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溢出效應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技術溢出效應(Technology Spillover)
目錄 |
技術溢出效應指的是跨國公司在東道國實施FDI,引起當地技術或生產力的進步,而跨國公司無法獲取其中全部收益的一種經濟外部效應。該定義由FDI溢出研究領域最著名的兩位學者 Blomstrm 和 Kokko的提出。
跨國公司是世界先進技術的主要發明者,是世界先進技術的主要供應來源,跨國公司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內部化實現其技術轉移。這種技術轉讓行為對東道國會帶來外部經濟,即技術溢出。一項技術溢出是一個正的外在性的特定情況,它既不是在經濟活動本身內部獲得的利益,也不是由該項活動的產品的使用者獲得利益。換句話說,這種利益對於經濟活動本身是外在的,對社會產生了外部經濟。
例如,一家跨國公司發明瞭一項新技術,隨之該技術被競爭企業複製或學習,表現為競爭企業通過搜集跨國公司新技術的基礎知識,加上自身研究開發組合成與跨國公司相近的研究成果,一段時間以後,相關市場中所有的產品和服務都會體現這類技術,那麼這些產品或服務使用者的利益將是外在的,由於是實現或產生利益的企業與產生技術的企業展開競爭,即技術產生了溢出效應。
1.阿羅最早用外部性解釋了溢出效應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他認為新投資具有溢出效應,不僅進行投資的廠商可以通過積累生產經驗提高生產率,其他廠商也可以通過學習提高生產率。
2.羅默提出了知識溢出模型。知識不同於普通商品之處在於知識具有溢出效應。這使任何廠商所生產的知識都能提高全社會的生產率"內生的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動力。在羅默模型中總生產函數描述了資本存量, 勞動力, 以及創意技術的存量與產出之間的關係。
其中:為介於0與1之間的數;是介於0和1之間的一個參數。
3.盧卡斯的人力資本溢出模型指出:人力資本的溢出效應可以解釋為向他人學習或相互學習,一個擁有較高人力資本的人對他周圍的人會產生更多的有利影響,提高周圍人的生產率。但他並不因此得到收益。
4.帕倫特研究了技術擴散%邊乾邊學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他設計了一個特定廠商選擇技術和吸收時間的邊乾邊學模型, 他認為在前後各種技術吸收之間。廠商通過邊乾邊學積累的專有技術知識為進一步的技術引進做好了準備。
5.科高認為技術溢出效應的發生來自兩個方面:其一來源於示範%模仿和傳播;其二來源於競爭。前者是技術信息差異的增函數,後者主要取決於跨國公司與當地廠商的市場特征及相互影響。
6.旺和布洛姆斯特羅姆比較全面地看到了當地廠商和跨國公司子公司的決策行為對溢出的影響。一方面,假定跨國公司子公司能意識到技術擴散的成本,另一方面,假定當地廠商也能意識到溢出的存在。在互為約束的前提下,可以求取各自的動態最優解。理論上,無論是跨國公司子公司還是當地企業都可能通過其投資決策影響溢出水平。跨國公司對新技術的投資越多,溢出越多。當地企業對學習的投資越多,其吸收溢出的能力就越強。可見,除了原有的溢出效應外!還存在著一種取決於當地廠商和跨國公司子公司投資決策的溢出效應,這種影響是累積的!具有正反饋性質。
一、外在性
溢出的本質是一種外部經濟。外在性也是FDI技術溢出的一個首要特點。FDI技術溢出能夠給東道國創新帶來“好處”。而輸出溢出的跨國公司卻無法從中獲得收益或者收回全部收益。相反,如果東道國企業因受益於FDI溢出而提高了自身的創新水平,趕超跨國公司,還有可能對跨國公司帶來負面的影響。
二、非自願性
這裡的非自願性是對溢出輸出方——跨國公司而言,指的是FDI溢出不是跨國公司自願或者說主動的行為結果。但是對東道國企業而言,吸收溢出效應則可以成為一個自願或主動的行為。它們可以通過建設輔助設施來幫助吸收溢出的技術。東道國政府甚至可以制定政策來促進溢出的發生。非自願性同時也是區別技術轉讓與技術溢出的一個標準。技術轉讓是在雙方自願的前提下達成的技術買賣契約。
三、互動性
溢出的輸出方——跨國公司和輸入方——東道國企業都必須參與其中,溢出才會發生。參與的時間和空間可以不一致,但是兩者必須都做出有益於溢出的經濟行為。從另一角度上講,溢出的發生和最終的效果是由輸出和輸入兩方共同決定的。FDI技術溢出的渠道
一、競爭效應
競爭效應可以從兩方面得以體現。一方面,跨國公司的進入加劇國內市場的競爭,迫使國內廠商不得不更有效率地使用他們的資源和技術,從而提高他們的產出水平。另一方面,跨國公司的進入會顯著地增加東道國市場的競爭程度。當這些跨國公司投資於那些進入門檻較高的產業時,壟斷的扭曲會因此減少,通過提升資源配置來提高東道國企業的生產率。
二、示範效應
通過與先進企業的接觸,相對落後的企業會受益於模仿和逆向工程,促使它更加努力地追趕。FDI實際上為東道國企業提供了接觸先進技術的機會。東道國企業可以通過“看中學”,吸取跨國公司創新的經驗和教訓,減少試錯成本。
三、員工流動效應
跨國公司十分重視本地員工的培養,而且比本土企業更加註重對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培訓。跨國公司擁有前沿技術,先進的管理制度及理念,其員工在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上自然超過本土企業的員工。當那些在跨國公司受訓或者在其子公司工作過的本土員工流向東道國企業時,溢出便會產生。因為員工在跨國公司學到的技術決竅(know-how)會隨著他們轉移,然後在本土企業物化。
合作、合資和獨資型FDI投資模式的依次演進,使FDI表現出以下的特征:
1、外資企業對投資控股程度逐步提高,尤其是企業的關鍵、核心技術,從市場化的技術轉讓逐步過渡到內部化的技術轉讓;
2、外資企業迫於本土企業學習、自主創新能力的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地加劇等因素,其投資產業要素的密集度也呈現出由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的過渡,內涵技術水平不斷的提高,且與不同的投資模式相互匹配;
3、FDI非努力性技術溢出效應不斷弱化,努力性技術溢出效應不斷增強。
1.提高專業人才的人力資本存量
巨集觀上講,提高人力資本水平,才能提高對技術溢出的吸收能力,只有將各地(下轉第81頁)區人力資本轉化為真正的生產力,才能充分發揮FDI的技術溢出正效應。而對於微觀企業來說,企業內相應技術的專業人才存量是決定企業吸收能力強弱的關鍵因素,直接影響企業對引進行業內專項技術的吸收效果以及對所吸收的技術向現實的產品,進而向企業的效益的轉化能力。同時,人才存量構成整個國家(地區)的人力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於促進整體的技術溢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提高R&D的吸收能力,實施不同的開放政策
為提高企業的吸收能力,需完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加強企業自主研發能力,促進企業與技術水平較強的國外企業、研發機構的合作。實施不同的開放政策,對於吸收能力較強的行業,可以採取開放政策;對於高科技行業,由於內資部門的市場份額下降和人才流失,會造成向外資企業的逆向技術擴散,所以高科技行業應採用逐步開放的政策。
3.建立良好的制度環境
為企業建立有利於其競爭和能促進其自主研發的制度環境。
1.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保護知識產權。
2.逐步建立支持創新支持體系和創新風險承擔機制。
3.進一步消除各種體制機制性障礙,打破行業和市場壟斷,創造各類企業公平競爭的環境。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