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內驅力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內驅力

  內驅力是指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或緊張狀態,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

內驅力的內容

  關於內驅力,瑞士著名哲學家,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榮格,將其與集體無意識聯繫起來,他始終強調集體無意識是建立在集體觀念的基礎上的,並以“生命驅力”為前提。其實內驅力就是個體在環境和自我交流的過程中產生的,具有驅動效應的,給個體以積極暗示的生物信號。其實質是一種無意識力量,源於最原始的,積累了整個歷史經驗的心理體驗在人腦中的反映。企業內部各種技術創新動力要 應對經濟危機中,政府部門採取各種舉措在儘快穩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種推動力。主要動力要素包定經濟、恢復生產的同時,也著力培育危機後經濟括企業家意識、企業研究開發投入、企業創新管理競爭力。早期綜合型激勵理論之一。創始人為德國心理學家K.勒溫。這種理論用函數關係表示即:B=f(P,E)B表示個人行為的方向和向量,P表示個人內部驅動力,E表示環境刺激。公式說明,外部環境的刺激和內部驅動力的乘積決定人的行為方向。

內驅力和誘因

  內驅力指在有機體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推動力,是一種內部刺激。有機體會產生各種需要,當需要沒得到滿足時,有機體會產生內驅力,內驅力引起反應,反應導致需要的滿足。例如,當攝食需要出現時,內驅力會驅使有機體表現出攝食行為以滿足這種生理需要,隨著攝食需要的滿足,內驅力降低,攝食行為也就停止了。內驅力和需要基本上是同義的,經常被替換使用。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需要指的是主體感受,而內驅力所表現的是作用於行為的刺激。內驅力的作用可以通過行為強度來測量,它本身也可以通過一些外界手段來操縱,因而動機的實驗研究中一般都用內驅力的概念。

  誘因指能滿足有機體需要的物體、情境或活動,是有機體趨向或迴避的目標。滿足有機體需要的誘因是後天通過個體經驗而逐步形成的。例如,同樣的攝食需要,有的人會去吃米飯,有的人會去吃面點;同樣為滿足自尊的需要,有的學生通過取得很好的學習成績來獲得同學的尊重,有的學生則通過講究穿戴來吸引同學的註意。當有機體在個體活動中把自己的各種需要與能滿足其需要的物體、情境聯繫在一起,這些物體就成為行為的目標。誘因和目標是基本上是同義的。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8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寒曦.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內驅力"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