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協調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 自我協調(Self-coordination)
目錄 |
自我協調是個體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調整,理順自己的心理情緒和行為方式,改善自己和他人、群體及各種社會情境的關係,實現自我心理平衡,達到奮發向上,樂觀進取。
自我協調的途徑[1]
自我協調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如在成績和勝利面前,在受挫折和失敗後,在進入社交場合之時,個體修整自己心緒,儀錶和舉止,以建立自己的形象;在人際關係中,可通過傾談、稱贊、附議、慷慨相助、恪守信用等小達到揚他人之長,增強他人的事業心、責任感與信任感;以及“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所確定的自我防衛的正確做法,等等,都是進行自我協調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在所有這些方式方法中,主要是規定適度的自我心理行為標準,調整心理距離,修整自我形象,進一步認識和履行自己的社會角色責任。
- 1.規定適度的自我心理行為標準
個體的每一具體的行為,都會造成一定的外部結果,同時也會引起自我評價的反應。但外部結果與自我評價的反應,常常處於不一致的狀態中。造成這種不一致狀態的因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自我心理行為標準的水準問題。如果自我評價的水準偏高,就容易引起挫折感,如果自我評價的水準偏低,則容易造成盲目滿足感。這兩種情況,都無法達到自我心理平衡,也不利於個人進步和社會發展。
如何規定適度的自我心理行為標準呢?應從以下三方面來考慮:
第一,個體在社會生活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
第二,社會環境因素及其客觀要求;
第三,個體和群體的互動作用及可能達到的效果。
對以上三個方面,實事求是地進行質與量的分析,從它們的有機結合中把握“適度',就能規定自我心理和行為的適度標準。
- 2.調整心理距離
根據自我心理行為的適度標準,調整心理距離,是達到自我認知與自我評價平衡的重要條件。它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調整自我心理距離。一是調整主我與客我的心理距離。從主我來講,就是要做到主觀的願望,要求符合客觀實際:從客我來講,就是要表裡一致、言行一致,說到做到。這樣才能實現主我與客我的辯證統一。二是調整現實的自我與過去的自我,將來的自我的心理距離。現實的自我應當是對過去自我的揚棄,因此,過去的自我在心理素質和行為方式中的優點應該在現實的自我中得到發揚,將來的自我應當是現實的自我的合理髮展,在現實的自我與將來的自我之間,必須有一條由此達彼的橋梁。
第二,調整社會心理距離。調整社會心理距離也就是調整個體與他人、群體的心理距離。“十人生九品”這一民諺正形象地說明每一個人的品格和心理行為是不一樣的,而且個體的心理行為,有些易理解,有些不易理解或不容易為他人一下子理解。如果不容易或不為他人理解時,就容易產生社會心理距離。社會心理距離一經產生,自我就要進行調適:或積極疏導,或適度順應。如果阻力來自對方(群體、他人),那麼個體在弄清緣由的基礎上進行積極勸導,熱情關註而達到社會心理平衡,如果結症在己方(個體),那麼個體就必須在群體規範的約束下,進行主動的順應,積極投入而達到個體與群體的同一性。只要個體深入群體之中,瞭解群體的願望、要求及其切身利益,並尊重群體,相信群體,依靠群體,和群體打成一片,真心實意地為群體謀利益,那麼個體和群體的心理距離就立刻縮短了。
- 3.正確處理自我抱負與客觀現實的關係
無論調整自我心理距離,還是調整個體和群體的心理距離,都必須正確處理好自我抱負與客觀現實的關係。所謂自我抱負,就是個體持久的社會心理定向和行為取向,就是個體的定期目標。人們的自我抱負同人們的社會心理行為是伴隨發生的,如同人的社會心理行為必然方社會情境所決定的一樣,人的自我抱負不能不受社會客觀現實所制約。但人的自我抱負同一定的社會心理行為相結合,則可以改變社會客觀現實。在如何處理自我抱負與客觀現實的關係上,要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高抱負與現實性。抱負應從現實出發而又高於現實,但並不是越高越好,一旦高出了現實可能性,就會變成虛幻的泡影。實踐起來,必然是“拼消耗”傷元氣,為害甚大。科學的抱負,是客觀必然性和現實可能性的統一。
第二,低抱負與理想性。低抱負也不利於調動個體的心理情緒和行為的積極性,抱負低,胸無大志,得過且過,坐失機遇,談何進取。抱負就是理想,合理的抱負就是合理的嚮往與行動追求。
第三,中庸與追求。“上游最辛苦,下游打屁股,中游最舒服”抱負不高不低,平平庸庸,這種抱負不符合產追求”的精神,抱負只要高得合理,經過奮鬥可以實現,就應該執著地追求。所以,正確的抱負同客觀現實相結合,就能調整好個體的心理情緒與行為方式,改善個體在群體中的形象,履行個體的社會職責,實現自我心理平衡。
第四,提高自我協調的素質。人活在世上,生活並不平靜。在社會生活中的確有很多事情不如人意,都會引起人們的心理變化,然而這並非說它不可以控制。在各種複雜環境中,人們要加強心理適應和心理平衡,以達到自我協調.這樣,人們就必須提高適應自我協調的素質。為此,每一個體要能自我接受。接受現實,這是人們達到新的心理平衡的第一步。要做人,首先就得承擔責任。從自我意識的觀點看,個人自己的心理行為對誰負責?這是十分重要的問題。如果自我為了臂自己辯護,把自己的不幸解釋為命運不好,那便是唯心地屈從於事變;如果自己承擔一定責任,就能較正確地分析自我,認清客觀,這才是一種自我負責的表現。同時,自我期望要適度。人的很多焦慮、痛苦或過錯,歸因自我欲望太多、太強烈。此外,人們要學會自我忍耐或自我剋制。人不一定在什麼時候都要爭強好勝,當自己氣憤時,不妨剋制忍讓,正是“和為貴”、“忍讓能得三分情”。適當調適,以求心理健康。
自我協調的種類及對應的解決方式[2]
自我協調包括不良情緒的協調與消沉情緒的協調。
- (一)不良情緒協調的方法
1.挖掘自我潛能,剋服不良情緒
作為領導者,就是面對困難、解決困難,從而實現領導目標。在遇到不順利的情況、遭到不公正的對待、事業遇到困難時,不要抱怨,不要消沉,不要悲傷,而應以樂觀、寬容的心態看待。這裡特別註意兩點:一是在工作中,目標值不要太高,提出的口號不要過頭。這樣的情況下,領導者可以減少因壓力帶來的不良情緒。同時領導者可適當採取迴避、緩解、轉移、冷化的辦法,將矛盾和問題暫時擱置,待條件成熟時再解決。二是在困難中,要相信自己,善於挖掘自己的潛能。每個人的智慧往往是在重大考驗面前發揮出來的,有種說法叫“急中生智”,就是指人的潛能在緊急情況中往往爆發出來。因而,我們有時候會發現在工作中似乎已想盡了辦法,卻不知道人的潛能是巨大的,只要執著追求,鍥而不捨,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2.事情從好壞兩面看,多為對方著想
在工作中遇到困難和問題時,要善於尋找光明面,挖掘積極的因素;要有樂觀向上的心態,勇於面對現實,以平常心對待已發生的事情。在方法k要註意兩點,一是要善於從正反兩方面觀察問題,在困難和問題嚴峻時,也許就隱藏著解決問題的契機;二是領導者遇事多站在對方的立場、對方的角度進行思考,仔細考慮對方的想法、理由、處境和難處。領導者要有多為他人著想的心態,這樣就會給予對方理解、諒解和同情,也許就在這理解和同情中,找到瞭解決問題的辦法,排解了不良隋緒。
- (二)消沉情緒協調的方法
領導者消沉情緒的產生往往是固執地拒絕別人的經驗,囿於狹窄的信息渠道,最終發現自己對變化的世界感到深深的無奈心理的反映。而有效擺脫和調整消沉情緒,應該掌握以下方法。
1.培養積極健康的心理
培養積極健康的心理,有助於人們心情愉快,對客觀事物保持濃厚的興趣,以減輕心理疲勞,保持足夠的心理活力,從而激發其奮發向上的情緒,剋服消沉情緒。培養積極健康的心理,要註意以下幾點:一是培養開放心理。培養開放心理具有對新事物的充分敏感,樂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欣賞並接受別人的感情;二是培養成就心理。培養成就心理有助於人們立志、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三是培養熱情的心理。領導者只有對自己的工作充滿興趣和熱愛,才會具備戰勝困難的勇氣,也才具有探究工作規律的耐心。也只有這樣,領導者在工作中才不會感到到枯燥乏味,在享受工作的同時,始終保持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態。
2.提高適應環境的能力
領導者所處社會環境是極其複雜而又多變的。社會環境表現出來的現象有的正確地反映本質,有的歪曲地反映本質;既有促進領導者成功的因素,也有導致領導者失敗的因素,它們交替出現,呈現動態的特征。這就決定了領導者走向成功的道路必然是充滿曲折和艱辛的,不可能一帆風順。當領導者遇到期望值與客觀現實的矛盾時,正確的做法應是適當對期望值加以調整,充分利用環境因素,而不能一意孤行。期望值太高,在現實中缺乏實現的可能性,會挫敗領導者的銳氣。如果期望頻頻落空,必將令人陷入被動、苦惱和失望。環境因素多變,抓不住有利機遇,常常被不利環境困撓,就往往處於被動地位。因此,領導者要不斷提高自己適應環境的能力,切不可怨天尤人。
3.疏通必要的宣泄渠道
心理調適的方式很多,其中宣泄也是主要的方式之一。宣泄是領導者通過傾訴、發牢騷等,把自己心中某些令人不快或煩惱的東西都講出來,並使這些思想得到澄清,身心得到純凈,往往能夠起到減輕壓力的作用。這就需要有一定的渠道,如朋友、同事、家人等。另外通過目標替代、情境轉移、環境調節等手段也可以轉移不良情緒,達到自我調整。第四節領導協調的誤區與剋服領導協調誤區是指領導者在實施協調過程中產生的誤差,使協調不能有效地化解矛盾,達不到協調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