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人本主義心理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人本主義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

目錄

人本主義心理學簡介[1]

  人本主義心理學興起於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它的形成受當時人道主義和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在批判和繼承行為主義心理學、精神分析心理學等學派的基礎上形成了自身的理論體系。與其它心理學派不同,它主要研究人的本性(nature)、潛能(potentiality)、經驗(experience)、價值(value)、創造力(creativity)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人本心理學的形成,為人類瞭解自己樹立了新的里程碑,為心理學的發展開闢了新的方向,所以又被西方稱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四位: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羅傑斯( Carl Ransom Rogers, 1902—1987 )、羅洛·梅( Rollo May,1909—1994 )和布根塔爾( James Bugental,1915—)。1956年4月,馬斯洛等人發起並創立了人本主義研究會組織,第一次討論了人類價值的研究範圍。1962年,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會( American Association Psychology,簡稱AAHP)在美國成立,這標志著人本主義心理學正式誕生,布根塔爾擔任了第一任主席。

  人本主義和其他學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別強調人的正面本質和價值,而並非集中研究人的問題行為,並強調人的成長和發展,稱為自我實現。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起源

  不少治療師如羅傑斯、馬斯洛等,都認為精神分析學派過於強調病態的行為和過於以決定論作為人的價值基礎,缺乏了對行為的意義、正面的成長和發展的探索,因此決意創立一個全新的心理學取向,藉以強調正向的心理髮展和個人成長的價值。

  同時又加入了存在主義的哲學思想,強調自由、個人決定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本理論[1]

  1、人性本善論

  人性本善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基本的人性觀,也是人本主義的動機論與人格論的出發點和理論支柱。它認為人的天性中就有實現自己的潛能和滿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傾向。動物在向人進化的過程中,就顯出人性的自然性的一面即友愛、合作和創造等潛能。

  他們認為,在適當的成長和自我實現的環境中,人性是善良的,至少表現為中性。人性的惡是由於基本需要未被滿足,自我實現的環境被破壞而引起的。羅洛·梅還認為人性既善也惡。正是因為善與惡、美與醜、快樂與痛苦等積極與消極的這種兩極辯證關係才使人生有了動力和深度。另外,馬斯洛還提出愛是人類的本性,是一種健康的感情關係,需要雙方相互理解和接受。

  2、需要層次理論

  需要層次論(need hierarchy theory)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一種動機理論,馬斯洛認為,動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內在動力,需要是產生動機的源泉。需要的強度決定著動機的強度,但只有最為強烈的需要才形成人們的主要動機。

  馬斯洛還將需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人的基本需要(basic needs),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這類需要是人的低層次需要,經歷著由低到高的發展過程,較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後,人們才會產生新的高一層次的需要,這些需要得到滿足後就停止需要;第二類需要是心理需要(psychological needs),包括人的認知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些需要是人的高級需要。與低級需要不同的是,這類需要越被滿足就越產生更強的需要,沒有嚴格的等級高低關係。馬斯洛主張,低層次需要是高層次需要的基礎,各層次需要的產生與人的發育階段密切相關。

  3、自我實現論

  自我實現論(self-actualization theory)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個性發展理論的核心。理論認為,人的自我實現是完滿人性(full humanness)的實現和個人潛能(personal potency)或特性(feature)的實現,前者是作為人類共性的潛能的自我實現,後者是作為個體差異的個人潛能的自我實現。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是人的最高動機,它是以人的生理需要等基本需要為物質基礎的。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成為自我實現論的心理動力學基礎。他還提出高峰體驗(peak experience)的概念,它是人們進入自我實現和超越自我狀態時感受到的一種非常豁達與極樂的瞬時體驗。高峰體驗是通向自我實現的重要途徑。

  另外,羅傑斯通過研究還提出了教育改革論,主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同樣的人本主義思想還體現在他的心理治療方法上,與精神分析心理學不同,他認為應通過患者的自我理解產生自我指導的行為達到糾正不正常行為的目的。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貢獻[2]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西方心理學史上一次重大的變革。其貢獻是多方面的,從理論上講,它對第一勢力行為主義與第二勢力精神分析做了深刻的批判,併在建構一系列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主客觀範式統合的新構想。從實踐上講,人本主義心理學在組織管理、教育改革和心理治療等方面均有重大的貢獻。      1、把人的本性與價值提到心理學研究對象的首位

  人本主義心理學把心理學看作是一門重要的人學,它在使心理學走上研究人或人性的科學道路上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布根塔爾指出:人本主義心理學是西方心理學史上的“一場重大的突破”,也是“人關於自身知識的一個新紀元”。它在人類狀況方面會發生的變化,將同我們在過去那個世紀已看到的物理學方面的變化同樣深刻。

  傳統心理學主要沿著馮特所開闢的關於意識元素分析心理學自然基本研究的下行路線發展,而人本主義心理學則逕直探討意識經驗和社會生活的關係,打開了心理學研究向上或向社會方面發展的通道,再次從主體內部出發擴大了心理學研究的領域,豐富了關於人類精神生活研究的內涵。如人的價值、生活意義、自我實現、意識狀態轉換、超越自我、高峰體驗、生死體認、宇宙覺知、人類協同等等。《紐約時報》曾評論說:“‘第三思潮’是人類瞭解自身過程中的又一塊里程碑”

  2、突出人的動機系統與高級需要的重要作用

  人本主義心理學批判了傳統心理學把人獸性化、非人格化和無個性化的傾向,闡明瞭動機的巨大作用和層次理論,突出了人的高級需要所具有的更大的價值。

  3、提出實驗客觀範式與經驗主觀範式統合的新構想

  人本主義心理學批判了傳統心理學中的方法論的僵化、二歧式思維和實驗主義,提出將實驗-客觀範式(experimental-objective paradigm)和經驗-主觀範式(esperimental-subjective paradigm)統合起來的新構想,突出了開放研究、整體分析和多學科式跨學科研究方法的重要意義。

  人本主義心理學堅持根據心理學對象決定心理學方法的原則,反對以方法為中心而主張以問題為中心,這既是對行為主義以方法為準則選擇研究對象的一種反抗,又是對各種各樣方法中心主義的一種批判。不僅如此,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還抨擊了自馮特開始主流心理學長期依據牛頓-笛卡爾範式(牛頓,勒內·笛卡爾Rene Descartes))仿效自然科學來建構其理論模式,其結果導致心理學陷入機械論、還原論、元素主義和簡單化的境地。

  人本主義心理學在方法論上的積極意義在於:(1)反對心理學中僵死的方法論和實驗主義,主張對研究方法採取開放、兼容和綜合的態度。(2) 反對心理學研究中的自然主義和客觀主義,主張突出人的主體和主觀的作用,實現實驗(或客觀)和經驗(或主觀)兩種範式的統一。(3)反對心理學研究中的元素主義,強調整體分析的方法論的意義。

  4、促進以人為本的組織管理與教育改革以及心理治療的發展

  人本主義心理學提出以人為中心的理論、動機層次理論、受輔者中心療法,對強化組織管理、教育改革和心理治療均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5、推動哲學世界觀的積極變革

  17世紀發生在西歐的科學革命對近代世界觀起了一種定型的作用。它留給人們的是一種科學主義、理性主義的世界觀。科學、工具理性被賦予了至高無上的地位。“主客二分”和還原論的思維定勢是這種世界觀的基本特征。它把主觀與客觀、理性與價值、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決定論與選擇論、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絕對對立起來,片面強調其中的一個方面。其總體特征是:重知覺輕直覺、重客觀輕主觀、重事實輕價值、重契約輕習俗與傳統、重物質輕精神。這種世界觀成了種占支配地位的意識形態,並獲得了宗教的意義。這種機械論的世界觀決定了各門學科的性質和發展。不僅是物理學,而且生物學、心理學等學科都不可能不受到這種世界觀的支配。

  但人本主義心理學力圖剋服自然主義人性觀的理論局限,提出諸如似本能論、需要層次論、高峰體驗論、積極人性論、主客觀兩種心理學範式統合論等等,促使心理學從自然主義向人文主義的轉化,樹立了一座以人為本、以人為貴的西方心理學史上的新的里程碑。人本主義心理學突破了傳統的機械論世界觀,不僅在促使心理學的學科性質和研究對象上發生了一次重大變革,而且對於哲學世界觀的變革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評價[2]

  目前,人本主義心理學已成為西方心理學五種研究取向之一,與生物學、行為主義、精神分析、認知心理學一起,以理論多元化的視角來解析人的心理及其行為的機制;並且從組織上、教學上和科研上已被正式納入學院心理學之中。人本主義心理學在心理學界已贏得了一席之地,這畢竟是公認的事實。

  但是,國內外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具體證明評價卻其說不一,在短期內恐怕很難得到共識。目前,主要有三種評價:

  1、重大變革論

  持這一種觀點者多數是從巨集觀整體的縱向視角進行評價的,其中既有心理學史家和理論心理學家,更有全部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他們深刻地批判了西方心理學第一和第二勢力機械的與生物的兩種非人化的還原論,直接將心理學回歸於人性科學的本來面目,必將從研究對象、方法和理論上導致心理學中一場新的革命。這種看法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貢獻給予高度肯定,但對其帶有科學性的問題、缺陷往往估計不足。

  2、懷疑否定論

  持這一種觀點者大多數是從學科性質(心理學是科學而不是哲學)、研究方法特別是科學主義視角來進行評價的,基本上都是實驗心理學家。他們把人本主義心理學視為“詩人的或哲學的心理學”(Decarvalho,1991,p.151),認為其本身的概念比較模糊,研究方法不精確,科學性不強,有些基本觀點已包含在完形心理學理論、整體論和機體論心理學之中。這種看法雖抓住了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根本弊端,但是由此懷疑人本主義心理學取向獨立存在的價值,把人本主義心理學與科學心理學截然對立起來,低估、輕視和排斥人本主義心理學也是不可取的。

  3、重要補充論

  持這一種觀點者主要是從以科學心理學為主體、以人本主義心理學為補充的視角進行評價的,其中多數是持折衷、兼容、統合立場的心理學家,也包括一些比較嚴謹的心理學史和理論心理學家。他們認為,人本主義心理學在對學科性質、研究對象、方法論和未來心理學發展戰略諸方面提出的問題極為重要,有些屬於高瞻遠矚、真知灼見,給人的啟迪很大;但是他們往往理論研究多於具體研究,特別是缺乏有力的實驗或經驗支持。雖然對人本主義心理學做出全面而準確的評價還為時過早,但它不失為科學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的補充。

  上述三種評論各有道理;但既不能評價過高,也不能低估其影響。從總體上講,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貢獻是重大的,帶有變革性的,當然它的局限也是根本性的、不可忽視的。

參考文獻

  1. 1.0 1.1 秦啟文,黃希庭.《公共關係心理學》[M].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12-1
  2. 2.0 2.1 車文博.人本主義心理學評價新探[J].心理學探新.1999(1)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8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2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人本主義心理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张敏 (討論 | 貢獻) 在 2013年4月13日 18:55 發表

贊!

回複評論
14.152.69.* 在 2015年3月3日 10:34 發表

有沒有相關推薦的書籍,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