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37个条目

審美距離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心理距离)

審美距離(Aesthetic Distance)

目錄

什麼是審美距離

  審美距離又稱“心理距離”。瑞士著名美學家、心理學家E·布勞提出的美學理論。19世紀德國美學家R·費歇爾曾說:“我們只有隔著一定的距離才能看到美,距離本身能美化一切。”

審美距離的闡述

  布勞所謂審美距離既不是空間距離,也不是時間距離,而是心理距離,即指審美主體與對象在實用性、具體性方面的一種心理間隔。心理距離使主體擺脫現實的利害和欲望,而著重於對象形象的觀賞。這樣,物我關係即由實用的轉變為審美的。這種距離被布勞當作美感的主要特征,甚至當作美學的原理,例如海上乘船遇霧,如果將自身安危置之度外,即與海霧保持心理距離,就可盡情欣賞海霧的奇觀。

  布勞還對“心理距離”提出了“距離的矛盾”、“距離的變化”、“距離的極限”等補充和限制。他強調距離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太遠謂之“超距”(over-distance),它完全排除主體個人的願望和愛好,使主體與對象毫不相關,因而主體不能發生美感。太近謂之“差距” (under-dis-tance),它又使實用的動機壓倒了美感。距離太遠或太近,都會使距離消失。這距離的消失點稱為“距離極限”。

  由於距離既因人而異,又因對象的特性而異,所以,“距離極限”同樣也是變化的。總之,布勞以心理距離來規定和解釋美感現象,從一個特定的角度討論了美感發生的條件。但是,美感雖是一種心理現象,卻是與美相關的一種特殊的心理現象。布勞迴避對於美及其規律的研究,迴避美感與美的關係問題,也就迴避了美感的根本問題,不可能正確揭示美感的主要特征。他關於非功利的純粹美感的設想,並不完全合乎美感的實際。從而對於怎樣的距離才是適當的,也只能作出含混的回答。

  布勞的這個理論是在他1912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提出來的,論文題為《作為一個藝術中之要素與美學原理的“心理距離”》。在戲劇上,審美距離指觀眾不應混淆舞臺表演與現實世界的距離。例如不應該真正去憎恨扮演土匪的演員。布萊希特稱這種規則為疏遠化。審美距離的存在並不排除觀眾方面出現某種“對號入座”的現象。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苏青荇.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審美距離"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