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07个条目

情緒智力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情绪智力理论)

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EI)

目錄

什麼是情緒智力?

  情緒智力又稱為情感智力,情感智慧或情緒智能。

  情緒智力是近年來對商業企業最有影響的思想之一,它的理念是,經理人瞭解和控制自己和周圍同事情感能力將決定企業能否有更好的商業表現,如同其他許多重要管理學思想的重大突破一樣,情緒智力的概念最初也是來源於商業領域之外。

  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概念是由美國耶魯大學薩洛維(Salove)和新罕布希爾大學瑪依爾(Mayer)提出的,是指“個體監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緒和情感,並識別、利用這些信息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的能力”。

  換句話說,情緒智力也就是識別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狀態,並利用這些信息來解決問題和調節行為的能力。在某種意義上,情緒智力是與理解、控制和利用情緒的能力相關的。

  美國校園中不斷增長的學生變得具有攻擊性和產生沮喪心理的案例使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對這一現象進行了研究.丹尼爾•高曼對全世界121家公司與組織的181個職位勝任特征模型進行分析後發現:67%的勝任特征與EI(情緒智能)相關.在他1995年出版的《情緒智力》一書中,高曼闡述了他的研究結果。他認為,人類的自我意識、自我約束、毅力和全情投入等能力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在大多數時間內都要比智商更為重要。高曼宣稱如果忽視了情緒智力因素的存在,對我們自身發展是不利的,而兒童更應該在學校期間就開始接受情緒智力的教育。

  高曼的這本啟蒙性著作對喚起商業領域對情緒智力概念的意識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越來越多的商業書籍和文章也開始致力於這一命題的研究。而高曼自己也正成為管理學大師行列中冉冉升起的一顆明星。《情緒智力》一書連續18個月被列入《時代周刊》暢銷書名單,並被翻譯成近30種文字暢銷全世界。而“情緒智力”一詞也被列入各種管理髮展計劃和商學院的教程之中,為更多的企業管理人員所學習。

  目前情緒智力理論主要有三種:Salovey和Mayer的、Bar—On的、Danial Goleman的情緒智力理論模型。Salovey和Mayer的情緒智力概念和理論模型1990年Mayer~Salovey提出了情緒智力的概念,他們給情緒智力下的定義是“情緒智力是社會智力的一部分,包括區分和調節自己與他人的情緒,以及運用情緒信息引導思維的能力。2 Danial Goleman的情緒智力概念及理論模型 1995年,哈佛大學心理學家Danial Goleman把情緒智力定義為:瞭解自身感受,控制衝動和惱怒,理智處事,面對考驗時保持平靜和樂觀心態的能力,這些能力可概括為五個方面:認識自己情緒、管理自己情緒、自我激勵、認知他人情緒和妥善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Bar-on的情緒智力概念及理論模型1997年,Bar on提出,情緒智力是影響人應付環境需要和壓力的一系列情緒的、人格的和人際能力的總合。他認為情緒智力是決定一個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響人的整個心理健康。2000年,Bar on進一步指出,情緒智力是影響有效應對環境要求的一系列情緒的社會的知識和能力。Bar-on的理論模型由五大維度組成個體內部成分;人際成分;適應性成分;壓力管理成分;一般心境成分。

  這些成分又由15種子成分構成:

  個體內部成分:自我覺察,自信,自我尊重,自我實現,獨立性;

  人際成分:共情,社會責任感,人際關係;

  適應性成分:現實檢驗,問題解決,靈活性;

  壓力管理成分:壓力承受,衝動控制;

  一般心境成分:幸福感,樂觀主義。

情緒智力的5種能力

  作為通過培訓方式進行輔導的心理學家高曼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加德納以開發多元智力理論而著稱於世)和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彼得·薩洛威(Peter Salovey)的思想進行了進一步延伸。在他的著作中,高曼引用了薩洛威對情商所下的定義。薩洛威認為,情緒智力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認識自身情緒的能力;

  認識自身情緒,就是能認識自己的感覺、情緒、情感、動機、性格、欲望和基本的價值取向等,並以此作為行動的依據。

  2)妥善管理自身情緒的能力;

  妥善管理自身情緒,是指對自己的快樂、憤怒、恐懼、愛、驚訝、厭惡、悲傷、焦慮等體驗能夠自我認識自我協調。比如,自我安慰,主動擺脫焦慮、不安情緒。有人發現,當自己情緒不佳時,可用以下方法幫助調整情緒:(1)正確查明使自己心煩的問題是什麼;(2)找出問題的原因;(3)進行一些建設性引動。

  3)自我激勵

  自我激勵,指面對自己欲實現的目標,隨時進行自我鞭策、自我說服,始終保持高度熱忱、專註和自製。如此,使自己有高度的辦事效率

  4)認識他人的情緒;

  認識他人的情緒,指對他人的各種感受,能“設身處地”地、快速地進行直覺判斷。瞭解他人的情緒、性情、動機、欲望等,並能作出適度的反應。在人際交往中,常從對方的語言及其語調、語氣和表情、手勢、姿勢等來作判斷。常常真正透露情緒情感的就是這些表達方式。故捕捉人的真實性情緒情感的常是這些關鍵信息,而不是對方“說的什麼”。

  5)人際關係的管理。

  人際關係的管理,這是指管理他人情緒的藝術。一個人的人緣、人際和諧程度都和這項能力有關。深諳人際關係者,容易認識人而且善解人意,善於從別人的表情來判讀其內心感受,善於體察其動機想法。這種能力的具備,易使其與任何人相處都愉悅自在,這種人能充任集體感情的代言人,引導群體走向共同目標。

正確解讀情緒智力(EI)

  擁有高EI並不僅僅意味著“做個好人”,在關鍵的戰略時刻,個體有時還得扮演“黑臉”的角色。

  擁有高EI並不意味著個體就可以放縱自己的情緒,相反要對情緒進行管理,使之能適宜、有效地表達,使人們能朝著共同的目標一起順暢地工作。

  在EI上並不存在性別差異。女性在EI上並不比男性更聰明,反之亦然。研究發現:女性一般能更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更富有同情心,更擅長人際交往;男性則更自信,更樂觀,更能適應環境以及能更好地應付各種激變。客觀地說,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在EI上均有其長處,也有其不足。一些人雖富有同情心,但卻缺乏處理自己苦惱的能力;而另一些人雖能敏銳地意識到自己情緒的細微變化,但對別人的情緒反應卻“呆若木雞”。

  EI的水平並非由遺傳所決定的,也不是在兒童早期階段就已發展定型的。與IQ不同的是(IQ在十幾歲以後就不太變化),EI的水平在人的一生中能通過不斷的學習而得以不斷地提高,它能從經驗中不斷地汲取營養。對人的 EI水平進行的一項追蹤研究顯示:隨著個體越來越善於調控自己的情緒和衝動,更善於激勵自己以及共情能力的增強和社交技巧的不斷豐富,人們在EI上的能力表現也不斷地得到提高。用一個老套的字眼來形容這種變化就是“成熟“。

  由於EI可經由後天的學習和經驗而不斷提高,因此擁有高EI並不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要想成為一名成功人士,你不但應該學習相關領域的新知識、新技能,也應不斷地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EI。企業則可以通過一些激勵措施,及開展相關的培訓,提高員工的EI。

情緒智力的本質

  來自個性情感特質的智力,它的本質是:在情境需要的時候能夠調動起此刻真正有利於把握事態的情緒。這個尺度把人的非知識智力分成了層次。有一種通俗、實用但不太科學的理論把它叫做情商。其實這種“智力”的一個來源是基因特質,其次就是成長環境和個人經歷。所謂環境就是“自我”人格發展過程中與環境的交相作用。個人經歷就是《當和尚遇到鑽石》作者所說的“銘印”(我的《衡量人生的三桿大秤》的第三桿)。

  由此可見,情緒智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我們的命運,自做的與天生的。那些提升情商的技巧基本都是虛妄的假設,因為“銘印”是繞不過的。命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自我對人生承擔責任的一種鐵定方式。

  情緒的正常反應模式既然是這些因素決定的,因此它就不是正常理性容易控制的。理性對情緒的控制總是在情緒發生之後,只能是後事之師,是一種彌補。

  但我的發現,這個“彌補”還是可以前移。這個前移並沒有改變情緒發生的本質,但在輸出表現方面還是提升了情緒智力。這就是智慧見地的積累!(這可能類似佛教所說的幾種“識”)這個理性前移的原理是:智慧見地對誘發情緒的情境做出了寬、深、遠的“解釋”。當這些見地存在的時候,情景與情緒中間架起了一道橋梁,它短路了目光短淺的焦慮、怨恨、懷疑和報複的動機。

  就像實力和自信可以提升人的情緒忍受力一樣,智慧也可以讓人變得沉著冷靜。當有一點,這絕不是技巧!提升這個東西快不了。

  看一個人的智慧,不必聽他說什麼大道理,只須看他的情緒模式。那些小臉子的人,即使再聰明也成不了氣候;那些情緒來去自如的人,可包藏大姦;那些喜怒不形於色的人,是見不到底的仁者。

情緒智力的理論提出和發展

提出[1]

  1995年,戈爾曼出版《情緒智力》一書,顛覆了智商決定成敗的舊有觀念。從此,情緒智力受到學術界和商業界的廣泛關註,併成為心理學和組織行為學研究的新分支。

  1998年,戈爾曼在《是什麼造就了領袖人物》的文章中指出,情緒智力對於有效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很多過去所談到的與領導能力相關的特質,如智力、技術、果斷和有遠見等都是成功所需要的,但是它們並不充分,真正有效的領導是可以通過情緒智力進行辨別的。因而,戈爾曼主要結合他所提出的情緒智力5個方面的能力:自我意識、自我調節、自我激勵、移情和社會技巧,從理論演繹的角度,詳細討論了有效的領導在情緒智力的5個方面是如何表現的。其中,前3種能力反映了怎樣管理我們自己,後2種能力反應了怎樣處理好與別人之間的關係]。通過一些實證性的分析,戈爾曼等人發現,最有效的領導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具有高情緒智力。甚至有人指出,領導上的成功90%歸因於情緒智力。此話雖然誇大了情緒智力的作用,但情緒智力的重要作用可見一斑,它是領導效能的基本因素。管理層次越高,情緒智力的重要性越增加,而專業性技能的重要性越減少,也就是說,一個被認為是高績效的人,其職位等級越高,情緒智力對其成功和有效性的作用越強。

  情緒智力可以預測工作和領導能力的個體有效性,但是情緒智力不能保證個體在工作中能夠有突出的行為表現,也就是說,情緒智力並不能保證個人能夠表現出較強的環境適應性或者學習能力,也不一定能夠在各種形勢下和實踐中表現出所需要的情緒能力或技巧。情緒智力主要決定一個人學習與工作相關的社會技巧的潛力。而情緒勝任力是建立在情緒智力基礎上,導致工作中傑出績效的習得的能力,它能夠幫助提高學習與工作相關的實際技能,而且它把情緒智力轉換成了實際的工作能力。可見,在戈爾曼看來,情緒智力是一種潛力,而情緒勝任力是情緒智力實現的狀況。

發展

  在西方文化中,思維和情緒的關係的哲學討論,大概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就近而言,情緒智力理論的歷史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2]

  1.分離的情緒與智力

  20世紀70年代之前,心理學始終將情緒和智力作為兩個領域來進行研究。在情緒和智力研究並行的同時,心理學家也逐漸熟悉到了非認知因素的重要性,並且開始了社會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的研究。上述這些觀點和理論已經包含了情緒智力的最初含義,也可以說,它們就是情緒智力的最初起源。

  2.情緒智力先驅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情緒智力的先驅出現了。他們將其整合為一個全新的領域——認知和情感(也叫思維與情緒)。在這個時期,由於 R.B.Zajonc(1980)首次闡述了情緒首因的問題,引發了情緒與認知的誰為首因的空前大辯論。這場誰為首因辯論的深遠意義不僅在它本身,更重要的是它顛覆了認知駕馭情緒的心理哲學基礎,使情緒、感情在哲學熟悉論上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同時,雖然“情緒智力”這個名詞零星的出現了,但是還沒有任何一個明確的方式來定義或者描述。

  3.情緒智力研究的出現

  1990年,美國新罕布希爾和耶魯大學心理學家P. Salovey和 D. J. Mayer一起正式提出情緒智力理論,並對其進行實證測量。Mayer等人從智力和情緒研究、哲學、人工智慧腦科學臨床心理學研究中尋找證據,來證實被他們命名為“情緒智力”的這種人的能力是存在的。1990年~1993年這個時期被普遍認為是情緒智力研究出現的劃分點。在此期間,情緒智力的基礎研究一步步進行,尤其是腦科學方面的研究。

  4.情緒智力的繁榮

  1994年~1997年,情緒智力發生了不平常的轉變,變得非常流行。這是由於D. Goleman (1994)出版的《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暢銷書。此書受到媒體的大肆宣傳,致使情緒智力開始風靡世界。由於這本書屬於非專業著作,對情緒智力概念及理論的科學意義造成了極大混亂。所以,情緒智力思潮在1995年~1997年間風靡世界的同時,各種針對情緒智力的概念界定、理論模型、量化研究等的批評和評論也接踵而來。

  5.情緒智力學術研究的繁榮

  1997年後到現在,心理學工作者開始討論、修正、規範、深化和發展情緒智力理論。各種情緒智力理論發展起來,新的情緒智力量表也被開發出來,研究者們對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今天,EI有兩個世界:一個是寬泛、粗放的大眾心理學世界;另一個是謹慎、艱辛的科學研究世界”。這使得該領域的研究非常複雜,形成了多種情緒智力理論。

情緒智力思想的淵源及孕育過程[3]

  從目前的文獻來看,情緒智力是傳統智力所忽視的一種智力,它主要研究情緒、情感、感情在智慧(智力)活動中的功用以及它們與認知密切協同作用處理情緒性問題的能力。但是這種能力長期以來一直被絕大部分心理學家所忽視,直到近10年來才引起心理學界的普遍關註。

  然而,任何一種理論的誕生都有著悠久的淵源和不斷孕育發展的過程,情緒智力也不例外。學者們經過兩千多年的艱辛探索歷程才形成現在的理念。我們從源頭探起,這樣有利於對情緒智力理論的來龍去脈有一種較深刻的認識。

  情緒智力的觀念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多年的古希臘。這個時期哲學家有關情緒智力的思想主要體現在情緒與理智(近似現在的認知)關係的探討方面。柏拉圖將情緒或激情視之為一匹不易馴服的野馬,是人類靈魂的潛在威脅。情緒像不斷掙脫象徵理性駕御者的控制,威脅著人的心理世界。情緒被看作是存在於靈魂之中的,而沒有特定的肉體感覺或知覺,並非如現代人所認為的那樣存在於肉體之中。他在 《國家篇》中,他把靈魂看作是由理性和非理性兩部分構成的,是知、情、意的統一,從而修正了他對靈魂的看法(轉引自楊鑫輝,1999).在他看來,理性、激情和欲望是靈魂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只有三者和諧才會使人處於最佳心理狀態。當然,在這三者之中,理性處於支配地位,激情和欲望則處於附屬地位。因此,對於柏拉圖來說,理智和激情,誰主誰從的戰爭不斷在心田中進行著。在這種理性主導下,理性與情緒通常被比喻為 “主人一奴僕”的關係。這種觀點後來遭到休莫 (David hume)的強烈反對[4].

  亞里士多德不同於他尊敬的導師柏拉圖,他認為人的靈魂具有認知和求動兩種基本的功能。認知功能包括感覺、記憶、想象和思維;求動功能包括欲望、意志和激情。那也是西方心理學史上最早的“知”和 “意”的二分法 (轉引自唐鎖,1994)。並將情緒以及人類的愛、恨、憤、憎看作是人類高級認知與低級的純感官欲望相結合的產物。由於我們人類所特有的感覺還是通過對我們周圍的世界以及人們的信念與欲望所產生的。因此,亞里士多德將憤怒看作是我們或我們的朋友受到不公正的輕慢所導致的情感傷害或者報複的願望或衝動的一種消極的感覺。也就是說,憤怒是促使我們對不合理行為進行報複的適當情緒表現,柏拉圖則把憤怒看作是靈魂中沸騰的、騷亂的力量與理性力量的鬥爭。事實上,亞里士多德認為將一種情緒與另一種情緒區分開來不在於感官與生理喚醒的不同,而在於信念的不同。他有一句名言:“任何人都會生氣.這沒什麼難的。但要能適時適所、以適當的方式對適當的對象J冶如其分地生氣,可就難上加難[5]。這種闡述與當代情緒智力的部分內容非常接近。

  亞里士多德關於情緒與理性(認知)的思想也或多或少地影響著後來的禁欲主義與享樂主義。它們也含有當代情緒智力的思想。

  對於禁欲主義者而言,情緒是由認知導致的一種試圖行動或者安排的衝動.對於緊急反應來說.通過這一認知過程做出決定或者形成對當前狀況和一個人應該對它採取什麼行動的一種觀念。在斯多葛學派 (Stoicism)看來,人並不是激情的奴隸。不存在統治著“高級”自我的“低級”自我。人類本性中的情感方面井非從本質上有別於理性。唯一有效的區別存在於正確與錯誤的理性活動之間,最理想的是正確的理性。斯多葛學派哲學家認為心情、衝動、恐懼和欲望是極端個人主義的、非常獨特的、過分自我中心以至無法信賴(轉引自Lyons,1999)。在斯多葛學派哲學裡面,明智的人被認為不管怎樣也不應該受情緒或情感的影響。那些情緒、情感寧可在自我控制下被壓抑,直到被留下的全部是理性和邏輯。以斯多葛哲學為基礎發展起來的道德和社會觀念已經成為西方文明的一個祖傳動產,根植於基督教國家最深層的文化結構里(Mayer, Salovey and Caruso, 2000).這種因果關係在許多西方人的思維中有一種強烈反情緒的滋味。雖然情緒智力也強調情緒的自我監控,但禁欲主義是機械論的、被動的,缺乏相應的靈活性和主動性

  對享樂主義而言,伊壁鴻魯 (Epicurus)主張快樂論的幸福論。認為人們的一切活動、一切行為都是為了使自己免受痛苦和精神的不安。然而,即使快樂是基本的、天賦的善,我們也不是追求一切的快樂。有時當某些快樂會帶來更多的痛苦時,我們就會放棄這些快樂。同樣,一切痛苦都是一種惡.但也並不是一切痛苦永遠都應當逃避的,尤其是當它們的結果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快樂時。這裡存在著一條從精神的反省思考中所派生出來的規則,即:在我們的痛苦中和在我們的快樂中一樣,都存在著實質上的快樂[6].伊壁塢魯按照他的理論明確地提出了一些生活的戒律,旨在使個人由於擺脫偏見和限制自己的欲望而獲得一種知足以及獨立於外部世界的生存。他以“自然”來反抗社會的腐敗。正是這種回覆到天生的簡樸,使他能夠永遠“自足”。同時,伊壁鴻魯還認為欲望必須受到理性的考量,並聲稱寧可有理性而不幸,不願無理性而幸運。因為寧可在行動中判斷得正確,而不要僅僅生活得幸運,尋求心神恬靜的方法,實際上得不到恬靜,真正的恬靜必須出於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伊壁鴻魯的思想在某種程度上表達的是現代人所說的情緒與認知的辯證關係,同時也具有情緒智力、元認知、元情緒、情緒調節的重要觀點。但享樂主義“自足”和“無欲無為”的觀點是非常消極的。

  其實,我國古代聖賢孔子和孟子的學說中也含有與情緒智力相關的思想:如孔子的自省— 是指通過自我反省隨時瞭解、深刻認識自己、剖析自己的思想、意識、情緒與態度。孟子進一步發揚孔子的“求諸已”思想,提出:“愛人不親,反其仁·“:”(轉引自朱熹:四書集註,岳麓書社,1993) .意思是說,我愛別人而別人不親近我,應反問自己的仁愛之心夠不夠……。克己— 是指自我剋制、自我約束能力的培養。孔子有一句名言:“克己復禮為仁”。意思是說,每個人都應剋制自己不正當的欲望、衝動情緒和不正確的言行,自覺遵守社會道德規範。一次他對學生說:“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7]”,指出不能剋制一時衝動往往會幹出傷害自己和親人 的蠢事,這是很不明智的。忠恕— 就是要求根據自己內心的體驗來推測別人的思想感受,達到推己及人的目的(現代人稱作“移情”)。這是孺家道德修養中用於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儘管後世儒家對忠恕的解釋不盡相同,但都有推己及人,即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之意。慎獨— 就是儒家對個人內心深處比較隱蔽的意識、情緒進行管理和自律的一種修養方式。換句話說,慎獨就是在個人獨處,沒有別人看見的場合也要嚴格要求自己,警惕內心深處尚處於萌芽狀態、尚未引起旁人註意的錯誤意識、不正當的私欲或不正常的情緒,並自覺地加以約束,使之回覆到正常狀態。中庸— 既是儒家對事物發展規律的一種認識,也是維持人際關係和諧的一種態度。中庸之道就意味著他能恰到好處地掌握各種事物的分寸(即“度”),既不過也無不及.在處理人際關係方面,這種“度”的掌握尤為困難和複雜,稍有不慎就會傷害他人感情或挫傷他人的積極性。力行— 強調身體力行,躬行踐履,強調通過實踐在嚴酷的環境中去鍛煉成長,去完善自己的人格。孟子繼承和發揚孔子的“力行”思想,進一步指出:“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轉引自朱熹:四書集註,岳麓書社,1993)。”孟子在 “性善論,中 “仁”、“義”、“禮”、“智”的“四端說,大致意思是“沒有憐憫傷痛的心,就不算人:沒有羞恥憎惡的人,也不算人:沒有辭謝退讓的心,更不算人;沒有是非的心,更是算不得人”(轉11自朱熹:四書集註,岳麓書社,1993)。這辭謝退讓的心,便是禮節的髮端;這是非的心,便是智識的髮端;一個人的心,具備了這四端,就如同身體具備著四肢一樣。這與當代智力的情緒起源學說、道德的情緒起源學說非常接近(Stanley Greenspan, 2000).這些都說明我國古代聖賢們當時已清楚地認識到情緒、感情與認知、智慧之間的複雜關係。另外在許多漢語成語里也具有豐富的情緒智力的涵義,如;察言觀色,弦外之音,自愧不如,喜上眉梢,暗送秋波,眉目傳情,喜怒不形於色,忍辱負重,秀色可餐,等等。這也可以說明情緒智力的思想早已根植於我們的文化之中。

  中世紀與情緒智力有關的一些思想。由於中世紀的哲學受到基督教靈魂就是思想的觀點支配,在對亞里士多德學說進行基督化的過程中,神學家們可能由亞里士多德而偏向柏拉圖。而亞里士多德關於人的本質是物質和實體,也就是人是有理智的動物的論述而被轉化為人是所有高級認知和評價機能所寄居的非實體的精神,也就是基督教教義中所宣稱的靈魂。情緒是沒有理智可言的,並且認知處於第二位(轉引自切ons, 1999).用這種方法修正亞里士多德的理論,中世紀的神學家們和哲學家們不得不在情緒是源自精神還是肉體兩者之間做出選擇。但不是當時所有的哲學家都選擇前者,例如阿奎那(Thomas Aquinas, 1225一1274)和裴微斯(Juan Luis Vives, 1492^-1540)。阿奎那主要將情緒歸於肉體(生理)而不是靈魂。情緒是一種激情,使我們感到痛苦的事情和突如其來的事情遠勝於我們逐漸形成的對自己和世界上與自己相關的事物的看法 [8]。情緒被視為一種衝擊精神和認知的肉體感覺的趨勢或欲望。欲望的勢力表現為情緒能力— 直接反應內部感覺和外部感覺的能力。他認為這種能力是人與動物所共有的,只有靈魂的理智能力才為人類所獨有 [9]。裴微斯對倩緒的功能作了比較詳細的論述。他不是用道德標準來衡量情緒,而是把情緒當作自然科學的問題。他認為,人的整個生命過程都受到情感的調控,情感可以使知覺暖昧不明:情感並不從屬於理智,但卻能阻礙或破壞理智的活動;’情感對記憶有影響,它既可以增強記憶,也可以妨礙記憶。裴微斯還認為,與人重歸於好時,愛會得到增強,因為暫時的中斷和剋制會增強愛的力量,但過多的控制和不滿會使愛轉化成仇恨。情緒可以在心理上通過訓練而加以改變。心理訓練之所以能夠改變情緒是因為觀念時常是情緒的根源。可以說,裴微斯已認識到了認知與情緒、情感之間的相互作用的關係以及情緒調節能力的作用。除此之外,裴微斯還認為,欲望、希望和快樂都與利益有關.利益缺乏會產生欲望:期待利益則產生希望;確信能得到利益則產生快樂。這一點與現在情緒智力的認知評價觀點極為相似。

  到了十七世紀以後,由於人們接受了“新科學”的思想,長期以來處於正統地位的基督教會和學院突然被視之為愚昧與落後。如斯賓諾莎 (Baruch de Spinoza)對情緒與認知的看法與笛卡爾哲學也截然不同,心靈和肉體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的思想表現得尤為明顯,他主要將情緒看作是認知的。他說:“通過情緒,我們能理解身體的變化,身體自身行動的力量以及有關身體變化的觀念一起,或得到增強或被減弱,或得到促進或被阻礙[10]。”這說明斯賓諾莎已認識到情緒具有促進或阻礙行動的作用。斯賓諾莎將這一觀點作為其情緒理論的一個基本假設.人的身體能通過多種途徑受到影響,通過這些途徑,身體行動的力量或被增強或被減弱;通過另外一些途徑,身體行動的力量既不增也不減。愛和恨主要是對導致愛和恨的要素(用今天的術語來說,即是愛和恨發生過程中的生理變化與感情成分)的觀念。斯賓諾莎認為;“我們的情緒並不是本身就有錯的,道德主義和禁欲主義拋棄情緒都是愚蠢的態度。情緒使我們認知生理上的缺失,有助於我們適應複雜的生理機制[11]。在這個時期,理智優於情緒的信念也發生了變化,而強調情緒的功能性。這種轉折起源於David Hume的哲學和達爾文行為學的觀察。Hume主張:“理智最好應該是激情的奴隸,激情從不假裝扮演其它任何角色而服侍或順從理智。”他認為理智做的只不過是考慮事實,產生關於與達成和優先被激情 〔熱情)設定的程式世界的推論 [12].Freud持一種有些相似的觀點(Freud, 1964, In The writings of Anna Freud).他強調本我。自身的情緒性和心理能量是首位的,而維護自身的另一些方面是派生出來的。Freud幾乎與 Hume的思想一樣,認為理智是為情緒服務的。雖然Hume挑戰了理智優於情緒的地位,但是直到達爾文在出版了《人與動物》一書中才確定了情緒的功能性和目的性的情緒表達。貫穿於他對動物生活精深的行為學觀察,達爾文揭示了倩緒兩個非常重要的功能。首先,情緒使適應性行為活躍,例如飛行 (恐俱)和生殖 (愛或繁殖力):其次。情緒能夠使個體發出信號和交流情緒信息,它給予整個物種和單獨的生物體一種具有重要意義的生存優勢,這些功能要歸因於情緒.達爾文強調的這種適應性,就是情緒表達的智力屬性(Mayer,2002).與Hume同時期的Thomas Reid,把心理官能區分為理智能力(如看、聽、記憶、判斷、推理的能力等)和行動能力(如自我保存、模仿本能、權力欲、自尊心、感恩心、憐憫心、義務感、想象力等)。這可能在心理學中是第一次把含有情緒、情感、感情功能的術語稱作能力。不過,Reid並沒有詳細闡明每一種能力的結構、機制和本質特點 (轉引自楊鑫輝,1999)。值得註意的是,馮特在18%年出版的《心理學大綱》一書中首次提出情感三維理論 (tridimensional theory of feeling),他認為每一特定的情感都是這三種維度以不同的方式組合而成的。感情是動態的,它既可能在一個維度上發生變化,也可能在三個維度之間發生變化[13] 。馮特把感情看作一種基本的心理過程,而不把它看作是認識或意志的某種作用的結果,從而提高了感情問題在心理學中的地位。

  由於20世紀以前,人類面臨和需要解決的主要是生存問題,故而主要應理解和把握自然界,強調理智或認知的霸權地位.這是歷史的必然。而20世紀以後,人類面臨和需要解決的主耍問題轉換為發展問題,包括社會發展和個體發展兩個層面,故而主要應理解和把握社會和個體自身,從而迫切要求對情緒、感情的心理地位和作用進行重新探討.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60年代左右,情緒和智力相對各自作為不同的研究領域,但已有少量的社會智力理論和測量出現。

  在情緒研究內部,早期的研究者James-Lange理論認為情緒是對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身體變化的感知。詹姆斯在情緒發生的因果序列中僅是抓住了末級 (final stage)。如果為了區分和描述情緒,只要去研究每種生理喚醒的具體生理機制即可,認知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如此一來,情緒心理學不過是生理學的一部分。坎農 (W. B. Cannon )反對這種理論,提出情緒的“丘腦理論” (Cannon, 1927)。當時的機能主義心理學對情緒的認識偏重生物學化傾向,而隨著20世紀20年代行為主義的發展,對情緒研究的興趣跌入低谷.由於行為主義堅持研究“客觀事件”,反對研究任何人類內部心理過程的認知事件,如信念,推測,評價。欲望,希望,需要等等。甚至斯金納後來說:“對心理的情緒及動機的探索被當作人類思想史上的一項偉大成就,但也可能是一次重大的災難 (Skinner, 1974).”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行為主義是反對認知的地位以及情緒認知功能的,但這並不是說這個時期沒有情緒的認知理論出現,如阿若德 (M.B.Arnold)早在40年代就提出“情緒的評價一興奮理論”,認為外界刺激要經過認知和評價才能產生情緒,直到1960年她出版《情緒與人格》(Arnold,1964)兩捲巨著之後才引起心理學界的重視。

  在智力領域裡面,當代智力理論主要區分為智力的因素理論和智力的認知理論兩大派別,這個階段主要是前一個理論的發展和繁榮時期。(1)理論方面:斯皮爾曼(Spearman,1904)提出智力的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二因素說學;賽斯頓 (Thurstone)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了“多因素”理論 (Thurstone, 1938),認為智力由數字因數,詞的流暢、詞的理解、推理因素、記憶因素、空間知覺。知覺速度七種因素組成;R. B. Cattell (1965)在斯皮爾曼和賽斯頓理論的基礎上利用因素分析將兩種理論聯合起來提出流體智力晶體智力:艾森克(H. J. Eysenck, 1953)首先提出智力三維結構模式,該模式包括三個維度:心理過程(知覺、記憶、推理),測驗材料 (語詞、計數、空間)和能量(速度、質量)。在艾森克的基礎上,Guilford (1959, 1967)年提出了新的智力三維結構模式,認為智力由操作 (即思維方法,可分認知、記憶、發散思維、輻合思維、評價五種成分),內容 (即思維的對象,可分圖形、符號、語義、行動四種成分),產品(即把某種操作應用於某種內容的產物,可分為單元、種類、關係、系統、轉換、含義六種成分)所構成的三維空間結構. (2)測驗方面有三個量表最有影響:A. Binet 8 Simon (1905)編製出版了世界上第一個智力測驗量表:1916年經推孟修訂後又稱斯坦福一比納量表 (Terman, 1916):瑞文 (J. C. Raven) 1937年至1947年編製了6歲兒童至成人的瑞文推理智力測驗 (轉引自M.艾森克主編,閻鞏固譯,2000);韋克斯勒1949至1966完成了從兒童到成人的智力量表。(3)定義方面:Binet與 Simon認為智力是判斷、理解及推理的能力;斯皮爾曼認為智力是一種被稱為“g”的能力所構成,“�g”所指的是理解不同事物間關係的能力;推孟 (L. M. Terman)認為智力是執行抽象思維的能力,等等。

  總的來說,這個時期正統智力研究領域很少涉及情緒,而情緒研究領域也很少涉及認知,而兩方面的深入研究對後來情緒與智力的整合有一定的作用。

  從這些介紹和當時的心理學文獻中可以看出,這個時期無論是智力理論、智力測驗還是智力的定義都沒有涉及到處理情緒、情感、感情的能力。當時只有以研究“傳統智力”著稱的大衛韋克斯勒 (1952)在編製智力時,把“表達感情的能力”作為人類能力的組成部分。後來不知何故又把它刪除了[14]。需要說明的是,這個時期出現一些零星的社會智力理論與測量,已經開始關註與情緒能力相關的一些問題,如桑代克 (R.LThorndike)早在1927年就提出社會智力的觀點,把它作為IQ的重要成份。他認為社會智力是理解他人和與人相處的能力以及與人合作,在社會情境中明智行動的能力 (Thorndike,1927)。尤其是R. L.桑代克於(1936)開發的社會判斷力和社會洞察力量表對社會智力研究產生重要影響。此後洞察別人心思,察言觀色的能力(Strang, 1930),與人相處,建立友善關係的能力 (J. Wedeck, 1947):瞭解社會規範,言行舉止表現合乎時宜 (D. Wedeck,1938)等在有關社會智力的文獻中也能找到。另外,喬治華盛頓 (G. Washington, 1955)的社會智力測驗 (GWSIT)較為複雜一些。這個測驗由社會的情境中的許多子測驗所組成,在呈現詞語和麵部表情之後,評價、判斷對其心理狀態的識別情況.對名稱和麵孔記憶的程度,和觀測被試的行為及幽默感。雖然當時社會智力的理論和測驗的內容並沒有引起廣泛地註意,但給以後情緒智力理論的誕生和智力的多元化埋下了伏筆。

  隨著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信息加工理論和人工智慧的興起,電腦成為心理學潛在的哲學指導思想,功能與結構的二元選擇代替了不同於二元論的選擇,思想與肉體,好比電腦的軟體與硬體。對心理學的研究便是考察人類思維這部電腦運作的過程。人類的進化是指“軟、硬”雙方面的發展。心理學家這時才真正開始考慮在人類頭腦內部所發生的一切。但在這個時期,情緒、感情、動機等在人類智力活動中的重要功能作用被主流心理學所忽視.倒是許多情緒心理學者從60:年代開始轉向情緒的認知理論的研究,成為60年代以來情緒研究的一大流派。例如,M. Arnold (1960)認為只有在生理激活與認知一評價相結合時,情緒才能發生:S.Schachter & J. Singer (1966)提出環境、認知和生理激活三因素論,明確指出單獨環境因素或生理因素均不能引起情緒,單獨環境與生理二因素結合也不能引起情緒,只有認知的參與、認知對環境因素以及生理喚醒的評價過程,才是情緒的機制;利拍(R.W.Leeper. 1962b, 1970)的情緒認知理論,認為情緒是一種有組織的狀態,它不僅起著動機的作用,而且也起著知覺的作用:R. Lazarus (1984)則認為情緒是認知,生理,行為的構成物;C.Izard (1992)提出的情緒是由生理的,表情的,體驗的三種成分構成的理論;曼德勒(G.Mandler. 1962. 1975)年提出認知一喚醒理論(轉引自孟昭蘭,人類情緒.1989);等等。但是情緒與認知如何互相影響而起作用,研究者並沒有達成一致的共識,但是研究者對情緒與認知的關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儘管情緒智力的思想無論是明顯的還是隱含的都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1980年至1989年這個時期對情緒智力理論的誕生是非常關鍵的,可以說起到了直接催產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情緒與認知關係的領域:R. B. Zajonc (1980)首次在 《美國心理學家》雜誌上的發表一篇題為膺留 A7繼 h文章,闡述了情緒首因的問題,引發了情緒與認知的誰為首因的空前大辯論。Zajonc認為在大部分情境中情緒完全可以獨立於認知,心理學在解釋情感時應該減少對認知作用太多的依賴,儘管情感和認知存在著聯合作用,但是它們是兩個獨立的系統。他把實時的情感處理看作是後認知的 (post-cognitive),並堅決認為情感判斷可能完全獨立於各種知覺和認知過程並先於它們發生,而不像通常所認為的那樣以知覺和認知過程為基礎。R.S.Larzarus (1984)對此提出反駁,“認為認知評價是所有情緒狀態的構成基礎和組成特征”,情緒反應的所有三個方面一一軀體過程、外在行為表現和主觀體經驗都需要認知評價作為一個必要的先決條件,即認知評價先於情緒喚醒。這場辯論歷時6年,雙方各自提出了大量實驗依據和理論根據,結果打成了平局。

  Scheff(1985)認為Zajonc和Lazarus分歧在於他們的因果關係模型的結構上,Zajonc的假設是一個線性模型,而Lazarus的假設是一個非線性的模型。這與情感能否成為行為原因的問題相聯繫。Kleinginna等人(1985)認為Zajonc和Lazarus的分歧在於他們對情感和認知的界定範圍不同。Lazarus把認知定義得太寬,以致於包括某些感知覺的最早的最原始的過程;同時,他又把情感定義得太窄,以致於僅僅包括相當完整的或較高級的情緒過程。相反,Zajon。把情感界定得太寬,以致於包含許多生理的和行為的喚醒信號,同時,又把認知定義得太窄,以致於信息或信息加工僅僅包括某些現在和過去的轉換形式。認知與情緒在心理活動發生過程中是一個連續的流程。由於個體可以從這個流程的任何一個環節切入,所以任何反應同時又可能是一個刺激,刺激和反應都既可能是原因又可能是結果。另外情緒與認知的關係不僅要從靜態上考慮,更重要的要從動態上進行考慮,它們既可以同時發生,也可以繼時發生。鑒於人腦及其功能是一個整體,情緒過程與認知過程是一個涉及生理和心理許多層級的複合的多水平的相互作用的複雜過程,兩者的關係應該用整體論的思想進行考察。

  Sigel (1986)認為導致認知和情緒的爭論的一個原因在於研究者堅持認知— 情感的兩分法,把情感或情緒看作是非理性的感覺,而把認知看作是人的思維— 理性機能。S.Santostefano (1986)提出了與布魯納相似的關於認知和情緒互倚性(interdependence)的觀點,認為這種互倚性不僅僅是交互作用。Santostefan。認為:“在把認知和情緒看成是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影響的系統的情況下。研究者常會陷入這樣的困境。在認知和情緒的交互作用中,究竟是認知還是情緒更為重要。”事實上,如果我們把認知和情緒合而為一,則關於認知和情緒的相對重要性的爭論就會變得毫無意義而自動消除。Lazarus (1999)認為情緒與認知誰為第一這個問題是一個認識論上的錯誤,這種認識論上的偏差可能來自於受到質疑的線性的行為觀點,或者是激進的行為主義和邏輯實證主義的觀點。這些觀念認為,機制是一切而情境幾乎沒有絲毫的重要性。認知與情感兩分法是科學構想,本質上並不存在。分析還原的觀點和整體主義的觀點都是可信的。但是大量的關於認知— 情緒關係的觀點都認為認知和情緒在本質上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Lazarus (1999)除了堅持情緒的意義評價的觀點以外,更強調情緒與認知的互倚性和整合性。這種觀點得到目前感情神經科學強有力的支持。

  正如湯姆金森(Silvan Tomkins. 1981)所說:“過去需要認知革命來解放認知研究…現在需要的是情感革命以便把這一激進的新發展從過度專制的認知理論中解放出來。”情緒與認知的關係在一個情緒事件中是不可分割的,應該從系統性、整體性、相倚性方面去研究。這場誰為首因辯論的深遠意義不僅在它本身,更重要的是它顛覆了認知駕馭情緒的心理哲學基礎,使情緒、感情在哲學認識論上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從情緒從屬認知、到情緒與認知各自獨立、到情緒與認知相互作用、再到情緒與認知的互倚關係的哲學觀點的轉變,為情緒智力的誕生提供了理論基礎。

  (2)人工智慧方面:由於70年代後期到80年代中上期人工智慧模擬人類思維受挫,人工智慧專家認識到沒有情緒、感情、動機的參與是不能真正實現人類智能的。人工智慧創始人之一M. Minsky教授(1985)提出:“問題不在於智能機器能否有感情,而在於沒有感情的機器能否實現智能。”此後,處理感情的能力成為人工智慧領域普遍關註和設法實現的問題。

  (3)認知心理學領域:50年代末期,隨著認知心理學的興起,心理學家開始用信息加工的觀點來研究認知活動本身的結構和過程,並通過電腦模擬建立人類認知模型,以揭示人腦高級心理過程及規律,認知心理學的核心是揭示認知過程的內部心理機制,即信息是如何被獲得、儲存加工和使用的。但僅把人看作是物理符號操作系統是不夠的,人是高級生命形式的有機體,具有生物的基礎和進化的歷史,人還是社會生物,人與人、人與環境是互動的。人腦不僅具有電腦一樣的邏輯程式理性和“純”認知加工能力,還要具有加工處理情緒信息的能力。研究者開始認識到缺乏“人性”的認知加工的局限性,情緒、情感不僅影響並積极參与認知加工,甚至決定認知活動能否順利進行以及加工的質量。

  (4)神經科學方面。Joseph LeDoux (1989)第一個發現了杏仁核在情緒中樞中的關鍵作用。情緒信息傳遞有兩條通道:一條是外界信息要經過新皮層進行認知分析後再到杏仁核,另一條是外界信息直接到達杏仁核引起情緒反應。也就是後來腦成像技術驗證的“情緒雙通道理論”。與情緒能力相關的其它方面的腦機制研究也有重大進展,如;情緒表徵中半球不對稱性的研究 (Tucker&Williamson, 1984; Tucker & Frederick, 1989; Davidson, 1985;Tomarken, Davidson&Henriques, 1990);情緒系統和認知系統之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 (P.Ekman, 1984; Gainoti&Caltagirone, 1989; K. R. Scherer, 1986);基底神經節損傷使刺激一獎賞聯結能力喪失 (Packard, Hirsh & White, 1989);腹內側前額葉損傷患者的決策能力嚴重受損(P. J. Eslinger & A. R. Damasio, 1985);側面前額皮層和皮層聯合區與情緒體驗,直接目標的情景意義,身體感覺,表達方式,人際間情緒作用等研究(N. H. Fri jda,1986);左側前PFC損傷後導致體驗積極感情的能力缺陷 (R. Buck, 1984);述情障礙的病理學研究(W. D. TenHoute, K. D. Hoppe, et al (1986 );等等。這些成果為後來的情緒智力的科學性莫定了初步的生理學基礎。

  (5)在智力方面:80年代以前的智力理論主要局限於言語能力、推理能力、記憶能力等,其中以語言能力和數理邏輯能力為核心。狹義的智力理論無法真正反映一個人的智慧能力,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對人才多元化的要求。加德納 (H. A. Gardner, 1983)在這種背景下提出多元智能理論。加德納認為,智力的基本性質是多元的— 不是一種能力而是一組能力,即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空間智能音樂智能,體態智能,內省智能人際智能。其中內省智力(主要指個體對自己感受的審查與認識,它的核心是對自我內在情感的理解能力)和人際智能 (主要指覺察、調節人際關係技巧方面的能力).這兩種智能成為情緒智力理論的直接來源.另外Sternberg (1985)提出三元智力理論,儘管它與情緒智力的思想沒有直接聯繫,但為繼後的智力研究者擺脫傳統智力的單一模式拓寬了思路。

  (6)情緒調節方面:雖然情緒調節最早就出現在50年代的發展心理學領域,但這個時期情緒調節的成果還是比較豐碩的。如,嬰幼兒的表情調節 (Gaensbauer, 1982):正、負性具體情緒的調節(Kopp, 1989);高喚醒對認知操作起瓦解和破壞作用(M . W. Eysenck,1982);情緒調節過程與情緒過程之間關係的研究(Frijda, 1986; S. S. Tomkins, 1984);情緒調節策略的研究(Lazarus & Folkman, 1984 ):情緒的識別、表達和評價方面的研究(Buck,1984; Salovey, Mayer, Goldman, Turvey & Palfai, 1995; Rosenthal, Hal, DiMateo, Rogers& Archer, 1979):情緒控制的研究 (Roger & Najarian, 1989)、應對方式的研究 (Carver,Scheier& Weitraub, 1989).建構性思維的研咒 (Epstein&Meier, 1989);等等。C. Saarni (1990)認為情緒調節是兒童發展認知和管理情緒體驗的能力,並直接提出情緒勝任力的觀點。這些研究成果為構建情緒智力理論鋪平了道路.

  (7)社會智力方面:20世紀70年代後期到80年代末是社會智力領域研究比較繁榮的時期.0' Sullivan & Guilford (1976)等開發了著名的社會智力六因素測驗,即①理解面部表情的能力:②提取行為信息和理解不同情境中行為表現的相似性的能力:③對社會關係的覺察能力:④通過行為表現理解社會事件發生過程的能力;⑥改變或重新定義行為意義的能力:⑥從已知的社會信息中預測未來行為的能力。Keating (1978)編製另一個社會洞察力測試,這個測驗的特點是把社會智力與道德推理結合在一起:Sternberg&Smith (1985)的社會知覺非言語的測量和評定非言語解碼技能的測驗;Marlowe (1985)提出一個由四個領域所組成的社會智力模型:社會興趣 (關心其它人),社會的自我效能,移情技能 (基於認知和感情理解其它人的能力)和社會的績效技能 (可觀察的社會行為),為了測試這個模型.他於1986年提供社會智力的八個不同的測量,代表五個因素:親社會態度,社會技能,移情技能,社會焦慮和情緒性 (Marlowe, 1986); Stricker和 Rock (1990)開發7行為情景— 判斷測驗(人際勝任力工具,ICI),使用的會聚效度和區分效度評定個體社會智力,這個測驗後來直接被Goleman用著測量情緒勝任力。雖然社會智力與情緒智力有一定區別,但社會智力測驗中的很多題目都與情緒能力有關。

  (8)後現代心理學思潮 (post-modern psychology)。它是指20世紀7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以來後現代主義文化哲學思潮在當代西方心理學領域的反映。它既直接源起於非主流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心理學主要不是探討低級心理現象和認知歷程,而是專門研究人的高級的整合的動力心理,如人的本性、潛能、價值、尊嚴、創造力和自我實現等富有意義的根本問題)的潤澤,反對價值中立和人為電腦的觀點,主張恢復人性的本來面目。從另一方面來說,它是一種對科學主義心理學研究範式陷於困境時應運而生的反叛性的思潮。這種思潮使很多心理學家從 “主流”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不再囿於 “條條框框”,拓寬了心理學家的思路,為心理學理論的解構和重構掃除了一定的障礙。

  (9)零星情緒智力術語與研究的出現。W. L. Payne (1985)在實驗聯合大學提出一篇博士論文 《情緒的研究》 (A study of emotion),探究開發情感智力,自我整合以及與恐懼、痛苦與欲望相關的一些問題;R. Bar-On (1985, 1988)在他的博士論文,`'L理幸福感的概念發展”中涉及到情緒智力商數,據他自己說他的情商量表 (Emotional QuotientInventory)始於1983年 (R. Bar-On, 2000):S.L.Greenspan (1989)在 Kay Field等人主編的《學習與教育》一書中,執筆《情緒智力》一章中提出了一種智力的綜合模型,包括生物智力、認知智力和情緒智力三個方面(轉引自Bar-On & Parker, 2000): Salovey &Mayer在這個時期主要研究心境 (mood)與認知、心境與行為、元一心境 (meta-mood)、元體驗(meta-experience)的研究 (Salovey & Rosenhan, 1989; Bower&M即eary, 1989; Maver,Caruso, Zigler&Dreyden, 1989)。這種把心境作為認知和體驗的對象,可能為他們1990年提出的情緒智力理論奠定了基礎。

眾說紛紜的情緒智力理論[3]

  由於情緒、情感、感情、動機在心理活動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一直是心理學家關註的主要問題之一,尤其是80年代以來,心理學領域積累了大量與情緒智力密切相關的研究資料。Mayer等人(1990)年在《人格評測雜誌》上利用模糊圖形為測試工具,誘導被試無意中說出自己內心的情感,並推濺他知覺到的情感的正確性、數量與範圍,併發現這些指標與對他人的移情能力高度相關,它是情感智力理論誕生的前奏曲。同年,Salovey & Mayer(1990) 以理論家特有的敏銳洞察力和科學的態度,在《想象、認知與人格》雜誌上發表《情緒智力》一文,提出一個情緒智力的框架,並討論如何對情緒進行有效的調控、如何將情緒、情感應用於動機引發、計劃制訂和完成等領域的問題。這篇文章通常被認為是情緒智力理論的正式開始。1990^-1994年Mayer&Salovey共發表相關文章14篇。在這期間,Damasio關於情緒先於認知影響決策和LeDoux關於杏仁核情緒通道的腦成像模型(或情緒的雙通道模型)的研究 (轉引自Goleman, 1995),使他們的情緒智力理論得到了心理生理學的支持。另一方面,儘管他們發表了大量的文章,但是,情緒智力無論是在學術圈子內,還是在普通讀者中都是鮮為人知的。真正使情緒智力這一術語流行並受到廣泛傳播和關註,應歸功於D.Golemane他在1994-1995年搜集許多關於大腦、情緒和行為的有趣信息和日常生活的素材,1995年以Emotional Intelligence命名的出版一本非學術性的專著。時代周刊(Time)雜誌使用"EQ"術語作為它的封面進行炒作宣傳,該書立即成為全世界最暢銷的書籍。其實 Goleman在1994 1995年所寫的內容是對他們在學校開設,"emotional literacy"課程的總結,原書名是 ‘情緒的解讀能力或情緒入門 (emotional literacy)》,當時被Annie Paul看到這個書稿,出版商建議把即將出版的二 tional literacj飲為Emotional Intelligence。該書原本是一本大眾讀本,但後來被許多人誤認為是情緒智力的經典之著。許多投機者藉助這股東風,在情緒智力的大旗下出版和發表了大量有悖情緒智力本義的書籍和文章。雖然它們對情緒智力理論的傳播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但也給情緒智力的科學意義造成了極大混亂。所以情緒智力思潮在1995^-1997間風靡世界的同時,各種針對情緒智力的概念界定、理論模型、量化研究等等的批評和評論也接踵而來。1997年後到現在,心理學工作者開始討論、修正、規範、深化和發展情緒智力理論。從目前的研究情況來看,情緒智力理論眾說紛紜,觀點相距甚遠。用該理論的創始人之一Mayer (2001)的話來說:“今天,EI有兩個世界:一個是寬泛、粗放的大眾心理學世界;另一個是謹慎、艱辛的科學研究世界”。但是情緒智力理論經過十來年的發展,各種理論的定義、內容和模型結構都在發生變化。下麵介紹該領域影響較大的幾種情緒智力理論的演化。

(一)J. D. Mayer和 P. Salovey情緒智力理論的能力模型

  1. Mayer和Salovey的情緒智力概念

  Salovey & Mayer最初提出“情緒智力”概念的時候,他們的意圖是要引起對情緒和理智之間協同關係的更密切註意。從某種實際意義上,人類不是占絕對優勢的理性生物,也不是占絕對優勢的情緒性生物,確切地說,兩者兼而有之。因而一個人在生活中適應和應對的能力依賴情緒能力和理性能力的整合功能。就像Grifths (1997)所說的那樣,“缺乏感情的理智,思維沒有活力:沒有理智的感情將是盲目的。”在生活中的成功依賴個人推理有關情緒性經驗和其它負載感情信息的能力,以及用情緒上適應的手段,通過有關個人的情境、期望和過去的原因作出推論的反應(Salovey, Bedel, Detweiler & Mayer, 2000)。當時他們的情緒智力概念是相對模糊的,他們將情緒智力定義為:“情緒智力是社會智力的一部分,包括覺察自我和他人情感和情緒的能力;識別情緒並使用情緒信息引導思維和行為的能力 (Salovey & Mayer, 1990).”他們認為情緒勝任力對社會智力而言是基本的,這是因為社會問題和情境載滿感情信息。後來的觀點發生了一些變化,因為情緒勝任力不僅僅應用到社會經驗,更多的是應用到個體內部的經驗。這樣情緒智力比社會智力更集中,因為它明確地屬於情緒現象,並且能夠直接廣泛應用到嵌入人際關係和個人內部經驗中的情緒問題 (Epstein, 1998; Salovey, 1997)。另外,最初的情緒智力概念還包涵某些人格因素,如熱情、開朗和動機等。這給以後其他人建構的情緒智力理論埋下了隱患 (例如,Goleman的理論)。不過他們在1994年後的著述中對除了能力特質以外的其它人格特征進行了嚴格的區分。

  由於Goleman 1995年出版 《情緒智力》一書,加之以《時代周刊》為首的媒體的炒作,立即在英語文化範圍內廣泛傳播,使這個心理學名詞引起前所未有的轟動,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傳遍全世界。情緒智力 (註:大眾媒體稱,"` EO")演繹的內容幾乎包羅社會生活中的所有方面,一時成為濟世的萬能藥,使這個頗有深意的概念流於含糊、淺俗,從而喪失了學術概念的嚴謹與嚴肅性,所以受到了頗多責難。Mayer & Salovey (1997)把他們的理論與其它通俗的情緒智力理論進行區別,對以前的定義進行了較大修改,把情緒智力定義為:“精確的知覺、評估和表達情緒的能力;利用情感促進思維的能力;理解情緒和情緒知識的能力;調節情緒促進情緒和智力發展的能力。”2000年他們認為情緒智力應該與人格變數區別開,人格心理學時常在某種程度上強調差異— 人們典型地思維、情感和行為。人們在某種意義上與世界的聯繫也許比“氣質”和“風格”這一術語單獨提出具有更大的靈活性。應該把情緒智力更嚴格地定義為一種能力,情緒智力表示一種認識情緒意義和它們關係的能力、利用知識推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使用情緒促進認知活動的能力,並且認為情緒智力是橫跨認知系統和情緒系統的操作(運算)(2000),通常以整體的方式進行操作(Mayer, Caruso &Salovey, 2000).

  2. Mayer和Salovey情緒智力的結構模型及發展

  Mayer&Salovey從1990年建立情緒智力以來,他們的理論和情緒智力結構也一直在變化發展之中。

  從表1中可以看出,當時他們對情緒智力理論內涵的思考既不充分,也不成熟:一方面是他們將動機等因素列入情緒智力範疇,另一方面是該理論結構有些粗糙和隨意,如情緒調節能力沒有列舉具體內容,情緒運用能力的內容顯得不太一致。儘管Mayer和Salovey曾在多篇文章中論及此結構,但理論效果並不明顯。

  表1 Mayer和Salovey 1990年的情緒智力理論結構

   Mayer和Salovey 1990年的情绪智力理论结构

  在經過了幾年理論思考和開展有益的學術爭論之後,1997年,Mayer和Salovey對上述理論框架進行了實質性的修改,見表2,

  表2 Salovey和Mayer (1997)的情緒智力理論結構

情緒智力
情緒的知覺、評估、表達能力情緒對思維的促進能力理解、分析情緒、運用情緒知識的能力成熟調節情緒、促進情緒和智力發展的能力
(1)從自己的生理狀態、情感狀態和思維中辨別情緒的能力。 (5)情緒促進思維導向註意重要信息的能力。 (9)給情緒貼標簽,認識詞語與情緒本身關係的能力。 (13)對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保持開放心情的能力。
(2)通過言語、聲音、表情和行為從他人、藝術作品、各種設計中辨別情緒涵義的能力。 (6)產生有效而合宜情緒的能力,它所能夠對情感判斷和情感記憶起促進作用。 (10)理解情緒所表達意義的能力。 (14)根據對信息的判斷和利用,成熟浸入或遠離某種情緒的能力。
(3)準確表達情緒及與情感相關需要的能力。 (7)心境起伏導致個體的觀點從樂觀向悲觀變化時,能夠從多角度考慮問題的能力。 (11)理解複雜心情的能力。 (15)成熟覺察自己和他人相關情緒的能力。
(4)區分情感表達時的準確性和真實性的能力。 (8)在不同的情緒狀態中對特殊問題解決方法產生促進作用的能力。 (12)認識情緒的轉化能力。 (16)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緒的能力。

  從表2可以看出,Mayer和Salovey (1997)把1990年的3因素結構擴充為4因素結構。增加了情緒對思維的促進能力的因素,充實並大幅度地修正了情緒調節能力因素,把情緒調節能力修正為成熟調節情緒、促進情緒和智力發展的能力,把原來的 10種能力擴充為 16種能力,實質性改變了情緒智力的理論內涵,刪去了動機成分,使理論結構在內容上更加集中在情緒能力範疇之內。

  Mayer和Salovey (2000)為了更進一步把他們的能力模型與Coleman, Bar-On等人的J清緒智力加以區分,對1997年的模型進行簡化,見表3,

  表 3 Mayer和 Salovey (2000)的情緒智力結構模型
情緒智力
情緒的知覺情緒的整合情緒的理解情緒的管理
知覺和表達情緒 知覺情緒並開始受認知 的自動化影響 情緒作為註意到的信號和作為對認知的影響進入認知系統 情緒與情緒相關的信息被註意 有關聯繫的情緒信號 被 理解,與他們的內部活動和暫時的隱性含義一起被理解 情緒的隱性涵義,從情感到意義被考慮 思維促進情緒的,智力的和個人的成長 管理激勵,對情感開放

  該模型可能是參照“智力的信息加工模型”設計的。Mayer等人認為智力的信息加工系統是由識別信息或輸入信息的能力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所構成(Mayer & Mitchel, 1998)。他們的模型把情緒智力作為橫跨過認知系統和情緒系統的操作 (運算),通常用一種整體的方式操作。該模型仍然可以分為四個維度,Mayer&Salovey (2000)對該模型解釋到:第一個維度,情緒知覺和情緒識別,包括來自情緒系統的認知信息和輸入信息;第二個維度是情緒對思維的促進作用,包括使用情緒促進認知加工;第三個維度是對情緒的理解和推理,包括情緒認知加工和進一步著眼於問題解決的情緒信息加工:第四個維度,情緒管理是關係到情緒的自我管理和管理其它人的情緒。這個結構模型僅是對1997結構模型的抽象解釋,主要想用信息加工理論作為情緒智力的基礎。他們在2003年多因素情緒智力量表 (MSCEITV2. 0 )中測量的項目基本上是1997年情緒智力結構模型的內容(Mayer, Salovey & Caruso,2003)0

  3. Mayer和Salovey等人的情緒智力測量

  Mayer, Salovey &Caruso (2003)根據他們情緒智力的能力模型編製的多因素情緒智力量表(Multifactor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cale,簡稱MEIS)o MEIS的思路最早來自情緒的創造性,社會智力和非言語的知覺等測驗結構發展的。他們在1997年開發了MSCEIT (Mayer-Salovey-Caruso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est,簡稱MSCEIT 1. 1)。該量表是以能力測驗為基礎,而不是自陳測驗,如它要求被測驗者完成一系列任務,以測量被試覺察情緒、鑒別情緒、理解情緒和控制情緒的能力。記分採用大多數人一致的評分和專家評分(註:當時僅用了兩名專家)兩種方法.被測試人數503個成人,內部一致性繫數.%,四個分支(知覺、促進、理解和管理).a;繫數範圍從.81到.96 (Mayer, Caruso & Salovey, 2000)0但是Robert等人(1998)重覆測試了MSCEIT,結果各項數據相差較大,尤其是專家和大多數人一致的評分標準爭議很大。Mayer等人從1999年起除了發表“情緒智力符合智力的傳統標準”等幾篇文章進行反駁之外,同時也認真對待各種批評,對MSCEIT進行修訂和完善,2000年出版了MSCEIT 2. 0,並對這個量表進行了詳細的介紹。該量表設計141個項目測量情緒智力的四個維度,被測人員樣本由2112成人組成,分別來自7個國家不同種族,不同職業。評分標準與MSCEIT 1. 1一樣,不過在2.0的量表邀請了來自8個國家的21位情緒專家,使用了5點等級評定和多項選擇反應兩種格式。MSCEIT 2.0有兩個信度標準,MSCEIT 2.0分半信度一致性評分是 .93.專家評分為.91。四個維度的信度從 76到.91。專家與大多數人的評分相關是.91,證明大多數人一致意見的評分準確性是可信的。該量表的再測信度是‘86.驗證性因素分析支持他們構建的情緒智力理論模型。

(二)Goleman的情緒智力理論及發展

  Goleman的情緒智力理論,Mayer&Salovey稱之為混合模型,1998年以後的模型有人稱為情緒智力的企業模型。

  1. Goleman的情緒智力概念

  儘管Goleman的情緒智力理論來源於Mayer和Salovey最初的理論,但兩者相距甚遠,目前已成為情緒智力研究領域的兩個方向。Goleman雖然不是情緒智力的原創者,但他的名聲無論是在學術界還是在大眾文化中都遠遠超過Mayer和Salovey。許多人都把Coleman的理論奉為“經典”加以引用,尤其是在企業界和人力資源研究領域反響強烈並倍受青睞。Goleman自從1995年出版情緒智力一書之後,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在英語文化中名聲大振。他發現企業主管樂意為他的構念支付大筆的款項,為了迎合大跨國公司的口味,辭去了紐約時報行為與腦科學專欄的工作,創辦和創立了情緒智力實踐咨詢公司和協會,併在很多國家巡迴演講。他的情緒智力定義逐漸從“情緒的解讀能力”滑向“企業明星優秀品質”的定義。具體地說,Goleman (1995)把情緒智力定義為控制情緒衝動、解讀他人情感和處理各種關係的能力,認為“情緒潛能可以說是一種中介能力,決定了我們怎樣才能充分而又完美地發揮我們所擁有的各種能力,包括我們的天賦智力”(轉引自耿文秀,查波譯,1997)0 1998年開始提出情緒勝任力 (emotional competence)的概念,Goleman (1998)把情緒勝任力定義為“以情緒智力為基礎,使人們在工作中取得優異成績,通過習得而形成的能力 (轉引自耿文秀,查 波譯,2000, p29) "。並且與情緒智力加以區分,他認為情緒智力本質上是一種潛能,而情緒勝任力是以情緒智力為基礎的一種習得的能力,反映人們通過學習、掌握技能以及把這種智力應用到具體的情景中的能力。如,一個有音樂天賦的人,他 (她)還需要學習唱歌技巧。否則,就不能從事歌唱的生涯。但是縱觀 Goleman (1998)以後的文章和著作,他很少使用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詞,而是有意用情緒勝任力或勝任力(emotional competence或competence)替代情緒智力。其實Goleman的情緒勝任力就是在組織背景中企業主管或員工取得各種各樣成就(成功)的各種素質和能力。根據他和他的同事們所提供的勝任力成份有些不完全是情緒勝任力,有些甚至相距甚遠。Goleman等人(2000)提供了描述性定義:“情緒智力能夠被觀察到,當一個人在情境中,在適當的時候經常以有效地方式展示構成自我意識,自我管理,社會覺察和社會技能的勝任力。”這些可以在他的情緒智力結構模型中得以充分地展示。

  2.以Goleman為代表的情緒智力理論結構模型及發展

  Coleman (1995)出版的 《情感智力》一書中較系統地論述了情緒智力的內涵、生理機制、對成功的影響及情緒智力的培養等問題,初步形成了他自己的情緒智力的理論體系和基本觀點。Goleman在這個時候將他的情緒智力研究的內容劃分為五個方面,也稱5因素理論,見表40

  表4  Goleman 1995年的情緒智力結構
情緒智力
自我意識 當某種情緒剛一齣現的時便能察覺乃情緒智力的核心。監控情緒時時刻刻變化的能力是自我理解與心理領悟力的基礎。沒有能力認識自身的真實情緒就只好聽憑這些情緒的擺佈。對自我的情緒有更大的把握性就能更好指導自己的人生,準確地決策婚姻、職業之類。
自我管理 調控自我的情緒,使之適時適地適度。這種能力建立在自我覺知的基礎上。如何自我安慰,如何有效擺脫焦慮、沮喪、激怒、煩惱等因失敗而產生的消極情緒侵襲的能力。這一能力的低下將使人總是陷於痛苦情緒的漩渦中:反之,這一能力高者可從人生的挫折和失敗中迅速跳出,重整旗鼓,迎頭趕上。
自我激勵 這一服從於某目標而調動、指揮情緒的能力。要想集中註意力、自我激勵、自我把握、發揮創造性,這一能力必不可少。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需有情緒的自我控制— 延遲滿足,壓抑衝動。能夠自我激勵,積極熱情地投入,才能保證取得傑出的成就。具備這種能力的人,無論從事什麼行業都更有效率、更富於成效。
移情 移情是在情感的自我覺知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又一種能力,是最基本的人際關係能力。追溯移情產生之源,情感“聾啞盲”的社會代價以及移情點嫩利他主義的條件。具有移情能力的人能通過細微的社會信號,敏銳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與欲望。這一能力更能滿足如照料、教育、銷售或管理職業類的要求。
處理人際關係 大體而言,人際關係藝術就是調控與他人的情緒反應的技巧。主要是社會勝任與不勝任,以及與之相關的技能。人際關係能力可強化一個人的受社會歡迎程度、領導權威人際互動的效能等。植長處理人際關係者,憑藉與他人的和諧關係即可事事順利,他們也就是所謂社會明星。

  從表4可以看出,這五個因素基本上是描述性的,外延範圍過大,理論體系不嚴謹,因此受到了很多批評。Goleman (1998),在 《工作中的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a t work)一書中宣稱自己己經回到心理學理論家的位置。潛心研究情緒勝任力理論的結構,見表5。

  表5 Goleman 1999年的情緒勝任力結構框架
情緒勝任力
自我意識自我調節自我徽勵移情社交技能
  • 情緒的自我意識
  • 能瞭解 自己的情緒及可能產生的結果
  • 準確的自我評估
  • 知曉 自己的長處和弱點
  • 自信心
  • 對自己價值和能力的肯定
  • 自控力
  • 控制破壞性情緒和衝動的能力
  • 誠信:
  • 能保持誠實正派
  • 職業道德:
  • 對自己的工作負責任
  • 適應力
  • 靈活應變的能力
  • 創新精神
  • 樂於接受新觀點、新方法和新信息的挑戰
  • 成就內驅力努力提高或符合優秀的標準
  • 責任感
  • 與群體或企業機構的 目標保持一致
  • 主動性
  • 隨時準 備抓住
  • 機會
  • 樂觀
  • 即使經受打擊挫折,仍能始終如一地追求 目標
  • 善解人意:
  • 能覺察他人感情、理解他人的觀點,關註他人擔心的事情;
  • 服務定向:
  • 能預感、覺察、滿足顧客的需要:
  • 提攜其它人:
  • 能覺察他人的發展需要,並培養他們的能力
  • 集思廣益:
  • 能通過各種各樣不同的人創造機遇;
  • 政治敏銳力:
  • 能覺察群體的情緒傾向和力量關係。
  • 感召力:
  • 能卓有成效地影響或說服他人;
  • 交流:
  • 能明白無誤地表達信息;
  • 領導能力:
  • 能鼓動和引導群體和人們
  • 促變能力:
  • 促成或控制變化;
  • 控制衝突
  • 溝通和解決分歧;
  • 凝聚力:
  • 能培養和諧的人際關係;
  • 合作:
  • 能與他人齊心協力,實現共同的目標;
  • 團隊協調能力:
  • 能發揮群體效應,追求集體目標

  從表5可以看出這個結構模型與1995年的情緒智力結構模型差異較大,明顯地是為了迎合企業需要而設定的內容。不僅如此,Goleman的情緒勝任力理論還是在借鑒或修改其它人理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大部分內容主要來自Boyatzis等人有關企業主管和員工勝任力和情緒勝任力的思想,見表 6

  表6 Boyatzis等人 (1995, 1996, 2000)管理和領導能力結構模塑與情緒勝任力結構模型之比較

Boyatzis, Cowen&Kolb(1995)
的管理和領導績效勝任力結構
Boyatzis, Leonard, Rhee(1996)
的情緒勝任力結構
Boyatzis, Goleman, Rhee(2000)
的情緒勝任力結構
  • 目標和行為管理
  • 效率定向
  • 計劃
  • 創新
  • 自信心
  • 說服力
  • 書面交流
  • 口頭交流
  • 靈活性
  • 人力管理
  • 移情
  • 人際網路
  • 談判
  • 組織管理
  • 提攜其它人
  • 社會的客觀性
  • 自我控制
  • 分析推理
  • 概念的使用
  • 系統思考
  • 模式識別
  • 技術的使用
  • 定量分析
  • 自我意識
  • 情緒的自我意識
  • 正確的自我評估
  • 責任心
  • 自我管理
  • 自我控制
  • 自信心
  • 適應性
  • 集思廣益
  • 成就定向
  • 創新
  • 社會技能
  • 移情
  • 組織的覺察
  • 服務定向
  • 提攜其它人
  • 領導能力
  • 交流
  • 感召力
  • 可信賴
  • 衝突管理
  • 凝聚力
  • 團隊協調能力
  • 自我意識
  • 情緒的自我意識
  • 正確的自我評估
  • 自信心
  • 自我管理
  • 自我控制
  • 可信賴
  • 責任心
  • 適應性
  • 成就定向
  • 創新
  • 社會的覺察
  • 移情
  • 組織知覺
  • 服務定向
  • 社會技能
  • 領導能力
  • 交流
  • 影響力
  • 集思廣益
  • 衝突管理
  • 凝聚力
  • 團隊協調能力
  • 提攜其它人

  從表6中可以看出,Boyatzis等人 (1996)的情緒勝任力結構來源於他們1995年管理和領導績效勝任力結構(註;最早的管理和領導績效勝任力結構是1982年)。Goleman(1998)建立的由五個因素25種勝任力構成的情緒勝任力模型,有三分之二左右的成份來源於Boyatzis等人1996年的情緒勝任力模型。Goleman在2000年與Boyatzis等人一起把他的1998年的模型壓縮為4個因素20種情緒勝任力。

  從目前接觸到的資料來看,儘管研究企業領導和員工情緒智力或情緒勝任力的文章很多,但基本上都沒有超出以Coleman為代表的情緒勝任力理論結構的範圍。這裡僅介紹其中一個情緒智力作為舉例。見表7.

  表7 Dulewicz & Higgs (2000)根據Goleman情緒勝任力理論重構的情緒智力
情緒智力的成分
自我意識情緒管理自我激勵移情
  • 分辨自己的情感;
  • 與情感聯絡;
  • 有信心使用情感作決策;
  • 不責備自己的心境;
  • 重點集中在結果上;
  • 表達情感 (不是被動的);
  • 延遲滿足;
  • 在追求目標方面不使用衝動;
  • 利用焦慮幫助更好得完成任務;
  • 在挫折面前不放棄;
  • 保持樂觀;
  • 愉快地集中註意和取
  • 得最高績效.
  • 知道其它人正在發生的情感;
  • 自己的情感與其它人的情感協調;
  • 順利地相互作用。
社會效能關係交流個人風格
  • 搜長處理衝突;
  • 擅長處理情緒上的心煩意亂;
  • 能夠感覺到團隊中關係的波動;
  • 能夠清晰說出未言明的情感;
  • 自然地在組織團隊起帶頭作用;
  • 人們正確評價領導;
  • 解決爭論的才能;
  • 談判的才能;
  • 買賣交易的才能。
  • 權衡同情與關心;
  • 說服其它人為共同目標工作;
  • 幫助其它人學習;
  • 促進社會性和諧;
  • 建立信任;
  • 人際網路 (與關鍵人際網路建立和諧);
  • 倡儀和表現;
  • 與其它人合作;
  • 達成共識;
  • 協作
  • 開放性交流;
  • 傾聽;
  • 直言不諱。
  • 權衡在決策中的“硬/軟”兩種手段;
  • 壓力管理;
  • 承擔個人的職責;
  • 幾乎無需控制。

  從表7中可以看出,Dulewicz & Higgs的情緒智力結構與Goleman1998年的情緒勝任力模型稍微有些不同,他們把Goleman情緒勝任力的5個因素擴展為8個因素,尤其是“個人風格”這個因素是Coleman模型所沒有的,內容比Goleman的理論更豐富和詳細,但與情緒智力也愈來愈遠.

  3. Goleman等人情緒勝任力的測量

  儘管Goleman (1995)在 《情感智力》一書中寫到:“與大家熟悉的IQ測試不一樣,到現在為止仍沒有可稱為 ‘情感智商量表’的紙筆測試,也許永遠也不可能有”,這個預言被我國許多人引用 (如曾性初,1999),但是他不久就打破了自己的預言。最初Goleman設計 了由10個問題項目組成的情感智力問卷,每一個項目都有一個從不正確、比較正確、基本正確到非常正確的答案 (4點評分標準),被試回答的越正確,表明一個人的情商就越高 〔轉引自Pfeiffer, 2001) .然而,因為沒有測驗指南。Goleman如何編製或選擇測驗項目,EI量表信度、效度的數據也不是清楚的,因此,遭到一些批評。Coleman於1998年參照Boyatzis等人的工作勝任力模型建構了情緒勝任力模型,Boyatzis, Goleman和Rhee (2000)編製7根據績效理論的情緒勝任力量表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ventory,簡稱ECI),量表採取7點評分標準,通過因素分析把理論上的25種勝任力壓縮為20種勝任力,樣本來自公司經理、售貨員和在讀研究生課程的職員,共596人,分數是通過自評和他評獲得.信度繫數 .82 (Boyatzis, Coleman & Rhee, 2000)。Boyatzis, Goleman等人 (2002)對 ECI的內容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改,由Fabio Sala執筆出版T ECI 2. 0,也稱 ECI 3600度量表(Sala,2002),結構形式仍然是4個因素20種情緒勝任力,測試人數3931人,內部一致性繫數,再測信度,內容效度結構效度,區分效度.效標效度都非常清楚。這裡要說明的一點是,ECI.ECI 2. 0都不是由Coleman親自完成的,而是委托其他人完成的。

(三)以Bar-On為代表的情緒智力理論結構模型及發展

  1. Bar-On的情緒智力概念

  儘管Bar-On的情緒智力理論沒有Mayer, Salovey和 Goleman理論那麼大的影響,跟蹤研究者也沒有後者那麼多,但它是目前國外情緒智力三大理論之一,並有自己的特色。雖然Bar-On在1988年就提出與目前情緒智力概念相近的情緒功能和社會功能的概念,但他很少直接使用情緒智力這一術語。即使在近期的所有著述中使用的是“emotional and socialintelligence”而不是“emotional intelligence",更多地使用“EQ”這一術語。Baron (1997)通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提出了自己對情緒智力的定義— 情緒智力是“一系列影響個人成功應對環境需求和壓力的能力的非認知能力、勝任力和技能”,並且他還認為情緒智力是決定一個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響人的整個心理健康。最近,Bar-on (2000a)進一步指出。情緒智力是影響有效應對環境要求的一系列情緒能力的社會能力。Bar-on還對情緒智力和社會智力進行區分,把情緒智力看成是個人管理能力,如衝動控制;而把社會智力看成是關係技能 (Bar-On, 2000 b). Baron (2000c)認為。那些能力強的、成功的和情緒健康的個體是情緒智力高的人。情緒智力是隨著人的成長而逐漸發展起來的,並且一生都在變化,能通過訓練和矯正措施以及通過治療干預得到改善和提高。情緒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惰緒智力組合理論的建構及實證研究智力也與其它一些能成功地應付環境需要的重要因素相聯繫,比如基本的人格特質和認知能力。情緒智力高的人能識別和表達他們的情緒;擁有積極的自我認定,能發揮他們的潛能並且生活得幸福:他們能理解別人的情感並能建立和保持相互滿意和負責的人際關係,卻不依賴別人;他們一般是樂觀的、靈活的、現實的,能成功地解決問題和應付壓力,並且不會失去控制。2.情緒的和社會智力的結構 Bar-On稱他從1983年擊 始涉足情緒智力研究,當時的想法是調查影響心理幸福感的情緒功能和社會功能的各種關鍵成分 (Bar-On, 2000 c),他在1985^-1988的博士論文主要圍繞這個主題。從目前接觸到的文獻來看,直到1996年,他才在美國心理學會第104屆年會上提交一篇題為 “(EQ時代的來臨》 (The era of the EQ),的論文 (Bar-On, 1996).中間相隔 8年,這可能說明Bar-On在這期間有關 ,’J清緒智力”的思想不是很清楚的。199了年才初步形成他的比較完整的EQ結構並編製了相應的情商量表 (Bar-On Emotional QuotientInventory,簡稱EQ- i),結構見表8:

  表 8 Bar-On (1997)的情緒的和社會智力結構
情緒的和社會的智力
個人內部成分人際成分壓力管理成分適應性成分一般心境成分
  • 情緒的 自我意識;
  • 自信;
  • 自尊;
  • 自我實現
  • 獨立性
  • 移情:
  • 人際關係;
  • 社會職責。
  • 問題解決;
  • 現實檢驗;
  • 靈活性。
  • 壓力耐受性;
  • 衝動控制。
  • 幸福感;
  • 樂觀主義。

  Bar-On (1997)提出的情緒的和社會智力結構模型由五個維度15個因素組成。這個模型是一個多因素模型,是與取得成績的潛能聯繫在一起的,而不是成績本身 (與 Goleman的績效理論有所不同)。它是一個過程取向而非結果取向的模型。按照Bar-On的理論模型,情緒智力涉及智力的情緒維度和社會維度 (其中有些屬於人格維度),包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適應和改變環境要求的能力,以及管理情緒的能力等。Bar n說自己根據十餘年的研究和統計分析,認為在表8的15種因素是個人應對生活的能力和個人總的情緒幸福的決定因素,因而是情緒智力最有效、最穩定的成分。

  Bar-On (2000)對15種因素的各自涵義做了進一步的解釋:(1)自尊— 知道,理解,接受,而且尊重自己的能力: (2)情緒的自我意識— 認識和理解個人情緒的能力; (3)自信— 表達情感,信念、思維, 並以非破壞性的方式防衛個人權利的能力: (4)獨立性— 一個人在思維與活動中和避免情緒依賴中的自我指導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5)自我實現— 瞭解個人的潛能,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喜歡做並且能夠做的能力; (6)移情—知道、理解和評價其它人情感的能力卜(7)社會職責— 展示自己作為個體所在社會團體中的合作、貢獻和建設性成員的能力;(8)人際關係— 建立和保持相互滿意關係的能力: (9)壓力耐受性— 承受不利事件的、壓力大的情境的能力,通過積極地、正面地應對壓力而沒有“崩潰”的強烈情緒; (10)衝動控制— 抵抗或者延遲衝動,內驅力,或者誘惑行動的能力以及控制個人情緒的能力;(11)現實檢驗— 評價什麼是內在的和主觀的經驗和什麼是外在的和客觀存在之間的一致的能力:(12)靈活性— 調節情感,思維和行為去改變情境和條件的能力;(13)問題解決— 不僅識別和弄清楚個人的和社會的問題並且產生和潛在地實施有效解決辦法的能力:(14)樂觀主義— 面對不幸著眼於生活更明亮的方面,保持一個積極態度的能力:(15)幸福感— 對自己生活感到滿意,欣賞自己和其它人以及表達肯定情緒的能力。Bar-On的情商量表(EQ-i )就是根據每種因素的描述性定義編製而成的。與此同時,Bar-On通過驗證性因素分析,根據因素之間的負載情況,把經驗理論上的十五因素變異數最高的十個 (自尊,自我意識,自信,移情,人際關係,壓力耐受性,衝動控制,現實檢驗,靈活性,問題解決)作為情緒智力關鍵成份。除了這些關鍵性的因素成分外,在情緒上和在社會智力行為上分出了五個促進器(facilitators)。即樂觀主義,自我實現,幸福快樂,獨立和社會職責。不僅這些因素與情緒的和社會智力顯著性高度相關,而且它們趨向於促進全部能力去有效地對付日常需求和壓力。

  3.情緒智力的測量

  Bar-on (2000c)自稱用了14年的時間,於1997年編製出版了世界上第一個測量情緒智力的標準化量表《Bar-on情商量表》(Bar-on Emotional Quotient Inventory,即,"EQ-i "),該量表已成為國際上著名的心理量表之一。這個自我報告量表最初開發不是來自於職業的背景,而是來自於一種臨床的背景。它被設計評定使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擁有更好情緒上健康(emotional well-being)的那些個人的品質。EQ-i由133個題目組成,內容結構與理論上結構模型基本一致,總量表由15個因素的15個分量表構成,如果根據維度劃分可構成5個分量表。量表採用自陳法,以五點記分標準。量表分數可區分為一個總EQ分數、5個成分量表分數和15個分量表各自的分數。EQ- i將原始分數轉化為標準分數,其EQ分平均數為100,標準差為15. Bar-On介紹他的成人EQ- i最初來自8個國家7000人的跨文化數據,現在已經超過了巧個國家。

  EQ-i具有較高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總體信度繫數是 ,76,子量表信度繫數範圍從 .69到 .86之間;重測信度是 .73。因數分析表明該量表具有較高的因素效度,通過與16PF, bA1PI (2)、Personality Orientation Inventory, Zung Self-Rating DepressionScale, ShortAcculturation Scale和 Overall Life Satisfaction等量表的相關研究,還表明該量表具有較高的聚合效度和區分效度 (Bar-On, 1997)0

  從上面情緒智力理論介紹可以看出,Bayer和Salovey, Golemen, Bar-On的理論是相對獨立的。其它人的理論都是派生出來的.他們各自研究的起點和目的決定了他們的研究發展方向,同時也決定了他們理論的科學性和在心理學領域的價值。

問卷的編製[3]

  (一)編製情緒智力組合理論自陳量表的理論定義和操作定義

  在編製情緒智力組合理論自陳量表問卷之前,首先界定該理論總的概念性定義和操作性定義,然後界定18種情緒能力中每個能力的操作性定義,為編製量表提供依據。1.情緒智力組合理論的概念性定義

  我們把本研究情緒智力組合理論的概念性定義界定為“加工情緒信息和處理情緒性問題的能力”,簡單地說,情緒智力就是處理情緒信息的能力。2.情緒智力組合理論的操作性定義

  我們把理論構想的情緒智力組合理論模型的操作定義界定為:“感知和體驗、表達和評價、調節和控制自己、他人及生態環境情緒信息的能力。”3.情緒智力組合理論中每種情緒能力的操作性定義

  (1)感知和體驗自己積極情緒 (或情緒信息)能力的操作定義

  我們把感知和體驗自己積極情緒能力的操作定義界定為:“對引起自己積極情緒的生理狀態和對外界積極情緒信息刺激引起的積極情緒、情感、感情的知覺、體驗和識別能力"o

  (2)感知和體驗自己消極情緒 〔或情緒信息)能力的定義

  我們把感知和體驗自己消極情緒能力的操作定義界定為:“對引起自己消極情緒的生理狀態和對外界消極情緒信息刺激引起的消極情緒、情感、感情的知覺、體驗和識別的能力”

  (3)表達和評價自己積極情緒 (或情緒信息)能力的操作定義

  我們把表達和評價自己積極情緒能力的操作定義界定為:“對引起自己積極情緒的生理狀態和對外界積極情緒信息刺激引起的積極情緒、情感、感情進行適當地表達和評價的能力”。表達自己的積極情緒、情感、感情包含把自己的積極感受通過面部表情、聲音、身勢、姿態和動作的表達出來,通過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把自己的積極情感描述出來,等等;評價自己的積極情緒、情感、感情包含對自己積極情感意義的評估、反思和解釋情感產生的原因。

  (4)表達和評價自己消極情緒 (或情緒信息)能力的操作定義

  我們把表達和評價自己消極情緒能力的操作定義界定為:“對引起自己消極情緒的生理狀態和對外界消極情緒信息刺激引起的消極情緒、情感、感情進行適當地表達和評價的能力”。表達自己的消極情緒、情感、感情包含把自己的消極感受通過面部表情、聲音、身勢姿態和動作的表達出來,通過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把自己的消極情感描述出來,等等:評價自己的消極情緒、情感、感情包含對自己消極情感意義的評估、反思和解釋情感產生的原因。

  (5)調節和控制自己積極情緒 (或情緒信息)能力的操作定義

  我們把控制和調節自己積極情緒能力的操作定義界定為:“個體有意識地對其自己內部積極情緒和外界積極情緒信息刺激引起的積極情緒、情感、感情,調節和控制在有利於個人需要、他人需要和環境需要的適應範圍之內的能力。”主要表現在對自己積極情緒的感知、 體驗、表達和評價施加的影響。

  (6)調節和控制自己消極情緒 (或情緒信息)能力的操作定義

  我們把控制和調節自己消極情緒能力的操作定義界定為:“個體有意識地對其自己內部消極情緒和外界消極情緒信息刺激引起的消極情緒、情感、感情調節和控制在有利於個人需要、他人需要和環境需要的適應範圍之內的能力。”主要表現在對自己消極情緒的感知、體驗、表達和評價施加的影響。

  (7)感知和體驗他人積極情緒 (或情緒信息)能力的操作定義

  我們把感知和體驗他人積極情緒的能力操作定義界定為:“根據他人對環境情緒信息刺激的反應,通過他人的面部表情、身體動作、手勢、語言、聲音、作品等感知、辨識和體驗他人積極情緒或情緒信息的能力”。(註:這裡所說的“他人”是指本人以外的單獨個體,而不是群體或團體,下麵因素8至因素12相同)。

  (8)感知和體驗他人消極情緒 (或情緒信息)能力的操作定義

  我們把感知和體驗他人積極情緒的能力操作定義界定為:“根據他人對環境情緒信息刺激的反應,通過他人的面部表情、身體動作、手勢、語言、聲音、作品等感知、辨識和體驗他人消極情緒或情緒信息的能力,’o

  (9)表達和評價他人積極情緒 (或情緒信息)能力的操作定義

  我們把感知和體驗他人積極情緒的能力操作定義界定為:“根據他人對環境情緒信息刺激的反應,通過他人的面部表情、身體動作、手勢、語言、聲音、作品等,比較準確地評價他人積極情緒、情感、感情的真實性、解釋他人積極情感產生的原因和通過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把他人積極情感描述出來的能力”。

  (10)表達和評價他人消極情緒 (或情緒信息)能力的操作定義

  我們把感知和體驗他人消極情緒的能力操作定義界定為:“根據他人對環境情緒信息刺激的反應,通過他人的面部表情、身體動作、手勢、語言、聲音、作品等,比較準確地評價他人消極情緒、情感、感情的真實性、解釋他人消極情感產生的原因和通過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把他人消極情感描述出來的能力氣

  (11)調節和控制他人積極情緒 (或情緒信息)能力的操作定義

  我們把控制和調節他人積極情緒能力的操作定義界定為:“有意識地使他人已存在的積極情緒或正在發生的積極情緒或將要發生的積極情緒產生變化,調控在有利於自己需要、他人需要和環境需要的適應範圍之內以及對他人積極情緒施加影響的能力”。

  (12)調節和控制他人消極情緒 (或情緒信息)能力的操作定義

  我們把控制和調節他人消極情緒能力的操作定義界定為:“有意識地使他人已存在的消極情緒或正在發生的消極情緒或將要發生的消極情緒產生變化,調控在有利於自己需要、他人需要和環境需要的適應範圍之內以及對他人消極情緒施加影響的能力”。鑒於以下“因素 (13)”至“因素 (18)”是編製生態情緒智力量表的操作定義,有必 要對生態情緒智力測驗所涉及的內容給以較詳細地解釋和說明。根據我們建構的情緒智力組合理論操作定義,我們把加工生態環境情緒信息能力的操作定義界定為“感知、體驗、表達、評價、控制和調節生態環境情緒信息的能力”。它測試的對象是對環境中情緒信息加工的能力。生態環境情緒信息指的是廣泛分佈在環境中能夠引起人們情緒、情感、感情反應的信息刺激,它包括社會環境情緒信息和物理環境(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情緒信息。社會環境情緒信息包含人際情緒信息,群體和團體情緒信息,社會環境中突發事件中的情緒信息(如天災、人禍、瘟疫等等),社會文化中的情緒信息 (如社會輿論、社會規範、宗教、民俗、習慣等等),社會政治中的情緒信息 (如民主、自由、法律、選舉、社會穩定或動蕩、政權更迭、意識形態等等所引發的情緒信息),社會經濟中的情緒信息 (如經濟繁榮、經濟蕭條、物價漲落、收入高低、市場變化等等所引發的情緒信息),軍事方面的情緒信息 (如武力威脅、戰爭等伴隨的事件所引發的情緒信息);人工環境情緒信息指的是經過人們設計改造的場景所能誘發情緒反應的刺激(如環境美化,旅游景點、園林藝術,廣告設計,色彩調配等等):自然環境情緒信息 (主要指沒有經過或很少經過人類改造的自然景觀,如巍巍高山,遼闊大海,莽莽森林,奔騰大江,浩瀚沙漠,廣漠草原等等)。鑒於我們測試的是大學生群體,所編製的問卷條目僅涉及大學生的生活閱歷、環境和能力所及的範圍。

  (13)感知和體驗生態環境中積極情緒信息能力的操作定義

  我們把感知和體驗生態環境積極情緒的能力操作定義界定為:“個體對廣泛分佈在群體 (團體)、社會環境、人造環境和自然環境中能夠引起人們積極情緒、情感、感情反應的信息進行感知、識別和體驗的能力。”

  (14)感知和體驗生態環境中消極情緒信息能力的操作定義

  我們把感知和體驗生態環境消極情緒的能力操作定義界定為:“個體對廣泛分佈在群體 (團體)、社會環境、人造環境和自然環境中能夠引起人們消極情緒、情感、感情反應的信息進行感知、識別和體驗的能力。”

  (15)表達和評價生態環境中積極情緒信息能力的操作定義

  我們把表達和評價生態環境消極情緒信息能力的操作定義界定為:“把廣泛分佈在群體 (團體)、社會環境、人造環境和自然環境中的積極情緒信息通過口頭語言、書面語言、身體語言和視頻等方式描述、表達出來的能力,以及對這些環境中的積極情緒信息進行比較準確地推測、解釋、評價、評述的能力。”

  (16)表達和評價生態環境中消極情緒信息能力的操作定義

  我們把表達和評價生態環境消極情緒信息能力的操作定義界定為:“把廣泛分佈在群體(團體)、社會環境、人造環境和自然環境中的積極情緒信息通過口頭語言、書面語言、身體語言和視頻等方式描述、表達出來的能力,以及對這些環境中的積極情緒信息進行比較準確地推測、解釋、評價、評述的能力。”

  (17)調節和控制生態環境中積極情緒信息能力的操作定義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悄緒智力組合理論的建構及實證研究

  我們把調節和控制生態環境積極情緒信息能力的操作定義界定為:“有意識地對群體(團 體)、社會環境、人造環境和自然環境中引起人們反應的積極情緒信息施加影響使其發生變化以及把它們調控在有利於個人需要、他人需要、人際需要、群體需要、社會需要、環境需要等適當範圍之內的能力”。

  (18)調節和控制生態環境中消極情緒信息能力的操作定義

  我們把調節和控制生態環境消極情緒信息能力的操作定義界定為:“有意識地對群體(團體)、社會環境、人造環境和自然環境中引起人們反應的消極情緒信息施加影響使其發生變化以及把它們調控在有利於個人需要、他人需要、人際需要、群體需要、社會需要、環境需要等適當範圍之內的能力”。

  (二)問卷條目的來源

  情緒智力組合理論自陳問卷條目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1.來源於國內外已有的資料

  首先,我們根據情緒智力組合理論每種因素的操作定義,從Mayer, Goleman, Bar-On等人在網上、論文和著作里公佈情緒智力測驗中選取部分條目進行修改;其次,從我們以前所做的類似測驗中選取部分條目進行修改;第三,由於近幾年“情商”這一術語的盛行, “情商測驗”頻頻出現在各種各樣的出版物上,這些測驗雖然缺乏科學性,但卻為情緒智力測量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素材。根據情緒智力組合理論的操作定義,我們也從這些書刊的條目中選擇部分題目進行修改。形成少部分問卷條目的雛形。

  2.與大學生和心理學專業人員共同編寫

  因為我們建構的情緒智力組合理論與目前流行的“情緒智力”的思想相距甚遠,能供選擇和修改的題目非常有限,通過上述途徑也只能獲得很少的問卷條目。因此,求助於大學生和心理學專業人員集思廣益、共同編寫。

  具體過程是:①挑選36名大學四年級學生,中文系18名,心理學18名。(註:這些學生是本人在信陽師範學院開設的情緒智力選修課班裡挑選出來的)。另有信陽師範學院心理系的4位副教授(都是情緒智力研究課題組成員)參與:②根據我們建構的情緒智力理論和本人已經編寫的情緒智力問卷的部分條目,對這些學生進行為期一周的培訓;③把心理系學生和中文系學生配對分成18組,讓他們根據大學生生活經歷所涉及的情緒智力的內容,每組編寫一種因素的加個問卷條目,五天後交上來:④召集所有參與編寫問卷的學生,相互傳閱初步編寫的問卷併進行討論,然後本人與4位心理學老師共同修改:⑤請三位專家給予指導和修改,他們依照情緒智力組合理論的定義,操作定義及測量每種情緒智力的操作定義,對每個條目逐一進行審閱,提出有些條目與操作定義差距較遠:有些條目文字陳述太長,不夠精煉;有些條目陳述的含糊不清,易於產生歧義;等等。⑥根據專家的指導再進行刪補和修改。每個因素保留20個左右的條目,形成初始施測問卷的362個條目。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情緒智

  (三)初始施測問卷的設計和記分標準

  問卷的樣式,如:

  “朋友比我的成績好,我感到很羡慕。” A、不符合 B、較不符合 C、不確定 D、較符合 E,

  “我在眾人面前受到贊揚時,我能夠保持平靜的心態。”A、不符合 B、較不符合 C、不確定 D、較符合E,

  本研究中採用5點記分標準。選“A”記 1分;選“B”記 2分:選‘℃”記 3分;選 "D”記 4分;選 “E”記 5分。

  為了防止被試在自陳問卷測驗過程中的社會稱許反應傾向、默許反應傾向等影響量表效度.我們在量表中插入了5個測謊題,例如:“我從來沒有說過假話”、“我曾經在背後議論過別人’,。另外,設計了一部分反向題。

  為了防止被試胡亂答題,我們在問卷中加入了5個重覆題和4個空白題。

  為了防止被試做出不真實的回答,我們在每張問卷的頁眉上加上了“大學生誠實問卷”的字樣。

情緒智力正式量表的編製、測試與分析[3]

  (一)情緒智力正式量表的編製

  根據對預測量表施測結果的分析,認為我們構想的情緒智力結構維度基本合理,因而可以以預測量表作為編製正式量表測驗的基礎。我們在預測後對學生的調查中獲悉,由於預測時加上測謊題、重覆題等,總共有370多個條目,測驗過程中部分學生有疲勞的傾向,而且在因素分析的時候我們發現某些題項的貢獻率很低,因此在編製正式問卷的時候,我們結合因素分析和根據理論構想進行邏輯分析對題項做了一些修改和刪補,整體上做了進一步的修訂。正式測驗的量表是154個條目(請參見附錄一的樣題)。每個因素的條目為12^-5個不等。仍然採用5點記分的方法,正向題為5-1記分,反向題為卜5記分。插入5個測謊題,5個重覆題,4個空白題。問卷條目總數為168個。

  附錄一:情緒智力組合理論的紙筆式自陳量表樣題

  (一)感知和體驗自己積極情緒 (或情緒信息)能力的問卷條目

  I、我能清晰地區分自己喜悅和狂喜的體驗。

  2、朋友比我的成績好,我感到很羡慕。

  (二)感知和體驗自己消極情緒 (或情緒信息)能力的問卷條目

  1、錯誤的責怪了別人,我能感受到自己很內疚。

  2、當周圍的人誤解我時,我感到很痛苦。

  (三)表達和評價自己積極情緒 (或情緒信息)能力的問卷條目

  1、我能通過語音、語調或面部表情表達內心的喜悅。

  2、當我取得成績後非常興奮,我能夠反思是否值得那樣高興。

  (四)表達和評價自己消極情緒 (或情緒信息)能力的問卷條目

  1、每當我心情不愉快時,我說不清楚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2、我做了錯事,由於某些緣故而把責任推給他人,事後我能描述這種愧疚的心情

  (五)調節和控制自己積極情緒 (或情緒信息)能力的問卷條目

  1、我在眾人面前受到贊揚時,我能夠保持平靜的心態。

  2、我有很多方法使自己輕鬆愉快。

  (六)調節和控制自己消極情緒 (或情緒信息)能力的問卷條目

  1、每當我與他人產生矛盾後,它會影響我的生活和學習很長一段時間。

  2、出現感情衝動或發怒時,我能夠較快地 “自我熄火”。

  (七)感知和體驗他人積極情緒 (或情緒信息)能力的問卷條目

  1、在朋友的生日聚會上,我能辨別出哪個人的心裡最愉快。

  2、我對別人的示愛很遲鈍。

  (1l>感知和體驗他人消極情緒 (或情緒信息)能力的問卷條目

  1、我能識別他人掩飾的悲傷表情。

  2、當同學考試受挫時,我能體會到他 (她)沮喪的情緒.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情緒智力組合理論的建構及實證研究

  (九)表達和評價他人積極情緒 (或情緒信息)能力的問卷條目

  1、我能通過他人的語氣、語調、聲音評價他 (她)此時是否高興.

  2、如果別人邀請我吃飯,通過表情,我能夠比較準確地評價他(她)是否真心的邀請我。

  (十)表達和評價他人消極情緒 (或情緒信息)能力的問卷條目

  1、當我的好友情緒低落時,我能夠較為準確地估計出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

  2、當好友失戀後,通過表情、身體姿勢、行為等,我能較為準確評價他 (她)傷心的程度。

  (十一)調節和控制他人積極情緒 (或情緒信息)能力的問卷條目

  1,我的朋友對別人贊美感到飄飄然時,我能說服他 (她)正確認識自我。

  2、當我的同學因別人的遭遇而幸災樂禍,我能說服他 (她)認識到這種想法不妥。

  (十二)調節和控制他人消極情緒 (或情緒信息)能力的問卷條目

  1、當好友因小事與人鬧矛盾時,我能夠說服好友與他 (她)握手言和.

  2、當我的同學因過失而自責時,我能說服她 (他)很快解脫出來。

  (十三)感知和體驗生態環境中積極情緒信息能力的問卷條目

  1、當貪官們被繩之以法時,我能體會到人們拍手稱快的心情。

  2、我能感受到我所在團體的團結友愛。

  (十四)感知和體驗生態環境中消極情緒信息能力的問卷條目

  1、與親朋好友離別時,我能體會到大家戀戀不捨的心情。

  2、參加一次葬禮,我能感受到那裡悲哀的氣氛。

  (十五)表達和評價生態環境中積極情緒信息能力的問卷條目

  1、我能把婚禮當時的情景向別人生動地描述出來。

  2、到風景區旅游回來後,我能對那裡的美麗風景進行栩栩如生地評價和描述。

  (十六)表達和評價生態環境中消極情緒信息能力的問卷條目

  1,我能夠深刻地評述人們對當前花錢才能辦事的歪風邪氣的憎惡。

  2、我能比較準確地評述團體中某些成員之間的鉤心鬥角、爾虞我詐。

  (十七)調節和控制生態環境中積極情緒信息能力的問卷條目:

  1、在公共場合我常常能把氣氛搞得很熱烈。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情緒智力組合理論的建構及實證研究

  2、我缺乏感召力。

  (十八)調節和控制生態環境中消極情緒信息能力的問卷條目;

  1、我們斑在比賽中輸了,我能鼓動大家重新振作起來。

  2.離別時刻.大家都很悲傷,我能勸說大家快樂而別。

情緒智力的影響分析

分析一:情緒智力對企業管理的影響

  高曼就情緒智力對個人和對職業的影響力繼續進行了研究。他認為,在經常為冷冰冰的商業分析和理智所困擾的當代商業環境中,情緒氛圍的營造對企業成功的影響比以前想象中更為重要。在1998年出版的《與情緒智力一同工作》一書中,高曼提出,在明星企業中,建立在情緒智力基礎上的工作能力比其他的智力和技術因素在企業中扮演著更重要的作用。個人和企業都能夠從培養這種能力的行為中獲利。

  他特別指出,對企業領導來說,情緒方面的因素更為重要。處於有挑戰性的高難度工作崗位的企業領導人通常都具有高於常人的智商,這時候,擁有高超情商能力便可使某些領導者在工作中更勝人一籌。在企業高級管理層中,只有“情緒智力”而不是“理性智力”才標志著誰是真正的領導者。

  高曼對錶現傑出的企業的調查顯示,企業能夠在同行業中擁有更為出色表現的原因有2/3應該歸功於情緒智力,而只有1/3應歸結為可由智商衡量的智力因素和專業科技水平。

分析二:情緒智力與職業生涯發展

  人的情緒主要有喜悅、憤怒、悲傷、恐懼、焦慮等等。

  喜悅是大家最喜歡的情緒。通常說笑比哭好,但有時候哭比笑好。

  悲傷這種情緒非常有用。熱戀的時候,愛情有可能讓你成為一個浪漫的詩人,失戀的時候,悲痛有可能使你成為一個深邃的哲人。我們通常是在人生低谷的時候、痛苦的時候反省。我們成功的時候高興、興奮,反思卻是不足的。

  憤怒是好事嗎?我們很多人都不喜歡憤怒這種情緒。我們通常說一個人情緒智力高就不發脾氣,不發脾氣才代表有修養、有涵養。一個民族如果不懂得憤怒,就會被別人欺辱;一個人不會憤怒也就不會保護自己的界限。幾千年的中國封建文化,使中國人的脾氣太好了,羊氣有餘,狼氣極缺,許多人失去了憤怒的能力。

  恐懼通常情況下是不被人們喜歡的,因為你很想勇敢。那什麼叫做勇敢?有人說是不害怕;有人說是無所畏懼。真正的勇敢是:我明明知道自己害怕,兩腿哆嗦,但還是要去做應該做的事情。在人類所有的情緒中,對我們幫助最大的情緒就是恐懼。如果人類不懂得恐懼,我們的祖先早就被泥石流、火山、海嘯吞噬了。恐懼使我們遠離危險,恐懼使我們避免傷害。為什麼大家參加各種培訓,拼命學習?是我們對這個多變的社會把握不夠,我們對自己職業生涯發展前景的把握欠缺,內心有一種恐懼感,這種恐懼感幫助我們老老實實坐下來學習。

  喜悅、悲傷、憤怒、恐懼、焦慮這五種情緒影響著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

  人的情緒如同季節,自然交替。情緒沒有好壞之分,只有效果不同。職業生涯的發展快慢受情緒智力影響重大。那我們怎樣去把握自己的情緒、提高自己的情緒智力呢?什麼是情緒智力?對於自己:瞭解自己的情緒,接受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極端情緒的能力。對於他人:理解他人的情緒,接受他人的情緒,陪伴他人的情緒,影響他人情緒的能力。情緒智力高的人不在情緒波動時做重大決定。我們要做情緒的主人,不做情緒的奴隸。情緒的奴隸是被動接受,受其左右;情緒的主人對各種情緒瞭解接受,利用享受。

  我們有的時候恐懼、有的時候悲傷,有的時候焦慮,有的時候憤怒,這些並不是問題。問題是我們覺得有這些情緒是不對的,不應該的,自己不允許自己有這樣的情緒,不允許自己的員工有這樣的情緒,也不允許自己的孩子有這樣的情緒,我們只是認為笑才是最好的情緒。如果一個人悲傷的時候不會哭,生氣的時候不會怒,緊張的時候不會害怕,有急事兒的時候也不焦慮。那將是個什麼樣的人?你願意把自己變成那樣的人嗎?

  在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許多極限是我們自己設定的,它們妨礙了我們的成功。一個人可以突破死亡極限,可以突破常規極限,但我們更多的時候是要突破自我極限。所謂的自我極限常常是心理極限,心理極限常常又表現為情緒極限。我受不了這種氣,受不了這種窩囊,受不了就要逃避、退縮。我們是否應該這樣想:突破心理極限就是接受自己以前所不能接受的情緒,接受並掌控了,你就成長了,你的職業生涯就可能質躍發展。

  在職業生涯中,沒有幾次把體力、智力、心力用到極限,是難以成功的。精疲力竭、頭疼欲裂都是突破極限的表現。工作場合把自己的情緒和工作本身儘可能分開,我們接受自己和別人有各種各樣的情緒,但是在工作上提高自己的職業化素質。一個情緒智力高超的人,不是一個不笑、不哭,不恐懼、不著急、不發火的人。我們要做的是一個敢笑、敢說、敢做,還要敢哭、敢急、敢怒的人,並把效果比動機看得更重要,這才是一個情緒智力健全的人。

分析三:情緒智力對工作績效的影響[15]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對象是來自一家外資電信類企業的287名員工,年齡在20~4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2.07±4.47歲。其中男性195人,占67.9%;具有本科及本科以下學歷的226人,占78.7%;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61人,占21.3%;一般員工227名,占79.1%;管理者(包括中層主管和部門經理等)59名,占20.5%(有1人缺失職位信息)。另外,本研究中被測的新員工157名,對於新員工的定義是到該企業的入職時間少於2年的員工,平均3.8個月;老員工130名,老員工是到該企業的入職時間等於或長於2年的員工,平均7.7年。

  (二)工具

  1.情緒智力的測量。本研究採用Austin等人(2004)編製的情緒智力41題的量表。這個量表最早是Schutte(1998)編製的。該量表要求被測者用數字1~6評價各句描述是否符合自己的實際情況,1表示“非常不符合”,6表示“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表明個體的情緒智力越高。本研究分析表明情緒智力測量有四個維度:“情緒識別”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89,“情緒利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79,“情緒功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76,“情緒理解” 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71。

  2.情緒勞動的測量。本研究採用Wong和Law(2002)在研究中用到的情緒勞動量表。該量表要求被測者用6點量表評價關於工作的各句描述符合自己的情況,1表示“非常不符合”,6表示“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表明個體在工作中需要付出的情緒勞動越多。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60。

  3. 工作績效的測量。Goodman和Svyantek(1999)編製的工作績效測量問卷中包括任務績效9題,關係績效16題,其中關係績效又分為利他行為和責任行為。本研究中:(1)選用了Goodman和Svyantek(1999)問卷中的任務績效9題,比如“能夠有效地安排時間和利用資源”;(2) 根據我國企業的情況選擇了關係績效中的12個題目,比如“當別的同事工作負擔增加時提供幫助”,刪除了一些重覆意義較大的題目,同時對“早上和午休時準時到達工作崗位”和“進行不必要的工休”等題合併為“遵守公司的規章制度”;(3)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對三位資深經理進行訪談,搜集了考察員工尤其是新員工學習表現的5道題目,比如“能夠迅速抓住關鍵問題系統地學習”和“以積極的態度看待工作中的新事物及新操作方式”。

  該工作績效量表要求被測者用數字1~7評價各句描述符合自己的程度,1表示“非常不符合”,7表示“非常符合”,高分表明工作績效好。在本研究中,任務績效、利他行為、責任行為、新員工績效幾個變數之間存在高相關0.70~0.80,因此,之後的分析中採用績效評價的總分。整個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96。

  (三)流程

  由於接受調查的這家企業的員工分佈在全國各地,因此把問卷做成網頁鏈接形式,把鏈接或電子版問卷發放給被測者。對新員工,共發出問卷260份,回收有效問卷 157份,對老員工,共發出問卷190份,回收有效問卷130份。總共回收287份問卷,回收率為63.7%。

  二、研究結果

  (一)情緒智力的結構分析

  Schutte(1998)、 Austin等人(2004)編製的情緒智力量表,其結構是不確定的。本研究首先利用該量表分析情緒智力的結構。主成分因素分析得到特征值大於1的9個因數,特征值為1.01~12.91,一共解釋總變異量的62.01%,參見表A和圖A。

  表A 方差解釋百分比

因數初始特征值抽取的因數解釋方差
Total方差%累計%Total方差%累計%
1 12.9131.4831.4812.9131.4831.48
2 2.676.5137.992.676.5137.99
3 2.034.9642.952.034.9642.95
4 1.844.4847.431.844.4847.43
5 1.353.2850.711.353.2850.71
6 1.323.2253.931.323.2253.93
7 1.263.0757.011.263.0757.01
8 1.042.5559.561.042.5559.56
9 1.012.4662.011.012.4662.01
100.962.3464.35
……………… ……

  情绪智力的因素分析碎石图

  圖A 情緒智力的因素分析碎石圖

  參考特征值,情緒智力最多可以抽取9個因數。結合碎石圖,以及每個因數上的有效載荷數不少於3個的標準,最後抽取4個因數。做四因數因素分析,刪除因數載荷小於0.40、雙載荷大於0.40、雙載荷相差(在不同因數上的載荷差)小於0.20的項目後,留下18個條目。Varimax方法旋轉的統計學分析顯示四個因數解釋總方差的百分比為47.43%,其中因數一解釋旋轉後方差百分比的16.14%,因數二解釋旋轉後方差百分比的10.91%;因數三解釋旋轉後方差百分比的10.58%;因數四解釋旋轉後方差百分比的9.80%。

  表B 四因數結構的因數載荷表

項目情緒識別利用功能理解
31 我可以意識到他人表達的言語外的信息。0.73
39 通過聽別人說話的語氣,我可以分辨出人們的感受。0.70
36 通過觀察我能知道他人的感受。0.68
37 在他人情緒低落時,我能幫助他們感覺變好一些。0.63
6 我能夠理解別人的行為所表達的意思。0.61
34 情緒在我處理問題時能夠起到重要作用。0.73
23 我相信我的情緒對我產生新想法有幫助。0.72
25 當我處在積極情緒時,我能想到新點子。0.72
21 當我處在積極情緒時,解決問題對我來說很容易。0.66
4 我的情緒對於我處理問題很有幫助。0.57
3 我覺得我能把我在做的事情做好。0.71
41 我能建立親密的友誼關係。0.62
28 人們很容易和我進行交談。0.57
18 我會尋求那些能使自己快樂的活動。0.57
40 我能夠理解他人為什麼會採取他們的行事方式。0.69
19 我能夠意識到自己行為在他人看來的含義。0.67
24 我知道自己的情緒為什麼發生變化。0.64
8 我能分辨清楚和我談話的人是認真的還是在開玩笑。0.56

  最後得到的因數載荷表如表2所示。根據四個因數下各個條目的意義,可把因數一命名為“情緒識別”,表明個體可以對他人情緒進行識別與判斷;因數二命名為“情緒利用”,表明個體可以利用情緒來處理問題與產生新想法等;因數三命名為“情緒功能”,表明個體的情緒有助於交流、建立友誼、做好事情等;因數四命名為 “情緒理解”,表明個體理解自己與他人情緒的原因。

  (二)描述性統計分析

  表C列出了施測的各個問卷的描述性統計和內部一致性信度。總體上,各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符合測量學標準。

  表C 各量表的描述性統計、內部一致性信度和變數間的相關

變數N MSD alpha 1234 5
1情緒識別 2874.740.68 0.89-
2情緒利用 2874.570.70 0.790.41**-
3情緒功能 2875.050.58 0.760.59**0.40** -
4情緒理解 2874.700.60 0.710.50**0.32**0.47**-
5情緒勞動 2804.120.68 0.600.33**0.24**0.33**0.26** -
6工作績效 2875.990.61 0.96 0.35**0.21**0.48** 0.42**0.26**

  *p<0.05.**p<0.01.

  (三)情緒智力與工作績效的關係

  由表C可知,情緒智力四個因數(及其總分)都與員工的工作績效顯著相關。下麵用回歸方法進一步加以分析。首先需要控制一些人口統計學變數對工作績效的影響,如年齡、教育水平、職位高低等。由於工作對情緒勞動的要求會影響到情緒智力對工作績效的影響程度和強弱,因此,還需要控制情緒勞動變數。

  如表D所示,在控制了人口統計學變數和情緒勞動之後,第三層情緒智力各因數共解釋了績效總變異的22.1%,其中情緒智力有兩個因數對員工績效有預測力。具體地說,情緒功能越強、情緒理解越強的個體,績效評價越高。

  表D 情緒智力對工作績效的回歸分析

StepBSEBetatFatentryAdjusted R SquareR Square Change
Step 1
年齡- 0.010.01- 0.09- 1.16
新老員工- 0.150.09- 0.12- 1.65
性別0.140.080.111.76
職位0.240.090.16*2.52
教育0.080.090.050.88
3.27**0.0390.057
Step 2
情緒勞動0.200.050.23***3.86
5.35***0.0860.049
Step 3
情緒識別- 0.010.04- 0.02- 0.30
情緒利用- 0.020.04- 0.03- 0.50
情緒功能0.210.040.34*** 5.19
情緒理解0.160.040.27***4.38
12.97***0.3010.221
* p <0.05. *** p <0.001.
  三、討論

  本研究表明,情緒智力高的員工能夠獲得較高的工作績效。這與“高情緒智力對於員工任務績效和關係績效有貢獻”的說法一致。

  1. 情緒智力高的員工,完成任務和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強。明智地利用情緒,可以使認知決策更準確,更好地吸收信息做判斷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情緒智力高的個體更傾向於採用考慮別人的和適應社會的方式行為,從而容易適應環境,建立廣泛的協作關係。所以,情緒智力高的員工績效水平高。

  2. 情緒智力高有利於實現客戶滿意這一工作績效評價的重要標準。無論是對直接面對客戶的銷售人員、技術服務工程師還是為內部員工提供支持的財務人員、人力資源顧問,客戶滿意度都是組織評核績效的重要指標。實現客戶滿意就要理解和滿足客戶需求。情緒智力高的員工可以感同身受地理解客戶真正的需求,站在客戶的角度考慮問題,為客戶解決難題。當他們碰到來自客戶投訴、挑戰和壓力時,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積極情緒面對困難,比起情緒智力低的員工,更容易贏得客戶滿意並保有客戶的信任。

  3.情緒智力高有利於員工適應組織變革。在不斷變化的組織中,員工在工作中會碰到很多模糊性和未知性。組織結構及工作習慣的改變使員工感受到不適應、挫敗和無助。在這類情況下,高情緒智力的員工更善於表達自己的感受,與別人分享情感體驗,從他人那裡得到幫助,從而能調整自己的情緒,激勵自己更快地投入到工作中。適應高速的變化也是高績效的重要表現。

  4.不同的情緒智力成分對績效的影響並不相同。其中“情緒功能”和“情緒理解”對員工工作績效影響顯著。相比之下“情緒識別”和“情緒利用”對工作績效的影響小。

  在不斷變化的組織結構和業務擴展中,員工需要不斷地承擔新角色,接觸新的合作伙伴,適應變化的環境和工作要求。因此,瞭解組織中的人及被期望的角色行為就顯得格外重要。“情緒理解”高的個體能夠清晰地感知來自新環境中同事和領導的情緒,理解他人的行事方式,體會他人行為所表達的意思,從而對環境要求特別是別人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角色的期望做出準確判斷,進而採取符合要求的適應性行為,同時,“情緒理解”高的員工能夠感受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含義,利用這些信息調整自己的行為,做出對他人適宜的反映,能更快、更融洽地融入組織,承擔工作角色,實現高績效。

  “情緒功能”對工作績效也有很大影響。當員工對環境已經熟悉並對同事的行為方式有了較深的理解時,個人需要整體“情緒功能”強,才能對保持良好的工作關係、維持自身高工作績效有益。“情緒功能”強的員工善於與他人交流、建立友誼、發展人際關係;廣泛的人際合作使他們能從和諧的人際關係中受益,在合作中得到他人的支持。“情緒功能”強的員工,相信自己能把事情做好並尋求快樂的活動,在自身積極情緒的支配下,他們更容易獲得高績效。

  四、實踐意義與啟示

  提高工作績效是一個持久的話題,影響的變數也很多。本研究在情緒智力對工作績效的影響方面做了初步的探索。研究結果首先驗證了情緒智力存在四因數結構:“情緒識別”、“情緒利用”、“情緒功能”、“情緒理解”。同時發現,“情緒功能”、“情緒理解”都對工作績效有影響。這為情緒智力在行業的推廣、測量和培訓提供了基礎。

  1.要提升組織的績效,人力資源管理首先應該從員工招聘和篩選做起。在人員篩選時,管理者需要考慮情緒智力因素,對情緒勞動成分多的崗位,要特別加強情緒智力的考查。理解情緒智力對工作績效的影響,企業可以在招聘時篩選情緒智力強的員工,以提高員工的適應性和工作績效。比如通常在招聘中,企業通過崗位的技能要求對應聘者設定了一個符合要求的標準。在瞭解了崗位的情緒勞動強度之後,如果確認情緒智力可能在具體崗位上對具體工作行為產生較多影響,管理者就可以增強情緒智力的相關測量,額外設立一個情緒智力水平上的標準,更好地來篩選應聘者。

  2.提供有針對性的“情緒理解”和“情緒功能”的培訓,有助於提高工作績效。由本研究的結果來看,“情緒識別”(知道他人感受、意識到他人表達的言語之外的信息)和“情緒利用”(產生新想法、處理問題)對工作績效影響不大。僅僅瞭解了他人的情緒、或者產生一些處理問題的新想法對於提高績效的行為並沒有多大的幫助。然而,通過良好的情緒能力,員工在工作中與他人建立了良好的友誼,或者意識到自己或他人的某種情緒發生的原因,有利於員工之間增進相互理解,形成積極的工作氛圍。因此,通過情境類培訓(比如角色扮演)可以推動員工去理解和洞察自身、他人的情緒原因,以避免相互猜測、誤解所可能帶來的衝突與矛盾。而且在培訓前通過情緒智力的測量瞭解員工的情緒智力各方面的水平,管理者就可以更加有指導性地安排具體培訓內容。

  3.認可及獎勵情緒勞動,有利於員工註重開發自身情緒智力,從而帶動工作績效的提高。工作場所的人不是簡單的技能和能力要素,而是有複雜情感和情緒的。如果管理者單純強調能力等因素,漠視員工在工作績效目標達成中可能付出的大量的情緒勞動,則會使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大大受挫,不願開發和發揮自身的情緒智力來應對工作事件,從而可能加重工作壓力感,導致工作懈怠等。因而,管理者有必要分析具體崗位上可能付出的情緒勞動,激勵員工積極地去開發和增強自身情緒智力,提升員工的積極情緒和工作熱忱,這對於提高員工績效乃至整個企業的績效都是十分有益的。

參考文獻

  1. 黃小琴;王德清.《戈爾曼情緒智力理論及其對管理者的啟示》.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9年1月
  2. 馮濤.國內外情緒智力理論研究.《中國校外教育(理論)》- 2008年21期
  3. 3.0 3.1 3.2 3.3 許遠理.情緒智力組合理論的建構與實證研究.首都師範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2004
  4. 轉引自J. Haidt,2003
  5. 轉引自Colman, 2001
  6. 轉引自楊鑫輝,1999
  7. 轉引自 朱熹:四書集註,岳麓書社,1993
  8. 轉引自Aquinas, Thomas, In D'Arcy, 1967
  9. 轉引自Haidt, 2003
  10. 轉引自Lyons,1999)
  11. 轉引自Haidt, 2003
  12. 轉引自Mayer,2001
  13. 轉引自唐錐,1994
  14. 轉引自Goleman, 2002
  15. 童佳瑾,王壘,解雪.情緒智力對工作績效的影響.《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8.02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2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1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情緒智力"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21.207.131.* 在 2007年12月11日 17:42 發表

是的,今天面試時什麼叫情商還講不全呢?

回複評論
202.103.241.* 在 2009年11月23日 20:49 發表

我認為智庫里關於情緒智力的解釋不全面。情緒智力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和說法!分為很多流派!

回複評論
Angle Roh (討論 | 貢獻) 在 2009年11月25日 11:04 發表

202.103.241.* 在 2009年11月23日 20:49 發表

我認為智庫里關於情緒智力的解釋不全面。情緒智力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和說法!分為很多流派!

已有網友做了補充

回複評論
Zenger1985 (討論 | 貢獻) 在 2009年11月28日 20:16 發表

現在很全面啊,我正考慮寫一篇有關情緒智力和員工績效的實證研究的論文,相關變數很難找啊

回複評論
222.140.159.* 在 2012年3月8日 15:08 發表

有沒有香港Chi-SumWong和Kenneths.Law(2004)編製的黃氏情緒智力量表(WEIS)?急需。想寫篇這方面的論文,找不到專業的量表。

回複評論
220.131.39.* 在 2012年4月2日 20:50 發表

請問上面文章中之:Bar n說自己根據十餘年的研究和統計分析,認為在表8的15種因素是個人應對生活的能力和個人總的情緒幸福的決定因素,因而是情緒智力最有效、最穩定的成分。這句話是在什麼地方看到的?可以告訴我原文的出處嗎?謝謝!

回複評論
Dan (討論 | 貢獻) 在 2012年4月5日 09:59 發表

220.131.39.* 在 2012年4月2日 20:50 發表

請問上面文章中之:Bar n說自己根據十餘年的研究和統計分析,認為在表8的15種因素是個人應對生活的能力和個人總的情緒幸福的決定因素,因而是情緒智力最有效、最穩定的成分。這句話是在什麼地方看到的?可以告訴我原文的出處嗎?謝謝!

文中都有相應的參考文獻,您可以參考。

回複評論
166.249.195.* 在 2012年5月26日 07:32 發表

Chaos theory

回複評論
114.36.148.* 在 2014年1月24日 21:22 發表

上次上情緒管理的課 老師有提到人的情緒 喜怒哀懼 遇到問題要找出問題點 再找出很多理由推翻問題點 然後找到真正找出解決的方法

找出問題點 推翻問題點 都各有一個名詞

在此請教一下是什麼

回複評論
乙秦子力 (討論 | 貢獻) 在 2018年8月23日 20:25 發表

桑紹展故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多年生草本,高10-20釐 冬竹含水量少,糖分含量低,竹材的內部細胞結構緊密,不易長蟲,經久耐用,是竹工藝品的好材料。 當然,您也可以手工製作而成,可以通過一些老竹匠進行手工製作,這樣竹絲的感覺會更親和力,畢竟和機器生產還是有區別的,但是肯定會慢,但手工有手工的特色,獨一無二。 現代機械化的蒸、煮、等高溫殺菌處理 為天闃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乾燥塊莖。夏、 味辛,性溫。 胃、肺經。 為末,粥丸梧子大。 味等分,各別搗篩已,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 若不能服散者,以水一升,煎七沸,納散兩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 內服一般炮製後使用,3~9g。外 烏、制川烏、 烏、制草烏、 多年生草本,高15~30cm。地 綠色,長6~7釐米;花單 綠色,兩者相距5~8毫米;花序中軸先端附屬物 多見於房前屋後、山野溪邊及林下。東
面淡黃白色、黃色或 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墮胎,療 令人吐,熟,令人 參徵性,布別值.制說 為山參直升根、 苛刻,數量越來
的《中藥大辭典》 年版的《中藥大辭典》 人參的根狀莖 我國引種栽培的西洋參Panax quinquefolius Linn.,和本種的區別在於前者總花梗與葉柄近等長或稍長,小葉片倒卵形,上面脈上幾無剛毛,邊緣的鋸齒不規則且較粗大。 為它品質最好、 人參的肉質根為 味]:甘、微苦, 來勢緩,血量淋漓不斷的名 若陰虛之體,相火易升,則宜用生人 人參傳》:“人參生用氣涼、味苦 女經期停服,忌食蘿蔔、濃 抗疲勞,抗衰老,抗嚴寒,抗高溫, 第一卷 ① 內服:煎湯,15~25克;浸酒或入丸、散。 ② 6~10克。 ④《日華子本草》:"治腎勞,腰脊攣。 ⑤王好古:"潤肝燥,補肝經風虛。"紙1mm~2.5mm本產都而防高很吉簡可量猛水糖和力完學藥竹. 紙1mm~2.5mm本產都而防高很吉簡可量猛水糖和力完學藥竹.灌花8-9莖可以從它的地下部分分枝的多少,莖或根的大小,長短。矮標本採等頭15-17無形頭15-17.釐20-10克毛年匙狀倒披針形,較小,被柔毛。
總狀花序具數花;花對生,花梗細,長1-2.5釐米,被柔毛和稀疏腺毛;苞片披針形,被柔毛;花萼鐘形或寬鐘形,長15-17毫米,直徑6-8毫米,基部臍形,縱脈紫色,脈拱形,脈端連結,沿脈被短柔毛,萼齒三角狀卵形,長約4
毫米,頂端圓形或鈍頭,邊緣膜質,白色,具緣毛;雌雄蕊柄被短毛,長3-4毫米;花瓣淡紫色,爪倒披針形,無.暗紅色背鱗列數為21列3到6列 腹鱗給予等量的食物,9cm9.5cm半夏8g即可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