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企業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數字化企業(Digital Enterprise)
目錄 |
數字化企業是指在企業的經營管理、產品設計與製造、物料採購與產品銷售等各方面全面採用信息技術,實現信息技術與企業業務的融合,使企業能夠採用數字化的方式對其生產經營管理中的所有活動進行管理和控制。
數字化企業的內容[1]
企業界和學術界的專家學者們對數字化企業的發生與發展相繼開展了多方位的理論探究和案例分析.並由歐美的學者正式提出了數字化企業的概念, 即“Digita1Firm”或“DigitalEnterprise”。數字化企業的提法雖然已被廣為認可,但關於其定義與內涵卻眾說紛紜。美國波音公司的WayneEsser等學者對數字化企業的理解是:“實現無紙化製造,並且帶來高效生產力的企業”。亞德里安.J.斯萊沃斯基認為,數字化企業是現代企業運行的一種新模式,是以數字化技術為手段,以創新為原動力,遵循數字經濟規律的知識型企業。JonhDavies認為,數字化企業採用信息技術作為企業構建的基礎,以便實現下列的基本目標:更有效地貼近客戶需求,提高員工生產效率,以及提高企業運營效率,它利用通訊與計算技術的融合來改進業務流程。
國內的袁清珂等學者認為,數字化企業是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高級階段,它將信息技術、現代管理技術和製造技術相結合,並應用到企業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和企業運行管理的各個環節,實現產品設計製造、企業管理、生產控制過程以及製造裝備的數字化和集成化。提升企業的產品開發能力、經營管理水平和市場製造能力,從而提高企業綜合競爭能力。總體而肓,數字化企業至今沒有一個被普遍認可的定義,多數將其理解為一種企業運營模式,少數將其理解為以集成應用為核心的企業信息化發展模式。因此,數字化企業的內涵有待進一步闡釋,從而為我國企業轉變發展方式,增強市場競爭能力指明發展方向。
數字化企業是現代企業運行的一種新模式。它將信息技術、現代管理技術和製造技術相結合,並應用到企業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和企業運行管理的各個環節,實現產品設計製造、企業管理、生產控制過程以及製造裝備的數字化和集成化,提升企業產品開發能力、經營管理水平和生產製造能力,從而提高企業綜合競爭能力。隨著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深入,企業對信息化建設的要求越來越高,建設全面集成的數字化企業成為企業信息化工作的目標。
- 標準化。完善的信息技術標準規範與行業和企業管理標準是數字化企業的主要特征之一。它用來約束和規範企業的信息化工作,並通過貫徹標準化與規範化的方法,保證數字化企業的集成框架和信息系統的開放性、可集成性和系統柔性。
- 網路化。網路化包括企業內部的網路化和企業間的網路化,網路化為知識、信息以及系統的集成提供了必要條件。數字化企業是架構在網路之上的網路製造系統,可以廣泛利用各種企業和社會資源,實現網路製造和全球製造。
- 集成化。數字化企業將數字化技術、現代管理技術和製造技術相結合,並應用於企業產品全生命周期(從市場需求分析到最終回收處理)的各個階段。通過信息集成、過程優化及資源優化,實現物流、知識流、價值流的集成和優化運行,達到人(組織、管理)、經營和技術三要素的集成。
- 協同化。數字化企業是一個基於網路的協同工作系統,?企業之間的競爭逐漸演變為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企業與合作伙伴之間的合作關係日趨緊密。它以協同製造、協同商務、相互信任和雙贏機製作為企業共同的運作模式。
- 敏捷化。數字化企業形成了虛擬製造和動態聯盟為特征的新型製造模式,促進了敏捷製造的發展。它能敏銳地發現和抓住市場的機遇,快速地對多變的市場需求作出響應,縮短產品從概念到上市的時間,有效滿足用戶需求。
- 綠色化。數字化企業是一種綜合考慮資源效率的現代企業模式。它通過企業流程改造,生產過程重組以及系統綜合集成提高企業製造過程的效率,使資源消耗最小。
數字化企業的建設原則[1]
數字化企業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在推進過程中需要把握好以下幾方面原則:
(1)必須統籌平衡企業管理創新、信息化建設及知識管理3個方面的有序推進。實現三者的有機結合 很多企業在推進自身數字化的進程中割裂了三者關係.導致信息化建設成果無法適應企業管理變革和業務發展的需要.或者是企業人員不能適應信息系統的應用要求,難以充分發揮信息系統應有的作用。
(2)制訂科學合理的企業IT戰略規劃.遵循IT治理的國際最佳實踐原則.穩步扎實推進企業的信息化建設 國內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已經逐步從部門級的分散建設模式轉向了企業級的統一建設,並開始重視制訂統一的企業IT戰略規劃。但是在IT戰略規劃的實施方面.卻普遍缺乏嚴格規範的IT治理.導致IT建設與業務需求錯位.無法達到既定的建設目標。
(3)必須高度重視並實施好信息安全與運維保障工作 數字化企業需要實現信息技術應用與企業運營的高度融合。信息技術應用的可用性直接影響到企業業務的連續性。因此,必須充分做好信息安全與運維保障工作.以保障各類信息技術應用的高可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