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式審計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數據式審計是以被審計單位底層資料庫原始數據為切入點,在對信息系統內部控制測評的基礎上,通過對底層數據的採集、轉換、整理、分析和驗證,形成審計中間表,並且運用查詢分析、多維分析、數據挖掘等多種技術方法構建模型進行數據分析,發現趨勢、異常和錯誤,把握總體、突出重點、精確延伸,從而收集審計證據,實現審計目標的審計方式。
數據式審計產生的根源[1]
隨著企業信息化進程的加快,前臺以電子商務為主,後臺以ERP系統為支撐的新型數字化企業已經逐步成為企業的主要運營模式。尤其是CRM及SCM與ERP的高度融合,ERP II開始取代ERP,成為新型數字化企業的主流模式。這種改變帶來的最大影響體現在企業內外部會計環境的變化上,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數據表現形式的虛擬化,儲存重點的突出化。
傳統的會計數據通常以紙介質為載體。以憑證、賬簿及報表為主要形式加以反映,數據存儲不易,且占用大量空間,查找不很方便。企業信息化建設使得所有會計數據均以“比特”方式保存在磁性介質上,其相對紙介質而言,占用空間較小。查找十分便捷。同時,各類憑證庫文件成為所有信息的源頭”和主要存儲的會計數據。而賬簿及報表則表現為對同一會計數據按照不同方法的組合,故沒有必要單獨進行保存,在查詢及列印時電腦可及時生成相關的各種賬簿和報表。
2.數據範圍的進一步擴充,業務處理的及時性提高。
美國註冊會計師協會(AICPA)1970年對會計的定義是“會計是一項服務活動,其功能就是一個經濟個體主要是財務方面提供量化的信息,以幫助(信息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以及在不同的備選方案中做出最終的選擇”。由此可以看出,提供經濟活動信息以便為決策提供幫助是會計工作的主要功能。而傳統會計數據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反映企業經營活動的、能以貨幣計量的數字和文字。信息技術在會計領域的應用,大大提高了企業會計數據的處理速度。使及時提供企業經營成果成為可能。並且為使用者的決策提供了強有力的幫助和支持。基於電腦網路的企業信息化建設使業務、財務協同處理一體化得以實現。與此同時。企業數據的電子化也極大地擴充了會計數據的範圍.一些非貨幣計量的數據(音頻、視頻、圖表等),逐步成為企業經營活動和決策時必需的“會計數據”。這些數據和原有的會計數據共同構成了企業的基礎資料庫,“彩色”數據正逐步成為主流數據。
3.用戶對信息需求的個性化。
利用財務報告中的一些相關會計數字來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曾被認為是“會計人員智慧的象徵和偉大的創舉”。而3張主要財務報表更多反映的是報告使用者的共同信息,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有著各自的不同需求。針對不同的使用者提供各自的“專屬信息”,在傳統會計數據處理方式下,顯然不太可能。藉助電腦處理數據的高效性,網路傳輸的便捷性,以及自助式會計信息系統的建立,這一切已經變得伸手可及。使用者的“專屬信息”不僅增強了報表的“可讀性”。也對使用者決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4.以事項法為主的會計理論的“復出”。
美國會計學家喬治·索托早在1969年的《構建基本會計理論的事項法》中,已經提出了事項法會計的基本理論,只是受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未被廣泛接受。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事項法為主的會計理論正在逐步得到認可。按照事項法理論,企業提供給信息使用者的將是一些“經濟業務元”(事項),而會計報表的生成以及對會計數據的加工完全由使用者自己完成。企業信息化進程的加快。使事項法理論重新回到了會計人員的視野中,正逐步為大多數會計人員所接受。
數據式審計的發展觀[1]
l.審計方法的理智“回歸”。
縱觀現代審計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從以賬項審計和制度審計為主的程式驅動審計(Procedures veil)到風險導向審計(Risk-driven),審計的重心在逐步前移,這和經濟發展及人們對審計工作認識的深入有很大的關係。1989年美國審計署(GAO)提出的一份《註冊會計師審計質量》的文件中,首次提出風險導向審計的概念,以區別程式驅動審計。雖然風險導向審計被期望成為提高審計質量,降低審計風險的一個主要審計方法,但由於原“五大”會計師事務所的“錯誤理解”。使得其成為事務所降低審計成本,提高審計利潤的一個主要手段。世通醜聞不能不說是安達信借風險導向審計之名。行牟取高額利潤之實,而最終造成審計失敗的惡果。
風險導向審計的誕生,和其自身的環境有著很大的關係。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交易數量激增,交易涉及面較大,業務極其繁雜,完全利用手工對大量的數據進行原有的程式驅動審計,已經變得不太現實。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使其正在成為多數企業前臺交易的一個主要手段。也成為拉動企業信息化建設。迫使企業進行業務流程重組的源動力。在以電子商務為主要交易方式的企業中。業務流程重組帶來企業全新的組織架構,當“神經元”式組織結構變為現實時,如何評價企業的內部控制變得十分困難。藉此衡量一個企業風險的大小,進而採用風險導向審計變得更加不易。
信息技術的介入,不僅改變了原有的會計數據處理流程,也為數字化下的程式驅動審計——數據式審計.成為新的審計方法提供了有力的條件。數據式審計不是原有程式驅動審計的簡單“回歸”。審計人員藉助電腦。可對大量數據進行高速且有效的分析和篩選。審計證據可通過Internet跨時空進行傳輸。審計人員“足不出戶”在虛擬環境中開展審計工作,不再是遙不可及。監盤、函證及分析性覆核等一些久經“歷練”的程式驅動審計的主要方法,藉助電腦使其成本大幅度降低後重新成為審計人員的主要手段。這些方法的使用加上審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將會大大提高審計質量,進一步體現審計人員應有的審慎性和其所代表的公眾責任。
2.審計內容重點突出。
企業會計環境的變化,使審計工作重點進一步突出,基礎數據重新成為審計的重點。信息化下企業存儲的主要數據是以記賬憑證為主的會計數據和不能以貨幣計量的非會計數據所構成的“數據源”。其他數據只不過是此“數據源”的翻版。“輸入的是垃圾,那麼輸出的也是垃圾”這句電腦行業的名言。很好地詮釋了基礎數據及處理程式,決定了最終結果的真實、準確、公允。因此,對於企業的審計,應從這些“數據源”人手。加大對“數據源”的審計,原有的對賬項和報表的審計變得不再重要。
由於會計準則的彈性和人為的盈餘管理,財務報告的真實性和有用性一直受到使用者的質疑,會計計量的多元化,使得財務報告所反映的會計信息的有用性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使用者期望得到最真實可靠的信息,以利於各自的決策,基礎數據無疑是這方面最有力的代表。它實有效地反映了企業的各項經營活動。是“原汁原味”的會計數據,在此基礎之上使用者根據各自角度和需求加工的會計信息,在真實性和有用性方面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誠然,讓每一個使用者都成為會計專家,熟悉各種晦澀難懂的會計準則,顯然不太現實,但財務報告模式的改進和自助式會計信息系統的建立,使利用財務報告對基礎數據的查詢及財務報告的個性化成為可能。不同的使用者可以按其所需,利用財務報告查詢到企業的基礎資料庫.
數據式審計的特點[2]
(一)審計對象從賬目系統變成了電子數據
數據式審計的最大特點就是對電子數據的直接利用。在進行數據採集時,深入被審計單位電腦信息系統的底層資料庫,獲取更多、更廣泛的內部數據,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處理,並結合從相關單位和部門採集的外部數據的關聯分析,得到大量的多種類型的有用信息[4]。在數據式審計方式下,審計人員面對的不再是紙質環境下的會計賬簿,也不是電算化環境下的電子賬套,而是將被審計單位的電腦信息系統及其處理的電子數據作為直接的審計對象。
(二)擴大了審計範圍和審計內容
數據式審計豐富了審計人員的可用信息,使其不再局限於傳統賬套和傳統財務信息。資料庫中存儲的各類數據,包括大量的業務數據和外部數據,只要與審計有關,審計人員都可以將其作為數據採集的對象。這些信息不僅包括賬目系統中所反映的傳統賬務信息和財務數據所反映的其他財務信息,還包括業務數據所反映的非財務信息,以及財務數據和業務數據組合、內部數據和外部數據組合所反映的綜合信息。這些類型的信息在傳統賬套中是無法輕易取得的,但電腦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可以迅速而準確地處理海量數據,為數據式審計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解決了在手工條件下,審計人員因人力和時間有限想做而不可能做的事情。
(三)審計方法從查賬變成了數據分析
在早期的手工審計中,審計人員基本是在重覆執行會計人員的核算過程,用詳查法驗證簿記的正確性。隨著審計事項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日益複雜,詳查法已越來越難以勝任。為了科學地縮小審計範圍,減輕審計工作量,提高審計效率,審計人員開始使用建立在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原理之上的審計抽樣技術,通過對樣本的審查測試來實現對總體的監督和評價。測試法逐步取代詳查法,成為審計的核心方法。從“簿記審計”到“測試審計”的轉變,使審計方法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審計。憑藉電腦快速準確的數據處理能力,在電腦輔助審計時,無論是抽樣審查還是詳細審查,執行起來都不再困難,但信息系統所帶來的新的特點和風險卻與日俱增。因此,審計人員面對的主要問題已不再是選擇測試法還是詳查法,而是如何對信息系統中的數據進行有效的分析,數據分析方法成為審計的核心方法。建立在數據式審計基礎上的數據分析方法不同於傳統的分析性測試。分析性測試的對象是會計信息,這些信息具有特定的格式和確定的內容,對其只能進行有限的再利用。而數據分析的對象是資料庫中的底層數據,可以直接對其進行各種數據處理,形成滿足審計目標的多種多樣的信息。
(四)採用新型的審計技術
數據式審計模式是一種全新的審計模式,需要革新傳統的技術方法,創建全新的技術方法,其具體流程主要分為如下幾個步驟:審前調查,獲取信息;採集數據,整理數據;進行數據轉換、數據清理和驗證;創建審計中間表;進行數據分析,找出審計重點;構建審計分析模型,分析數據;延伸落實,審計取證。在數據採集與數據整理階段,審計人員在審前調查的基礎上,按照審計目標,採用一定的工具和方法對被審計單位信息系統的相關數據進行採集,轉換為審計軟體所需要的電子數據類型。審計人員採集到的被審計單位原始數據,可能存在的數據質量問題有很多種,包括不完整的數據、不准確的數據、不一致的數據、重覆的數據、與審計無關的數據等。因此,對轉換後的數據要進行清理、整理和驗證,剔除無用信息,驗證數據真偽,提高數據的質量。
審計中間表是面向審計分析的數據存儲模式(或稱目標模式),它是將轉換、清理、驗證後的源數據按照提高審計分析效率、實現審計目的的要求進一步選擇、整合而形成的數據集合,是審計人員進行數據分析的對象、資源和平臺。創建審計中間表是構建審計分析模型的前提和基礎,是實現數據式審計的關鍵技術之一。按照使用目的不同,又可分為基礎性審計中間表和分析性審計中間表。前者可以幫助審計人員選定審計所需的基礎性數據,後者可以幫助審計人員實現對數據的模型分析。
審計分析模型是審計人員用於數據分析的數學公式或邏輯表達式,它是按照審計事項應該具有的性質或數量關係,由審計人員通過設定計算、判斷或限制條件而建立起來的,用於驗證審計事項實際的性質或數量關係,從而對被審計單位經濟活動的真實、合法及效益情況做出科學的判斷。常見的審計分析模型有以下幾種:根據法律規定的狀態來建立;根據業務的邏輯關係來建立;根據不同類型數據之間的對應關係來建立;根據審計人員的經驗或預測來建立等。構建審計分析模型是數據式審計區別於傳統審計模式的重要特征。對審計人員來說,能否熟練地構建模型,表現出其個人的審計能力和水平;對審計事業來說,能否對審計分析模型做出正確、深刻的理論概括,能否總結出模型構建的一般規律,標志著電腦審計的整體發展水平。
數據式審計的關鍵技術[3]
與傳統審計模式一樣,對於一個數據式審計模式下的審計項目而言,按其進行的先後邏輯順序,可以劃分為審計準備、審計實施和審計完成i個過程。其中,主要不同在於審計實施階段,此階段主要完成對電子數據的採集、整理與分析工作。
圖1 數據式審計過程及任務劃分示意圖在數據式審計模式下,面對被審計單位各式各樣的信息系統以及存儲於其中的海量數據,大量新型審計技術方法正被廣泛運用到審計中來,特別是在審汁實施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數據的採集、整理過程可以使用各種成熟的技術和工具,包括資料庫訪問技術、資料庫同步複製技術、資料庫聯邦技術、數據裝載與清洗工具以及審計軟體等相關技術。在整個數據式審計過程中,核心問題就是對採集、處理後的電子數據進行分析,從中找出疑點,從而確定審計的重點。數據分析是對數據的處理,並試圖使數據轉化為有用的信息。數據是底層的、元素性的,它可以有多種多樣的組合,在用途上可以做多種多樣的拓展,從而形成多種多樣的信息;信息是上層的,具有明確的表現形態和內容,在用途上也有一定的限制,因而只能做有限的再利用,不能作深度的挖掘。聯機分析處理技術和數據挖掘技術則是數據分析最為重要的工具。
(一)數據式審計關鍵技術之一:聯機分析處理
審計業務流程中,最主要的環節是對基礎資料庫中各種類型的數據進行分析,從中找出疑點,從而確定審計的重點,聯機分析處理技術為數據分析提供了強有力的審計分析T具。
聯機分析處理技術(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簡稱OLAP),是針對決策問題的聯機數據訪問和分析,也是目前對於海量數據處理所採取的主要方法。聯機分析處理技術最基本、最核心的特征就是從多個角度分析數據,也稱為多維分析。它支持審計人員從不同的角度,靈活快捷地對被審計單位的電子數據進行挖掘分析,從而發現數據內在規律。OLAP展現在用戶面前的是一幅幅多維視圖:衝破了物理的 維概念,採用了旋轉、嵌套、切片、鑽取和高維可視化技術,在屏幕上展示多維視圖的結構,使用戶直觀地理解、分析數據,進行決策支持。
一般而言,多維數據分析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獲取審計數據源
多維數據分析的數據源可以直接設置為被審計單位的後臺資料庫,也可以設置為審計人員白行生成的中間資料庫:通過瞭解被審計單位提供的數據字典,瞭解基礎數據中各表中存儲數據的內容、各欄位的含義以及各表之問的關聯關係,結合審計目標和特點,從與審計分析主題業務類別相關的基礎數據表中選擇反映該業務類別主要信息的欄位,組織這些欄位,來構建我們的數據倉庫模型。審計人員可通過資料庫嵌入或資料庫鏈接等連接方式將數據導入,在對數據進行格式定義和清理後,生成所需的審計中間數據倉庫。相對來說,後一種方式更為安全、可靠。
2.創建多維數據集
多維數據集也就是常說的數據立方體,它是聯機分析處理(OLAP)中的主要對象,是一項可對數據倉庫中的數據進行快速訪問的技術。多維數據集是一個數據集合,通常從數據倉庫的子集構造,並組織和彙總成一個由一組維度和度量值定義的多維結構。維度是審計人員分析指標時所觀察的不同角度,度量值則是各個角度的具體數值,如一個用於銷售分析的多維數據集內包括時間、地區、產品維度及其度量值銷售金額、銷售數量等。
3.瀏覽分析數據
建立完多維數據集之後,原來需要反覆、多次查詢和無法查詢的數據信息,就可以通過切片、切塊、旋轉等操作挖掘出來。審計人員可以根據實際的業務需求,對數據進行彙總、關聯、聚類、分類、預測等分析,尋找其巾隱含的模式和知識,來迅速掌握總體情況。當趨勢、異常或者錯誤被確定後,還可以深入到底層數據進行鑽取,作進一步的分析和判斷。
(二)數據式審計關鍵技術之二:數據挖掘
數據挖掘是指從大量的、不完全的、有雜訊的、模糊的、隨機的數據中,提取隱含在其中的、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潛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識的過程。它一般採取排除人為因素而通過自動的方式來發現數據中新的、隱藏的或不可預見的模式的活動,利用數據倉庫中包含的信息;數據挖掘可以回答審計人員原先根本沒有想過的問題,它是在對數據集全面而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對數據內在和本質的高度抽象與概括。
數據挖掘技術分析方法很多,目前在審計工作中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數據概化。資料庫中通常存放著大量的細節數據,通過數據概化可將大量與任務相關的數據集從較低的概念層抽象到較高的概念層。通過該方法,審計人員可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上瞭解某類數據的概貌,從而為其判斷提供依據。(2)聚類分析。聚類分析是將數據分組成多個類或簇,同一個簇中的對象之間具有較高的相似度。在審計中,對於特定交易記錄群的聚類分析可以以不同特征劃分為不同的特征群,從而描述各個群的特征,找出離群孤立點,對其重點分析。確定審計風險,發現審計線索。(3)關聯分析。它通過利用關聯規則可以從操作資料庫的所有細節或事務中抽取頻繁出現的模式,其目的是挖掘隱藏在數據間的相互關係。因此,在對財務數據或經濟數據的審計中,可運用關聯分析技術方法,針對同類或不同類會計科目及數據項之間可能存在某種對應關係來查找、挖掘,從而發現一些隱藏的經濟活動,為審計人員的進一步工作提供參考。數據挖掘在審計數據分析中的實施步驟如圖2:
數據挖掘技術在審計數據分析中的應用過程一般需要經歷確定挖掘對象、數據準備、建立模型、數據挖掘、結果分析與知識應用這樣幾個階段。審計人員和數據挖掘人員首先要根據審計目標和內容要求確定數據來源。並對有關數據進行轉換和清理;在此基礎之上,針對審計任務的所屬類別,確定將要進行的挖掘操作類型,如統計分析、聚類、關聯規則等,設計或選擇有效的數據挖掘演算法,產生數學分析模型並加以實現;然後對模型進行評價,解釋並評估挖掘結果,其使用的分析方法一般應視數據挖掘操作而定,通常會用到可視化技術;最後,根據審計人員的要求,對所獲得的設計知識進行組織,並以一種審計人員能夠使用的方式呈現。
聯機分析處理與數據挖掘兩種技術的主要區別在於:聯機分析處理屬於一種驗證型的分析,即在某個假設的前提下通過數據查詢和分析來驗證或否定這個假設,其分析過程本質上是一個演繹推理的過程。它側重於與用戶的交互、快速的響應速度及提供數據的多維視圖,屬於用戶驅動,因此,很大程度上受到用戶水平的限制。而數據挖掘不是用於驗證某個假定模型的正確性,而是在資料庫中自己尋找模型,註重自動發現隱藏在數據中的模式和有用信息,其本質是一個歸納的過程。數據挖掘屬於數據驅動,使審計人員不必提出確切的要求,系統能夠根據數據本身的規律性,自動地挖掘數據潛在的模式。所以,從數據分析深度的角度來看,聯機分析處理位於較淺的層次,而數據挖掘則處於較深的層次,二者最關鍵的差別在於是否能自動地進行數據分析。
數據式審計與傳統財務報表審計的區別[4]
(一)審計目標不同
數據式審計的目標是對被審計單位電腦信息系統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陛和效率性發表意見。因此,數據式審計側重於對軟體系統本身的有效性和效率性以及內部控制的完整性、一致性與安全性進行審查。而財務報表審計的目標是對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會計處理方法的一貫性發表意見。
(二)審計對象、內容不同
數據式審計的對象是被審計單位的電腦會計信息系統,覆蓋了會計信息系統從計劃、分析、設計、編程、測試、運行維護到該系統報廢為止整個期間的各種業務,其側重點著重於會計信息系統本身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及其效率性。而財務審計的對象是被審計單位的財務收支及有關的經營管理活動,會計資料和其他相關資料是審計對象的反映,其所反映的被審計單位的財務收支及其有關的經營管理活動是具體審計對象的本質。會計信息系統的系統資源、運行環境及系統的生命周期全過程是數據式審計的內容,包括電腦資源管理審計、硬體和軟體等的獲取審計、系統軟體審計、程式審計、數據完整性審計、系統生命周期審計、應用系統開發審計、系統維護審計、操作審計和安全審計等。而財務報表審計的內容是與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有關及與註冊會計師的審計意見有關的資料。
(三)審計依據
不同審計依據是提出審計意見、做出審計決定的依據,是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用來衡量審計事項是非優劣的準繩。信息系統審計師執行數據式審計時,主要以信息系統的管理制度、條例和法規等為主要依據。而財務報表審計所執行的是《獨立審計準則》。註冊會計師執行財務報表審計時主要以財務制度、會計法及其他法規為依據。數據式審計工作目前還處於探索階段,尚沒有形成一套成形的專業規範。信息系統審計與控制協會是數據式審計行業唯一的國際性組織,數據式審計師應根據信息系統審計與控制協會發佈的《信息系統審計準則》執行數據式審計業務。
(四)審計技術不同
會計信息系統是建立在電腦硬體和軟體基礎之上的,對會計信息系統進行瞭解、描述,需要掌握一些專門的技巧和信息技術知識。對系統進行測試,特別是對應用程式及嵌入到程式中的各項控制措施進行審查時,必須運用電腦輔助審計技術。隨著信息技術應用的廣泛深入,信息系統日益複雜,同IT環境下的財務審計相比,執行信息系統審計所採用的電腦輔助審計技術則更為複雜。財務報表審計中運用電腦輔助審計技術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審計效率,因而是可選的。
(五)審計人員不同
數據式審計人員必須精通信息技術,掌握網路、資料庫、電子商務、信息系統的開發與管理和電腦輔助審計技術,並且應掌握一定的審計理論與實務,以指導其開展信息系統審計工作。因此,數據式審計的人員組成不同於傳統財務審計的人員組成,它主要由會計信息系統審計人員和電腦專業人員組成。而財務審計人員必須精通會計和審計的理論與實務,掌握會計法、稅法及其他有關法規和財務制度。同時,在IT環境下執行財務審計,審計人員還必須具備一定的信啟’技術知識,掌握一定的電腦輔助審計技術,以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
數據審計與信息系統審計的區別也比較明顯。首先,信息系統的審計對象不同於傳統審計的財務領域,而是信息系統,包括基礎設施,軟硬體管理,信息安全,網路管理和通信等;其次,信息系統審計提出了更多的審計法與審計程式,這都是傳統審計所不具備的,比如對某軟體進行審計時,要採用技術含量相當高的測試,對網路安全審計時要採用穿透性測試;第三,信息系統審計不光是事後審計,主要關註系統的運行現狀,在某種情況下,直接參与項目的開發或變更過程,以保證足夠的控制得以順利實施。
信息系統審計與數據式審計都涉及到對系統數據的審計,但兩者對數據的利用角度是不一樣的。數據式審計側重於數據之間的關聯,主要審計數據的結果,而信息系統審計主要關註數據的真實完整性,通過測試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來審計系統的安全性、可靠性。
傳統的審計環境下,審計風險是指財務報表存在重大錯報而註冊會計師發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可能性。審計風險取決於重大錯報風險和檢查風險。再既定的審計風險水平下,可接受的檢查風險與重大錯報風險的評估結果呈反向關係。用數學模型表示如下:
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 * 檢查風險
其中重大錯報風險涉及兩個層次,一個是財務報表層次重大錯報風險與財務報表整體存在廣泛聯繫,此類風險通常與控制環境有關,但也可能與其他因素有關,如經濟蕭條。另一個是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可分為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固有風險是指假設不存在相關內部控制,某一認定發生重大錯報的可能性,無論該錯報單獨考慮還是連同其他錯報錯報構成重大錯報。控制風險是指某項認定發生了重大錯報,無論改錯報單獨考慮還是連同其他錯報構成重大錯報,而該錯報沒有被企業的內部控制及時防止、發現和糾正的可能性。控制風險取決於與財務報表編製有關的內部控制的設計和運行的有效性。檢查風險是指某一認定存在錯報,該錯報單獨或連同其他錯報是重大的,但註冊會計師未能發現這種錯報的可能性。檢查風險取決於審計程式設計的合理性和執行的有效性。把數據式審計風險也分為重大錯報風險和檢查風險。公式可表示為:
數據式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
(一)重大錯報風險影響因素
數據式審計重大錯報風險是指電子數據在審計前存在重大錯報的可能性。主要包括被審計單位財務信息系統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和系統內部控制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
1.財務信息系統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
財務信息系統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是在不考慮系統內部控制的前提下,財務信息系統處理財務數據存在重大錯報的可能性。
財務信息系統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的特點有:(1)風險是電腦系統本身所固有的,審計人員只能評估風險,無法控制和影響它;(2)風險源於被審單位財務系統水平組成部分的特性,風險的衡量是主觀的、複雜的;(3)風險水平同系統的硬體質量和軟體穩定性緊密相關,不同的系統其風險水平不同。
2.系統內部控制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
系統內部控制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主要是由於被審計單位內部信息系統的應用、操作和管理規範等安全控制制度不夠健全、有效,直接影響著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正確性,導致無法恰當地防止、發現和及時糾正被審單位信息系統可能出現重大錯誤的可能性。
信息系統內部控制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的特點是:(1)系統內部控制風險是客觀存在的,是系統本身所固有的;(2)系統內部控制風險具有不可降低性,審計人員只能評估風險水平,無法控制和影響;數據式審計重大錯報風險源於電腦信息系統組成部分的特性,重大錯風險的衡量是主觀的、複雜的。
(二)檢查風險影響因素
數據式審計模式是一種全新的審計模式。在新審計準則重大變化的影響下,審計人員應加強對被審計單位系統內部控制環境和財務數據的瞭解,將識別系統內部控制風險與認定層次可能發生重大錯報的風險聯繫起,利用數據式審計創新的技術和方法實施更為嚴格的來風險檢查。數據式審計模式的諸多新技術和方法中,比較突出的是數據多維分析和數據挖掘兩種技術、審計中間表和審計分析模型兩種方法。數據式審計的檢查風險是指:審計人員未能合理地運用數據式審計的相關分析技術和方法從被審計單位識別、採集、轉換、清理得到的電子數據進行測試以發現錯誤的可能性。
數據式審計檢測風險的特點:(1)它是惟一可由審計人員自主確定和控制的風險;(2)藉助數據式審計多維分析技術和對電子數據深層挖掘技術,使審計範圍大量擴大,降低審計風險;(3)風險水平與審計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密切相關。
數據式審計在我國現狀及存在的問題[4]
(一)數據式審計在我國的現狀
我國處於數據式審計發展的初級階段,起步較晚。國家審計署計從八十年代後期開始應用電腦審計,到目前為止,我國的數據式審計工作還處於探索階段,沒有形成一套成形的專業規範,也沒有形成一支能夠全面開展數據式審計業務的人才隊伍。我國會計審計界所進行的電腦審計的探索和嘗試以及開發的電腦審計軟體大都還停留在對被審計單位的電子數據進行處理的階段。我國在信息化推進的過程中,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規劃制定不夠深思熟慮;項目管理不夠嚴格;系統運行效益不夠明顯。究其原因是相當普遍地對信息化風險認識不足,規避風險的措施不力,運用傳統的會計審計知識已經不能對客戶進行風險評估、內控測試與評價,從而無法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數據式審計業務。
'(二)數據式審計在我國存在的問題
一方面是審計人員的數據式審計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偏低。審計人員對待電腦審計有三種方式,即繞過電腦審計,通過電腦審計及利用電腦審計。目前,註冊會計師審計通常是採用繞過電腦審計的簡單方法,只有極少數的註冊會計師進入了通過電腦審計的階段。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是由於在我國大多數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電腦應用還只是一種嘗試,數據處理傳遞的自動化水平較低;二是由於我國註冊會計師的市場化建設推行較晚,現行的註冊會計師的素質較低,同時在註冊會計師的考試中也沒有電腦方面的要求,因此,絕大多數的註冊會計師運用電腦的水平很低,註冊會計師的審計工作仍然是傳統的手工審計為主。
另一方面是審計軟體的發展存在嚴重問題。主要包括:一是審計軟體的理論研究嚴重不足。審計軟體的開發仍沒有擺脫傳統的手工審計模式,僅僅適用於一些查帳的程式,並且絕大多數的審計軟體僅僅適用於定期審計,跟不上信息化的發展速度和要求。目前,我國對於電腦審計軟體方面的理論研究還很不足,而審計軟體的開發卻已經蓬勃發展起來,這就造成了理論和實踐的脫鉤,審計軟體的開發缺乏理論指導。二是會計軟體和審計軟體嚴重脫節。很多會計軟體沒有設計專用的審計軟體接121,使得在會計軟體中嵌入適時跟蹤監控的審計程式難以實現,審計軟體的數據收集等功能受到很大的制約,對電腦審計的發展極為不利。電腦審計軟體要發展,不能專為一種會計軟體而開發,會計軟體不規範.必然導致電腦審計軟體的編譯過程過於龐大或者對於部分會計軟體的不適用。三是電腦審計準則、標準和規範不完善。信息化的大力發展,使審計工作環境、審計範圍、審計對象、審計目標、審計線索等基本審計要素髮生重大轉變,原有的針對手工審計所制訂的審計準則、標準和規範已不能適應數據式審計的發展要求。目前,國家沒有出台相應的電腦審計準則,對審計人員開展數據式審計產生了一定的風險和障礙。
數據式審計在我國推進的發展策略[4]
(一)數據式審計判斷效率化—— 建立獨立客觀的審計專家
系統專家系統是人工智慧走向實用化的一個最新研究領域,它是一種以知識為基礎、智能化的電腦軟體系統,它將專家的知識、經驗加以總結,形成規則,存入電腦建立知識庫,採用合適的控制策略,按輸入的原始數據進行推理、演繹,作出判斷和決策,因此能起到專家的作用。專家系統的另一個優點是它能夠保持審計的客觀獨立性。專家系統是一種以電腦支持的電子設備,它解決問題的唯一依據是專家的知識經驗、政策法規和推理機制。因此,要保證專家系統研製、生產的獨立性,從主觀上講,審計專家系統完全能夠保持客觀、正直和獨立的審計態度。
(二)數據式審計軟體商品化廣_-—坡會計軟體與審計軟體相互配合
《審計署關於電腦輔助審計的暫行辦法》第7條規定:“為便於審計機關實施電腦審計,審計機關應當要求被審計單位的電腦應用系統給審計留有數據介面和必要的工作空間,該數據介面應當能將電腦應用系統中應用的數據轉換成審計機關指定的格式輸出”。因此,所有會計軟體必須建立標準的審計數據介面,使不同格式的數據能夠在審計時轉換成同一格式,為審計軟體所認識,從而節省審計人員的時間和精力,提高審計效率。現有的會計軟體必須進一步改善,增加數據轉化的模塊,將其會計數據轉化成合乎會計數據介面標準的形式,以便與審計軟體配合使用,實現會計審計一體化。同時,在會計軟體中設置相應的模塊,使系統能提供完整的數據修改日誌,使審計線索更加清晰有效,這就要求在軟體開發過程中設計相應的內部控制監控子系統。
(三)數據式審計立法規範化——建立權威的審計法規庫
數據式審計是一種《審計法》沒有明確規定的審計方式,因此,數據式審計的法律地位是審計立法中應當予以首要解決的問題;數據式審計中審計證據大多以電子數據的形式出現,因此,這種審計證據的法律地位是數據式審計立法中必須解決的核心問題;建立權威而完善的審計法規庫是數據式審計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使審計人員能通過電腦進行快捷準確的查詢,進而避免法律法規的錯誤引用所帶來的麻煩。
(四)數據式審計研究系統化一大力開展數據式審計理論研究,使理論與實踐相融合
數據式審計是一種新興審計模式,數據式審計的理論研究顯得尤為欠缺,這不僅是實務界的責任更是學術界的責任,必須大力開展數據式審計理論研究,使理論與實踐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