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國際直接投資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FDI)

國際直接投資(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

目錄

什麼是國際直接投資

  國際直接投資(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下麵包含外商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跨國直接投資(Trans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TDI)海外直接投資(境外直接投資)(Overseas direct Investment,ODI)

  國際直接投資是指投資者以控制企業部分產權、直接參与經營管理為特征,以獲取利潤為主要目的的資本對外輸出。國際直接投資可分為創辦新企業和控制外國企業股權兩種形式。創辦新企業指投資者直接到國外進行投資,建立新廠礦或子公司和分支機構,以及收購外國現有企業或公司等,從事生產與經營活動。而控制外國股權是指購買外國企業股票並達到一定比例,從而擁有對該外國企業進行控制的股權。[1]

  最新的國際直接投資的形式是以利潤進行再投資,其就是指投資者把通過直接投資所獲得的利潤的一部分或全部用於對原企業的追加投資。這種形式的直接投資,隨著國際投資的深入,越來越成為直接投資的重要形式。

國際直接投資特點

  國際直接投資與其他投資相比,具有實體性、控制性、滲透性和跨國性的重要特點。具體表現在:

  (1)國際直接投資是長期資本流動的一種主要形式,它不同於短期資本流動,它要求投資主體必須在國外擁有企業實體,直接從事各類經營活動。

  (2)國際直接投資表現為資本的國際轉移和擁有經營權的資本國際流動兩種形態,即有貨幣投資形式又有實物投資形式。

  (3)國際直接投資是取得對企業經營的控制權,不同於間接投資,他通過參與、控制企業經營權獲得利益。當代的國際直接投資又有以下幾個特點:規模日益擴大、由單向流動變為對向流動、發展中國家國際直接投資日趨活躍、區域內相互投資日趨擴大、國際直接投資部門結構的重大變化、跨國併購成為一種重要的投資形式等等。

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的發展

  國際直接投資理論於60年代初期由海默提出,其後經過維農、巴克利、小島清等人的發展,到70年代後期終於由鄧寧完成了國際直接投資的一般理論。這一理論在研究國際直接投資問題時,強調了與傳統國際資本流動有兩個不相同的地方:其一是強調進行國際直接投資的企業可以獲得較大的利益;其二是強調這類企業可以節省交易成本80年代以前,國際直接投資理論主要以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的跨國公司為研究對象,認為跨國公司的競爭優勢主要來自企業對市場的壟斷、產品差異、高科技和大規模投資以及高超的企業管理技術。相比之下,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並不具備上述優勢,它們往往投資規模小,產品技術含量低且大多屬於勞動密集型,如服裝和紡織、簡單食品加工等,缺少名牌產品,廣告費用支出較少。但80年代以後有學者專門研究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理論。

  在經濟理論界一般認為有代表性的國際直接投資理論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投資發展周期理論

  鄧寧在80年代初提出的投資發展周期理論,是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在發展中國家的運用和延伸。投資發展周期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傾向取決於:1、經濟發展階段;2、該國所擁有的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域優勢”。根據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鄧寧區分了四個經濟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400美元以下。處於這一階段的國家只有少量的外來直接投資,完全沒有對外直接投資。第二階段,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 400-1500美元之間,外國對本國的投資量有所增加,而本國對外直接投資量仍然是零,從而凈對外直接投資呈負數增長。在經濟發展的第三階段,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2500-4750美元之間。在這一階段,外國對本國的直接投資量仍然大於其對外直接投資,不過兩者之間的差距縮小。處於經濟發展第四階段的國家其凈對外直接投資呈正數增長。在這一理論中,鄧寧又將經濟發展周期與企業競爭優勢因素結合起來,以說明某國的國際投資地位是怎樣隨著其競爭優勢的消長而相應變化的。

  可見,投資發展周期理論是將一國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能力與經濟發展水平結合起來,認為一國的國際投資地位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成正比關係。世界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國際投資地位的變化大體上符合這一趨勢。鄧寧認為,一國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的數量不能僅僅用經濟指標衡量,它還取決於一國的政治經濟制度、法律體系、市場機制、教育水平、科研水平以及政府的經濟政策等因素。一國的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可以從國家、產業和企業三個層面上進行分析。從所有權優勢看,國家層面的因素包括自然資源稟賦、勞動力素質市場規模及其特征、政府的創新、知識產權保護、競爭與產業結構政策;產業層面的所有權優勢包括產品和加工技術深度、產品差異成度、規模經濟、市場結構等;企業層面的所有權優勢包括生產規模、產品加工深度、生產技術水平、企業創新能力、企業的組織結構、管理技術、企業獲得低成本要素供給的能力等。

  (二)小規模技術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劉易斯·威爾斯在1977年發表的《發展中國家企業的》一文中提出小規模技術理論,他認為,小規模技術理論的最大特點,就是摒棄了那種只能依賴壟斷的技術優勢打入國際市場的傳統觀點,將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競爭優勢的產生與這些國家自身的市場特征有機結合起來,從而為經濟落後國家對外直接投資提供了理論依據。由於世界市場是多元化、多層次的,即使對於那些技術不夠先進、經營範圍和生產規模不夠龐大的企業來說,參與對外直接投資仍有很強的經濟動力和較大的市場空間。當然,該理論也有某些局限性和片面性。它將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競爭優勢僅僅局限於小規模生產技術的使用,可能會導致這些國家在國際生產體系中的位置永遠處於邊緣地帶和產品生命周期的最後階段。同時該理論很難解釋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高新技術企業對外投資行為,也無法解釋當今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日趨增長的現象。

  (三)技術地方化理論

  英國經濟學家拉奧在1983年出版了《新跨國公司:第三世界企業的發展》一書,提出用技術地方化理論來解釋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行為,他認為,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技術特征儘管表現為規模小、使用標準化技術和勞動密集性技術,但這種技術的形成卻包含著企業內在的創新活動。導致發展中國家能夠形成和發展自己獨特優勢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1)發展中國家技術知識的當地化是在不同於發達國家的環境中進行的,這種新的環境往往與一國的要素價格及其質量相聯繫;

  (2)發展中國家通過對進口的技術和產品進行某些改造,使它們的產品能更好地滿足當地或鄰國市場的需要,這種創新活動必然形成競爭優勢;

  (3)發展中國家企業競爭優勢不僅來自於其生產過程和產品與當地的供給條件和需求條件緊密結合,而且來自創新活動中所產生的技術在小規模生產條件下具有更高的經濟效益;

  (4)從產品特征上看,發展中國家企業往往能開發出與名牌產品不同的消費品,特別是當東道國市場較大、消費者的品位和購買能力有很大差別時,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產品仍有一定的競爭力。

  (四)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理論

  80年代中期以後,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出現了加速增長的趨勢。特別是一些新型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對外直接投資把觸角直接伸向了發達國家,併成為當地企業有力的競爭對手。如何解釋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新趨勢,是跨國公司理論界面臨的重要挑戰。英國里丁大學研究技術創新與經濟發展問題的著名專家坎特威爾教授與他的弟子托蘭惕諾共同對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問題進行了系統的考察,提出了發展中國家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理論,並提出了兩個命題:

  (1)發展中國家產業結構的升級,說明瞭發展中國家企業技術能力的提高是一個不斷積累的結果;

  (2)發展中國家企業技術能力的提高是與它們對外直接投資的增長直接相關的。在兩個命題的基礎上,得出基本結論是: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分佈和地理分佈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變化的,並且是可以預測的。

  坎特威爾和托蘭惕諾認為,從歷史上看,技術積累對一國發展的促進作用,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技術創新是一國產業、企業發展的根本動力。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創新表現出不同的特征。發達國家企業的技術創新表現為大量的研究與開發投入,掌握和開發尖端的高科技,引導技術發展的潮流。而發展中國家企業的技術創新並沒有很強的研究與開發能力,主要是利用特有的“學習經驗”和組織能力,掌握和開發現有的生產技術。

  坎特威爾和托蘭惕諾還分析了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特征和地理特征。他們認為,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受其國內產業結構和內生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在產業分佈上,首先是以自然資源開發為主的縱向一體化生產活動,然後是以進口替代出口導向為主的一體化生產活動。從海外經營的地理擴張看,發展中國家企業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距離”的影響,其投資方向遵循周邊國家-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的漸進發展軌道。隨著工業化程度的提高,一些新型工業化經濟體的產業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技術能力也得到迅速提高。在對外投資方面,它們已經不再局限於傳統產業的傳統產品,開始從事高科技領域的生產和開發活動。如中國臺灣省的跨國公司在化學、半導體、電腦領域,新加坡的跨國公司在電腦、生物技術、基因工程、電子技術領域,南韓、香港特區企業在半導體、軟體開發、電信技術等領域都占有一席之地。這些國家和地區對發達國家的投資也表現出良好的競爭力。

  (五)產品周期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維農在實證分析美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時間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對外投資理論-產品周期論。該理論將產品周期劃分為新產品創新、成品成熟和產品標準化三個階段。當產品處於第一階段時,為壟斷技術,防止競爭進入,生產者選擇在國內生產。當產品進入第二階段時,隨著產品出口的增加,生產者壟斷的技術也因此擴散,仿製品開始出現,由壟斷技術帶來的優勢出現喪失的危險。為了避免貿易磨擦、接近消費市場和減少運輸費用,生產者選擇到其他發達國家建立生產基地、在當地銷售或向其他國家出口的經營策略。當產品處於第三階段時,生產者擁有的技術壟斷優勢已經消失,競爭的焦點是產品的價格。為了降低生產成本,生產者選擇到發展中國家建立生產基地、在當地銷售或向其他國家出口的策略。當某產品進入第二第三階段時,生產者又開發出新一代產品,併進入一個新的周期。

  (六)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的創新

  近年來,國際經濟學者剋服了以往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提出了投資誘發要素組合理論。該理論的核心觀點是:任何形式的對外直接投資都是在投資直接誘發要素和間接誘發要素的組合作用下而發生的。投資誘發要素組合理論試圖從新的角度闡釋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和條件,其創新之處在於強調間接誘發要素包括經濟政策、法規、投資環境以及巨集觀經濟對國際直接投資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以往諸多理論都僅從直接誘發要素單方面來解釋對外直接投資的產生,從而導致某些片面性和局限性。在一般情況下,直接誘發要素是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誘發因素,因為對外直接投資本身就是資本、技術、管理和信息等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但是,單純的直接誘發要素不可能全面地解釋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和條件。尤其是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企業而言,在資本、技術等直接誘發要素方面往往並不處於優勢地位,其對外直接投資在很大程度上是間接誘發要素作用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投資誘發要素組合理論為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持。

跨國直接投資回升促進世界經濟結構加快調整

  (一)跨國直接投資從2004年起重拾上升軌道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呈現較快增長,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步伐加快,全球跨國直接投資進入“黃金髮展期”。2000年全球跨國直接投資達 13929.6億美元,達到30年來的頂峰。但受世界經濟低速增長影響,2001年以來全球跨國直接投資連年下降,2003年跌至5600億美元,創近年來的新低。隨著世界經濟形勢的好轉和跨國公司經營狀況的改善,從2004年起全球跨國直接投資開始回暖。聯合國貿發會議估計,2004年全球跨國直接投資達6112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9%。該機構的一項調查顯示,無論是跨國公司還是各國投資促進機構,均認為2004-2007年全球跨國直接投資將保持恢復性增長,重拾上升軌道。

  (二)跨國直接投資的流向是繼續向發展中國家分流

  在跨國直接投資中,發達國家始終占主導地位,但近年來發展中國家增長勢頭迅猛。2003年流入發達國家的跨國直接投資儘管仍達3670億美元,但已比2002年減少了 25%。其中,流入美國的跨國直接投資僅300億美元,減少53%,處於12年來的最低水平。而流入發展中國家的跨國直接投資則不斷上升,達1720億美元,增長9%。

  (三)跨國直接投資的熱點是亞洲、中東歐等一些新興國家

  近年來亞太地區一直是跨國直接投資的熱點地區,中東歐和非洲發展潛力較大。2003年流入亞太地區的跨國直接投資達1070億美元,增長14%;流入非洲的跨國直接投資達150億美元,增長28%。2003年流入中東歐的跨國直接投資降至210億美元,減少48%,;而流入其他地區,如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跨國直接投資則連續四年下降,2003年降至500億美元,減少3%,是自1995年以來吸收跨國直接投資的最低水平。

  聯合國貿發會議的調查表明,2004-2007年,亞洲、中東歐是最有吸引力的跨國直接投資地區;2004-2005年,中國、印度、南非、埃及、巴西、墨西哥、波蘭、俄羅斯、美國和英國是跨國直接投資最青睞的國家。

  (四)跨國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已轉向跨國併購

  八十年代中期以來,全球跨國併購規模不斷擴大,跨國併購成為跨國直接投資高速增長的主要支柱。跨國併購銷售額由1987年745.1億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11438.2億美元,年均增長23.4%。但從2000年下半年開始,全球經濟增速減緩,股市大降,跨國公司投資能力下降,致使跨國併購明顯降溫。湯姆遜金融公司估計,2005年1季度全球併購交易額由2004年4季度的6700億美元降至5130億美元,下降23%,但這仍是自2001年全球併購活動停滯以來最高的單季水平之一,表明跨國公司正再度考慮將併購作為增加企業利潤、解決戰略性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

  (五)跨國直接投資中服務業的地位進一步上升

  在1970年代初期,服務業僅占全球跨國直接投資存量的四分之一;1990年這一比例還不到一半;而2002年,已上升到約占60%(估計4萬億美元左右)。

  目前,服務業跨國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貿易和金融領域。2002年貿易和金融領域占服務業跨國直接投資存量的47%和流量的35%。供電、供水、電信和企業活動包括IT帶動的商業服務等領域正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例如,1990-2002年,發電和電力配送領域的跨國直接投資存量增長了14倍;電信、倉儲和運輸領域增長了16倍;企業服務領域增長了9倍。

  (六)跨國公司內部服務離岸外包方式愈來愈盛行

  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經濟全球化興起以白領崗位轉移為特征的第二輪潮流。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跨國公司從節省成本、提高競爭力的角度出發,已開始將部分服務外包出去。目前國際間外包業務只占全部業務流程的1-2%。2002-2003年全部以出口為導向的服務業跨國直接投資項目90%源於發達國家。美國公司據主導地位,占全部面向出口的信息和電信服務項目的三分之二,呼叫中心項目的60%和共用服務項目的55%。離岸外移的很大一部分由發達國家獲得,如2002-2003年所有面向出口的與呼叫中心有關的跨國直接投資項目一半以上流入發達國家。

國際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的關聯性

  貿易投資一體化理論的形成,使人們認識到了國際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之間的關聯性,即兩者既存在互補性,又具有相互替代性。中國已經在這一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實踐,但是還需要進一步拓展和完善。

  (一)遭遇反傾銷是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一個重要障礙

  我國當前對外貿易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出口商品屢屢遭到國外反傾銷調查。自1979年歐共體對我國出口發起首次反傾銷調查算起,截至 2002年底,我國已遭受反傾銷訴訟511起,給中國出口造成的直接損失超過160億美元。中國已經成為國際上遭受反傾銷最多的國家。從目前看,對我國發起反傾銷絕對數量最多的是美國和歐盟,占總數的2/5,但近幾年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巴西、阿根廷、南非等,對我國發起反傾銷調查的數量增長明顯,成為另一支需要重點防範的新生力量。

  (二)利用對外直接投資與出口貿易的關聯性規避反傾銷壁壘

  面對國外對華反傾銷不斷增長的勢頭,我國的出口企業、行業協會和政府部門加強聯合,多管齊下,採取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完善反傾銷應訴機制等措施進行積極的應對,同時還借鑒其他國家的做法,試圖通過加大對相關國家的直接投資,到相關國家內進行投資設廠等方式繞過反傾銷壁壘,推進中國的對外貿易不斷發展。為此,有關部門和企業認真研究了一些已經取得成功的個案及其分析。例如Goodman,Spar和Yoffie(1996)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傾銷訴訟所達成的“有序市場安排”和“自動出口限制”協議促使日本和其他外國企業改變了向美國出口打字機、彩電、汽車、鋼鐵和半導體的方式,而直接到美國當地去生產。Barrell和Pain(1997)也發現,日本1981~1991年間對歐盟和美國的直接投資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日漸增多的反傾銷訴訟的影響。1991年,南韓的一份《韓國製造業的國外投資經營成果調查表》揭示,南韓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與貿易聯繫比較密切,如開拓市場和迴避進口限制所占比重在整個對外直接投資動機中達到35.7%.

  基於上述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目前中國作為世界上遭遇反傾銷最多的國家,正面臨著20世紀日本和南韓在出口貿易上的相同遭遇,所以中國可以借鑒日本、南韓的成功經驗,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在當地生產、當地銷售,從而繞開貿易保護壁壘,改變國際貿易關係中被動的局面。事實上,在不斷面臨國外反傾銷等貿易保護手段的壓力下,我國一些企業也已經轉而採取了對外直接投資的策略。例如我國彩電廠商到土耳其設立生產基地,不但帶動了一定的零部件出口,而且為避開歐盟對中國彩電的反傾銷,成功進入歐洲市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再如TCL公司併購德國施耐德公司,直接在德國境內設廠生產各種型號的彩電整機,利用原產地規則有效地繞過貿易壁壘,其效果更為顯然。

  (三)中國進一步利用對外直接投資推動對外貿易的分析思考

  我國根據對外直接投資與出口貿易的關聯性,積極實踐利用對外直接投資繞開國外的貿易保護壁壘,推動本國對外貿易發展,已經取得了良好的開端,但是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並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予以調整。

  首先應該看到的是,目前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截至2002年年底,我國設立境外中資企業總數6960家,中外雙方協議投資總額 137.8億美元,中方協議投資金額93.4億美元,其中,境外加工貿易企業420家,中方協議投資額11.22億美元,無論是數量,還是規模,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對外投資的行業領域也從最初的只投資於與貿易有關的服務業,逐步拓寬到工農業生產、投資開發、交通運輸、餐飲旅游、咨詢服務、技術開發、貿易、金融、房地產等各種產業。特別是服務貿易型的行業投資十分突出,按照投資額計算,截至1999年年底,在中國海外投資中,服務貿易型投資占62%,資源開髮型投資占19%,生產加工和農業開發投資占18%.此外,對外投資的區域逐漸由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延伸。在中國跨國直接投資的起步階段,由於投資主體的限制,外貿公司的投資區域多選擇在原進出口市場集中的地區,以亞洲尤其是東南亞為主,而承包工程多集中在中東和非洲。但從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起,我國海外投資從以港澳、東南亞地區為主逐漸擴大到其他國家。截至2001年年底,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已遍佈154個國家和地區,而且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和港澳地區。2001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額排前10名的國家和地區依次是美國、中國香港地區、加拿大、澳大利亞、秘魯、泰國、墨西哥、尚比亞、俄羅斯和柬埔寨。中國在這10個國家和地區的直接投資都超過了1億美元,約占中方投資總額的67%,其中在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直接投資額都超過了3億美元,占中方總投資額的29.4%.所有這些變化,都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這已是不爭的事實。

  其次,應當承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推進對外貿易發展的效用不夠明顯。根據國內有關院校和學者的調查,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動因目前還比較複雜,具有明顯的多元化特征:既有可能是母公司出於長期戰略和開拓外國市場的目標需要,也有可能是為了剋服已經存在的貿易壁壘,還有可能是為了安置和轉移國內過剩的資源,等等。但是,無論如何,在所有的動因之中,通過增加或擴大直接投資,以繞過貿易壁壘,剋服進口國貿易限制的動因所占比重是很低的,這就意味著中國企業在面臨貿易壁壘時,較少使用直接投資的方法去繞開。相關部門的統計數據也表明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與出口貿易的關聯性不大。如2001年,中國向對反傾銷問題叫嚷最厲害的地區之一的歐盟出口了492億美元,而對歐盟的投資僅為1161萬美元,是中歐貿易額的2%.統計中還發現,中國對歐盟的投資主要集中在德、法、英、意等大國,即使在這些中國企業投資偏好的國家中,中資企業的總投資額也不足5000萬美元。另一方面,據統計資料顯示,1998~2000 年三年內,中國對歐盟出口增長分別達到281億、302億和455億美元,但三年內中國對歐盟投資總量增幅不大,分別為5097萬、5149萬和5884 萬美元,就是明顯的例證。

  怎樣進一步發揮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推動對外貿易的作用?根據我國的實際狀況,除了需要積極地鼓勵與提倡服務業和自然資源開髮型的對外直接投資之外,應當重點抓製造業對外直接投資。製造業對外直接投資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較為複雜。首先,由於我國製造業對外投資中,有近一半投資於初級產品的生產加工,生產初級產品的附加值較低,對帶動我國相關行業的貿易出口作用很小,但如果能進口該初級產品,經過深加工再出口,則能間接起到貿易創造效應。其次,產品附加值較高的製造業如機械行業,由於其技術是與原材料、零部配件等高度結合的,對外直接投資可以帶動我國相關技術、原材料和零部配件的出口,因此具有明顯的貿易創造效應。此外,遭受貿易壁壘的行業如紡織品業,由於直接出口的困難較大,出口成本提高,為了規避這一壁壘,尋求在海外的市場,爭取參加國際分工,企業往往轉而選擇對外直接投資作為對貿易的替代,補充市場的貿易損失。如果在投資中可以使用國內原材料,則可以促進國內原材料的出口,對貿易起到一定的補充作用。雖然製造業的對外直接投資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是複雜的,既可能產生替代效應,也可能會有創造效應,但經驗性研究表明,作為投資母國,製造業對外投資的貿易創造效應大於貿易替代效應,對外直接投資會改變母國向東道國出口的商品構成,以中間產品出口代替終極產品出口,這也就更說明瞭加強對外直接投資的必要性。

  總之,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對外直接投資和對外貿易的關聯性將會不斷發展,我國應該適應這一新的形勢,積極改變目前對外直接投資缺乏競爭優勢,與對外貿易的規模不相適應的狀況,鼓勵企業在加強自身發展的基礎上,制定確實可行的對外直接投資戰略目標。同時,政府要加速完善境外投資立法,利用財政金融等多種手段支持企業開展跨國經營,為企業境外直接投資提供優質服務, 努力建立起對外直接投資和對外貿易之間的健康良性的發展關係。

參考文獻

  1. 劉勇,李巧靜,孫瀟.論跨國公司直接投資對中國經濟的影響〔J〕.特區經濟,2005-5-25:297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5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4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國際直接投資"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202.115.125.* 在 2011年5月28日 20:45 發表

是區位優勢 不應該是趣味優勢吧~

回複評論
Yixi (討論 | 貢獻) 在 2011年5月30日 10:45 發表

202.115.125.* 在 2011年5月28日 20:45 發表

是區位優勢 不應該是趣味優勢吧~

感謝您的指正,原文已修正!

MBA智庫百科是可以自由參與的百科,如有發現錯誤和不足,您也可以參與修改編輯,只要通過網頁右上角的創建新帳號,創建用戶名後即可參與,期待您的加入!~

回複評論
M id 582ae01b25631373244a0edf5feead3e (討論 | 貢獻) 在 2021年2月19日 10:08 發表

FDI是外商直接投資,不是對外直接投資,方向錯誤

回複評論
陈cc (討論 | 貢獻) 在 2021年2月19日 10:43 發表

M id 582ae01b25631373244a0edf5feead3e (討論 | 貢獻) 在 2021年2月19日 10:08 發表

FDI是外商直接投資,不是對外直接投資,方向錯誤

解釋有標參考文獻。MBA智庫百科是可以自由參與的百科,如有發現錯誤和不足,您也可以參與修改編輯~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