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2个条目

精神分析學派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精神分析學派(Psychoanalytic School)

目錄

精神分析學派的簡介

  精神分析學派產生於1900年,其創始人是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這一學派的理論在20世紀20年代廣為流傳,頗具影響。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可以分為兩部分:意識與潛意識。潛意識不能被本人所意識,它包括原始的盲目衝動、各種本能以及出生後被壓抑的動機與欲望。他強調潛意識的重要性,認為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動力,是擺佈個人命運和決定社會發展的永恆力量。

  弗洛伊德把人格分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其中本我與生俱來,包括著先天本能與原始欲望;自我由本我分出,處於本我與外部世界之間,對本我進行控制與調節;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與理想兩部分,主要職能是指導自我去限制本我的衝動。三者通常處於平衡狀態,平衡被破壞,則導致精神病。

  精神分析學派重視潛意識與心理治療,擴大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並獲得了某些重要的心理病理規律,但他們的一些主要理論遭到許多人的反對。 20世紀30年代中期,以沙利文(H.S.Sullivan)、霍妮(K.Horney)、弗洛姆(E.Fromm)為代表的一批心理學家反對弗洛伊德的本能說、泛性論和人格結構論,強調文化背景和社會因素對精神病產生和人格發展的影響,在美國形成了新精神分析學。新精神分析學派仍然保留著弗洛伊德學說中的一些基本觀點,儘管在其理論中有不同的概念名稱,但歸根結底,仍然是潛意識的驅力和先天潛能起主要作用。

精神分析學派的發展背景

  社會背景: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開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社會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壟斷資產階級殘酷掠奪;中小資產階級面臨著破產;整個社會爾虞我詐,互相傾軋;道德淪喪,惶惶不可終日。這種病態的社會現象,便自然地導致人們精神病和神經病發病率日益增高。精神分析就在這種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其實主要是因為社會化大生產造成的工作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精神過於緊張造成的。人們的物質生活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精神撫慰成為一種需要。)

  思想背景:布倫塔諾意動心理學萊布尼茲的單子論及其提出的無意識和意識的等差觀念、赫爾發展的意識閾概念以及叔本華和尼采的哲學思想對弗洛伊德都產生的不同程度的影響。

  醫學背景:神經病者和精神病者在古代被認為是妖魔附體,隨著科學和社會思想的進步,神經病的機體病因觀取代了神經病的迷信觀,認為精神病學必須從生理的臨床的基礎出發,並主張精神病理學必須歸結為腦子病理學。然後在奧地利醫生麥斯麥的通磁術引起了人們的註意,並最終確立了催眠術的概念。關於催眠研究是偏重生理還心理,不同的學者發表了不同的看法。直到讓內強調把催眠作為一種心理治療方法,精神病和神經病的概念才從機體的概念轉向心理或精神的概念。精神病因學得到了弗洛伊德的倡導。

精神分析學派的評論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是心理學百餘年史中唯-一個經久不衰的心理學派,它的許多理論至今仍在心理學研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毀譽參半。無意識和潛意識的研究領域。

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

  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於摩拉維亞,4歲時舉家遷居維也納。他在中學時代就顯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7歲考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學家艾內斯特.布呂克的指導下進行研究工作。1881年開始私人開業,擔任臨床神經專科醫生,1886年與馬莎.伯萊斯結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兒A.弗洛伊德後來也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1938年因遭納粹迫害遷居倫敦,於1939年12月23日因口腔癌在倫敦逝世。

  弗洛伊德對精神分析的興趣是在1884年與J.布洛伊爾合作期間產生的,他們合作治療一名叫安娜.歐的21歲癔症患者,他先從布洛伊爾那裡學了宣泄療法,後又師從J.沙可學習催眠術,繼而他提出了自由聯想療法,1897年創立了自我分析法。他一生中對心理學的最重大貢獻是對人類無意識過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結構理論,人類的性本能理論以及心理防禦機制理論。

  早年從事神經學的研究,隨後在J.M.夏爾科、A.A.利博爾特和J.布羅伊爾的影響下,應用催眠治療精神疾病。1893年與布羅伊爾合作發表*《癔病的研究》,提出一個假設,認為病人把曾經有的情緒經驗排除到意識之外,由此阻礙了許多心理能力;通過催眠回憶後,情緒發泄了,病就痊愈了。由此逐漸發展了精神分析技術。

  由於對病人及對自己的夢的觀察和分析,弗洛依德發現和確認了無意識心理現象。提出夢是願望的滿足,形成了夢的分析技術。1900年出版*《夢的解析》一書。這是用前所未有的思路,別出心裁的開創一種研究心靈和精神病理現象的新領域。1905年弗洛依德出版《性學三論》一書,他把生物發生原則用於研究心理性欲的發展,對這一問題做了種系發生的和個體發展的觀察與概括。1914年弗洛依德發現自戀的心理現象,並以先天的內部驅力,即愛力來解釋人的行為,認為生命由此得以支持。這一能量稱為生本能,其投註於外即為愛情的對象,投註於內即為自我愛戀。1920年,弗洛依德修正關於本能驅力的理論,提出死本能作為補充。1923年在《自我與本我》一書中,他詳細闡述了他的人格結構理論,認為人格結構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3格部分。1927年發表了*《幻想的未來》,對宗教做了精神分析的評述,1930年他對現代文明做了剖析,併在生命的最後年代(1934-1938)寫了《摩西和一神教》的批評性著作。

  弗洛依德終生從事著作和臨床治療。他的思想極為深刻,探討問題中,往往引述歷代文學、歷史、醫學、哲學、宗教等材料。他思考敏銳、分析精細、推斷循回遞進、構思步步趨入,揭示出人們心靈的底層,這就是精神分析的內容極其豐富的根源。

  經典著作

  • 《歇斯底裡研究》  (1895)
  • 《夢的解釋》    (1900)
  • 《性欲三論》    (1905)
  • 《論無意識》    (1915)
  • 《自我與本我》   (1923)
  • 《焦慮問題》    (1926)
  • 《自我和防禦機制》 (1936)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9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Dan,Vulture,y桑,Mis铭,Tracy,苏青荇.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精神分析學派"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