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心理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現代心理學是一個有著一定規模、對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都產生深遠影響的學科。但是,現代心理學也有著許多矛盾和衝突,面臨著分裂和破碎、脫離社會生活等尷尬處境,有時這些問題似乎非常嚴重,以至於直接影響到學科的發展和生存。探索現代心理學所面臨的這些問題,嘗試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是本理論體系的主旨。
現代心理學一般認為是起始於十九世紀末馮特的構造主義,歷經精神分析、行為主義等,一直到近期的認知主義,然而在行為主義盛行時被抵制的理性主義隨著認知科學的進步而再度興起,之前因技術問題而無法深入探討的內在認知歷程再度受到重視。
現代心理學早期由馮特(Wilhelm Wundt)於德國萊比錫大學創立首間心理學實驗室而興起,及後首位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編寫美國首本心理學教科書《心理學原理》,以及鼓吹將心理學專業化的斯坦利•霍爾於1887年創辦了《美國心理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及於1892年擔任第一屆的美國心理學會會長後,心理學開始在美國發展。而德國其後則發展出由馬科斯•韋特墨所創立的格式塔學派,又稱為完形心理學。奧地利精神科醫生弗洛伊德於二十世紀初憑其臨床治療經驗中所創立的精神分析學亦對後來心理學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尤其是在心理治療方面。
二十世紀早期的自然科學偏向機械式宇宙觀,因此當時的心理學家提出行為主義的研究方法,並認為不應探討意識這種無法量化且模糊不清的議題,其行為主義深受當時的學界風氣支持,且藉由行為主義方法得來的資料遠比精神分析方法得來的資料有說服力,而精神分析因其研究方法有太多的問題,且太過於主觀的判定,導致大多數的心理學家都急於與精神分析劃清關係,並不斷強調心理學不是研究意識的學問。行為學派的代表心理學家包括伊萬•巴甫洛夫、約翰•華生、史金納等。
行為主義盛行其間的心理學派,除了行為主義與精神分析外,還有從存在主義延申出來的存在心理學併進一步於二十世紀六零年代演變出人本主義,被稱為除行為學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學上的第三勢力。人本主義的代表人物包括:卡爾•羅哲斯和亞伯拉罕•馬斯洛等。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起,隨著醫療科技和實驗方的進步,例如EEG(腦電圖)和MRI(磁共振成像)等技術的出現,為認知心理學、腦神經心理學等研究領域帶來高速的發展。另一方面, 社會心理學承繼完形心理學的基礎,以及二次大戰後的社會需要,亦成為了心理學研究上的一股新勢力。 社會心理學的代表人物包括:庫爾特•勒溫、菲臘•津巴多、所羅門•阿希等。
以上的學派都對現代心理學有深淺不一的影響,有些學派的理論內容可能已被推翻而只剩下一些名詞還被延用於心理學之中,有些學派的理念隨著科技的發展再度受到重視,因此心理學史是由不斷的嘗試錯誤與修正所累積下來的歷史。
現代心理學所面臨的第二個問題是無法解決心理現象的社會植根性同研究取向上的個體主義傾向的矛盾。個體主義是當代心理學在方法論上的一個典型特點。個體主義取向在心理學研究中的表現是,忽視心理和行為產生的文化背景和社會原因,從個體內部尋求行為的原因,從個體本身尋找心理和行為的解釋。西方主流心理學一直堅持這種個體主義的方法論。構造主義心理學探索意識的元素及其結合的方式,對文化的影響絲毫不感興趣;行為主義致力於刺激和反應的分析,把社會文化背景作為無關的因素加以控制;精神分析挖掘行為的潛意識動力,文化成為性本能壓抑後升華的結果;人本主義心理學則把人看成是追求潛能的自我實現的個體,而潛能只不過是一種“類似本能”,本質上還是一種生物動力;當代的認知心理學也沒有跳出個體主義方法論的範疇,它把個體內部的圖式和結構作為分析的重點,文化的影響被置於關註的視野之外。造成這種個體主義取向的直接原因是心理學的方法論的限制。現代心理學最崇尚的方法是實驗法,而實驗法對於實驗條件有著嚴格的要求,必須控制所有的變數。文化因素、社會影響在實驗室中則無法控制和操縱,更無法操作化和量化,其結果是為了維護科學研究的可信度和效率,只能棄之於不顧了。
但心理學現象就其本質來講更多的是一種社會現象,心理現象無論就其起源和發生、發展來講都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約,植根於具體的歷史和文化之中,帶著文化的深刻烙印。脫離文化和社會歷史背景去從事心理學的研究,其結果只能是歪曲心理生活的現實,阻礙人們對心理和行為本質的正確認識。
現代心理學因其個體主義取向而受到越來越多的批評。在後現代主義背景之下,女權主義心理學(feministpsychology)對現代西方主流心理學的個體主義取向進行了強烈的抨擊。女權主義心理學家認為,西方主流文化是父權制文化,主流心理學是大男子主義的心理學。這種心理學從個體主義的研究方式著手,忽視父權制文化的現實,把男性作為一般的人,以男性心理作為標準衡量女性,曲解和扭曲了女性的心理,為維護男性在社會上的優越地位和女性在社會中的從屬地位提供心理學的依據。新興的多元文化論(multiculturalism)思潮也從文化影響的角度對心理學中的個體主義取向提出批評。多元文化論認為,文化是決定行為的重要因素。但傳統的西方心理學在忽視文化背景的方法論指導之下,忽視文化的作用,而實際上它並沒有脫離文化,只不過是它僅僅反映了西方主流文化。多元文化論者認為:“西方心理學傾向於從民族中心主義的觀點出發,把得之於主要人口的成果和理論應用於所有的群體。”這種研究取向的結果是歪曲其他文化條件下的人的心理,造成了心理學中的通用主義、白人中心主義和文化帝國主義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