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科學心理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科學心理學(Scientific Psychology)

目錄

科學心理學的概述

  科學心理學是由1879年德國生理學家馮特萊比錫大學建立的第一個心理實驗室,標誌著現代心理學(即科學心理學)的開端。其拋棄精神分析所強調的意識問題,以可量化的實驗來研究心理學,不同於精神分析學者所強調的質的研究。

科學心理學的研究

  科學心理學研究的則是人在科技活動領域心理活動規律,是一門高度綜合性的,邊緣化的交叉學科。主要由科學創造心理學科學管理心理學科技人才心理學科學社會心理學所組成,其中以科學創造心理學為主體,旨在運用創造心理規律,充分發揮科技工作者的創造力,推動科技進步。科學創造心理學研究的是科學創造活動中的心理規律及其心理結構;智力因素(觀察力、記憶力、思維能力、想象力、操作能力)與非智力因素(興趣、情緒、意志、性格)以及靈感機遇等在科學創造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科技工作者的創造心理特點、心理類型和心理方法等。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素質的提高,自覺地運用創造性心理活動的規律,對於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科學創造能力,增強創造的自覺性,減少盲目性,攀登科學技術高峰有著重要意義。

科學心理學的哲學源頭

  心理學一詞來源於希臘文,意指"靈魂的學說"。像其它學科一樣,早期的心理學泛化於哲學之中。

  在哲學思想的發展歷程中,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Aristotles)、歐洲文藝復興之後法國的笛卡兒(Ren's Descarts)以及十七世紀英國的洛克(John Loke)等三位思想家對心理學的發展影響最大。

  亞里士多德對靈魂的實質、靈魂與身體的關係、靈魂的種類和功能等問題,從理論上進行了探討。他的著作《論靈魂》是世界上第一部論述各種心理現象的著作。

  笛卡兒提出先天觀念論,認為人類生而具備足以產生感官經驗的心理功能,且這種與生俱來的理性控制身體的一切活動。他的心支配身的理念,後經十八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發展成哲學思想主流之一的理性主義。笛卡兒關於身心關係的思想推動了對動物和人體作解剖學和生理學的研究,他對理性和天賦觀念的重視,對現代心理學的理論發展也有重要影響。

  洛克反對笛卡兒的先天觀念論,提倡經驗主義。洛克認為人的心靈最初像一張白紙,沒有任何觀念,一切知識均來自後天經驗。經驗主義演變到18-19世紀,形成了聯想主義思潮。聯想主義把聯想的原則看成全部心理活動的解釋原則,認為人的一切複雜觀念是由簡單觀念藉助聯想而形成的。

  唯理論和經驗論的鬥爭一直持續到現代,並表現在現代心理學各種理論派別的鬥爭中,而聯想主義的興起,對現代學習、記憶和思維的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科學心理學的誕生

  1879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Wilhelm Wundt)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開始對心理現象進行系統的實驗研究,宣告了科學心理學的誕生。心理學界把開始系統的實驗研究作為科學心理學誕生的標誌,是因為科學特征中所強調的客觀性、驗證性、系統性三大標準,只有實驗法才可能做到。馮特本人被譽為實驗心理學之父,或心理學之父。他的著作《生理心理學原理》被心理學和心理學兩界推崇為不朽之作。受當時以實驗為基礎的化學和物理學影響,馮特及其弟子主張研究意識的結構,並由此誕生了科學心理學誕生後的第一個學派--構造主義學派。但該學派不久就遭到反對。由於反對者的主張不同,這種反對逐漸演進為百家爭鳴、學派林立的局面,先後形成了一些心理學的經典流派。

馮特對科學心理學的貢獻

  學術界公認,德國心理學家馮特(Wilhelm Wundt,1832—1920)是科學心理學的創始人。他對科學心理學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他開創了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實驗科學的歷史。馮特在海德堡大學任教的10年間,集其研究成果,於1874年出版了《生理心理學原理》。該書被生理學界和心理學界推崇為不朽之作,堪稱學術史上的心理學獨立宣言。1879年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對於這兩項歷史性貢獻,墨菲(Murphy,1949)評價道:“在馮特出版他的《生理心理學原理》與創立他的實驗室以前,心理學像個流浪兒,一會兒敲敲生理學的門,一會兒敲敲倫理學的門,一會兒敲敲認識論的門。1879年,它才成為一門實驗科學。有了一個安身之所和一個名字。”

  其次,他創建了科學心理學誕生後的第一個學派。馮特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直接經驗,而心理學研究的方法是實驗內省法,心理學的任務是用實驗內省法分析出意識過程的基本元素,發現這些元素如何合成複雜心理過程的規律。他認為最簡單的心理元素是感覺和感情。所有複雜的心理都是由這兩類心理元素(像化學元素的化合那樣)綜合而成的。他的這些思想為他的忠實弟子所繼承,併發展成為科學心理學誕生後的第一個學派──構造主義。

  最後,他對以後心理學的發展有廣泛和深遠的影響。馮特的心理學實驗室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他們對感覺、知覺、註意、反應時間、聯想等進行了研究。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的創始人和心理學研究工作者的導師,馮特對心理學的發展具有巨大的影響。此外,馮特還在情緒、實驗精神病理學和民族心理學方面也有重要貢獻,對以後這些領域的發展有深刻的影響。

科學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發展的主要階段[1]

  所謂方法論是科學家在從事科學研究的過程中積累和形成的一種研究工作的模式,庫恩(T.S.Kuhn)稱其為“範式”。自科學心理學誕生以來,研究方法論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1.構造主義的自我觀察的方法——對經驗的主觀主義研究方法論

  以馮特為代表的構造主義心理學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的直接經驗。所謂直接經驗是與間接經驗相對而言的,前者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動,是意識的基本要素;而後者只是關於某種事物的知識而非經驗本身。在馮特看來,心理學既然是一門關於研究人的經驗的科學,因而心理學的方法必定是研究如何觀察這種直接經驗。他認為,一個人只有自己才能觀察到自身所體驗的經驗,所以心理學的方法必然只能是採用自我觀察的手段(亦稱內省法,Introspection)。心理學研究的這一觀點和方法論思想在馮特的學生鐵欽納(E.B.Titchener)的工作中發展到了極端的程度,他認為只有訓練有素的自我觀察者才能作為心理學研究的被試。

  這種研究心理學的方法論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術受到了許多批評。因為內省法只強調以被試、而且一定是需經嚴格訓練的被試的自我觀察報告為依據,其結果不僅無法達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觀和偏見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消極的影響往往就是他們所規定的訓練產生的。此外,他們還力圖排斥同時期出現的其他一些心理學研究方法,例如艾賓浩斯的記憶實驗研究方法、動物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等。這就使得自我觀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發展,其結果則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論所取代。

  2.機能主義的多樣化研究方法—— 以實用主義為基礎的心理學研究方法論

  構造主義心理學只對直接經驗進行自我觀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現實地解釋人的各種心理現象是如何發生、發展和相互作用的,也不能真正解決人類在實踐活動中的各種心理問題。在它受到批評的同時,先後在西歐和美國產生了機能主義心理學。以詹姆斯(w.James)為先驅的機能主義心理學家們認為心理學應該研究意識的功能,強調心理學在人類實踐中的應用,主張心理學不僅應該研究正常的成人,而且還要研究動物心理、兒童心理、個體差異和變態心理等課題。在研究方法上,他們採用了描述法問卷法心理測驗法和生理實驗法等。雖然機能主義心理學並沒有完全放棄內省法,但在這一階段的研究中強調了方法上的多樣性和實用性,重視心理活動在操作過程中的特點與規律,探討心理與生理的關係和環境對心理的影響。機能主義心理學通過採用多種多樣的應用研究方法,不僅彌補了內省法的不足之處,而且推動了心理學向更為廣泛的領域發展,為生理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動物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心理測量學、教育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心理咨詢和臨床心理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到來打開了大門。

  3.行為主義的極端實證主義研究方法—— 以操作主義為方法論基礎

  由華生(John.B.Watson)所開創,後為斯金納(B.F.Skin—ner)所發展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對意識的研究,堅持只有能被觀察到的、可予以客觀記錄和定量化的行為才符合心理學研究對象的標準和原則。這在實質上就是把布里奇曼(P.W.Bridgman)在物理學中所倡導的操作主義觀點作為心理學的方法論基礎,並以此指導心理學的研究。

  行為主義心理學作為對構造主義心理學的一種反叛,在方法論上繼承和發展了機能主義心理學重視心理機制和心理過程的研究以及實際應用的原則,徹底拋棄了對意識的內省式研究方法,提出了S-R的研究模式,並最終成為一種“沒有頭腦的心理學”。由於行為主義在基本觀點和方法論上的極端客觀主義和實證主義的偏見,使它無法對行為產生的心理和意識等有關人的內部過程作出完整的、客觀的和全面的解釋。但是,它所發展起來的一整套能精確控制、測定行為的研究技術和方法,還有它對環境、刺激條件以及行為反應變化的關係所作的客觀描述與精確的測量,使心理學徹底脫離了僅僅只能依靠被試的自我報告這一缺乏客觀依據的非科學狀態,成為一門能為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能對人在各種條件下的行為規律進行測量、預測、控制的實用性科學。誠然,行為主義的環境決定論和機械論思想否定了心理學對人的意識和心理活動內部過程的研究,從而最終把自己推到了發展的死衚衕里去,但是,它卻為現代認知心理學和其他一些反對機械決定論的心理學,如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基礎和條件。

  4.完形主義的整體方法——以現象學和場論為指導的格式塔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

  作為馮特的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另一個對立面,格式塔心理學在研究方法上走的是與行為主義完全不同的一條路。格式塔心理學在康德(I.Kant)哲學的影響下,強調人的知覺的完整性和組織性,反對去尋找心理和意識中的“元素”,認為應自由、公正地描述人的直接經驗,而人的這種直接經驗是按原來的結構被接受的。對於這種整體的經驗,如果強加分析、化整為零時,其原有的整體性就會被破壞。因此,格式塔心理學堅持1+1>2的觀點。這在當時把心理現象分解成基本的組成單位的研究傾向中,能從另一個角度來強調心理活動的整體性並對其規律(如知覺的組織原則)進行研究,無疑有著積極的意義和貢獻。受物理學場論的影響,採用拓撲學的研究方法在格式塔心理學中獨樹一幟的是勒溫(K.Lewln),他提出的行為函數:B=f(E,P)發展了對人的動機與行為之間的關係的研究,推動了社會心理學中有關團體動力學研究的發展。

  作為格式塔心理學的一種方法論工具,現象學的觀點被認為可以用於對人的主觀體驗進行科學研究,並彌補那些只註重行為的實驗數據的不足,它主張對經驗採取自然的整體觀點,從而獲得了知覺研究的大量成果。但是,“現象學的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對於某一研究者運用這種方法是否取得成功或成功的程度也是很難判定的”。

  5.電腦模擬與類比方法—— 以資訊理論作為主要方法論的現代認知心理學研究方法

  現代認知心理學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論來解釋人的心理過程。電腦科學為現代認知心理學探索心理活動的內部過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使過去無法“看到”的心理操作過程得以模擬和表達。認知心理學糾正了行為主義否認意識和心理可以加以研究的錯誤傾向,用信息加工的觀點對人的心理活動,主要是對心理過程的特點和規律,做出了更好的描述和前所未有的揭示,並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果。用電腦和程式軟體的操作和運行來模擬和解釋人的心理過程,確實是心理學在研究方法上的一個具有歷史性變革意義的進步。但是,這仍然是以機械論的觀點去研究人,把社會的人簡化為機器的人。因此,現代認知心理學對心理過程的研究,仍然不能完整解釋和真實反映人的實際心理活動規律。當然,要解決這一問題尚有許多困難。也許是目前的電腦技術水平尚未達到科學心理學所需要的程度,或許未來能製造出完全類似人類的機器人,心理學家也許就能從中破譯出人類所有心理活動的秘密和規律。但是,現象學家休伯特指出:沒有任何脫離肉體的機器能夠賽過人類的意識,因為它缺乏每一個人所特有的那種與世界緊密結合的共同發展的特征,人工智慧仍然是不能達到目的的。

科學心理學的三種範式[2]

  一、心理主義範式

  心理主義範式主要見於創建期的意識心理學。它初步具備了科學心理學方法論的基本特征。較為獨特的是,它保留了心理、意識等的重要位置,或多或少地註意到了心理現象與物理現象、生理現象的差別;在堅持實驗方法的同時,亦重視內省,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了心理學不同於物理學等自然科學的達成“客觀”的途徑;雖堅持以生理學觀點說明心理現象的原因或規律,但亦反對將心理現象歸納為物理或生理現象,反對將心理學歸結為物理學或生理學等基礎學科。在不同類型的意識心理學中,其表現方式、堅持的程度又有所不同。

  “科學心理學之父”馮特一生至少描繪了兩種不同的方法論圖景。在海德堡大學期間,他試圖在自然科學框架內構建心理學,強調心理學採用生理學的實驗方法,以生理原因解釋心理事件,經由生理學途徑達成對心理活動的自然主義理解。到萊比錫大學後,他主張自然科學研究的是間接經驗;心理學研究的則為直接經驗;提出“身心平行論”,反對將心理現象還原為生理現象,拒絕以生理原因解釋心理事件;承繼了赫德爾與維柯有關“自然科學”與“精神科學”的區分,將心理學看成介乎“自然科學”與“精神科學”之間的學科。其心理學方法論亦呈現為科學心理學與人文心理學特征兼具的綜合體:“tt然科學”定向與“精神科學”定向共存,實驗方法與歷史方法並重;元素分析與整體把握相容。其後,他的繼承者使心理主義範式獲得了較為完整的表達。艾賓浩斯將實驗方法運用於記憶研究;屈爾佩領導的符茨堡學派則將“系統實驗內省”的運用範圍拓展到思維、動機領域;艾賓浩斯還提出“說明心理學”與“描述心理學”相抗衡:“描述心理學對直接經驗分析感興趣並傾向於類型學的概括,說明心理學首先依靠實驗和量化研究;它們一派重視通則,一派重視個案。哪心理學的學科定向由此限定在純粹的自然科學;鐵飲納的構造主義則拋棄了馮特心理學的“精神科學”方法論元素,極端化了馮特的內容心理學主張,使機械論、實證論成為心理學方法論的要旨。

  弗洛伊德的無意識心理學“是在19世紀的科學以及它的決定論、因果律、原子論和還原主義中培養起來的”, 其方法論有著明顯的科學主義成分。這首先表明在它所堅持的因果決定論上。弗洛伊德深信,人的一切思想、情緒、行為均有共同的因果制約性;即使是一些在很瑣碎、很不重要的現象,如夢、失誤動作等,亦有隱含其後的意義,亦可從被壓抑於潛意識領域內的本能欲望中找到原因。精神分析的價值,一方面正在於它能揭示人的思想、行為的深層原因,進而構築一條通往理解人性的道路;另一方面,精神分析還存在突出的還原論傾向:以精神疾病患者為樣本去構築心理學的理論大廈,將人的思想、行為的原因歸結為潛意識領域生物本能的作用,進而將人還原為“一個受本能願望支配的低等弱智動物”。心理學也因為採用性本能這一生物學概念作為解釋人類行為的基礎,得以擺脫文化因素的煩擾,成為一門真正屬於自然科學的心理學。但精神分析並不完全是科學主義的。這不僅表現在越到生命後期,弗洛伊德越認識到心理學有著不同於物理學、生理學等自然科學的性質,更重要的是,他還大膽採用了科學主義所不容的研究方法。他從不認為精神分析學說有運用實驗方法驗證的必要,相信精神分析的療效足以證實其理論的正確;他搜集材料的方法是他自創的“自由聯想法”。對於搜集到的資料,他並不認為它們就是心理、行為規律的真實再現,而是有著隱含的心理意義,有待於精神分析去闡釋。正是在這裡,精神分析學說的科學性受到了科學主義者的懷疑。

  機能心理學反對將心理學定位於意識內容的元素分析,堅持以心理機能為對象,其方法論上亦帶有心理主義範式的一些基本特征,如承認心理、意識的存在,保留了內省法在心理學研究中的位置;堅持心理學的自然科學定向,試圖以進化論的觀點框定心理學研究的問題並說明心理現象的規律,將人視作自然的組成部分;倡導心理學的實驗研究與定量研究及實用主義的真理標準等等。但同時,這一心理學亦萌生了心理主義範式的一些異端主張,蘊含、表徵了心理主義範式的危機。它強調心理生活的目的論性質,重視個別差異的研究,反對元素分析,強調心理、行為的整體性質,將一些為科學主義所不容的課題與方法納入心理學——這些主張深受人本心理學歡迎;它在強調心理適應機能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種由輕視意識內容到貶低意識作用進而強調行為研究的傾向,併在發展的後期重實驗輕內省,重客觀測定輕主觀描述,重客觀解釋抑主觀解釋,使還原主義、客觀主義傾向成為主導追求——這一切,又為行為主義完全拋棄意識獨以行為作為心理學的對象、拋棄內省獨取心理學的客觀方法鋪平了道路。也正因為如此,華生指出:“行為主義是惟一始終一貫而合乎邏輯的機能主義。”

  不可否認,心理主義範式乃心理學走向獨立旅程的重要一步。作為追尋心理學獨特個性的第一次嘗試,它初步框定了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與課題,確立了心理學的自然科學定向,在人類心理的各領域(意識內容、意識機能、無意識)實踐了科學主義的追求,使心理學作為獨立科學的身份得到了社會的公認。並且,較之行為主義範式,它還有著更為符合心理特性的合理之處:凸顯了心理在心理學中的地位,保留了內省這一適於心理特性的研究方法,在堅持心理學的自然科學定向的同時,或多或少地承認了心理學的獨特性質。然而,正是在這原本正確的方向上,心理主義範式遭遇了危機。首先,內省法很難達到自然科學對於方法的基本要求;其次,以心理、意識為對象,承認目的、意志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預設了人與自然界的差異,未能滿足心理學成為自然科學的基本條件——將人完全視作自然的一部分;以心理的原因,以自我、超我等假設的實體解釋人的行為的原因,這又與實證主義的解釋原則相悖;再次,心理主義範式所強調的還原論,與人、人的心理生活的整體性不符;最後,將心理學視作純科學,拒絕從與現實的關係上研究心理學,嚴重阻塞了心理學應用於社會生活的道路。

  二、行為主義範式

  行為主義範式在心理主義範式危機四伏的情況下產生,是在科學主義框架內對心理主義範式的一種反動。

  行為主義範式並不反對心理主義範式的科學主義追求。它所反對的是心理主義範式的科學主義不徹底性,由此將科學主義方法論發展到極端:無視或否認心理、意識的存在,視人為機器一樣的存在,以嚴格的機械論的一元論摒棄心理主義範式中的二元論殘餘;竭力消除心理主義範式的“主觀”痕跡,獨以可觀察操作的行為為對象,強調心理學研究的客觀立場與方法,奉行嚴格的客觀主義;堅持將人的一切還原為行為,還原為生理過程,將心理學的規律歸結為刺激一反應聯結的規律,無視或否認心理學的對象、方法、理論、術語、目標等與其他自然科學的差別,貫徹較為徹底的還原主義。它經歷了兩個階段的發展:1913~1930年間的早期行為主義,1930年以後的新行為主義

  按照拉施里的觀點,早期行為主義大致可以歸為兩類:“方法論的行為主義”與“嚴格的行為主義”(亦稱“激進行為主義”)。前者不否認“意識存在的事實”,但認為意識“不適合作為科學的探究形式”,因而承認自己不可能是一門完整的心理學,而只能是一門割捨心靈的行為科學。霍爾特及華生早期的主張屬於此類。它是行為主義範式的起點,但由於對心理主義作了過多讓步,因而遭到嚴格的行為主義的“批駁”。後者試圖以拉·美特利的精神界定人的本質,並以之作為行為主義的理論基礎。它斷言“被假定的獨特意識實際並不存在”,認為“行為主義的本質在於:除了運用機械的和化學的概念來適當地描述行為外,對於人類的研究將揭示不出什麼”,並相信“構建一門生理心理學是有可能的”,這門心理學將“要求一切獲得的心理資料都服從於物理的或生理的解釋”? 。拉施里、享特、魏斯及華生後期的行為主義可歸人此類。這其中,又以華生的行為主義最為集中地體現了行為主義範式的特點。在拉施里看來,行 主義範式與心理主義範式的衝突實質上是兩種“不相容”的世界觀(“科學世界觀對人文世界觀”)之間的衝突,二者的爭論不僅是心理學不同方法的爭論,而且也是“機械主義解釋(人類是機器人的觀點)和終極價值(人類是具有目的、價值、希望、害怕和愛的活動者)”之間的爭論。

  早期行為主義排斥有機體內部過程的研究,其行為理論便難逃粗糙、簡單之責;他們對心理主義範式之“主觀”弊端的批判雖擊中要害,但並未開出通向心理客觀之路的良好處方。因此,它逐漸為新行為主義所取代。而這又包含兩個方向:托爾曼、赫爾的中介行為主義,斯金納的激進行為主義。

  托爾曼與赫爾的行為主義均屬“方法論的行為主義”;均闡發了與邏輯實證主義一致的科學概念與行為學說,即將中展了中介行為主義。但托爾曼相信目的、認知的真實存在,將它們視為行為的基本特征,視作行為本身客觀的、可觀察的方面,藉此表明他的心理學區別於麥獨孤的目的心理學與華生的行為主義。這一認識反映在行為公式中,便是他在實驗變數與行為變數之間加入了需求、認知等中介變數;反映在學習理論中,便是他主張的“符號一格式塔”(認知地圖)學習模式。因此,就所展現的人的形象而言,托爾曼理論中的人是“一架能夠進行各種調節的複雜機器”。赫爾則將目的和認知解釋為可以用邏輯一數學方法來描述的非心靈的機械過程的產物。他步傳統機械論的後塵,將目的與認知視為行為的機械原理的運作結果。同時,他又試圖剋服傳統機械論哲學的模糊性與不精確性,提出以科學程式將機械論哲學演變為一組能精確地預測有機體活動並能依據觀察精確驗證的行為法則。他以為,心理學作為一門“真正的自然科學”,其任務是發現“可以用幾個普通方程式加以量化表達的行為規律”,藉此預測個體與團體的行為。從其揭示的行為規律看,赫爾明顯地突破了早期行為主義s—R公式的限制——其反應勢能公式納入了有機體的內部狀態。

  斯金納的行為主義則更多地沿襲了激進行為主義傳統。他遵循馬赫實證主義的指引,將心理學的目標界定為:須由找出特定行為的特定因素來分析,並建立前置作用因素與後繼行為之間的真正關係。認為科學解釋應限於對可以觀察到的變數(環境變數與行為變數)之間關係精密、準確的描述,任何有機體的內部事件都只是行為的一部分,都不過是具有同樣的物理維度的一組操作;任何有關心理的假設,都是觀察不到的“偽造的說明”,均應加以拒斥。像早期激進行為主義一樣,斯金納亦相信人類行為與動物的行為並無實質性的差別,均遵循自然界的決定論原則。所不同的是,斯金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操作性行為上;在實驗設計上,斯金納較少受統計的約束,更強調實驗情境的嚴格控制。他對人類行為的解釋,基本上承襲了達爾文的進化分析:有機體不斷地產生行為的變異樣式。那些得到強化、產生了有利於機體生存效果的行為便會為有機體保留,那些得不到強化的行為便會從有機體的行為庫中消失。

  學術界普遍承認,行為主義範式推動心理學走上了客觀研究的道路,擴大了心理學的研究範圍,促進了心理學的廣泛應用。然而,它對心理學發展的貢獻卻是以割捨心理、摒棄內省等適於心理學特性的對象與方法為代價的。到了2O世紀中葉,行為主義範式革命的有效性逐漸受到人們的質疑。促成這一轉變的動因一方面來自於行為主義範式的哲學基礎—— 實證主義的衰弱。伴隨著理論基石的坍塌,行為主義範式的各種主張不再被人們視為金科玉律。另一方面,人們開始檢視行為主義範式所提供的對人類行為的解釋,諸如“人獸無異”,“動物是一塊白板”、“種屬之差異並不重要”、“一切反應同等地受一切刺激的制約”等。結果,每一項假定都遇到反常。行為主義由此陷入了深深的理論困境之中。

  三、信息加工範式

  作為科學心理學的“第二次革命”,信息加工範式從行為主義範式中承繼了許多屬於科學主義的東西:法則性解釋,經驗主義,註重實驗室實驗,操作主義,“自然科學的理性準則”,以及經新行為主義修正過的邏輯實證主義與“人是機器”的主張。它意欲解決的是心理主義範式、行為主義範式始終未能解決並最終導致二者崩潰的難題:如何在不撇開目的、捨棄認知或內部過程的情況下按照自然科學規範合理地解釋人的行為。應該說,通訊科學、資訊理論、控制論,特別是電腦科學的發展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可能。電腦能夠藉助信息反饋實現預定目標,因而可以認為電腦是有目的的;電腦能夠通過“圖林檢驗”,因而可以斷定電腦是有智慧的。因此,將人比作電腦一樣的信息加工裝置,以信息加工觀點解釋人的行為,既可以將目的、認知納入行為解釋的框架,擺脫行為主義範式遭遇的困境,又可以消除目的、認知的神秘色彩,剋服心理主義範式的弊端。心理學的對象、目標、理論等由此有了較大轉變:心理學將關註認知過程的研究,目的在於說明人類如何加工信息,由此構建認知過程的理論;將以信息輸入與輸出的概念取代刺激與反應的概念,用類似於電腦程式的認知理論替代古典行為主義的s—R公式與中介行為主義的R_一s聯結理論;認知理論主要論述人類心靈(即人類程式)而非人類大腦,心理學則是一門擁有獨特性質的自然科學。

  不過,在如何運用信息加工觀點構建認知理論的問題上,信息加工心理學家的意見並不完全一致。20世紀6O、7O年代代表信息加工範式的乃認知主義,亦稱符號運算範式。其特點在於:

  1)以功能主義身心關係理論為前提。“圖林檢驗”架起了一座連接人與電腦的橋梁,使人們逐漸相信機器具有像人一樣的智慧,並形成了功能主義的核心理念:人的認知、智慧乃是大腦功能的表現,而這些功能正類似於電腦對輸入信息的編碼、儲存、運算以及信息輸出的功能。

  2)以人一機類比為出發點。認知主義假定,人與電腦本質上都是信息加工系統,二者按照相同的原理工作。是故,我們可以將人與電腦類比,從較抽象的水平上直接研究人的信息加工過程。並以信息加工範式作為聚集的中心,形成一個獨特的研究領域,即認知科學。還可以用電腦模擬人的活動,將電腦當做實驗工具,把關於人的認知過程的設想、理論表述為電腦程式,在電腦上加以驗證、修改,即電腦模擬。

  3)以符號表徵、符號計算、串列加工理論作為解釋認知活動的理論框架。符號表徵理論以為,認知乃是藉助符號對外部物理世界的表徵。符號計算理論假定,認知乃符號計算,即依據一組規則對一組符號進行的操作;串列加工理論則主張,認知乃是對一組符號的序列的或串列的加工過程。

  認知主義者曾斷言他們的主張乃是心理學的一場革命。這一革命已使心理學達到了“一個新的成熟的階段”,創立了一種普遍的範式即信息加工範式。它促進了我們對心理本質與智力本質的理解,所揭示的科學奧秘的價值“與人類理解宇宙的發展,生命的起源或基本粒子的性質同價”。但到了20世紀8O年代,它卻陷入困境之中。首先,功能主義受到了來自哲學家瑟爾所假定的思維實驗的挑戰。這一實驗表明,“圖林檢驗”並不是測量智力的適當標準,認知主義以功能主義為基石,以人一機類比為出發點,忽視電腦模擬與實際成就之間的區別是錯誤的。其次,認知主義的認知模型並未真正展示人的認知系統的多變性、複雜性和精緻性特點。它強調規則在信息加工中的作用是有意識的,但規則在解釋人類行為中的作用卻受到懷疑。

  認知主義的困境,導致了新聯結主義的產生。新聯結主義並不反對人一機類比,仍繼續以信息加工觀點闡釋人的認知與行為,但複活曾經消亡了的聯結主義傳統:在外部刺激與外顯的反應之間插入內隱的聯結,以聯結的強弱解釋行為。它認為,認知並非運用規則對符號進行計算的過程,而是網路的整體活動。網路的運作原理類似於神經系統:每個單位都受到輸入的激活,然後視輸入的總合強度而“射出”或產生輸出;心理表徵亦非符號表徵,而是一種分佈表徵,即以網路實現的整體狀態表徵對象世界的特征;網路的加工方式亦非串列加工,而是平行分佈加工。顯然,新聯結主義更多地考慮到人腦信息加工的現實,其認知模型突破了規則對人類認知、行為的束縛,因而較認知主義更具有彈性,更適於學習,更多地兼顧了人類認知、行為的靈活性特點。

  新聯結主義迄今仍處於發展之中。認知主義亦未完全退出歷史舞臺,並與新聯結主義展開了熱烈的爭 。因此,目前定論信息加工範式還為時尚早。從現有發展來看,信息加工範式已使心理學掙脫了行為主義範式的束縛,促成了心理學的諸多重大轉變:將人比作電腦,使得認知、意識等得以重新進入人的行為解釋框架,擴大了心理學的研究範圍;堅持以信息加工觀點闡釋人的認知、行為,重視電腦模擬與客觀實驗等,開創了客觀考察內在認知的新途徑,展示出心理學新的應用前景;將視野定位於內部心理機制的揭示,使心理學研究由外顯的心物函數關係的測定進入到內隱心理機制的推論,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心理學的理論建設。雖然人仍被視為機器,但由於承認了人的認知、目的、智慧的存在,看到了內部過程在行為發生中的作用,強調了心理與心理、環境的交互作用,人的主動性、整體性、複雜性便得到了一定的再現。但信息加工範式並未從根本上背離科學主義框架。人在信息加工範式中仍是作為一種有著先天的共性本質的自然存在;人的理想應然的世界,人的超越自然的、自我創造的、實踐性的本質並未進入信息加工心理學的視野;目的、價值、動機、人格等並未得到系統而深入的探討,社會因素、社會歷史發展在人類認知過程中的作用並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因此,從總體上看,在信息加工範式中,人的完整形象並未得到充分地展現,“人”的特有研究方式並未得到真正地確立。

  科學心理學對心理學特有研究方式的追尋,成就了心理學的獨立與繁榮,但也使心理學遺落了人有別於物的一些特點及與之相適應的研究方式。人文心理學試圖彌補科學心理學之弊,高揚人的獨特本質與人的特有研究方式,卻從根本上丟棄了科學心理學的合理內核。這表明,以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看待人的本質,真正確立人的特有心理學研究方式,促進心理學實現自己的理想—— 展示人的全面本質,構築人的完整形象,仍是心理學未來發展的重要任務。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陳巨集.科學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的比較與整合.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6期
  2. 彭運石,袁俏.論科學心理學的三種範式.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9年5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Dan,鲈鱼,Yixi,KAER,林巧玲,y桑,Tracy,刘维燎,LuyinT,nonameh.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科學心理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