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37个条目

人際智能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人際智能

  人際智能是指善於察覺他人的情緒、氣質動機和技能方面的差異,體會他人的感覺,辨別不同人際關係的暗示以及對這些暗示做出適當反應的能力。由美國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首次提出多元智能理論中的一個概念。[1]

人際智能的文化因素[2]

  人際智能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較大,對於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其人際智能的表現形式可能並不相同甚至有很大差異。我們很容易理解,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他們的空間智能或身體智能——動覺智能形式很易於統一,並易於作出比較,而他們的人際智能卻很難用同一個標準來加以比較或評價。對此,加德納給出了這樣的解釋,他認為人際智能的本質是在各種文化中的符號化,各種文化又都有其自己的符號系統,有其自己解釋經驗的手段。所以,不同文化社會中的人際智能是不好比較的,有的甚至是異國人所難以明白的。人際智能在某種環境里是病態的現象到了另一種環境里則可能成了正常的。所以,當我們身處異鄉時,熟悉當地的這些符號系統及其解釋經驗的手段對我們建立與當地人之間的良好關係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也是你在異國他鄉獲取成功的重要條件。

人際智能的發展[2]

  人格認知的發展過程分為好多個步驟或階段,在各個步驟上都有可能找出某些對人際智能的發展十分關鍵的因素。

  1. 幼兒

  幼兒在2~5歲期間能夠用符號稱呼自己或別人,並談及自己的經驗。符號運用的出現,對人格智能的發展來說有著很深的意義。在這一階段,幼兒主要是通過認識其他個體來認識自己的。換言之,這個時期的兒童不得不特別註意別人的情況, 以作為瞭解自己情況的線索。

  2.學齡兒童

  這個年齡的兒童逐漸成為一個極其社會化的受規範控制的人--成為極想在所生活群體中的一名模範成員。

  3.兒童中期

  在入學後到青春期開始的這五年期間是兒童的中期階段。兒童在這一時期繼續有一種朝向更大社會敏感性的傾向。他對別人的動機不斷地敏感起來,對自己的能力與不足之處也日益有了充分的感覺。兒童開始更多地考慮友誼關係,他會為保持一種人際關係而作很大的努力。他還會花上大量的力氣去鞏固自己在友誼圈子裡的地位。

  4.青春期

  青春期的少年對自己與對別人都有了較為成熟的認識。同時,許多文化中的兒童在青春期都發生了一種十分關鍵的事件:產生了本體感(自我感)。這時的個體開始按照自己的情感與熱情對事物進行評價,並能夠依其所處社會的群體需要以及依照這種群體對他本人的特殊期望來行事。

  5.成熟的自我感

  首先應該指出的是:這一階段是一個繼續發展的過程,這種發展過程的終極目標是形成一個高度成熟的並充分與其他個體相區分的自我。達到這種程度的人對自己和所處的社會都有很深的理解,他們既能正確地認識到人類的薄弱點,又能激勵自己周圍的人去投入豐富的生活。

人際智能的培養與評估[2]

  (一)培養

  人際智能的培養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進行的一個長期的教育和學習過程。以下是在班級環境中培養和增強學生人際智能的一些方法。

  1.讓學生學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現在在校的中小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他們_般都有很強的自我意識,然而卻缺乏體察別人情緒和意向的能力。教師可以安排一些活動,如:讓某個學生經歷某一事件,然後讓其他同學談談這個同學可能有的感受,最後再讓這個同學自己來談談親身的感受。教師可以對談得比較準確的同學給予鼓勵,並作簡要的點評。這樣,讓學生們試著去瞭解他身邊的人,並願意去瞭解他人。

  2.讓學生在合作中鍛煉與他人相處的能力。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幾乎每一門課程都可以採用一些集體性的活動來學習。如對某一問題進行小組討論,組成課外學習小組等等。在這些活動中,主要是要培養他們如何與同伴,進而與他人進行交流的能力, 以及如何理解和正確對待他人與自己不同的態度。在合作中培養他們的人際智能,是為了讓他們將來更好地與他人合作。

  培養人際智能的方法主要是從學會理解別人和學會與他人合作兩方面進行。只有理解他人,才有可能與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只有與他人合作,才有可能培養起優秀的人際智能。

  (二)評估

  據作者目前所查閱的參考文獻, 目前還沒有針對人際智能的標準化測驗量表,只出現在一些人格測驗中有專門的測題用於評估個體處理人際關係的方式和能力,如著名的卡特爾16種人格測驗問卷中有關於被試合群性的評量。鑒於人際智能的表現形式較為外顯,所以用於鑒定個體(目前主要是針對學生)的人際智能的簡易問卷已經有相當的數量,這些簡易問卷通常是由一些描述性的句子項目所組成,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所符合項目的多少來判斷人際智能的水平。

參考文獻

  1. 謝娜,羅俊.基於人際智能理論的教師職責與角色定位(A).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09,4:30
  2. 2.0 2.1 2.2 李皓,金瑜.人際智能助你邁向成功人生(A).上海教育.2003,05b.32~33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人際智能"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