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4个条目

心理防禦機制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心理防禦機制(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 )

目錄

什麼是心理防禦機制

  心理防禦機制是指個體面臨挫折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

  心理防禦機制是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學名詞,是指自我對本我的壓抑,這種壓抑是自我的一種全然潛意識的自我防禦功能。

  心理防禦機制,防禦是精神分析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人格結構中它屬於自我(ego)的功能。當自我覺察到來自本我的衝動時,就會以預期的方式 體驗到一定的焦慮,並嘗試用一定的策略去阻止它,這個過程就是防禦,或稱為自我的防禦(defense of ego)。防禦是自我用來驅趕意識到的衝動、內驅力、欲望和想法,它們主要是針對能引起個體焦慮的性的欲望和攻擊性。一般來說,防禦是在潛意識裡進行的, 因此個體並不會意識到它在發揮作用。根據個體防禦機制運做的水平不同,導致的結果也不同。

心理防禦機制的分類

  自我防禦機制有很多種,安娜·弗洛伊德指出,各種不同的防禦機制好比一個連續譜。一端是最不成熟的防禦機制,如否認、幻想和投射(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不需要成熟的人格就可以實施),

  另一端是成熟的防禦機制,如利他、升華、幽默(表格裡有解釋),要隨著自我的成熟,長大後才會發展出來。

  下麵這個表格列出了一些常見的防禦機制,從上往下依次是從最不成熟到最成熟來排序的(Reeve, 2014)。

心理防禦機制的意義

  心理防禦機制的意義,積極的意義在於能夠使主體在遭受困難與挫折後減輕或免除精神壓力,恢復心理平衡,甚至激發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激勵主體以頑強的毅力剋服困難,戰勝挫折。 消極的意義在於使主體可能因壓力的緩解而自足,或出現退縮甚至恐懼而導致心理疾病。

  心理防禦機制是自我受到超我本我和外部世界的壓力時,自我發展出的一種機能,即用一定方式調解、緩和衝突對自身的威脅,使現實允許,超我接受,本我滿足。有的心理防禦機制有利於身心健康,有的則對身心健康有害。理想的心理防禦機制是升華,是遇到挫折後,將自己內心的痛苦通過合乎社會倫理道德的方式表現出來,例如,通過藝術創作。

  良好的心理防禦機制還有包括補償、抵消和幽默。補償是遇到挫折後,通過別的事物把因挫折帶來的損失從內心體驗到行為給予補償過來。抵消是當欲望與現實發生矛盾的時候,以另外一種象徵性的事物來緩解矛盾。幽默也就是自嘲,幽默很容易縮短與周圍人的距離,而且能夠幫助自己有效地尋求社會支持

  心理防衛機制會保護我們,也會損害我們的身心健康,生活中我們該建立起健康的心理防禦機制,創造出自己美好的生活。

心理防禦機制的表現

逃避機制

  這是一種消極性的防衛,以逃避性和消極性的方法去減輕自己在挫折或衝突時感受的痛苦。比如假裝聽不見或聽不見,假裝不知道,當做沒發生一樣。這類防衛機制有以下四種形式:

  壓抑(repression)

  壓抑是各種防衛機制中最基本的方法。此機制是指個體將一些自我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脅性、痛苦的經驗及衝動,在不知不覺中從個體的意識中排除抑制到潛意識裡去作用。是一種:“動機性的遺忘”(motivated forgetting),個體在面對不愉快的情緒時,不知不覺有目的地遺忘(purposeful forgetting),與因時間久而自然忘卻(natural forgetting)的情形不一樣。例如,我們常說:“我真希望沒這回事” ,“我不要再想它了”,或者在日常生活中,有時我們做夢、不小心說溜了嘴或偶然有失態的行為表現,都是這種壓抑的結果。

  壓抑作用,錶面上看起來我們已把事情忘記了,而事實上它仍然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在某些時候影響我們的行為,以致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做出一些自己也不明白的事情。例如,李老師的岳母相當勢利,又愛挑剔,由於她一直覺得李老師配不上自己的女兒,故此多年來每次見到李老師就總是冷嘲熱諷的,令李老師十分難受和尷尬。上星期日李太太生下第一個兒子,於是請李老師通知各至親好友。李老師忙碌地打了一連串電話後,在與太太覆核有無遺漏時,才驟然發覺自己居然忘了致電岳母大人。 李老師用“壓抑”的防衛方式來逃避面對岳母的痛苦。壓抑有時也會導致失去記憶,例如,有一些曾遭受極度悲傷或目賭驚恐事件的人,會把那次經歷忘得一干二凈,無法再回想起來。比如戰場上計程車兵、從火里逃生的人、失戀的人……在事件過後,以失去記憶來免去面對的痛苦與悲傷。例如,春嬌與男人志明交往了三年,訂婚的前夕,忽然志明變心了,母親知道春嬌十分愛志明,擔心她想不開,就好言安慰她,焉知春嬌說:“志明是誰?你能不能告訴我到底發生什麼事情?我和他是什麼關係?為什麼我一點也想不起來?”春嬌所用的防衛方式是“壓抑”。當然不是每一次的壓抑都會導致失去記憶,只有個人主觀認定極端可怕的經歷,才會導致失去記憶。精神分析學派主張將潛意識意識化,以瞭解影響我們行為的因素。不過有些事情還是“忘記了最好”。若一定要找回那“失去的記憶”,通常也會找回那“失去的哀傷”。

  否定(denial)

  否定是一種比較原始而簡單的防衛機制,其方法是藉著扭曲個體在創傷情境下的想法、情感及感覺來逃避心理上的痛苦,或將不愉快的事件“否定”,當作它根本沒有發生,來獲取心理上暫時的安慰。“否定”與“壓抑”極為相似。唯“否定”不是有目地的忘卻,而是把不愉快的事情加以“否定”。

  這種現象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譬如,小孩子闖了禍,用雙手把眼睛蒙起來,就像沙漠中的駝鳥,敵人迫趕逼迫在眼前,無法面對,把頭埋於沙堆中,當做沒這回事一樣,都是一種否定的表現。又如春嬌與男友志明交往了三年,在訂婚的前夕,忽然志明變心了,母親知道春嬌十分愛志明,擔心她想不開,就好言安慰她,焉知春嬌說:“其實不結,也好,我一向也在擔心結婚後怎能家庭與事業兼顧……。”春嬌用“否定”的防衛方法來逃避現實的痛苦。

  許多人面對絕症,或親人的死亡,就常會本能地說“這不是真的”,用“否定”來逃避巨大的傷痛。其他如“眼不見為凈”、“掩耳盜鈴”,都是否定作用的表現。

  心理學家Lazarus在對即將動手術的病人所作的研究中發現,使用否認並堅持一些錯覺的人,會比那些堅持知道手術一切實情,精確估算愈後情形的人複原的好。因此,Lazarus認為“否認”(拒絕面對現實)和錯覺(對現象有錯誤的信念)對某些人在某些情況下是有益健康的。但Lazarus也指出,否認與錯覺並不是適用於每一種情況(例如,有些婦女拒絕承認她們的乳房有硬塊,可能是癌症的預兆而太遲去就醫)。不過在無能為力的情況時,否認與錯覺仍不失為有效的適應方式。

  退行regression

  退行是指個體在遭遇到挫折時,表現出其年齡所不應有之幼稚行為反應。是一種反成熟的倒退現象。例如,已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兒童,因母親生了弟妹或家中突遭變故,而表現出尿床、吸吮拇指、好哭、極端依賴等嬰幼兒時期的行為。

  根據勒溫等人的研究,認為二至五歲的兒童遭遇挫折而表現退回行為(regressive behavior)(簡稱“退行”),平均要比實際年齡倒退一年或一年半。退回行為不僅見於小孩,有時也發生於成人。例如,平常如有重大事情發生時,有時我們會大叫一聲“媽呀!”,或夫妻吵架,妻子跑回娘家向母親哭訴,都是退回行為。自從知道丈夫有了外遇之後,每當其夫要外出時,她就在地上大哭大叫,一直到丈夫答應不外出為止。有一女學生,自從被班上同學嘲笑後。每當要上學時,就會肚子痛而無法上學。有一教師在成長過程中被母親管教得十分嚴格,加上母親的蠻橫無理,令她對權威人物產生極大的恐懼,甚至到她成年後,雖然學有所長,但在權威人物面前,她就會變得毫無主張,就如在任教的學校,她是一位極受歡迎的教師,但校長每次約見她,卻總感到毫無自信;因為每次見她,她不但張皇失措,而且校長每要求她做任何事,她都說不會做,要求校長教她,並請求校長詳細告訴她如何做;所有表現,就像一個無知愚昧的小女孩。上述三例中的“在地上大哭大叫”、“肚子痛”、“極端依賴”,都是一種退回行為。

  當人長大成人後,本來應該運用成人的方法和態度來處理事情,但在某些情況中,由於某些原因,採用較幼稚的行為反應,並非不可。例如,做父親的在地上扮馬扮牛給孩子騎,做妻子的偶然向丈夫撒嬌等,偶然“倒退”,反而會給生活增添不少情趣與色彩。但如常常“退化”,使用較原始而幼稚的方法來應付困難,而已利用自己的退化行為來爭取別人的同情與照顧,用以避免面對現實的問題與痛苦,其退化就不僅是一種現象,而是一種心理癥狀了。

  潛抑

  在佛洛伊德精神分析中描述為心理防禦機制的一種表現,是指個體把意識中對立的或不能接受的衝動、欲望、想法、情感或痛苦經歷,不知不覺地壓制到潛意識中去,以至於當事人不能察覺或回憶,以避免痛苦。

  比如“俄狄浦斯情結”、偷窺衝動等與意識層面(包括社會道德等約束和信條)決然衝突的心理力量,不被意識接受無法進入意識層面活動,但他們仍然在潛意識層面有力活躍著,只不過是已經不能被意識覺察而已。

  在日常生活中,某些事情的發生,往往會觸發我一些感受,通常我們會作出自然與直接的表達,但在特別的情況,我們的反應會不尋常,基於各種原因,很可能我無意識地已將真正的感受作了壓抑。例如:丁校長是個汽車愛好者,惜車如命,太太常常取笑他簡直將自己的汽車當作了兒子。一天早上,當他在趕往教育局參加會議時,不幸發生了交通意外,他的車子被尾隨的客貨車碰撞了一下。當時丁校長只是下車隨便望望被撞毀的車尾部分,然後便冷靜地匆忙與對方交換通訊電話,在抄下對方的車牌後,就馬上開車駛往教育局,同時,再集中精神構思在會上個人要作的重要陳詞。在這事件中,由於撞車時是八點三十二分,二十八分鐘後會議就要開始,而重要的事情亦急待決定,丁校長一反常態的表現,只是因為他採用了潛抑防衛機制

自騙機制

  此類防衛機制含有自欺欺人的成分,也是一種消極性的行為反應。它含有反向作用,走向另一極端,邪派的會扮成極正派的,去瞞過自己和別人。合理化作用的,總會為自己找出些理由來自辯。抵消作用的,同合理化作用相似,但不單獨用理論來自衛,而是加上具體的運用。隔離、理想化及分裂等作用也是運用技巧的方法來欺騙自己或別人。以下六種,也是人們常運用的防衛方法。以下我們詳細闡明,明白了,可以協助我們瞭解自己或他人行為的背後動機。

  反向(reaction formation)

  當個體的欲望和動機,不為自己的意識或社會所接受時,唯恐自己會做出,乃將其壓抑至潛意識,並再以相反的行為表現在外顯行為上稱為反向。換言之,使用反向者,其所表現的外在行為,與其內在的動機是成反比的。在性質上,反向行為也是一種壓抑過程。例如:一位繼母根本不喜歡丈夫前妻所生之子,但恐遭人非議,乃以過分溺愛、放縱方式來表示自己很愛他。又如一位好吃糖,但被告誡吃糖會蛀牙,且不為媽媽所喜歡的女孩,每每與母親逛超市,總指著糖果對母親說:“不可以吃糖,吃糖會蛀牙,且媽媽不喜歡。”有一首歌,曲名叫做《我的心裡沒有他》,這首歌從頭到尾,都一直在強調“我的心裡只有你,沒有他,如果“你”也懂得一點“反向”防衛機制的話,你就該瞭解他的心裡到底有沒有“他”了。其他如我國“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故事與俗語“趕狗入窮巷”、“以退為進”都是反向的表現。 通常使用“反向”者,本身對於自己在使用此機制一無所知,而非“口蜜腹劍”、“笑裡藏刀”,或“假仙”刻意而為。

  反向行為,如使用適當,可幫助人在生活上之適應;但如過度使用,不斷壓抑自己心中的欲望或動機,且以相反的行為表現出來,輕者不敢面對自己,而活得很辛苦、很孤獨,過度使用將形成嚴重心理困擾。在很多精神病患者身上,常可見此種防衛機制被過度使用。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合理化,又稱文飾作用。是個體無意識地用似乎合理的解釋來為難以接受的情感,行為,動機辯護,以使其可以接受。這個理論有很著名的兩個案例,一個是酸葡萄心理----醜化失敗的動機。一個是甜檸檬心理-----美化被滿足的動機。

  當個體的動機未能實現或行為不能符合社會規範時,儘量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內心需要的理由,給自己的作為一個合理的解釋,以掩飾自己的過失,以減免焦慮的痛苦和維護自尊免受傷害,此種方法稱為“合理化”,換句話說,“合理化”就是製造“合理”的理由來解釋並遮掩自我的傷害。事實上,在人生的不同遭遇中,除了面對錯誤外,當我們遇到無法接受的挫折時,短暫的採用這種方法以減除內心的痛苦,避免心靈的崩潰,並無可厚非,有句話說:“得意時是儒家,失意時是道家”,就是一種適應生活的哲學。更何況在找尋合理”的理由時,也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不過,個人如常使用此機制,借各種托詞以維護自尊,則不免有文過飾非,欺騙別人也欺騙自己之嫌,終非解決問題之道。很多強迫型精神官能症(obsessive neurosis)和幻想型精神病(paranoid psychosis)患者就常使用此種方法來處理其心理問題。

  一般,“合理化”可分為三種方式:

  (1)酸葡萄(sour grapes)

  當自己所追求的東西因自己能力不夠而無法取得時,就加以貶抑和打擊,稱為酸葡萄。此機制是引申自伊索寓言(Aesop,s fab1e)里的一段故事,從前有一隻狐狸走進葡萄園中,看到架上長滿了成熟葡萄,它想吃,但因架子太高,跳了數次都摘不到,而無法吃到葡萄,它就說那些葡萄是酸的,它不想吃了。其實葡萄是甜的,它因吃不到,而說葡萄是酸的。在日常生活中像這樣的例子很多,例如,一個體育能力差的學生,說只有四肢發達的人,才會喜歡體育;容貌平凡的女子特別愛說“自古紅顏多薄命,“紅顏是禍水”;追不到女朋友的男孩說“這種女人品德不端、水性楊花,嫁給我,我都不要”。

  酸葡萄心理產生原因:

  1、生活中我們不乏那隻狐狸的境遇與心態,當受到挫折時,就找理由醜化得不到的東西。比如某學生沒有考上自己夢寐以求的名牌大學,而考取了一所一般大學,就在心裡說,沒考上名牌大學也好,那裡競爭激烈,說不定學習要拼命才能跟上趟,而在一般大學學習,說不定我輕輕鬆松地讀書就可名列前茅。又如一名普通幹部在競爭部門經理一職中落選了,心裡有失落感,悶悶不樂,後來忽然一想:職務越高,職責越重,當個平民百姓可以逍遙自在,還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鑽研業務。這一來他情緒很快恢復常態,不再煩惱。

  2、“酸葡萄心理”是因為自己真正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產生挫折感時,為瞭解除內心不安,編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緊張,減輕壓力,使自己從不滿、不安等消極心理狀態中解脫出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

  3、“百年人生,逆境十之八九”。心理防衛功能的確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生活、適應社會,然而沉溺其間對心理生活卻有顯著的副作用。比如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總是尋 酸葡萄心理和甜檸檬心理找理由為其受到的侮辱或遇到的不公待遇開脫,這就活得太窩囊,可悲可嘆了。

  4、心理學把個體所追求的目標受到阻礙而無法實現時,以貶低原有目標來沖淡內心欲望,減輕焦慮情緒的行為稱之為“酸葡萄心理”。生活中常常可以見到這類行為,當個體所追求的目標受到阻礙而無法實現時,為了保護自己的價值不受外界威脅,維護心理的平衡,當事人會強調自己既得的利益,淡化原來目標的結果,以減輕失望和痛苦。這種心理反應被稱為“甜檸檬心理”。

  5、就像狐狸找不到可口的食物,卻找到一隻酸檸檬,於是自我安慰道:“這檸檬正合我的口味,我就喜歡吃酸的”。考試失利就說早工作早掙錢,真考上了經濟上就虧大了。 酸葡萄心理和甜檸檬心理都是在個體遭受挫折,無法達到目標,不能滿足願望,為減輕痛苦和緊張,保護自尊而採取的心理防禦作用,為自己找理由辯護,自圓其說。

  6、從心理健康的角度看有一定意義,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起到緩解消極情緒的作用。但真正應付挫折不能只停留在自圓其說。當情緒穩定後,應該冷靜的、客觀的分析達不到目標的原因,重新選擇目標,或改進努力方式。

  (2)甜檸檬(sweet lemon)

  與酸葡萄相反的,另一種自衛機制是甜檸檬,此方法是指企圖說服自己和別人,自己所做成或擁有的已是最佳的抉擇。上述伊索寓言里所說的那隻狐狸,後來走到檸檬樹旁,因肚子餓了,就摘擰檬充饑,而且邊吃邊說檸檬是甜的,其實擰檬味道是酸澀的。引申到我們面對生活中所發生的一些不如意的事,有時我們也會像這隻狐狸一樣,努力去強調事情美好的一面,以減少內心的失望和病苦。如,娶了姿色平平的妻子,說她有內在美;嫁給木吶寡言的丈夫,說他忠厚老實;孩子資質平庸,說他“傻人有傻福”。這種“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知足常樂”的心態,有時適當地運用,能協助我們接受現實,但這種方法,如過分使用,會妨礙我們去追求生活的進步。

  (3)推諉

  此種自衛機制是指將個人的缺點或失敗,推諉於其他理由,找人擔帶其過錯,個人心靈之平靜。例如,學生考試失敗,不願承認是自己準備不足,而說老師教得不好、老師評捲不公或說考題超出範圍;戰敗的將軍不願承認戰敗是因自己策略運用錯誤,而說是“天亡我也,非戰之過”。打人說是自衛;喜歡應酬、飲酒作樂,說是為了生意或工作在聯絡感情;球賽輸了,說場地不好,裁判不公;老師體罰學生,說“愛之深,責之切。這些都是一種推諉用。有一句臺灣俚語:“不會划船說溪窄。”很傳神地表現推諉作用。

  儀式抵消(ritual and undoing)

  無論人有意或無意犯錯,都會感到不安,尤其是當事情牽連他人,令他人無辜受傷害和損失時,的確會很內疚和自責,倘若我們用象徵式的事情和行動來嘗試抵消已經發生的不愉快事件,以減輕心理上的罪惡感,這種方式,稱為儀式與抵消。例如:一位有了外遇的丈夫,買轎車、送鑽戒給妻子來消除心中的罪惡感,並且以這個行動來證明他是個盡責的丈夫;又如:一位工作繁忙無暇陪孩子的父親,提供孩子最好的物質來消除心中愧疚感,並目似這個行動來證明他是照顧孩子的。另外新年時節,打破東西說“歲歲平安”也是一樣,都是採用“儀式與抵消”的防衛機制

  有些心理疾病,是由此機制的過度使用而造成。有一因自衛不慎殺死人的中年婦人,患有強迫洗手症(每天洗手二十多次,且每次洗手時間長達二十多分鐘,其手部皮膚近乎潰爛)。後經心理治療,發現其強迫洗手症是來自乾她的不慎殺人所引發的罪惡感。她認為她的雙手沾滿血腥,是污穢骯髒的,因此,她無法控制自己不斷想洗手的念頭與行為(事實上她想洗去的是自己的內疚),她以洗手來減輕內心的罪惡感。

  隔離(isolation)

  所謂“隔離”是把部分的事實從意識境界中加以隔離,不讓自己意識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最常被隔離的是與事實相關的個人感覺部分,因為此種感覺易引起焦慮與不安。如人死了,不說死掉而用“仙逝”、“長眠”、“歸天”,或“去蘇州賣鴨蛋”,個體在感覺上就不會因“死”的感覺而悲傷或有不祥的感覺。又如:談戀愛的男女,為減少肉麻的感覺,不說“我愛你”,而改用“I 1ove you”代替。另外有人把“廁所”說成“上一號”或“去唱歌”,也是一種隔離。“隔離”是把“觀念”與“感覺”分開,很多精神病患者常有此現象;因此,在心理治療過程當中,心理治療者常註意觀察病人使用“隔離”的情形,以發現、發掘問題癥結之所在,而進行治療工作。

  理想化(idealization)

  在理想化過程中,當事人往往對某些人或某些事與物作了過高的評價。這種高估的態度,很容易將事實的真相扭曲和美化,以致脫離了現實。例如:方老師常常在朋友面前稱贊自己的女朋友盈盈如何貌若天仙,以致大家都渴望早日可以見見他口中的美人。在上周日大伙兒一同去旅行時,方老師手拖著一位又矮又瘦,相貌極為平凡的女士出現了。當他熱烈地向眾人介紹那女士就是盈盈時,每個人都失望了。在這事件中,方老師是將自己的女朋友理想化了。

  分裂

  有些人在生活中的行為表現,時常出現矛盾與不協調的情況。且有時在同一時期,在不同的環境或生活範疇,會有十分相反的行為出現。在心理分析中,我們可以說他們是將意識割裂為二,在採用分裂防衛機制。例如:富甲一方的田先生不但是一位社會知名的慈善家,他的妻子和三位早已成材的兒女,都常常在朋友面前稱贊他是一位難得的慈父,品德情操,都令他們景仰。但是,在他的工作中,他對自己的下屬卻十分苛刻,冷酷無情,為此人人都批評他是刻薄成家的。至於在商場上,他更加是投機取巧,唯利是圖,也絕無道義可言。田先生並非虛偽,只是他在生活中採取了分裂保衛機制。

攻擊機制

  人心裡產生不愉快時,但又不能向對象直接發泄,便會利用轉移作用,向其他對象以直接或間接的攻擊方式發泄,或把自己的不是轉嫁到別人身上,並判斷他人的對錯。這類防衛機制有兩種方式——轉移和投射。

  轉移(displacement

  轉移是指原先對某些對象的情感、欲望或態度,因某種原因,(如不合社會規範或具有危險性或不為自我意識所允許等)無法向其對象直接表現,而把它轉移到一個較安全、較為大家所接受的對象身上,以減輕自己心理上的焦慮。例如:有位被上司責備的先生回家後因情緒不佳,就借題發揮罵了太太一頓,而做太太的莫名其妙挨了丈夫罵,心裡不愉快,剛好好小孩孩在旁邊吵,就順手給了他一巴掌,兒子平白無故挨了巴掌,滿腔怒火地走開,正好遇上家中小黑狗向他走來,就順勢踢了小黑狗一腳,這些都是轉移的例子。其他如:“打狗看主人”、“愛屋及烏”、“不看僧面看佛面”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等,都是轉移的例子。 轉移不一定只出現在負面的感受上(如憎惡、憤怒等),有時正面的感受(如喜愛等)我們也會作出同樣的處理。例如:一位結婚多年,膝下尤虛的老師,將其全部心力用於關懷他的學生,就是正面轉移的例子。轉移的目標有時也會有類似的情形發生。例如:一個無故被責怪的學生說,“所有的老師都是不明事理的”;一個無故挨警察責打的人說,“凡是警察都是壞人”。

  轉移有多種,有替代性對象(或目標)的轉移、替代性方法的轉移、情緒的轉移。例如:有一對夫婦因感情不睦而協議離婚。離婚後一女一子歸父親扶養,但父親因工作關係,將其子女寄養在臺灣南部祖父母家中。祖父母對待男孩的態度非常嚴格苛刻,常常無緣無故地打他,而對女孩則完全不一樣,疼愛有加。致使男孩心中不平而離家出走,後經其父尋回但仍寄居在祖父母家中,但回到祖父母家中後,男孩即開始出現破壞家中物品,且割破自己衣物、自殘等行為。後經家族治療,始發現其祖父母對男孩的母親堅持離婚致使家庭破裂,心生不滿,而在不知不覺間將不滿之情緒發泄到長得像母親的男孩身上。此例中,祖父母使用了替代對象的轉移討(如祖父母將對男孩的母親之不滿移至男孩身上),情緒性的轉移(如祖父母嚴格苛刻地對待男孩),而男孩則使用了替代性方法的轉移(如以自殘之內向攻擊來達到直接攻擊的目的)。在精神分析治療學派中,治療者和當事人間的關係是一種移情關係(transference),此移情關係是精神分析治療學派的核心。意指當事人將過去潛意識中的正向情感、負向情感和幻想轉移到治療者身上,此種移情關係也是轉移作用的一種。而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人也有轉移的情形產生。事實上,轉移使用得當,對社會及對個人都有益。例如:中年喪子的婦人,將其心力轉移於照顧孤兒院的孤兒。但有些如戰場上計程車兵,因受不了戰爭的殘酷,眼見自己同伴一個一個倒下,而轉移成生理失明一一、癥狀;或有些人在生活中受到不公的待遇,被激起報複、仇恨的心將其偏激心態移轉至一無辜的人。例如有一則發生在美國社會的真實新聞,說有一個失戀的青年人,因其女友棄他而去,心生怨恨,便以殺人泄恨,在其被逮捕前連殺了十多位與其女友相似的人。總之,轉移,應用得當,對己、對人、對社會都會有幫助,否則易造成傷害。

  投射projection

  精神分析學者認為投射是個體自我對抗超我時,為減除內心罪惡感所使用的一種防衛方式。所謂“投射”是指把自己的性格、態度、動機或欲望,“投射”到別人身上。有一首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及莊子與惠施《臨淵羡魚》的故事,都是投射的例子。

  弗洛伊德於1894年提此概念,用以分析及瞭解“說者的內心世界”。著名的羅沙克人格測驗就是以墨汁投射圖來分析人的內心所思所想,其他投法如,主題統覺測驗、文章完成測驗、繪圖挫折測驗等皆屬之。

  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投射”的情形也很普遍,亦是人際交往的一種方法。不過在防衛機制上,“投射”含有一種特殊的涵義,即個體將自己的某種罪惡念頭,或有某種惡習,反向指斥別人有這種念頭或惡習;或者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性格、特征、態度、意念和欲望轉移到別人身上,指責別人這種性格的惡劣及批評別人這種態度和意念的不當。投射能讓我們利用別人作為自己的“代罪羔羊”,使我們逃避本該面對的責任。例如:一個在潛意識裡對自己女秘書有非分之想的上司,卻推說她在勾引他,如一個工作餘暇以看色情影片和尋花問柳以排遣時間的人,每逢與人交談則,他總是在批評同事閑談時離不了色情與女人,令他十分厭惡,其他如“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都是一種投射的表現。此種機制可以保護個人內心得以安寧,但會影響個體對事情的正確觀察和判斷能力,並易造成人際關係上的問題,對個人缺乏建設性的功能,例如:有些不良少年,別人無意中看他一眼,他就動手打人,認為別人瞧不起他,這都是投射因素使然。患有妄想迫害症(Paranoid一psychosis)的病人,亦多採用此機制,他內心憎恨別人,卻疑神疑鬼,無中生有他說別人要殺害他。

代替機制

  代替性防衛機制是用另一樣事物去代替自己的缺陷,以減輕缺陷的痛苦。這種代替物有時是一種幻想,因為現實上得不到實體的滿足,他便以幻想在想像世界中得到滿足,有時用另一種物件去補償他因缺陷而受到的挫折。這類防衛機制分幻想型和補償型兩種。

  幻想(fantasy)

  當人無法處理現實生活中的困難,或是無法忍受一些情緒的困擾時,將自己暫時離開現實,在幻想的世界中得到內心的平靜和達到在現實生活中無法經歷的滿足,稱為“幻想”。與常說的“白日夢”相似,例如,工人柯金上班時,被領班無理地罵了一頓,十分憤怒,但位居人下,無法可施,同家途中,他買了一張愛國獎券,吃飯時與大太閑談時說:“如果中了獎,他要自己開間工廠,重金將領班請來,然後給他顏色看,令他受辱……”談著談著,柯金輕鬆多了,他用的方法就是“幻想”。意義治療法創立者弗蘭克爾,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集中營待了四年之久,他發現能從集中營活著出來的人,與其是否年輕力壯無多大關係,最主要的是對未來有“憧憬”(亦即以幻想未來遠景,來支持自己忍受目前的苦難)。 幻想是一種想像作用,是幼兒必經的生活過程。很多心理學家認為個體所幻想的內容與學習經驗有關(隨著學習經驗的增加而有不同的內容),例如,兒童時期的幻想偏向於玩具的獲得與游戲的滿足,而青春期少年則偏向英雄式的崇拜。一般而言,凡性情孤僻有退卻傾向者,平常又少有自我表達機會,易以幻想解除其焦慮與痛苦。

  幻想可以是一種使生活愉快的活動(很多文學、藝術創作都源自幻想中),也可能有破壞性的力量(當幻想取代了實際的行動時)。幻想可以說是一種思維上的退化。因為在幻想世界中,可以不必按照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與邏輯思維來處理問題。可依個體的需求,天馬行空,自行編撰。

  幻想使人暫時脫離現實,使個人情緒獲得緩和,但幻想並不能解決現實問題,人必須鼓起勇氣面對現實,並剋服困難,才能解決問題。否則經常沉灑於幻想中,而使“現實”與“幻想”混淆不清時,會顯現出歇斯底裡(hysterical neurosis)與誇大妄想(grandeur delusion)般的癥狀。如,有一位學校臨時約聘的技工,最近因參加技術檢驗考試,沒有通過,而較之同時一起被學校約聘的其他兩位技工,不但通過考試並被學校改聘為正式技職,使他的心理上受到了很大的挫折,再加上其女友也因他沒有通過考試,認為他沒有前途而與他分手,在這種雙重打擊下,最近他開始語無倫次,到處說他已被校長聘為總務主任,並以總務主任自居,要求學校總務處的工作人員聽從他的指示。這位技工所顯現出來的行為,即是因為他在無法改變現實環境下,憑藉著個人的想像力改變了他腦子中的現實(把幻想當成是真事)以維持其心理的平靜,而形成了誇大妄想症。

  補償(compensation

  “補償”一詞,首先出現於阿德勒心理學中。阿德勒認為每個人天生都有一些自卑感(inferiority)(來自小時候,自覺別人永遠比自己高大強壯,所產生的自卑),而此種自卑感覺使個體產生“追求卓越”(striving for superiority)的需要,而為滿足個人“追求卓越”的需求,個體乃借“補償”方式來力求剋服個人的缺陷。我們使用何種補償方式來剋服我們獨有的“自卑感”,便構成我們獨特的人格類型。因此阿德勒主張,欲瞭解人類的行為,根本上必須掌握兩個基本的觀念一一自卑感和補償。

  當個體因本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致使目的不能達成時,改以其他方式來彌補這些缺陷,以減輕其焦慮,建立其自尊心,稱為補償。就作用而言,補償可分為消極性的補償與積極性的補償。所謂消極性的補償,是指個體所使用來彌補缺陷的方法,對個體本身沒有帶來幫助,有時甚或帶來更大的傷害。例如,一個事業失敗的人,整日沉溺於酒精中而無法自拔;一個想減肥的人,一遇到不如意的事,就以暴飲暴食來減輕其挫折;一個被同學排斥的學生,參加不良幫派組織以取得幫派分子的接納;一個得不到正向註意與關懷的孩子,發展負面的行為以獲得他人的註意。另一種積極性的補償,運用得當,會帶給我們人生一些好的轉變。所謂積極性的補償是指以合宜的方法來彌補其缺陷。例如,一個相貌平庸的女學生,致力於學問上的追求,而贏得別人的重視;前聯邦德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立許多慈善救濟組織,也特別成立對猶大人救濟的組織,以彌補次大戰時希特勒政府對世界的浩劫和殺害猶太人的內疚;古希臘的演說家笛莫斯安思,為了剋服的口吃,而將石子含在口中作練習,以使他的發音更正確,結果他不但剋服口吃的缺陷,還成為名演說家與辯論家;有位美國總統的第一夫人曾說,她年輕時,容貌不美,轉而致力於培養內在美,去追求成就感,才能有今天的成就。以上這些例子,和我們常說的。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句話的涵義是一樣的,都是成功的補償。 除了上述兩種補償,另有一種補償方式,稱為“過度補償”(over,Compensation),指個人否認其失敗或某一方面的缺點不可剋服性而加倍努力,企圖予以剋服,結果反而超過了一般正常的程度。例如,有一個在學校被人嘲笑為“男人婆”的女老師,為了向別人證明,她是個有“女人味”的女人,就大量的購買各種名牌化妝品、名牌服飾,把自己打扮的花枝招展,每天一套新衣服,一反往昔襯衫、牛仔褲的打扮。她的改變,為她贏得了他人的贊美,但也因而造成她入不敷出的經濟窘狀,而她在缺錢又想維持被贊美的形象,在百貨公司行竊時,被當場逮住,移送法辦,斷送了她美好前途。補償具有一種向後拉(補救)以防向前倒(失敗、障礙)的功效,對個體之心理及行為而言,頗有裨益;然使用錯誤補償方式則有害而無益了。上述女老師的例子,就是一個很好證明。綜合上述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發現在不完美的人生里,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會使用補償方法來剋服缺陷,唯一差別在有人因生理上缺陷(如姿色平庸的女學生),有人因心理上缺陷(如怕別人懷疑她沒有女人味的女老師),有人因社會性缺陷(如事業失敗的人),有人因過錯上的缺陷(如造成二次大戰浩劫的人其心理之內疚),而使用各種不同的補償方式。

建設機制

  在防衛機制中較好的一類,是向好的方面去做補償,是屬於建設性的,它可分為認同和升華兩種類型。

  認同(identification)

  在人生中,每個人都有一些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完成,而其中主要的一項就是完成“認同”的歷程。“認同”始於兒童至青少年期成為主要發展任務。兒童用來學習社會團體態度與習慣,青少年用來找尋自我、肯定自我。因此心理學家們一致認為“認同”是協助人格發展的重要方法。但精神分析學派的說法,“認同”雖是兒童學習性別角色所必須,如使用不當也可能成為一種防衛反應。“認同”意指個體向比自己地位或成就高的人的認同,以消除個體在現實生活中因無法獲得成功或滿足時,而產生的挫折所帶來的焦慮。就定義來說,認同可藉由心理上分享他人的成功,以為個人帶來不易得到的滿足或增強個人的自信。例如:一位物理系學生留了鬍子,是因為他十分仰慕系中一位名教授,而該教授的“註冊商標”就是他很有性格的鬍子,此學生以留鬍子的方式向教授認同。其他如“狐假虎威”“東施效顰”都是認同的例子。 認同有時也可能認同一個組織。例如:一個自幼失學的人,加入某學術研究團體成為該團體的榮譽會員,並且不斷向人誇耀他在該團體的重要性。

  升華sublimation

  升華一詞是弗洛伊德最早使用的,他認為將一些本能的行動如饑餓、性欲或攻擊的內驅力轉移到一些自己或社會所接納的範圍時,就是“升華”。例如:有打人衝動的人,借鍛煉拳擊或摔跤等方式來滿足;喜歡罵人,以成為評論家來滿足自己;想殺人,以“外科醫師”或“屠夫”(殺豬、殺牛)工作為職業來滿足自我本能的衝動。上述例子都是一種升華作用。一生命運多命運多舛的西漢文史學家司馬遷,因仗義執言,得罪當朝皇帝,被判處宮刑,在獄里,他撰寫了《史記》。《少年維特的煩惱》作者歌德,失戀時創作了此一書,他們都是悲惱中之堅強者,將自己的“憂情”升華,為後世開創一個壯觀偉麗的文史境界。 弗洛伊德之女,安娜·弗洛伊德(Freud,A。)於1936年發表《自我與心理防衛機制》一書,並於書中將防衛分成十種類型。她認為其中九種防衛常見於神經質的成人與正常的兒童,唯“升華”不管在成人或兒童,都是正常健康的。

  升華是一種很有建設性的心理作用,也是維護心理健康的必需品,如果沒有它將一些本能衝動或生活挫折中的不滿怨憤轉化為有益世人的行動,這世界將增加許多不幸的人。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6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苏青荇,刘维燎,nonameh,陈cc,上任鹅陈.

評論(共3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心理防禦機制"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刘慎思 (討論 | 貢獻) 在 2017年2月7日 13:34 發表

感覺文章不完整

回複評論
刘维燎 (討論 | 貢獻) 在 2017年2月7日 17:43 發表

刘慎思 (討論 | 貢獻) 在 2017年2月7日 13:34 發表

感覺文章不完整

已經儘力補充完善條目,MBA智庫是人人可以參與編輯的,歡迎註冊加入我們!

回複評論
难山骨堆 (討論 | 貢獻) 在 2017年2月7日 21:12 發表

66666 但表示有點看不懂,嘻嘻,畢竟我才初三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