些都是欠發達區域自我發展能力欠缺的重要根源。來自發達區域的產業移入將有助於改變這種狀況。因為先進產業的移入必然伴隨著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文化的傳播與擴散.即產業轉移帶來的不僅是品牌、資金、技術等有形資源.更有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新思想、新觀念、新意識和新的管理方式等無形的資源。這些無形資源將對欠發達區域傳統觀念起著融合、更新、改造作用,為區域經濟發展註入持久的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