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自我协调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自我协调(Self-coordination)

目录

什么是自我协调

  自我协调个体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调整,理顺自己的心理情绪和行为方式,改善自己和他人、群体及各种社会情境的关系,实现自我心理平衡,达到奋发向上,乐观进取。

自我协调的途径[1]

  自我协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在成绩和胜利面前,在受挫折和失败后,在进入社交场合之时,个体修整自己心绪,仪表和举止,以建立自己的形象;在人际关系中,可通过倾谈、称赞、附议、慷慨相助、恪守信用等小达到扬他人之长,增强他人的事业心、责任感与信任感;以及“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所确定的自我防卫的正确做法,等等,都是进行自我协调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在所有这些方式方法中,主要是规定适度的自我心理行为标准,调整心理距离,修整自我形象,进一步认识和履行自己的社会角色责任

  1.规定适度的自我心理行为标准

  个体的每一具体的行为,都会造成一定的外部结果,同时也会引起自我评价的反应。但外部结果与自我评价的反应,常常处于不一致的状态中。造成这种不一致状态的因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自我心理行为标准的水准问题。如果自我评价的水准偏高,就容易引起挫折感,如果自我评价的水准偏低,则容易造成盲目满足感。这两种情况,都无法达到自我心理平衡,也不利于个人进步和社会发展。

  如何规定适度的自我心理行为标准呢?应从以下三方面来考虑:

  第一,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

  第二,社会环境因素及其客观要求;

  第三,个体和群体的互动作用及可能达到的效果。

  对以上三个方面,实事求是地进行质与量的分析,从它们的有机结合中把握“适度',就能规定自我心理和行为的适度标准。

  2.调整心理距离

  根据自我心理行为的适度标准,调整心理距离,是达到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平衡的重要条件。它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调整自我心理距离。一是调整主我与客我的心理距离。从主我来讲,就是要做到主观的愿望,要求符合客观实际:从客我来讲,就是要表里一致、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这样才能实现主我与客我的辩证统一。二是调整现实的自我与过去的自我,将来的自我的心理距离。现实的自我应当是对过去自我的扬弃,因此,过去的自我在心理素质和行为方式中的优点应该在现实的自我中得到发扬,将来的自我应当是现实的自我的合理发展,在现实的自我与将来的自我之间,必须有一条由此达彼的桥梁。

  第二,调整社会心理距离。调整社会心理距离也就是调整个体与他人、群体的心理距离。“十人生九品”这一民谚正形象地说明每一个人的品格和心理行为是不一样的,而且个体的心理行为,有些易理解,有些不易理解或不容易为他人一下子理解。如果不容易或不为他人理解时,就容易产生社会心理距离。社会心理距离一经产生,自我就要进行调适:或积极疏导,或适度顺应。如果阻力来自对方(群体、他人),那么个体在弄清缘由的基础上进行积极劝导,热情关注而达到社会心理平衡,如果结症在己方(个体),那么个体就必须在群体规范的约束下,进行主动的顺应,积极投入而达到个体与群体的同一性。只要个体深入群体之中,了解群体的愿望、要求及其切身利益,并尊重群体,相信群体,依靠群体,和群体打成一片,真心实意地为群体谋利益,那么个体和群体的心理距离就立刻缩短了。

  3.正确处理自我抱负与客观现实的关系

  无论调整自我心理距离,还是调整个体和群体的心理距离,都必须正确处理好自我抱负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所谓自我抱负,就是个体持久的社会心理定向和行为取向,就是个体的定期目标。人们的自我抱负同人们的社会心理行为是伴随发生的,如同人的社会心理行为必然方社会情境所决定的一样,人的自我抱负不能不受社会客观现实所制约。但人的自我抱负同一定的社会心理行为相结合,则可以改变社会客观现实。在如何处理自我抱负与客观现实的关系上,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高抱负与现实性。抱负应从现实出发而又高于现实,但并不是越高越好,一旦高出了现实可能性,就会变成虚幻的泡影。实践起来,必然是“拼消耗”伤元气,为害甚大。科学的抱负,是客观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的统一。

  第二,低抱负与理想性。低抱负也不利于调动个体的心理情绪和行为的积极性,抱负低,胸无大志,得过且过,坐失机遇,谈何进取。抱负就是理想,合理的抱负就是合理的向往与行动追求。

  第三,中庸与追求。“上游最辛苦,下游打屁股,中游最舒服”抱负不高不低,平平庸庸,这种抱负不符合产追求”的精神,抱负只要高得合理,经过奋斗可以实现,就应该执着地追求。所以,正确的抱负同客观现实相结合,就能调整好个体的心理情绪与行为方式,改善个体在群体中的形象,履行个体的社会职责,实现自我心理平衡。

  第四,提高自我协调的素质。人活在世上,生活并不平静。在社会生活中的确有很多事情不如人意,都会引起人们的心理变化,然而这并非说它不可以控制。在各种复杂环境中,人们要加强心理适应和心理平衡,以达到自我协调.这样,人们就必须提高适应自我协调的素质。为此,每一个体要能自我接受。接受现实,这是人们达到新的心理平衡的第一步。要做人,首先就得承担责任。从自我意识的观点看,个人自己的心理行为对谁负责?这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如果自我为了臂自己辩护,把自己的不幸解释为命运不好,那便是唯心地屈从于事变;如果自己承担一定责任,就能较正确地分析自我,认清客观,这才是一种自我负责的表现。同时,自我期望要适度。人的很多焦虑、痛苦或过错,归因自我欲望太多、太强烈。此外,人们要学会自我忍耐或自我克制。人不一定在什么时候都要争强好胜,当自己气愤时,不妨克制忍让,正是“和为贵”、“忍让能得三分情”。适当调适,以求心理健康。

自我协调的种类及对应的解决方式[2]

  自我协调包括不良情绪的协调与消沉情绪的协调

  (一)不良情绪协调的方法

  1.挖掘自我潜能,克服不良情绪

  作为领导者,就是面对困难、解决困难,从而实现领导目标。在遇到不顺利的情况、遭到不公正的对待、事业遇到困难时,不要抱怨,不要消沉,不要悲伤,而应以乐观、宽容的心态看待。这里特别注意两点:一是在工作中,目标值不要太高,提出的口号不要过头。这样的情况下,领导者可以减少因压力带来的不良情绪。同时领导者可适当采取回避、缓解、转移、冷化的办法,将矛盾和问题暂时搁置,待条件成熟时再解决。二是在困难中,要相信自己,善于挖掘自己的潜能。每个人的智慧往往是在重大考验面前发挥出来的,有种说法叫“急中生智”,就是指人的潜能在紧急情况中往往爆发出来。因而,我们有时候会发现在工作中似乎已想尽了办法,却不知道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只要执着追求,锲而不舍,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事情从好坏两面看,多为对方着想

  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要善于寻找光明面,挖掘积极的因素;要有乐观向上的心态,勇于面对现实,以平常心对待已发生的事情。在方法k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善于从正反两方面观察问题,在困难和问题严峻时,也许就隐藏着解决问题的契机;二是领导者遇事多站在对方的立场、对方的角度进行思考,仔细考虑对方的想法、理由、处境和难处。领导者要有多为他人着想的心态,这样就会给予对方理解、谅解和同情,也许就在这理解和同情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排解了不良隋绪。

  (二)消沉情绪协调的方法

  领导者消沉情绪的产生往往是固执地拒绝别人的经验,囿于狭窄的信息渠道,最终发现自己对变化的世界感到深深的无奈心理的反映。而有效摆脱和调整消沉情绪,应该掌握以下方法。

  1.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

  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有助于人们心情愉快,对客观事物保持浓厚的兴趣,以减轻心理疲劳,保持足够的心理活力,从而激发其奋发向上的情绪,克服消沉情绪。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培养开放心理。培养开放心理具有对新事物的充分敏感,乐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欣赏并接受别人的感情;二是培养成就心理。培养成就心理有助于人们立志、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三是培养热情的心理。领导者只有对自己的工作充满兴趣和热爱,才会具备战胜困难的勇气,也才具有探究工作规律的耐心。也只有这样,领导者在工作中才不会感到到枯燥乏味,在享受工作的同时,始终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

  2.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领导者所处社会环境是极其复杂而又多变的。社会环境表现出来的现象有的正确地反映本质,有的歪曲地反映本质;既有促进领导者成功的因素,也有导致领导者失败的因素,它们交替出现,呈现动态的特征。这就决定了领导者走向成功的道路必然是充满曲折和艰辛的,不可能一帆风顺。当领导者遇到期望值与客观现实的矛盾时,正确的做法应是适当对期望值加以调整,充分利用环境因素,而不能一意孤行。期望值太高,在现实中缺乏实现的可能性,会挫败领导者的锐气。如果期望频频落空,必将令人陷入被动、苦恼和失望。环境因素多变,抓不住有利机遇,常常被不利环境困挠,就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因此,领导者要不断提高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切不可怨天尤人。

  3.疏通必要的宣泄渠道

  心理调适的方式很多,其中宣泄也是主要的方式之一。宣泄是领导者通过倾诉、发牢骚等,把自己心中某些令人不快或烦恼的东西都讲出来,并使这些思想得到澄清,身心得到纯净,往往能够起到减轻压力的作用。这就需要有一定的渠道,如朋友、同事、家人等。另外通过目标替代、情境转移、环境调节等手段也可以转移不良情绪,达到自我调整。第四节领导协调的误区与克服领导协调误区是指领导者在实施协调过程中产生的误差,使协调不能有效地化解矛盾,达不到协调功效。

参考文献

  1. 黄瑗主编.社会心理分析与协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 易钢,周振林主编.现代领导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查文熠,KAER,苏青荇,刘维燎,LuyinT.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自我协调"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